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讀書筆記(通用23篇)

來源:文萃谷 1.0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了凡四訓》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通用23篇)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1

全書只有一萬多字,本是明代袁了凡先生寫給後代的家書家訓,後被大眾喜愛並廣為傳播的一本勸善書。該書分為四部分,分別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主要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強調自助者天助、積善餘慶。與此同時,本書能讓我們側面瞭解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並感性體悟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對個人律己修身大有裨益。

注引: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作於六十九歲,全文分四個部分。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享年七十四歲。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後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

半年前我就買了這本書,放在牀頭書櫃裏,因公務繁忙加心性浮躁,從未翻閲過。近期我無意間翻了翻《了凡四訓》,便饒有興致地看了起來,後來思緒一發不可收,徹夜未眠苦讀,感慨萬千。

哪有人讀書,只不過是讀自己。為何對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愛不釋手?因為此類書籍非常強調內觀自省,閲讀時側面映射出自己許多不足之處。讀古書古訓,心中總能激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平復。

展卷一讀,如當頭棒喝,如醍醐灌頂,餘音繞樑。本書雖簡言切要,涉及諸多主題,拋開書中談論的各種命理象數、因果報應等儒釋道深層義理,我僅就“改過之法”發表個人的讀書心得。因個人認知有限,若表達不當或偏頗之處,還望諸位朋友不吝賜教。

對於過錯,我以前理解比較淺薄。後來我看到了凡先生的改過之法和修身之道後,加深出對“過”的理解,從而牽引了對“知難行易”和“知易行難”的重新思考。

從前我總是淺顯地認為"我錯了",便會沒來由地、不顧一切地各種自責,陷入對自我性格的分析。如,我很急躁。但是,同志!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過錯"嗎?靈魂叩問下,來一段蘇格拉底式的奪命連環問:

1、如何定義急躁?

2、你的急躁具有普遍性還是特殊性?

3、你做喜歡的事情會不會急躁?

4、你和效率高的人共事會急躁嗎?

5、你的急躁會受情緒因素影響嗎?

6、你在何種情況能剋制急躁,而何種情況會變為狂躁?

7、你需要無差別地對所有事情都耐心嗎?

8、你會因為急躁犯哪些錯誤,大錯還是小錯?

9、你的急躁會不會也有某些優點的存在,如行動敏捷?

10、你如何駕馭"急躁"這匹烈馬?

11、你對急躁事件是否做了深入調查及分析?

12、怎麼改掉因急躁而犯下的過錯?

13、是否制定了詳細的行動指南和執行方案?

......

由上可知,很多問題並不容易一概而論。人生之所以這麼難,是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凡事看得簡單,做得隨意,難免結果慘不忍睹了。因此,對於過錯與自省,切勿"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一定要終身學習與長期修正。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摘自《了凡四訓》

在《了凡四訓》一書中,想要改變命運,先改變自己。凡有不得,反求諸己。了凡先生先分析自身諸多不足之處,例如酗酒貪杯、自視清高、魯莽任性、語言刻薄、心胸狹隘等,有因必有果,他坦然接受現實並立志要改過。

從意識上,文中提到需保持三心——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知恥是從內心裏覺悟,是開悟自覺;畏懼是從外力加持,使人不會無法無天。論語中也提及"知恥近乎於勇",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過則勿憚改"。

從方法上,文中提及需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這三種改過之法類似佛家講的三種不同根性,上根之人從根本下手,即起心動念處切斷一切惡念;中根之人則"明理以遣之";下根之人則只"隨事以禁之"。

從時間上,文中提到需每日、每週、每月等長期堅持。改過之後便會有奇效,如感到心曠神怡、茅塞頓開、心明眼亮、諸事順遂、變怒為喜等。並不忘強調改過需堅持不懈、勇往直前。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作為凡夫俗子的我汗顏不止,本就沒有古代賢人這麼德高望重、禮賢下士等高潔品質,竟然還對於自身錯誤經常持馬馬虎虎、隨意散漫的態度。既無多維度分析,也無深刻審視自身,更無談由表及裏的尋根究底。

很多時候之所以犯錯,不僅是言行舉止的`問題,更是潛藏的認知問題。從哲學的角度看,對主體的反思總是開始於對個體的自我認識。如果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肯定是無法有效地進行自我反省的。

我深知自身不足之處枚不勝數,故每日誠惶誠恐、如履薄冰。不怕工作艱辛,唯恐無暇反思自我和提升自我。趕緊趁着近期修行之時,銘記弘一法師的“一學、二省、三改”,做到勤學思考、躬身反思、改過自新。

弘一法師五十年以來改過遷善的十大措施:

