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8.14K

《醉翁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散文,出自《歐陽文忠公文集》。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着比較複雜曲折的內容。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提供的《醉翁亭記》的教學設計,大家可以參考閲讀,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生網。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學習景物描寫的方式,體會其作用。背誦全文。掌握常見的文言知識。

2、感受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理解“與民同樂”的內涵。

3、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學重點】背誦翻譯全文,瞭解文章大意和景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寓於景中的複雜感情。

  【教學安排】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瞭解醉翁亭的概況和文章的由來。2、粗讀課文,讀出韻味,感受作者的感情。3、口頭翻譯全文。4、思考並回答8個問題。5、佈置作業。

  一、導入新課,介紹醉翁亭和文章的由來。

1、亭子現況

醉翁亭坐落於安徽省滁州市市區西南琅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並稱為“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蹟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後,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整修。

2、佈局

醉翁亭前有“讓泉”,泉請客送禮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見底。琅琊山不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徵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賦詩題詠,皆在山中。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亭後最高處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宮“,登台環視,只見羣山滴翠,百鳥齊鳴,令人心曠神怡!

3、歷史由來

宋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來到滁州,認識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並很快結為知音。為了便於歐陽修遊玩,智仙特在山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歐陽修親自為它作記,由此寫出了《醉翁亭記》這一名篇。從此,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樂飲酒,“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公。有 贊曰:“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

創作背景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曆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蔘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但卻不思進取、沉溺於現狀,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着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中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裏的。

  二、學生反覆誦讀課文三遍,給生字標音。結合作者經歷,品味文中的思想感情。

環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chán)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變化者,山間/之朝(zhāo)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yǔ)僂(lǚ)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餚野蔌(sù),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gōng)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yì),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三、點撥文言知識:

(一)虛詞註解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並列

2.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遞進

5.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表承接

6.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歸:表修飾

9.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表因果

10.往來而不絕者:表修飾

11.臨溪而漁:【有爭議】Ⅰ.當“臨”為動詞時,表順接 Ⅱ.當“臨”為介詞時,表修飾

12.溪深而魚肥:表並列

13.泉香而酒洌:表並列

14.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15.起坐而喧譁者:表並列

16.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樂:錶轉折

(二)“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2.瀉出於兩峯之間者:助詞,的

3.名之者誰:代詞,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詞,的

5.山水之樂:助詞,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詞,指代“山水之樂”

7.山間之朝暮也:助詞,的

8.宴酣之樂:助詞,的

9.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三)詞類活用

1. 山行六七裏 山:沿着山谷,名詞作狀語

2.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翼然:像鳥兒的翅膀張開一樣,名詞作狀語。

3. 名之者誰 名:命名,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4. 自號曰醉翁也 號: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5.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意動用法;(後)樂:樂趣,名詞。

6. 至於負者歌於途 歌:歌曲,名詞用作動詞,唱歌。

7. 雜然而前陳者 前:在前面,名詞作狀語。

8. 太守宴也 宴:設宴,名詞作動詞

(四)古今異義詞

非絲非竹【竹:古義:管樂器;今義:竹子】

四時之景不同【時:古義:季節;今義:時間】

野芳發而幽香【發:古義:開放;今義:散發】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義:情趣;今義:願望,心願】

林霏開【開:古義:消散;今義:打開】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古義:醉醺醺的樣子;今義:頹廢的樣子】

(五)一詞多義

1.歸:

太守歸而賓客從:回去

雲歸而巖穴暝:聚攏

暮而歸:回來

2.謂:

太守謂誰:為,是

太守自謂也:命名

3.臨: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居高向下

臨溪而漁:靠近

4.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