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讀書筆記14篇

來源:文萃谷 2.41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在人間》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人間》讀書筆記14篇

《在人間》讀書筆記 篇1

汪曾琪先生的《人間草木》一書,放置於牀頭,有時讀個七八章,有時讀個一兩章,斷斷續續的竟也讀完了。這種散文,讀起來沒壓力,心情卻又是愉悦的,到是適合我這種沒什麼計劃的人。書中或花鳥、或魚蟲、或旅行、或回憶,這世間風物在汪先生筆中透着氣息、透着風味、夾雜着樂觀與幽默傳達到我眼中心裏。回想各個章節,留有深刻印象的要論以下三章:

一、四川雜憶

四川是我極喜愛的地方,除去對家鄉的鄉情外,這地方讓我一直心心念念,十餘年來去了四五次。

汪先生寫樂山,寫的是樂山大佛,寫的是司馬光的“登山亦有道徐行則不躓”,他看的是字,談的是見道之言。而我心裏的樂山,唸的是樂山的蹺腳牛肉。牛肉吃過不少,廣東潮汕的牛肉丸Q彈有勁,燙火鍋的牛肉又是鮮嫩爽口;台灣的牛肉麪的牛肉則是軟爛無比、入口則化;四川的水煮牛肉則是鮮香嫩滑。而則翹腳牛肉與別不同,它是用牛棒子骨、牛脊骨、中藥材包、料包等一起吊湯熬製,將牛肉跟牛雜等同涮,吃的時候取出牛肉往本地烘乾的紅辣椒麪上一沾,辣椒的香與辣配合牛肉的鮮與嫩填滿口腔,人間美味不過如此。

據查,翹腳牛肉最早是救濟窮人的食物。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在四川樂山有位擅長中草藥,精通歧典之術的羅老中醫,在樂山蘇稽鎮河邊懸鍋烹藥,救濟過往行人。其間,他看到一些大户人家把牛雜(諸如腸子、牛骨、牛肚、草肚之類)扔到河裏,覺得很可惜。於是,他把牛雜撿回洗淨後,放在有中草藥的湯鍋。結果發現熬出來的湯味甚是鮮香。因味特湯香,又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所以,特意來飲者絡繹不絕,堂堂爆滿。其間沒有席位者,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就直接坐在門口的台階上蹺着二郎腿端碗即食。久而久之食客們便形象的起了一個“蹺腳”牛肉的別稱,且流傳至今。難怪當初在巷中小店,當地人聚餐一人一盆翹腳牛肉,也無他菜就呼哧呼哧的吃了起來,期間大汗淋漓、姿態各異,原有此故。

汪先生寫峨眉山,寫的是清音閣到洪椿坪的美景,一邊是山一邊是水,水穿石而過,飛鳥駐足,風景極好。我們也去了峨眉,路上風景雖美,但因是自駕,一路匆匆,未曾駐足,不能得見這種山水間濛濛耳耳的形態。但好在趕車時候肚子餓了,停下車來隨意尋了一家農家小店,一人來了一碗豆花。這豆花點的不硬不軟剛剛好,擺在碗中一大塊一大塊的,筷子剛好夾得起來,聞到的是滿滿豆香。配上葱花、蒜泥、香油、椒油、蘿蔔丁或者別的鹹菜,一口下去,清香爽口又綿軟細膩,絲毫沒有點豆腐的鹼味,這家豆花便也成了我吃過的最好吃的四川豆花。

汪先生還寫了巧遇五台山來拜金頂的和尚,和尚進廟,得一百八十拜,不知道是不是他們的真心誠意,一去金頂就看見普賢和尚騎象而來,前面一行天女。而我們去峨眉山才不管有沒有普賢或者天女,直奔金頂看“日出、雲海、佛燈、佛光”的奇景。提前一天入住金頂的酒店,早上五點就爬起來等在金頂的山間小路上。一條小路既有長槍長炮,又有我們這種拿手機的;既有裹大衣的人,又有穿着夏裝外套的年輕人,總之人山人海。不知道是我們心意不誠還是運氣太差,太陽一直被層層雲霧遮擋,無論怎樣也不肯跳脱出來,只露出一點影子後便沒了蹤跡。“日出、雲海、佛光、佛燈”都未嘗得見,空餘一點遺憾。