虛心

慎獨

寬厚

吃虧

寡言

不説人過

不文己過

不覆己過

聞謗不辯

不嗔

《餘之改過之法》

不奢望目前淺薄的認知能夠完全認清粗鄙的自己,但也儘量努力迷途知返、改弦更張、重新做人、改頭換面,切莫自誤前程。

縱橫世間裏,亂花迷人眼,易擾亂內心。因貪嗔痴迷失自我,偏離清淨自性本心。被外力牽扯,心為形役。一切皆為幻滅,唯有修心修行,方能主宰自我命運。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2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了自己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了凡先生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袁了凡先生精通星象、法律、水利、理數、兵備、政治、堪輿(風水)等等。他在早期驗證了命數的準確性,後來進一步通曉了命數的由來,知道人們可以掌握自己的未來,改造自己的命運。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驗證了人們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準確性。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了凡先生在未遇到雲谷禪師之前,光是知命、安命、聽憑命運安排,那是消極無益的;而自強不息改造命運的"立命之學"則是積極的和有益的。了凡先生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説法";教導子孫後人以正確的做人處世之道,照此實踐,也即是自利利他,有利於社會國家之道。這本書讀了可以使人心目豁開,信心勇氣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來改造自己的命運;實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氣不可多得的好書。

《了凡四訓》這本書總共分為四篇:

第一篇講的是命運的創立。"命由天做,福自己求",就是説要自己創造命運,而不是讓命運來束縛自己。命運的創立,是討論立命的學問,講解立命的道理。要做到反躬自省。

第二篇講的是錯誤的改正。我們要想得福而遠禍,先不説行善,先要決心改過自己的錯誤。了凡先生告訴我們改過第一要有:"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改過就不難了;第二要發"畏懼心",過錯無論久近,只是以改為貴,但要"不貳過";第三要發"勇猛心"就是説要像周易卦上所説的"風雷益"那樣,雷厲風行,直捷痛快地去做去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過錯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陽光一樣,還怕不融化嗎?但要改過,有三種方法:一種是從事實上改,一種是從道理上改,一種是從心念。

第三篇講的是善業的積累。《易經》上開篇就説:"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必定有福),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必定有禍)。"孔子的爺爺因為知道孔子的父親祖上世代都是"積善之家"便預料這家人的後代,必定會有出類拔萃的人物出現,於是把女兒嫁與了孔子的父親。後來事實證明,他的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後,生下了聖賢--孔子。

書中生動詳細地列舉了十個小故事,告訴後人怎樣行善積德,發慈悲心,廣積陰德。善一定要積很多,才能發生大作用。而且所積的善最好是別人所不知道的陰德,才能夠扭轉命運。然而行善積德都以慈悲心為根本。有了慈悲心,你才能有博愛的胸懷,去接受大家,去感化大家。

第四篇講的是謙和的效益。《易經》裏説:"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會遭受到損害,謙虛則能夠得益。謙跟驕是禍福的關鍵,不可不小心謹慎!我們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他人來往,所以必須要知道做人的方法,而做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謙虛了。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到大眾廣泛的支持與信任,學問也會進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樣樣都會進步。如此所有種種的好處,都從謙虛上得來,所以稱為謙德。

看了此書後使我感受到我們不能只享受眼前的福報,關鍵是要為子孫後代積公德,讓優良家風世代相傳。雖然每個人都有命數,但是隻要能身體力行,斷惡修善,那麼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個人的學業、事業、家庭也均能圓滿,同時還能淨化社會人心。

在中國千年未有之變局,社會劇烈轉型之際,現代人都顯得很浮躁,只想到今世享受到一切福報,而沒有考慮到為自己子孫後代積福德!讓優良家風代代相傳!有些人覺得遵守道德(自然規律),並不能得到什麼真正的好處。相反投機取巧、損人利己的人並沒有吃虧、甚至於得到了很多實在的'利益。實際上這是一個長期、短期利益、身體和心理統一的問題。人應當知道,一個人的平安,身體的健康,美滿的生活,事業的成功….這許多好事,都可以説是一種福。當他遵守道德的時候,心境坦蕩,在做善事的時候,因為幫助別人得到了很多快樂。許多身體上災禍沒有降臨,這些是很大的福分其實福和禍包含的範圍很廣。中國古人講"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都是告訴我們怎樣成為一個高尚的生命。

