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養蠶認識作繭自縛的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3.36K

孩子從街上買了八隻蠶,養在家裏。作為家長,我口頭上是支持的。

通過養蠶認識作繭自縛的散文隨筆

但我心裏卻疙疙瘩瘩的,這緣於我四五歲時跟隨母親到村裏的養蠶室,看到一竹匾一竹匾的蠶寶寶,在竹匾上恣意爬行。飼養員大把大把的桑葉撒在竹匾上,一隻只蠶寶寶便蠕動着吃桑葉,甚至都能聽到沙沙的聲音。

當時年幼的我只是愣在一旁,看到蠕動的蠶心生懼怕,更不必説用手動一下蠶寶寶,內心裏説不出的恐懼,尤其是當飼養員把不幸夭折的蠶撿出竹匾,挑出竹匾的瞬間,我便縮着腦袋,躲在母親身後,儘管旁邊也有膽大的小孩用手動蠶寶寶。

事到如今,孩子養了蠶,並且給我講四齡蠶、五齡蠶這麼專業的名詞,我是心生嫉妒的,小屁孩一個,比為娘懂得都多!於是乎,我也開始偷偷拿來孩子的《科學》課本,細細翻閲與蠶有關的`章節。

當孩子給我講,媽媽,別隨便亂動我的小蠶寶寶時,我滿口答應,我其實很怕蠶。我在廚房做飯,孩子一進門,不是問做的什麼飯,而是跑到陽台上喂蠶 ,接着跑到廚房告訴我,一隻蠶寶寶脱殼了。後來我也上網查閲蠶的相關知識,才發現蠶蜕殼是生命的必然過程,脱一次殼,長一歲,在蜕殼前不吃不喝,就像死去一般。當蠶寶寶蜕變後,就開始狂吃桑葉,滿血復活繼續成長、脱殼。大概需要蜕5次殼,便完成成蟲的生長期。

去年春天第一次養蠶,漏洞百出,隔三差五死一隻,最後八隻蠶總算有一隻作繭自縛。真正跟孩子體會了一把蠶食鯨吞。小小的一條蠶蟲,不一會兒就把一大片桑葉吃得只剩葉莖,有時甚至只剩葉柄。

結繭的過程也是充滿了懸疑 ,一開始轉過來,轉過去找搭絲的地方,絲搭好了。便開始拉最後一泡屎,撒最後一泡尿。直到身體清淨,便把自己打包,作繭自縛。第一次養蠶是沒有看到作繭自縛的過程,早晨看到拉絲,中午下班回家,蠶寶寶已自縛其中,外形如一粒花生狀,自己只管在裏面繼續吐絲。

今年算是第二次養蠶,孩子又買回8只蠶寶寶,7只大的,1只小的。我開始的幾天也沒幫忙,都是孩子在忙活。一會兒給每隻蠶疊一隻小盒子,一會兒又要搗騰一個大一點的鞋盒子,一會兒要喂桑葉,一會兒又要幫蠶清理糞便。我後來被吸引過去,是由於孩子喊,媽媽過來看,這隻蠶蜕殼了,那隻爬到另一隻的盒子裏,總之,一切都是孩子的興趣點,媽媽幫我摘桑葉,幫我從冰箱裏拿桑葉出來,幫我捂熱再餵給蠶寶寶。被動下水,養蠶。逐漸消退了對蠶的恐懼心理,也驚喜的陪伴蠶的每一次蜕變。感悟到生命的奇妙。

尤其是作繭自縛的過程,這次的七隻蠶先後自縛,作繭自縛,是蠶為自己的生命搭建的一個温暖舒適的安樂窩,為自己破繭成蝶做最充分的準備。養蠶改變我對作繭自縛這個詞的感情色彩的定義,以前我一直認為作繭自縛是個貶義詞,現在不然。

由此想到我的學生,坐冷板凳,甘與寂寞的十年寒窗苦讀,又何嘗不是生命超越昨天的自己,豐富個人精神世界的最佳選擇,今天不作繭自縛,未來如何破繭成蝶呢?

今年的八隻蠶,七隻已經成功作繭自縛,另一隻小一點的也在晚三天後,開始做繭,我想晚上回到家中它一定能自縛成功。我會跟孩子等待化繭成蝶,以及蠶的下一個生命輪迴。更期待我的學生們在六月破繭成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