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州古津鸛雀樓精選散文

來源:文萃谷 2.27W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蒲州古津鸛雀樓精選散文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一出,不知撩起多少後人登臨的慾望。有的人夙願已償,笑着離開;有的人終老未至,遺憾唏噓;有的人時而吟詠,美夢憧憬。

嚴格來説,我不屬上述任一種人。因為我雖拜謁了鸛雀樓,但此樓非彼樓;觸景生情,我怎麼也鼓不起笑的勇氣;何況還夢想收穫王之渙登樓那種心情。

往事如煙,奢望僅一廂情願而已,終久將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説來話長,起意遊鸛雀樓已有時日,那是十多年前一則鸛雀樓修復的新聞俘獲了我的心。為此,特意找些許資料認識“她”。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稱蒲阪、蒲州)蒲州古城西的黃河東岸。始建北周年間(557至580年),初為刁樓。其時,北周與北齊對峙,北周都長安、治蒲州,而鄰蒲州的平陽(臨汾)以東則為北齊屬地。為鎮守河東之地蒲州不失,北周大冢宰宇文護在蒲州城西門外築高樓以作軍事瞭望。因瀕臨黃河,鸛雀雲集,人們便以鸛雀樓稱謂。

三年前的秋日週末,約上兩個好友聊發少年狂,驅車夜奔永濟,輕輕撩開“她”的面紗。

次日晨,早起在這個堯舜故里大街上漫步,中條山伸手可及。舜都廣場上,少卻時下大媽們時髦的街舞鼓譟;反之,多見孩子們在地磚上習筆書法,那功夫技法至少有三秋以上;沿路一溜小吃攤兒,夾雜着山西方言的吆喝,蒸香騰味。順便“巴拉”碗名吃燴麻花,便奔鸛雀樓而去。

行十餘公里,過普救寺,隱約間見路中“撲”來座磚瓦窯樣的小築,近前門額告知是蒲州古城門,青磚券砌的門洞並不高大,城牆的垛碟早已被歲月剝蝕,當年的關隘森嚴、市井繁華凋落成一孤伶伶陋壘得瑟。

再前行,便見空曠的視野裏一個黑障慢慢“蝶變”成高閣,不用問,那便是鸛雀雲集之地。

景區門前停車場稀有車影,買過一人50元的門票,便步入唐韻廣場。過鸛影湖,旦見高台重檐、黑瓦朱楹的閣樓巍然立在陽光之下。“她”外三內六層級,古典風雅麗姿。“鸛雀樓”三個燙金大字赫然在游龍祥雲之中。

其一樓展示的是大唐蒲州盛景。一幅巨畫描繪昔日蒲州宮廓、市井,頗有《清明上河圖》風範。二樓昭示華夏根祖文化,通過“鶯鶯聽琴”、“楊玉環與李隆基”、“司馬光砸缸”、“女媧補天”、柳宗元、關公一系列雕塑展現。三樓再現亙古文明,用塑像複製了其地歷史上鹽業、冶鐵、釀酒、蠶桑支柱產業。四樓流淌黃土風韻,掛滿了永濟名人字畫和各級領導的視察圖照。五樓是鸛雀樓模型,以“震古爍今”炫耀曠世盛榮。六樓則是觀景佳處,立一尊王之渙執筆眺目的銅像。

順着樓廊移步,四面蒼翠開闊,不遠處一道林帶從北邊往東南延伸,隱約一道黃中泛白的流彩,感情是天上來的“雨露瓊影”,南面的風景則是淡淡的煙碧散射着耀眼的光暈。從林帶“躁動”猜出,黃河在此悄悄的.回眸,拽着中條山的裙襬匍匐。轉身東眺,青山壁立,羣峯落錯;樓廈連襟,房舍交臂;阡陌飛矢,車行走蟻。朔望便是平野接嶺崗,白雲逝天際。

時近中午,我無法領略王之渙當年那“白日依山盡”的靚絕,但肺腑中卻燃燒着痴情。依稀中看到秦晉之好的使節們馬車華蓋往來歷史的古道上;弒父殺兄的隋煬帝鼓帆笙歌舟濟三番江都宮;李淵馬踏蒲阪進長安,太宗御駕親征平遼東;楊玉環粉黛上殿,楊國忠衣錦還鄉;安祿山兵反亂世,郭志儀戮胡馳騁;漢將韓信走趙燕,劉邦出塞困白登。

嗚呼!覽盡大河山色,貫看春月秋風的鸛雀樓,引來了多少文人騷客感慨,又讓多英雄人物鐫染丹青!

“廻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暢當清高俊逸。

“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黃河行海內,華嶽鎮關西。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終身不得意,空覺負東溪”。耿偉失意惆悵。

“共女西樓望,仁懷太古時。海波通禹鑿,山木閒虞詞。鳥道殘紅掛,龍潭返照移。行雲如可馭,萬里赴行期”。馬戴胸懷寬闊。

“樓中見千里,樓影入通津。煙樹遙分陝,山河曲向秦。興亡留白日,今古共紅塵。鸛雀飛何處?城隅草自春”。司馬札扼腕興亡。

唐十才子的盧綸歎故里凋敝,吟一首《塞下曲》揚英雄氣概: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追,大雪滿弓刀。

宋詩人陸游哀國殤民苦書即時《雜感》酬愛國壯志:

一樽易致葡萄酒,萬里難逢鸛雀樓。何日羣胡異種盡,關河形勝得重遊。

元王實甫一曲《西廂記》將鶯鶯張生情牽永遠,願天下人終成眷屬。故事就發生樓旁的普救寺。

明羅貫中一部《三國演義》把關羽忠義精神謳歌,推其人走上神壇。英雄出身就是昔日的河東處。

感歎鸛雀樓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無怪古蒲州民謠曰:“都舜走禹,登上鼓樓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對門三閣老,一巷九尚書”。但我更重鸛雀樓寓登高望遠的題外音:

人生苦短,莫不應心高志遠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