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散文《仲宣樓追古》

來源:文萃谷 4.14K

10月4日上午10時許,趁着假期的悠閒,我決定再次到仲宣樓追古。

精選散文《仲宣樓追古》

我獨自來到襄陽東門的古城牆下,沿石階而上,向南漫步。邊走邊調試着我的“傻瓜”相機一一肉眼。把一道道美麗的風景,貪婪的攝進我的眼球,鑲嵌在大腦的內存裏。十里護城河畔,垂柳纖纖,煙波裊裊,泛舟的情侶,嬉鬧的頑童,揚竿的釣翁,簇擁的'菊花等等,無一不構成一幅幅秋日和諧的畫圖。於是,我隨口便吟起了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的句子

15分鐘左右,目的地仲宣樓便以它古老的姿態,再一次和我這個老朋友會晤了。

上次登臨此樓是在中秋節前夕,那晚悽風襲人,無有相隨,唯有月伴,多少有點孤獨、悲涼之感。儘管尋得了詩句,這詩句也登了大雅之堂一一報紙(見9月29日楚天快報A12版,“七絕.夜登仲宣樓懷古”)。然而,今日登臨,卻心胸開闊,神清氣爽。大有“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之境!

仲宣樓坐落在襄城東南角城牆之上,上下兩層,東望三高(三高指:龐德公、孟浩然、皮日休)隱居之地鹿門山,南接峴山習家池,西銜雄壯的夫人城,北臨浩浩漢水,氣勢壯觀,古樸而優雅,與黃鶴樓、晴川閣、岳陽樓,同為“楚天四大名樓”。因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字仲宣而聲揚九州。當年,王粲客居襄陽十六年,懷才不遇,鬱鬱寡歡,常在此攻書寫詩。蜚聲文壇,滿懷思鄉難歸,抱負未酬,冀望江山一統的《登樓賦》便在此間寫就,成為千古絕唱。至今讀來,仍然情濃沉鬱,悽楚悲愴。似有生臨其境與作者同悲,同泣,同徘徊之感!

樓內的建安七子壁畫,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以王粲為代表的建安七子是建安時期的重要作家,他們與三曹、鄴下諸子共同開創了建安文壇的繁盛局面,他們將詩歌作為語言藝術獨立於音樂之外,並把辭采藝術作為追求的目標,通過音樂文學向語言文學的轉變,使詩歌從此獨樹一幟,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對中國文學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緬懷七子,深為他們的創新精神而讚歎、折服!如今七子遠逝,樓台雖為後人仿建,但它本身沉澱的文化內涵卻極其豐富。登樓追古,更有為襄陽這座文明古老、秀麗璀璨的城市凝結的厚重的文化底藴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出的樓來,已是日正中天,白雲悠悠,暖風拂面,全然沒有秋日的蕭瑟之氣。在城台之上環眺四野,依稀能見到王粲筆下所描繪的“華實蔽野,黍稷盈疇”之美,但昔日之美與今日之美已大相徑庭了。昔日,王粲羈旅於此,見美景而思鄉,所以才有“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之身處亂世,客居他鄉的悽美感慨;而今日之美,乃江山如畫,國富民豐,高樓林立,廣廈萬間之現代之美。想那仲宣才子尚在,定會另有一番感慨吧?

秋,不冷。遊人們都還身着夏裝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