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經典散文

來源:文萃谷 8.18K

1968年,我失學後被學校旁邊的一個同姓長兄邀去學修“風車”,我實際上給他打工。他的木工手藝除修風車外,可能一根木板凳都不會做。但這修風車的手藝卻是訣竅活,好像全四川省只有銅梁縣的大廟區和永嘉區的少量木工掌握了這手藝。

木匠經典散文

我們農村用的風車如下圖(在百度上搜索到的)。風車上方容器是裝有需要車的糧食(剛曬乾的糧食有雜物);圓形裏面有產生風的葉片和轉軸,轉軸外面連接把手,順時針轉動把手,風就從左方的風口出來;如圖的左邊人的左手掌握一個開關(俗稱刀口),開關打開後可掌握下滑糧食的多少。糧食一邊下滑,一邊被風吹。前方的漏斗漏出的是飽滿的糧食,後邊漏斗漏出的是不飽滿的糧食(如稗子之類),左邊出風口吹出去的'是灰塵或糠殼等不需要的雜物。好的風車就能分出飽滿與不飽滿的糧食,俗稱“分陰陽”。可能這“分陰陽”的風車關鍵部位就是這“刀口”上。我們永嘉、大廟區的少量會修風車的木工幾乎走遍四川(那時的重慶市屬於四川)、貴州、雲南三省。可見這技術之高妙。

我們早上5點鐘從永嘉街上出發,我給師傅背裝工具的背篼,步行走了半天到永川縣城趕火車。為了節約錢,我們爬貨車。當貨車剛啟動時,看好後面一個車廂的扶手,跳上去抓住扶手,然後翻進車廂(就像鐵道游擊隊裏演的那樣,但很危險)。當貨車開到內江時,被上車來檢查的人趕下來了。由於我們要到簡陽,只好又爬上另一個貨車到了簡陽。

到簡陽的第二天我們就到農村去找活路了。我實際上就是每天去各生產隊聯繫活路,有時一天要走二、三十里路才能找到要修風車的生產隊。修一個風車一般是6到12元不等,吃飯不需自己掏錢,一般是到生產隊長家裏吃紅苕飯。晚上一般在生產隊的“保管室”裏睡,兩人擠在一牀。師傅一天給我2元錢,他每天有時有10來元錢。我學了一月多的修風車,師傅一直沒有把風車“分陰陽”的奧妙告訴我。至今也不知道哪一本書上有此奧祕。

回家後,由於家裏我是大哥,要在生產隊裏參加勞動,所以就再沒有出去修風車了。生活逼迫你參加艱苦的勞動,那時的農民都是這樣呀。寫小説可以搞”穿越”,實際生活你能“穿越”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