這本書裏面列舉的很多故事告訴我們,要積功累行!一定要學會寬恕人、原諒人、要有容人之量!不要打壓諷刺捉弄別人,來抬高自己!不要常妄言妄語!人,一定要謙和友愛,一定要愛惜自己的精神(不熬夜損壞身體)!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脾氣,當你生氣的時候説的話做的事會給別人帶來很大的傷害,這是沒有辦法彌補的。我們每個人都要用真誠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用真誠的心去改過,一定會像了凡先生一樣,一點點改掉身上的過錯,成為一個真正具有仁義道德之人。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3

本週重讀了《了凡四訓》,再一次深入感覺到傳統文化的經典所在。一書從四個方面

“立命之學,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一一道來一個人是如何掌握把控自己的命運,做自己的主人的。

立命之學,首先要意識到命運雖有一定的定數,但是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可以改變命運的。立命,就是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説的目標和夢想。

改過之法,改變自己的命運,要從修身養性開始。雲谷禪師説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我們要從各個維度檢討自己不能實現目標的原因,從今開始,改掉種種舊日惡習。牢記“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牢記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要發勇心。

積善之方,每個人都有習慣和惰性,改變起來不容易,這個求需要方法和監督。雲谷禪師教授了凡使用功過格來記錄善行和過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要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水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這些是了凡先生劃分的標準,我們可以用來衡量所作所為。

謙德之效,講的是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內省自察,及時改過。

通過學習了凡四訓,對自己人生目標的篤定;不斷自我覺察並改過的踐行;利他和業力的'積善踐行,到一直的謙虛謹慎品德的提升,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心性,不斷能成長。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4

《了凡四訓》揭示了改造命運的祕訣。這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給兒子的家訓,以此來教戒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並且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改造命運。

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説,數百年來影響無數人的勵志寶典,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

日本經營之聖、一手締造兩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早年有幸讀到《了凡四訓》並將其作為人生指導。

他後來在其著作中説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寫的《了凡四訓》,得到了頓悟的感覺,原來人生是這樣的。

曾國藩讀《了凡四訓》後改號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將其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

袁了凡原名袁黃,易學大師孔先生算他只能活53歲,膝下無子,後來經過雲谷禪師指點幡然醒悟,改名“了凡”,意思是從凡夫之中得到了脱,得大自在。從此他斷惡修善改變自己的命運,活到七十多歲。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應篇”的精華所得。全文分四個部分,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袁了凡認為可以通過四個方面改變自己的命運,求得福報。

第一訓:立命之學

所謂‘立命’,就是要創造命運,而不是被命運來束縛。

袁了凡早年遇到過一個算命先生,這個先生給他算了一卦,説他將來在縣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學能考到第9名。結果第二年的考試中,果然如這位先生所料,考試的名次分毫不差。後來,這位先生又接連給他卜了幾卦,每次都算對了。

於是了凡請教此生的命運,算命先生説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無子,半生無福。

因為算命先生的話屢屢應驗,所以袁了凡對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後,聽天由命,不思進取。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雲谷禪師點化後,了凡決定自己改變命運,最後在69歲時,給兒孫留下這段話: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袁了凡先生將自己所經歷,所見到改造命運種種的`考驗,告訴他的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住,並且應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為”;也必須努力斷惡,“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此,則一定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所謂“斷惡修善”,“災消福來”,這是改造命運的原理。

第二訓:改過之法

要改命運,先改自身:清除內心的一些妄念,改正過去的不足。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犯了錯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白錯在哪裏,這樣才能保證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了凡認為,欲要改過,一定要有三顆心,一是羞恥之心,二是敬畏之心,三是發勇之心。

王陽明曾言自己的學説是“致良知”之學,這個致良知就是羞恥之心。

所謂敬畏之心,就是説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敬畏的東西,舉頭三尺有神明,有所敬畏,人做事情就不會太出格。

第三個是發勇之心,就是説,人意識到錯誤之後一定要在行動上體現出來,要勇於改正錯誤。

第三訓:積善之方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書中主張行善積德。它可貴之處,是教會我們辨別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偽善。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乃知人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

為大眾謀利的是真善;謀取私利的是偽善;發自內心的是真善;跟風、為賺名聲的是偽善。一時好心卻造成長久惡劣影響的,也是偽善。

第四訓:謙德之效

最後,要做到為人謙和。唯有“謙”,方能保住所積累的善果。

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

了凡對朋友説,如果上天真要賜福給一個人,那麼首先就會賜予他智慧。

一個有智慧的人知道萬物的廣度,有着謙卑處下的胸懷,狂妄自大的是浮誇的,也是無知的。

一個人只有懂得謙遜的道理,才能踏踏實實的積累些東西,才能獲得上天的青睞,獲得福報。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個人做到“立命、改過、積善、謙德”這四點,那麼福氣、運氣,自然會降臨。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5

