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節氣的由來及注意事項

來源:文萃谷 2.69W

寒露的由來

寒露節氣的由來及注意事項

寒露在二十四節氣中排列十七,於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節。史書中的記載“鬥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説:“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温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説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寒露,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説:「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通緯?孝經援神契》:「秋分後十五日,鬥指辛,為寒露。言露冷寒而將欲凝結也。」此時氣温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且帶寒意,故名寒露。

寒露的注意事項

1、足部保暖

常言"寒露腳不露",寒氣是從足部升起的,所以這個時候大家要做好足部的保暖工作,人們可以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這樣做能夠使足部的血管擴張,還可以有效的改善自身的血液循環,這樣能夠起到非常好的緩解疲勞的效果,還能夠有效地增強自身的抵抗力。

2、適時添衣

在寒露的時候,人們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時添加衣物。這個時候氣温會逐漸降低,人體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會有明顯的降低,此時大家要及時加衣,能夠達到一個很好的'預防感冒的效果。多穿衣服是簡單同時也是一種高效的保暖方式。

3、多喝熱水

人們要常喝熱水,特別是在寒露的時候,此時天氣非常乾燥,大家可以通過為身體喝熱水補充需要的水分。也可以適當的喝一些淡鹽水,這樣能去起到非常好的清理腸道的效果,喝水還可以排除自身體內的毒素,能夠有效的改善秋燥的問題。

4、規律睡眠

寒露節氣已經逐步步入冬天,早晚温差比較大,白晝時間也會縮短,大家一定要注意,養成一個規律作息的好習慣,千萬不要長期熬夜,寒露節氣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自身出現內分泌失調問題的機率,還可能導致自身出現陽氣不足的問題。會嚴重影響到自身生理機能的正常運轉,後果非常嚴重。

5、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雖然不至於造成脾胃疫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後再大量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入秋之後應少食瓜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6、調理飲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7、適時進補

常言道:“秋季進補,冬令打虎”,但進補時要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寒露節氣的農諺

寒露到霜降,種麥不慌張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這句農諺曾是中國北方農民,千百年來生產活動的座右銘,在寒露過後的十幾天時間,是冬小麥的最佳種植時間。

寒露不摘煙,霜打甭怨天

過去條件很艱苦,很多農民都喜歡種植煙葉,為了省點錢,如果在寒露的時候不摘掉地裏種的煙葉,那麼等下霜打了,就沒有任何收穫了,種植的糧食,霜打了之後就會明顯減產,到時候就不能怨天尤人了。

雷打寒露,乾斷溝渠

如果寒露時節打雷的話,那之後雨水就比較,而冬天雨水不足的話,就不利於冬小麥的成長,產量自然就有所損失了。

寒露時節人人忙,種麥、摘花、打豆場

進入寒露之後,是農業生產中一個繁忙小高峯,不僅要種植小麥,其他的農作物也到了收穫的時候。家裏的人都去農忙了,如果收晚了,就可能造成減產等損失,這時候通常是搶收,所以農村都忙成一片的狀態。

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

過去科技不發達,農民種地全靠二十四節氣,所以寒露這天,人們通常會做一頓豐盛的家宴,來迎接寒露的到來。過了寒露之後,天氣就會從涼爽到寒冷,很少能見到還穿着單薄衣服的人了。

寒露雷聲發,大旱一百八

如果寒露時節打雷的話,那麼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就會持續乾旱,這樣一來就不利於冬小麥越冬,來年的收成自然也就會受影響了,也就是説秋分之後就聽不見雷聲了,否則就意味着要“壞事”。

關於寒露的農諺還有很多,比如:寒露不刨葱,必定心裏空、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寒露柿紅皮,摘下去趕集……如今,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但在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