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用來研究自己的,不是討伐別人散文

來源:文萃谷 8.88K

“如果有人學習,沒有用來研究自己卻在討伐別人,覺得別人都是問題而自己完美無缺,咄咄逼人,審判他人,這是在把教法當成一種裝飾自我的奢侈品。”

學習是用來研究自己的,不是討伐別人散文

這是慶山在《月潼度河》中的一段文字,看到時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是有學習的意識和熱情的。除了在校的學生用功學習,許多已經參加工作的青年朋友也在通過各種學習途徑,不斷提升,還有些老人更是把“活到老學到老”作為自己的人生格言。

早上8點半到上海圖書館門口,已經有很多人在門口排隊了。到了9點鐘,門一開,大家便飛奔進去搶座位,場面很是壯觀。再晚一點去是沒有座位的,那時候很多人就坐在書架旁的地板上看書。

不禁感慨,大家如此愛學習。

朋友茶茶説剛剛報了舞蹈班,學古典舞;閨蜜小美在朋友圈曬了自己學古箏的視頻;曾經的瑜伽老師也發圖片,説這幾天在進一步學習瑜伽專業知識;肚皮舞教練最近又去遠方參加集訓了,大學同學説要準備學鋼琴.....

我也是愛學習的人,並且把自己歸入“終身學習者”的隊伍,也確實品嚐到了學習帶給自己的樂趣。

沒錯,學習是研究自我的過程。通過不斷地學習,我越來越能夠認清自己。看一本書,學一門語言,跳一支舞,畫一幅畫......

學習使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讓我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種能。當我能夠在學習中與自己和平共處的時候,我知道自己找到了一種與萬物相處的方式。

那麼,學習的意義就僅僅是提升自我嗎?

慶山説:“任何一種學習,最終是為了訓練這顆心。翻過雪山遊過大海,帶着這份覺知去深入生活。得到智慧,同時對他人有益。”?

體會到學習的意義,首先是研究自己,最終是一種對他人的影響力。研究自己是一種修行,我們先完善自我而後有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是積極向上的,是一種對他人有益的真誠的靈魂交流,並不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對別人的所作所為、所感所想進行批判。

近日,一段乘客在高鐵上吃泡麪遭女子高聲斥責的視頻引發輿論熱議,網友已經炒翻。看了視頻,只是被女子咄咄逼人的態度嚇到,不過不去評價誰對誰錯。

女子説自己孩子對泡麪味道過敏,並聲稱高鐵有規定不能吃泡麪,愛子心切;而男子堅持高鐵沒有具體規定不能吃泡麪。

一碗泡麪而已,引發這麼一出鬧劇。如果當事人都能從自身研究,而不是去討伐別人,應該會是另一種景象吧。

總是有很多人喜歡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討伐別人。一個人應該對外界的所生、處境、狀態、結果,保持一種接納和開放。這種深刻而強烈的體驗,會把自己的邊界擴大。而不是咄咄逼人,審判他人。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説:“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因此不必把自己的'三觀強加到別人身上。

你生活節儉,她愛逛街買名牌,那也不必説她鋪張浪費,人家花的是自己的錢;你喜歡看文學名著,他對言情小説愛不釋手,也沒必要嫌棄他看的東西沒有營養;你愛穿淑女裝,她走時尚路線,何必吐槽她的眼光不好,審美不同而已......

每個人的閲歷不同,思想心態也就不同。學着接納別人,成就的是自己。生活是一個很大的舞台,我們看到不同的人的演繹,會更加了解自己。看到別人和自己的不同,不是立即討伐,而應該從他們身上反省自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當我們達到一定的能力,可以很好地研究自己,接納別人的不同後,便可以再進一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去感染他人。

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寫過這樣的詩句:“假如我能使一顆心免於破碎,我這一生就沒有白活。假如我能緩解一條命的疼痛,或者平息一種痛苦,或者幫助一隻昏厥的旅鶇,再次回到巢中,我就不會虛度一生。”

如果你能將自己的所學轉化成一種能量,去帶給他人希望,會是一種幸福。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袁牧的這首《苔》孤獨了300年後,被鄉村老師樑俊和一羣山裏的孩子在舞台上重新喚醒。

在中國最貧窮的地方之一:貴州接近川滇最邊緣的西北角,有一所石門坎新中國小,樑俊在這裏支教。他思索着,可以教給這裏的孩子什麼,才能不讓他們與內心裏的黑暗對抗,他想到了詩歌。於是他自己譜曲,用一把吉他對孩子們進行“詩教”。

大山裏的孩子對古詩有更天然的親近之感,一個學期以後,孩子們的唱詩聲響徹了整個山谷,再後來,一大波的小詩人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

那天在舞台上的女孩小樑——樑越梅,寫過一首《蒲公英的精靈》: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樑俊老師給了孩子們希望的種子,於是,種子種在每一個孩子心裏,在他們的生命中開了花,是那麼的絢爛美好。

願你我這一生都能選擇美好,通過學習讓自己變得美好,然後把美好帶給他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