《了凡四訓》作者是袁了凡,而《了凡四訓研習報告》是鍾茂森教授對前書的分析和講解,小小的一本書,卻藴藏着關乎“命運”的大智慧。

《了凡四訓》這本藴含“命運”的大智慧書,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窮盡一生經歷所作的家訓,教戒他的後代特別是兒子袁天啟——意識命運的本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向善的方式,以及行善積德因果回報的效驗;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成功經驗來‘現身説法’;讀了可以使人心目豁開,信念勇氣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來改革自己的命運;這本書從唯心主義和樸素唯物主義出發進行立意,用辯證法的思維論述了命運中的“命”“運”物質表現,經過後天努力而獲得“新命運”,從而突出了“積極向善人定勝天”美好因果,本書是一本有利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氣不可多得的好書。下面從四個方面簡單分析之。

立命之學

所謂立命之學就在於“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先生從唯心角度和樸素唯物角度,通過信奉儒家、道家、佛家開始覺得命已被算定,從此聽天由命,到後來受到佛家高僧指點,多行善事,立斷惡念,得到了不一樣的命運。

改過之法

先改過,再積善。改過的結果就是避災避禍,體現在工作上改正錯誤的行為和方式,避免出現錯誤的結果和行為。不改過,修的'善也會大打折扣,積的善和福也會漏掉,改過要發三心:恥心、畏心、勇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了錯事要有羞恥心,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積善之方

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生命這是種善行也為我們行善找到了方向。《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多行善事,福澤綿延。

謙德之效

謙德之效告誡我們要始終保持一個謙卑的心,《書經》曰:滿招損,謙受益。遇人遇事都要謙卑,不可驕傲自滿。真正優秀的人往往也淡定自若、為人謙和,不僅自我提升還能幫助周圍的人,讓周圍的人感到舒服和受益。

讀過這篇文章,對我來説醍醐灌頂。從前,因受儒家思想教育,知道要從正、行正,也知道從善、行善,也不敢做過火、出格之事,但都沒有如此深入地反省過自己。從那之後,立志必需改過,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力。本人雖已近知天命之年,但遙想“三國”呂蒙,在壯年時受到主公孫權啟發,努力熟讀兵法書卷,遍讀羣書,逐漸蜕變成一位具戰略眼光、智勇兼備的統帥將領,也曾擊敗了當時威震華夏的關羽,成就了“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和“非復吳下阿蒙”,為時未晚。讀此此文後,本人便長存了知恥心與害怕心,英勇精進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於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盡力履行!同時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依照古聖賢的教導實踐來教育吾輩,那咱們的國家一定會戰勝困難、戰勝疫情,必定會比現在更繁華強盛。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6

讀了《了凡四訓》這篇節選古文,我不禁對雲谷禪師產生了巨大的敬佩之情,因為他説過:“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這小小的一句話,卻使我豁然開朗,不看相應的譯文也知道雲谷禪師在説什麼,他説:“一個平平常常的人,不能夠説沒有胡思亂想的那顆意識心,既然有這一顆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陰陽氣數束縛,怎麼可説沒有數呢?”

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腦子裏都會有一個個永不停止的念頭,當你在拋掉任何念頭,不論是惡念還是好念,都應該不留任何痕跡地拋掉,這樣你才能收穫大智慧,見到真理。

現在,我聽雲谷禪師説的話,每天做的事,不論是善是惡,每天都要記在功過格里,善的`事情就記在功格下面,惡的事情就記在過格下面,還要看惡事的大小,把已經記的功來減除。日久天長,當你做完三千件善事後,你就會不同於凡人,開悟了。

看了《了凡四訓》短短的節選,卻使我明白了許許多多,不同尋常的道理,我明白的第一個道理是:不能輕信命運的安排,要學會去改變命運,改變未來!這一個小小的道理,卻使我們受益匪淺!

《了凡四訓》這篇古文,告訴了我們很多的真理,我對此也深信不疑。讓我們多學古文,爭取做一個通古博今的國小霸吧!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7

一位家庭教育指導師告訴我,每年要讀200本書來提升自己,我也在按照她説的話來做,她還説讀完後要記得寫讀後感。

那就從《了凡四訓》開始吧,剛剛讀完了第一訓立命之學。

立命之學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過,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運的人的種種效驗,告訴他的兒子,要兒子明白不要被這個“命”字束縛住,要竭力去做種種善事,不可以做壞事,以此來創造命運,而得到一個快樂美滿的人生。

