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育意義的勵志短文

來源:文萃谷 1.4W

任何人都要經過不懈努力才能有所收穫,收穫的成果取決於這個人努力的程度,沒有機緣巧合這樣的事存在。接下來小編蒐集了有教育意義的勵志短文,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有教育意義的勵志短文

  篇一:讓我們學會在逆境中生存

我曾看過一篇題目為《心境的魔力》的文章。大意為一個名為雅克·弗蘭克的精神博士曾經在納粹集中營被美軍關押了許多日子,飽受欺辱。

弗蘭克曾經絕望過,因為在那裏只有屠殺和血腥,沒有人性,沒有尊嚴。那些持槍的人,都是野獸,他們可以不眨眼的屠殺一位母親、兒童或者老人。他時刻都生活在恐懼中,這種對死的恐懼讓他感到一種巨大的精神壓力。集中營裏,每天都有許多人因此而發瘋的。弗蘭克知道,如果自己不控制好自己的精神,恐怕也難以逃脱精神失常的厄運。

有一次弗蘭克隨着長長的隊伍到集中營的工地去勞動。路上,他產生了很多奇怪的想法:晚上能不能活着回來?是否能吃上晚餐?鞋帶斷了,能不能找到一根新的?這些想法讓他感到厭倦和不安。於是,他強迫自己不再想這些倒黴的事,而是幻想自己在前去演講的路上。他來到一間寬敞的教室中,他精神飽滿的發表演講。

他的臉上慢慢浮現出了笑容。弗蘭克知道,這是久違的笑容。當知道自己會笑的時候,弗蘭克就知道,他不會死在集中營裏,他會活着走出來。當弗蘭克從集中營中被釋放出來時,他顯得精神很好,他的朋友不敢相信,一個人可以在魔窟中保持年輕。這就是心境的魔力。

有時候,一個人的精神可以擊敗許多厄運。因為對於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只要一食、一缽水足矣。但要存活下來,並且要活的精彩,就需要有寬廣的心胸,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化解痛苦的智慧。

今天從這個故事中我又獲取一個感悟。人不是活在物質裏,而是活在自己的精神裏。如果精神垮了,沒有人能救得了你,包括所謂的上帝。

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温室的花朵是不會鮮豔的,是不會芳香撲鼻的。逆境促使人生存,促使人奮進。我們應該學會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因為希望是人類思想中積極、清明、重要而且必須的一部份,希望不僅給我們力量,讓我們撐過困境,更可扭轉逆勢。希望不僅讓生命變得容易承受,更讓它變成一場精彩的球賽,人人都想再打一次——贏得勝利!

哲學家沙特曾説:“人類的生命就是從絕望的另一個極端展開的。”當我們身處最惡劣的環境,面臨終極的絕望時,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擁抱真理,昂首前望,開始爬出深淵。

逆境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從逆境學到:

(一)讓我們的眼界澄清。

逆境強迫我們去正視自己的生活與生活型態,要我們放棄過時的、不合適的希望,去擺脱阻止我們前進的依賴心理,更要摒除那些除了滿足自我以外,毫無用處的自欺欺人想法。

(二)讓我們以全新的方式成長。

暴風雨比起晴空萬里,當然更能喚起人們的警戒心。從內心深處,我們會發現更多的耐心、毅力、勇氣以及意志。即使我們確定已經沒有資源可以利用時,仍然可以再發掘出另外的力量。試試看吧!

(三)讓我們體會同理心的可貴。

有人會比那些瞭解無家可歸之苦的人,更願意打從心底去幫助無家可歸者,只有曾受難的人才能深切體會其中的痛。挫敗帶給我們的,是非常可貴的憐憫心。

(四)教導我們普遍的真理:生命本來就不公平。

人們總是太早離開人世;彼此相愛的夫妻總是因爭執而分離;大企業集團總是併吞小公司,讓無辜的職員飽嘗失業之苦;學校活動時總是由其他人出風頭。我們小時候總是天真地以為生命應該是無憂無慮,正義總能贏得勝利——唯有讓我們早一點認清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才能享受較輕鬆的人生。

希望我們同學能夠正確對待逆境,能夠在逆境中不斷崛起。請記住:絕望只能讓你更加絕望,它與事無補,而希望卻常常讓你柳暗花明,讓你走向成功。

  篇二:人生貴在鍥而不捨

如今已經名聞世界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説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聖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一般人常説的是“天才來自勤奮”。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他的母親問他説: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説:我都記住了。

母親説: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的。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説:哥哥,咱娘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説:都記住了。那麼你呢?

