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前尋醉翁散文

來源:文萃谷 1.85W

幼時,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常為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西南諸峯,林壑優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等句子所傾倒。對琅琊山,對醉翁亭就異常神往。及長,便萌生拜謁的念頭。

醉翁亭前尋醉翁散文

東坡雲:“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喜遠足,親自然,尋古探幽,一直是吾之癖好。歐公一篇美文,讓“醉翁亭”名垂千古,好在南京離滁州不遠,甲午夏日,擇一晴好天氣,偕友驅車來到滁州琅琊山。

北宋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因一篇聲援范仲淹的文章《朋黨論》,得罪權貴,惹下禍端,從京城貶至滁州。在此結識了山僧智仙和尚。智仙慕其賢,第二年就在琅琊山的半山腰建造了一座草亭,歐陽修自號“醉翁”,以此名亭,寫下了傳世名作《醉翁亭記》。山以亭顯,亭以文名。自歐公貶滁之後,梅堯臣,曾鞏,王安石,蘇軾等宋代文壇大家先後來此遊山飲酒賦詩放歌,千百年來,文人墨客趨之若鶩。

踏入山門,就像不小心進入了一個詩境,悠然靜穆之氣撲面而來。沿琅琊古道漫行,兩邊古木蓊鬱,蔚然深秀。林中鳥雀婉轉,道邊溪水淙淙,果然一派清涼之地!經醉翁潭,來到一座古石橋上。橋下卵石密佈,一淺溪,蜿蜒流淌。溪邊有兩泓泉眼,名“釀泉”。令人想起歐公《醉翁亭記》裏的句子,“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泉小,然極清洌,我們掬水試飲,果然清甜無比。有孩童在水邊戲耍、撈蝦,十分愜意。

進入門楣上刻有“有亭翼然”的小院,古意森然的醉翁亭赫然在目。呵,這就是傳頌千年的'古亭呀!它簡潔古樸得像歐公的文章。綠欄紅柱,檐角高翹,狀如躍躍欲飛的燕子。最可玩味的是亭柱上的楹聯:“人生百年,把幾多風月琴樽,等閒拋卻;是翁千古,問爾許英雄豪傑,那個醒來。”“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呵呵,為何飲酒不多,一飲輒醉?年紀不大便稱老翁?這千古之問,誰來解答呢?楹聯上方乃是蘇軾題寫的“醉翁亭”三字。亭邊,摩崖石刻的“醉翁亭”篆字,極似歐公,順山斜卧,半醉半醒,醉態可掬。

在亭前徘徊良久,想起歐陽公當年一襲長衫,蒼然白髮的模樣,和身遭誣陷被貶一隅的苦悶。歐公曾雲:“我遭饞口身落此,每聞巧舌宜可憎。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盞長恨無娉婷。”雖有滿腔激憤,但聖命難違。只能忍氣吞聲,藏起鋒芒,佯裝無為。故他在滁州,假山水而陶冶,借風月以自娛,寄情詩酒。表現一副桀驁不馴的名士風範。我們流連山亭,思接千載,依稀看到老先生“臨溪而魚”,“釀泉為酒”,用山餚宴請賓客,和眾人一起觥籌交錯的快樂情景。

據説,太守詩酒之餘,常在此批閲公文,現場辦公,一時傳為美談。坐在亭內的“美人靠”上,微閉雙眼,聞花香,聆鳥鳴,聽泉聲,不禁欣然陶然。本來我不喜留影,此刻也請朋友幫忙連拍數張,以為紀念,算是與歐公有了一次心靈上的溝通。

出醉翁亭向北走,過二賢堂,有一小室,名“寶宋齋”。內有碑刻兩方,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全文。其字豐腴跌宕,天真率性,人稱“歐文蘇字”。可歎的是,如此珍寶,由於文革荼毒,碑刻被砸得疤痕累累,令人扼腕。環繞醉翁亭的亭閣不少,除二賢堂寶宋齋外,還有馮公祠,古梅亭,意在亭等古建築,院落參差,精巧雅緻,或曲徑通幽,或拱門相望,別有洞天。

在景區徜徉,不時見到唐宋明清和當代名人留下的石刻手跡,雖經漫長歲月的風雨侵蝕,但仍清晰可辨。它不僅向人們講述歷代文人墨客遊歷琅琊山的歷史,同時也展示醉翁亭獨特的文化魅力。

有山,有寺,有亭,有泉,有名家詩文碑刻,還有那光耀千古的名文《醉翁亭記》,文化厚重,遊客如織。想起清人的楹聯:“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裏,亭影不孤。”信然。

琅琊山水鬱葱葱

偕友登峯覓醉翁

一山一亭一鴻文

白雲千載思文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