書中具體內容表述,了凡原名袁學海,字袁黃,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孔先生,孔先生算出袁黃一生的命運,而後各種經歷證實了孔先生説的句句真實,起初,他也曾與命運抗爭,但是,每一次都逃不脱命運的安排,於是,袁黃失去了奮鬥的信心,最終悟出:別跟命爭,爭也白爭,從此,徹底認命。然而,一次機緣他認識了雲谷禪師,禪師告訴他“命是什麼?是心!心不變,命不變。心變,命亦變!”經過一番長談,袁黃徹底改變了心境,大徹大悟,改名為了凡。

從此後,發誓要每日行善,自此,命運的.輪盤徹底轉變。

平常人才會被數所束縛住,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了。因為極善的人,儘管本來他的命數裏註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他不住,因為極惡之人,儘管他本來命中註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為貧賤短命。

所有的福田,都決定在每人的心裏,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心,只要從心裏去求福,沒有感應不到的!

了凡先生一生做善事,給子孫後代永世造福。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8

我讀了《了凡四訓》白話文一書,頗有感受。《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傳授給後代看的的一本家書。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認為今生前世既然已經成為定數,無需迷茫,但同時也沒有了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説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説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説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説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本書也滲透了很多做人的哲理,使人心胸寬闊,遇事豁達。我希望自己能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要發脾氣時要告訴自己,忍住!對待別人能寬容。全面的看待問題,保持平常心。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別人。最後,還要不斷的補充知識,充實自己。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按照古聖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孩子,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繁榮富強。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9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方”、“謙德之效”。文章雖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説,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有助成長。

《了凡四訓》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細細研讀會對我們的自身修養大有幫助。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10

命運,在幾百年前的人看來,只能在它身下顫慄,卻從未想過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當時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人算定命數。剛開始他還有動搖,而後來直接放棄了掙扎,讓一切以“預定”好的程序進行。後來,他在南京的'國子監讀書時,遇到雲谷禪師的點化,端正了心態。此後,他多行善事,嚴於律己,最終也打破了命運的牢籠。

這就是書中第一訓的內容。在接下來的三訓中,了凡告誡子孫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舉了許多實例並現身説法——總而言之,便是告誡自己的子孫要行善積德。

書中雜合了當時的釋、儒、道等思想,也被後來許多人當做教子的首選之書。不過書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積德”——也就是你的未來或你後代的利益。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義——讓社會變得更和諧,更穩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兩代,這些觀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達到之前的效果。

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未來會有一種預見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預言。那麼這個人的行為就趨向於這種想法產生的結果。這也是宗教中佈道者常用的方法,讓你產生自我預言,增強對那個宗教的虔誠性——無論是什麼宗教,無論在哪個地方。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於向當時認為幾乎不可動搖的“命運”發起挑戰,衝破命運的束縛。這本來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過他的著作在時代思想的影響下,會略帶有迷信色彩

而我們在閲讀這一類書籍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穫。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11

家裏的長輩常常跟我説一句老話,叫“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學習了《了凡四訓》之後,我想用讀書後的心得體會解釋下這句老話。

一命。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是“命由天定”、“命中註定”。社會學和遺傳學也告訴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這就是所謂的“命運”。但了凡先生開篇就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告訴我們,命運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二運。我理解的運,即是機會。我們積極主動,努力求索,不為命運所束縛,才能牢牢的把握住機會。把握機會的前提就是,我們要有一顆”立命”的心。

三風水。風水,我理解的風水,是我們周圍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也常常有不同的性格。就像蘇浙一帶的人常常精明幹練,湖廣一帶的人敢為人先,東北一帶的人自由奔放。我們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要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避免地域帶來的侷限。

四積陰德。了凡先生不僅告訴了我們改變命運的態度,也給我們改變命運的方法論。那就是要積德行善,渡人即渡己。向內,我們要修心。培養內在美好品質,不貪心,不膨脹,沒有私心惡念作祟,不嫉妒,不諂媚,不高傲。向外,我們要儘可能的去幫助別人,去傳播美好的東西。

五讀書。讀書也是了凡先生告訴我們的'方法論之一。讀書即是學習,唯有學習才是改變命運的正途。回首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不管社會如何變遷,不管社會階層是否固若金湯,讀書和學習始終是普通人上升的一個渠道,是改變命運的蹺蹺板。

這就是我運用《了凡四訓》的讀書體會,對這句老話的解釋。命運的大門就算關閉了,但總會給努力、善良的人開一扇窗。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12