孔丘説: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把握,明天一早咱娘要考我,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會非常傷心和難過的。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才是。

他的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説: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他的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個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着他那均勻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着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我聽到有人説過這樣的一段話: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裏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因而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也就由此具備了。所以説,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千里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説他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鋭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實際上有八隻腳和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正如先秦·荀況在《荀子·勸學》裏説:“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也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這裏面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末期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荀況在《勸學》中教育人們做事情要有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這個詞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連金屬和石頭那麼硬的東西都可以鏤穿。其中“鏤刻”是一種精細的雕刻方式。

在哲學思想方面,荀子認為自然發展有它的客觀的規律;反對天命,不迷信鬼神,認為人定勝天;還主張因地、因時制宜,充分發揮人的才能,促使萬物發展。在教育方面,他寫過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就是我剛才在上面説的那段《勸學》,來闡明他的教育思想。《勸學》中記述了他在教育、學習方面的很多理論,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比如,他認為人接受教育,努力學習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使學生超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在《勸學》中,荀子還用鏤刻金石來説明學習一定要持之以恆的道理。他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後人就是根據這裏鍥而不捨的意思總結出了這句成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但若堅持一直不停地鏤刻,就是金屬、石頭也會被鏤穿。學習知識是一個由少到多、日積月累的過程,高深淵博的學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以人們學習時一定要堅持不懈,只有這樣才會取得成功的。

我昨天晚上寫的那篇關於我的前四個二十歲。現在的第五個二十歲。我現在不就是在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在繼續奮鬥嗎?之於我所雕刻的是朽木還是金石,就讓未來來説話吧!用一句北京人流行的土話:是驢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吧!

  篇三:生命的意義

他是一個民營企業家,他的事業非常成功,然而,生活給予他的,卻是接二連三的厄運。

他曾經有一個可愛的女兒,他愛女兒勝過愛自己的生命,然而,女兒6歲那年的一天,妻子因事耽誤了到學校接女兒的時間,結果,一個自稱是他朋友的人從學校將女兒接走了,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家。他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尋找女兒,最終一無所獲。

那種切膚之痛險些讓他喪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氣。但他明白,妻子的悲傷更甚於他,何況還有深深的自責在折磨着妻子,那是深入骨髓的錐心般的痛苦啊!所以他只能將悲傷埋在心裏,強打精神去撫慰妻子。他從失女之痛中挺了過來,妻子也挺了過來。

後來妻子又為他生了個兒子,夫妻倆將對女兒的思念和愛都傾注在兒子身上,視兒子為掌上珠心頭肉。他發誓,要給兒子世界上最美好最安全的幸福。失女之痛也隨着兒子的成長漸漸淡去,最後結成心底的一塊傷疤,平時,夫妻倆都不輕易地去碰觸它。

這期間,他的公司遭受了幾次毀滅性的打擊,他幾次瀕臨破產。危機降臨的時候,他十分清醒,一旦自己破產,給妻兒以幸福的諾言將如蒸發的水。所以他以百倍的堅強與韌性,應對接踵而至的危機,結果,每一次他都化險為夷。

但是,在兒子滿7歲的那一年,他的公司遭受了滅頂之災,一次錯誤的投資決定,讓他的公司陷入了癱瘓。他夜以繼日,施展渾身解數應對危險,一連十多天未曾歸家。他的妻子心疼他,於是開着車載着兒子到公司裏看他,然而,在趕往公司的途中,一起車禍,讓妻子和兒子與他陰陽永隔了。

這對他來説,是無法承受的打擊,公司危在旦夕,而他僅有的兩個親人又撒手人寰,一時間,他的精神崩潰了,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接連兩次自殺,驚動了他所有的朋友。大家輪番到醫院裏來看望他,安慰他,勸説他。但是,沒有一句安慰和勸告他能聽得進去。他只是近似於神經質地問大家一個問題:“我為什麼還要活着?誰能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這個問題問住了所有的人,大家搜腸刮肚竟説不出一個讓他信服的理由。人們只能加緊對他的看護,防止他的第三次自殺。而他,也在儘可能地尋找第三次自殺的機會。

在他的第三次自殺還沒來得及實施的時候,一個朋友領來了一個14歲的女孩。女孩走進病房,怯生生地叫了他一聲爸爸。朋友告訴他,這是他失蹤8年的女兒,公安人員剛剛從人販子手中解救出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