【必備】教育意義的作文三篇

來源:文萃谷 2.33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意義的作文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必備】教育意義的作文三篇

教育意義的作文 篇1

今天媽媽生病了,肚子痛的她直冒汗,躺在牀上休息。媽媽説要喝水,我沒有去給她倒,媽媽又説了幾次,我才不情願的去倒水。沒有力氣的媽媽數落了我一通,我還頂嘴,晚飯時間到了,媽媽還是忍着疼痛起身給我燒晚飯。媽媽説:“你已經是11歲的孩子了,已經長大了,懂事了。我照顧你這麼多年,今天我不舒服,你竟然看不到,也不問我有什麼需要嗎?真讓我覺得心寒。好孩子要懂得照顧人才對,我們是家人,要相互照顧。”我聽着聽着,流下後悔的淚水,我知道我錯了:應該力所能及的照顧家人,爸爸不在家,我就是家裏的男子漢,要照顧好媽媽,》。我真想給媽媽説對不起,我錯了。以後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吃完晚飯我主動提出要洗碗是很難得的,我先把碗拿到水池裏用洗碗布把碗磋來磋去,過了1分多鐘才洗完一雙碗快,就這樣洗呀洗呀……當我洗完的時候頭上以經有許多汗了,累死我!接着又把桌上的剩菜放進冰箱,把骨頭導入垃圾桶,拿了塊抹布把桌子擦乾淨。媽媽表揚了我,其實這些我都會幹,只是乾的不好,不想,也不主動去做。媽媽説,只要寫完作業,這些家務事都交給我了。我雖然有點累,但是看到媽媽的讚許,還是非常高興的! 這是我暑假生活裏受到的最有意義的一次教育。

教育意義的作文 篇2

只要提到課堂,人們想到的可能會是在學校,在乾淨整潔的教室裏聽着老師講課。其實不是,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可以給你上一課,比如:你的爸爸媽媽,一個陌生人,可能一個小動物或是小植物,都可以給你上一課。而前不久,就有一位老爺爺給我上了一節十分有教育意義的課。

那天,我聽見我家樓下有叫賣聲,原來是賣麻團的人從我家經過。一向好吃的`我有點兒坐不住了,拿了一點零錢,就向樓下奔去。從不遠處,我看見了一羣小孩子,正圍着一位老人,我想生意原來這麼好,怪不得天天來叫賣。我走過去一看,那位老人穿着一身洗得發白的舊軍裝,但看着還是十分乾淨整潔的。我遞給老爺爺錢,説:“來兩個。”只見老人用一雙筷子夾出兩個,放進紙袋裏,然後温和地説:“小心拿好。”我從紙袋裏拿出一個,咬了一口,真是又香又脆。

我邊吃,邊往回走,還沒走幾步,卻被老人叫住了。我心裏咯噔一下:剛才不是付過錢了嗎?難道他又想要我給錢?我回過頭剛想發怒,可老人卻給了我四塊錢。他告訴我:“你把五塊錢當成一塊錢給我了。”我聽完後,心裏感到十分愧疚:我怎麼可以用這種眼光,去看一位用勞動養活自己的老人呢?老爺爺把錢遞給我後,頭也不回地就走了。

這位老爺爺給我上了一堂很重要的課,他不但教會我什麼是誠實,還教會我不要以貌取人。

教育意義的作文 篇3

最近有一句網絡流行語叫“別人家……”,意思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而自己卻沒那麼命好,沒能碰上。同樣一張試卷,小明考了98分,結果得到的“獎賞”是一個耳光,小王考了61分,就得到了一個鼓勵的親吻。哎,又是一個“別人家”的家長,同樣一張試卷,獎勵和懲罰的命運卻千差萬別。

理解潤親情,鼓勵成遠方。成功沒有標準答案,勝利不一定就是滿分,只不過期望值不同而已。有些時候,我們習慣於成功,習慣於完滿,把標準定得太高,把腳步邁的太大,可能落差也會更大,還不如春風化雨,腳踏實地,讓成就一步一步積累,讓喜悦一點點綻放。

北風與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他們決定比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風無論怎樣強烈,行人只是將衣服越裹越緊;而南風只是輕輕拂動,人們就熱得敞開大衣。“南風效應”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強扭的瓜不甜,早熟的柿子生澀,早拔的育苗根兒鬆,漫灌的鮮花會被淹死,關鍵看你如何把控尺度,如何設置期望值。

20世紀英國著名心理學大師唐納德·温尼科特曾提出“足夠好的媽媽”的概念,具體含義是媽媽做到60分,滿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把剩下40分的愛以“特別狠心”的方式隱藏起來,留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自己努力學習成長。相反,六一兒童節之際,湖北武漢一“着急媽媽”火了。從半歲到5歲,她為自己的小孩累計投入近12萬元,報了英語、數學、聲樂、表演等17項培優班,結果沒想到兒子竟然由“學霸”變成了“學渣”。對比觸目驚心,做“60分媽媽”總比做“着急媽媽”更令孩子接受。

教育是一塊橡皮泥,可以任人隨意捏造出各種形狀。那麼反向推演,一件成功的雕塑與一件破摔的雕塑,他們的最初狀態都是陶泥,無所謂孰輕孰重熟好熟壞。我們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學藝雙全,各方面都很優秀,但在平凡世界裏,我們不甘於平凡但應習慣於平凡。每個人都想成為鶴立雞羣的那隻“鶴”,那麼誰來成為那大多數的“雞羣”呢?

上善若水任方圓。98分的“學渣”與61分的“學霸”,獎懲分明、區別對待背後是一種焦慮,中間隔着習慣性與偶然性的轉換差,而這個差值正是中國應試教育下的一種常態。在此呼籲別讓“中國式焦慮”毀了“中國式教育”,因為方圓即乾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