讀了故鄉名人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之後,我感觸很深。《了凡四訓》由四篇短文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當時是用來訓誡他的兒子的。我覺得對我們這些後人也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我想與大家一起談談其中的“積善之方”。“積善之方”意思是説,我們要積善、積德,好人會有好報的。這在孔繁森身上就得到了證明。他收養了12歲、7歲和5歲的三個孤兒曲尼、曲印和貢桑。將他們帶回拉薩,照管他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節假日只要有空,他説帶上他們逛公園,逛商店,給他們買衣物。孔繁森雖然是副市長,但他每次下鄉去,總要帶些自己的錢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往往一月剛過半,工資就花光了,有時連伙食費也不夠交。他自己經常吃榨菜拌飯,卻不願讓孩子和他一樣受罪,錢不夠怎麼辦?孔繁森就獻血換錢來給孩子添補營養。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途中,因車禍殉職,年僅50歲。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着一幅輓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上聯: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下聯: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歌曲《走進西藏》、《公僕贊》、《等你回家》就是對他的讚頌。他付出了,也得到了回報——人們永遠懷念他。我想,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現在,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他們有的孤苦伶仃、有的貧病交加、有的絕望無助,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給予無私的幫助。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13

了凡先生告訴兒子袁天啟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樣改呢?所謂"斷惡修善,災消福來,趨吉避凶,避禍納福"這是改造命運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來改命,那為什麼不是馬上積極行善而是先要改過呢?了凡先生告訴我們其實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過。改過的根本:由心改過。只有從心改過,方能有效的行善。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過不能及時的改正,雖然修善,善中夾雜着惡,善不純,功難顯,命難改。

曾子説"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説"人恆過,然後能改"可見改過的重要性,同時了凡先生提出了改過必要的'三要素對我頗有觸動,即第一要發恥心,知恥才能正在從心裏正視改過的必要性;第二要發畏心,敬畏才真正地願意付出實際行動去改過;第三要發勇心,改過需要勇氣,我們常常不改是抱着得過且過的心態。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過的方法分三個層次分別是:第一層從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來一一改正;第二層從理上改,即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自然會加以改正;第三層從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會發展成千萬過錯,一個人如果淨化自己的心靈和思想,這樣犯錯的次數也會大大降低,從而改過之舉就成了沒必要的了。

了凡先生所提點的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個90後,我常常誤把缺點錯誤當作自我的個性,也時常吶喊"這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即使犯了錯,也只是趨於表面的改過,而從未發過三心,未真正意識到改過對自我命運的重要性,佛説的因果報應也是一樣的道理,今日犯下的錯,種下的惡根,已經在悄然無息地修改着我們命運的軌跡,雜草不除,我們命運的那片莊家地又怎能迎來大豐收呢?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14

《了凡四訓》,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這本書是他用來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行事種種。

因果之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有定數,但是也並非不可改變。其實就像我們瞭解的,“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關於命數已定,書中雲谷禪師這樣描述:“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數雖定,但要看我們對待它的態度。行極善的人們,命運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為他不斷的累積善果和福報,這極大的福報可以消抵原本命裏的不吉變為吉祥;而行惡的人,命數同樣不能確定的,因為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極大的惡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報變成禍事。

我們的命運終究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可以通過我們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改變,我們才是它的`主人。

在現代的社會當中,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例子有很多,他們都是經過不斷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達到的。要想有所改變,我們就應該從現在起在平日裏有所積累。有這樣一句古語--“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我們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多讀書、多學習,多做有意義的事、多做善事,不要學習不良嗜好,不做惡人。要心存善念、積德行善,無貪念、無惡念。只要這樣每時每刻的累積,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樣,來改造自己的命運。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15

看到此篇時,還是頗有點驚訝,我以為改命,需要的品行素養會是什麼發憤圖強,自強不息等等大氣磅礴的詞彙,沒想到了凡先生只提出了兩個字:謙虛!了凡先生教戒兒子説:能過積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人交往,做人的方法必有講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謙虛。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別人的支持幫助和信任,而懂得謙虛,便更知道"日日又新"的重要性,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所有種種的好處,都從謙虛上得來,所以稱之為"謙得".

古人説"滿招損,謙受益".這話放到今天的社會也是十分受用的。現在時代的快速發展,人也開始膨脹起來,卻常常忽略了謙虛這一品德,謙虛的人,別人願意和他交往,都願意當他"老師"教誨他東西,也都樂意做他"貴人",這樣謙虛者得到的機會更多。

這一篇專講謙虛的好處,謙虛的效應。如果讀者能仔細體會並運用於日常工作生活中,相信必定能受益終身。

《了凡四訓》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的一部偉大著作。了凡先生將畢生的`經歷和修養,結合真實生動的公案,兼容儒道佛三家思想,譜寫了一本啟迪人生的智慧之書。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讀後感,我有幸能讀到此書,希望你也是幸運之人。

真誠地希望能有更多的讀友能讀到此書,並從中受益。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16

《了凡四訓》這本書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是古代勸善書中的名片,內容涉及四個方面的訓誡,即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強調的是人的命運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一生成敗完全取決於自身所作所為,所謂“命自我作,福自己求。”此書還值得一看。

我們是在李老師的'帶領之下進入到這本書中的,以前,我總認為文言文一點意思都沒有。還非常難懂,繞口。可當我真正的用心去理解文章內容時,卻發現文言文的好處:用白話要説一大堆的話,用文言文一、兩句就搞定了,而且越讀越有味道。

這麼多的句子,都使我印象非常深刻,有這樣一句話是我有很多感觸: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為抉剔;大者如毒蛇齧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次風雷之所為益也。”我的理解是:一些小的壞習氣,可能在你眼裏不算什麼,但如果不立即剔除就會引起許多事端;大的惡習要馬上徹底丟掉。如果有一絲猶豫,以後的惡果只有自己吃了。不論什麼惡習,就馬上改掉,或許現在不算什麼,長大後便會有居多壞事都來找你。就如手指裏紮了一根刺,如不馬上清除,化膿、流水,最後可能導致整個手會廢掉。一個小惡習會影響多大的事啊!

《了凡四訓》讓我找到了讀文言文的樂趣,也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讀多看《了凡四訓》!就算看不懂也不要緊,要慢慢去摸索。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17

了凡認為兇吉的預兆都是從一個人的內心萌發,再通過肢體表現出來的。一般對人忠厚的人往往可以收到福澤,而那些對人刻薄的人往往比較偏向於受到禍害。這種事情吧,很難驗證,一般怎麼説都怎麼對。

我的理解是,你人生的所有片段組成了完整的個人,少一絲一縷一分一秒都不是現在的'你。比如你現在走的所有的路都能找到從前留下的種子,現狀的果都是從之前的因中所結出,如果一時找不到,那可能是藏得太深。就像現代的心理學總是將很多問題去聯繫童年的經歷一樣,有些因果聯繫我們本人很難察覺。在做一個忠厚的人還是做一個刻薄的人來説,我認為正常人都會選擇忠厚,因為我們都會約束自己內心那個黑暗的張三。至於福澤和禍害,可能比較主觀,忠厚之人懂得感動而刻薄之人經常抱怨。

了凡認為他的過錯即使隱藏不露,在細枝末節處,但還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欠了的債,總是要還的。

了凡認為改過的人,第一要有羞恥心,為什麼人家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敗名裂;第二要有敬畏之心,即使你的錯誤隱藏不露,在細枝末節處,也還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騙。並且,只要一息尚存,仍可悔改;第三要有改過的勇氣,不能猶豫不決,讓小錯變成大錯。

他還提到,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徑,只需要一心向善,正義的念頭就會出現,歪門邪念就會消失。就像太陽高掛時,妖魔鬼怪就會消退。

剩下內容就是佛教裏的説教了。沒有興趣。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18

《了凡四訓》電影看了第一遍,大致瞭解了《了凡四訓》這本書的內容。今天來説一説我的第一遍觀後感。

説真的,這部電影拍攝的條件實在是太簡陋了,但是有人可以把它看上十遍,便值得我從頭到尾看下去,甚至開始了第二遍的'觀看。

這部電影,也應該説是這本書,裏邊涉及了很多鬼神的內容。雖然我説過信佛、敬佛,其實是相信內心的信仰。説實話,我到現在不信鬼神,至於這本書裏講到的內容,比如説某某人行善,後來子孫就做了大官,我想大概是因為古人解釋不清楚這種現象的原因,所以把它歸結為神的點化和恩賜,但是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環境的影響。

首先,相比於災荒連年,餓殍遍野,能夠行善的人,家庭條件相對來説還算比較殷實,這是物質上的豐厚;

其次,願意行善之人,素養也比較高,相比於常人對子孫後代的教育也比較重視,後事子孫得以繼承祖先遺風,這是精神上的豐厚。

最後,根據吸引力法則,行善之人,必會引得更多文人士大夫等有識之士的欣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良人為伍,必定可以催促其更加努力、上進。這就是現在人説的,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

有慈父,有良師,有益友,再加上一生行善,民心所歸,子孫後代必然會一代勝過一代。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行善之人既可以得到仁義道德,也可以收穫功名利祿,即內外雙得。其實這一切不是鬼神相助,而是自助也。我想這就是古書對現代人的教育意義吧。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19

《了凡四訓》裏面講,擁有千金財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於是,愈發鬱悶。看來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輕於鴻毛的,如果能變得重於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訓》告訴了我們命運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訴了可以改變命運的方法:行善積德。問題是,這樣的標準還是世俗化的標準:有兒子,中進士,當高官,發大財。

可是,這些對於佛教徒來説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煩惱之物麼?世尊舍國棄家而求人生真諦,説明這些並不是他所求的目標,這些也不能作為標準吧。而且若把這些作為修佛的目標還是有分別心,修的是有為法呀,這應該不是四諦所宣揚的吧。也許,是我閲讀和理解錯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訴後人命運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變的,而且即使是富貴功名這樣的事情也是可以通過修善行和發願改變的。但是,本人認為不能太過執著於本書的'教誨,因為這些畢竟屬於有為法,也是根源於貪嗔痴念的,對錢財和權力的追求源於貪,對生兒子的追求源於痴,而這些都是不能斷煩惱的。但是,下一個問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可能憑自力永遠也斷不了這些。於是,即使修有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畢竟比沒有修行要好。這真是一種無奈的妥協和選擇呀。

生命是要重量還是數量,我覺得自己命裏沒有數量,嗬嗬,只能選擇重量啦。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20

這個星期我讀完了《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 書中 ,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問和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這裏主要説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從醫,學醫可以養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雲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雲南人, 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孔先生告訴了凡先生命裏為官,並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趕考,結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後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聖人,哪裏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税負,關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後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四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説樂於助人,好施捨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後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21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在69歲時所著,以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是如何多行善事,最終改造命運,心想事成。袁了凡先生在年輕時,曾有以為大師幫其算命,只能活到53歲,做官做到現在的縣長級別,而且膝下無子女。隨着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軌跡,每一步都跟大師算的`一模一樣,袁了凡先生深信不疑,認為這就是自己的命運,認為他的一生就這樣了。但後來他又遇一位大師的指點,從而明白了修善斷惡,改變自己原定的命運,最後活到了74歲,官位也晉升到了進士,還得了兩個兒子。這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即“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剛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命運和第一位大師算的一樣,覺得命已天定,從此聽天由命,然後到後來受到第二位大師的指點,在生活中多行善事,立斷惡念,得到了不一樣的命運。

改過之法。即先改過,再積善。改過的結果就是避災避禍,不改過,修的善也會大打折扣,積的善和福也會漏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了錯事要有羞恥心,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積善之方。要做到與人為善、勸人為善、敬重尊長、愛惜生命等,多行善事,福澤綿延。《易經》也説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謙德之效。這就告誡我們要始終保持一個謙卑的心,遇人遇事都要謙卑,不可驕傲自滿。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22

如何呵護自己的心靈?

在《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給的答案是,行善。

全書宗旨在於“行萬善”。了凡先生説到,當他需要實現某個願望時,就發願行善,行三千善,行萬善。

為什麼要行善呢?行善是為了積累陰德,積累福報,更簡單點來説就是自己做了那麼多好事,內心就不會有愧,人生也不會有什麼遺憾。

王陽明先生説,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心靈。大師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歸。

如果自己的心靈沒有養護好,那麼做什麼事情都會走了樣。

比如拿我自己的例子:最近在學習舊房改造,不得不説我的起心動念就是買賣心。抱着一顆買賣心,房東怎會願意相信我呢?動了買賣心就做不起來,但如果起心動念就是為了生活在這裏人打造最美好的居家環境,那心中的焦慮還是這樣嗎?沒有擺正心態,晚上怎麼會睡得好呢?

那怎麼樣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時候你認為自己做了好事,但別人不一定這麼認為。那怎麼衡量?

中峯和尚説:“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

也就是做了對別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對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惡。要是對別人,那麼就算是打罵也是好的;如果對自己好,就算對人恭謙有禮,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簡單的把玫瑰插到土裏,然後就不管不顧了,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長規律,給予足夠的陽光及養分,讓它真正的生根發芽開出花,這才叫善。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 篇23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寫給後代的一本家書。 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認為今生前世既然已經成為定數,無需迷茫,但同時也沒有了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實踐説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的:"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至於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準來評判這件事是否應該去做,但是隻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當人的想法專心於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湧入,正如我們專心於學習,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應該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積善之方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於至誠之心、出於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於存心的不同。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為則非出於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應該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説"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才能通聖人之志",不可能通過聖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今世人,但是我們應該代聖人立言,踐行聖人之志,來幫助、愛敬萬物,通過自己的行動把聖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聖人愛敬了世人,這樣才是"為聖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謙德之效的內涵則顯得更為明瞭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太滿,我們的慾望太滿,我們的態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利益的最大,所以説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我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在學問上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薄;處世上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保持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鍵看自己的態度與努力。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福禍無門總在心,作惡之可怕,不在被人發現,而在於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別人誇讚,而在於自己安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