二、跑警報

汪先生在西南聯大學習期間,昆明三天兩頭都有飛機警報,一有警報,大家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報。想到飛機空襲,腦海中全是炸彈掉下來,房屋倒塌、火光沖天、血肉橫飛的可怕場景。但在汪先生筆中,一切都是輕鬆隨意的。他們跑警報有兩個點,聯大學校附近的馬尾松林就是其中的一個點。一有警報,做小買賣的就把擔子挑了過來,裏面常見的吃食中有我小時候最愛吃的麥芽糖。在那個還是憑糧票、飯票購物的年代,出街走巷的小販豐富了我小時候的生活。每一次我在家做作業總能發現丁丁的聲音。一聽到這種丁丁聲,我就立馬扔下紙筆,衝出家門,跑到家屬區院子裏的空曠地帶,總能看到一羣小孩圍着一個帶帽子的小販。而我也總會以最快速的'衝到小販面前,拽着父母過年給的零花錢遞給小販,眼巴巴的看着小販用小鐵片震下一小塊麥芽糖,然後我就開心的用舌頭不停的舔着麥芽糖,直到沾滿了舌頭、嘴脣、牙齒後,自以為不留一點痕跡的挪回家。

橫斷的山溝是跑警報的第二個點,這個山溝是一個天然的防空洞,即使炸彈在溝頂爆炸,彈片也不容易蹦進來,所以有人利用空閒還修了私人專用的防空洞,洞中還有兩幅對聯,一副是“人生幾何,戀愛三角”,一副是“見機而作,入土為安”。災難面前做對聯者豁達的心態着實讓人佩服。汪先生寫到跑警報有三種,聽到空襲警報(飛機飛入雲南境內)大家都不忙下溝,有人看書、有人閒聊甚至還有人打橋牌,一直等看到飛機影子才下溝進洞。常有同事説我是一個心寬的人,前屋着火,只要跟我還有距離,我還可以安然在後屋睡覺。我以為壞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再壞也壞不到哪裏去,着急上火也無濟於事,不如不慌不忙的一件件料理,消除壞事情的影響。把壞事情處理好了,好事情説不定就這麼來了。八十年前的前輩們面對空襲、面對災難,沒有驚慌失措、沒有魂不附體,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該洗頭還是洗頭、該煮糖水還是煮糖水,一切如常。汪先生説這是我們對待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有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都有“不在乎”的精神。而我感受到了中國人的韌性、中國人的無所畏懼,有陽光有水份時我們是白楊,高大而直立,但面對危險面對困難時候我們又是雜草,野火吹不盡,春風吹又生。

三、西南聯大

關於西南聯大汪先生寫了好幾篇,寫校舍、寫大師、寫自己,相互之間偶有重複之處,但西南聯大的生活卻是極讓人嚮往。聯大校區分散、條件艱苦,但課程可以隨意旁聽,系圖書館的書可以隨便借閲無須登記。教授講課,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想怎麼講就怎麼講。教授之間不論長短,你講你的,我講我的。其中着墨寫了聞一多先生講課,提及他講課“圖文並茂”,畫出女媧、伏羲的各種畫像,口講指畫,有聲有色。又提聞一多先生講晚唐詩,講晚唐詩和後期印象派中的點畫派聯繫起來,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將文學和畫畫結合起來講,非常人所能為,難怪聯大文、理、工學院的學生要穿城而聽。聯大多數教授對學生呢,要求也不嚴格,中文系的學生讀書報告都不重讀書,而重有無獨創性的見解。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歡人云亦云。因此汪先生寫李賀,説別人的詩是畫在白底子的畫,而李賀的詩是畫在黑底子上的畫,故顏色特別濃烈,大為聞先生讚賞。有一個研究聯大校史的美國教授以為聯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問為什麼?答曰自由。是否是聯大人才更多我沒有考證,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個學校,有好的設施故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學校的氛圍,老師教得自由,學生學得自由,以此激發思考、激發創見。

上世紀的教學就如此開放,反觀我們現在的教學體系,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讀書寫文章就先學三段式,總分或者總分總。數學就學老師教的規律,至於為什麼是這個規律,怎麼發現這個規律不在我們的學習範圍。小夥子呢,形式上學校是靈活了許多,各種社團各種興趣課,但從整體上、從根本上還是死記硬背的多一些。我看學而思的數學,老師就是把公式或者模型硬教給孩子,讓孩子解題套公式。對於語言確實需要大量的閲讀大量的寫,但如果一直這樣過度強調記、背、算,只會固化孩子的思維,而這些固化的東西遲早會被人工智能、機器取代。所以還是希望學校、老師、家長共同努力,學數學呢不僅教公式,還可以多去研討一下公式背後的原理,讓孩子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學語文呢,不僅讀課內之書,讀我們國家的書,中外古今都讀讀,體驗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美。只有讓他們多接觸多體驗,才能讓孩子們學會思考、學會提出自己的意見,學會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也才能創造一個新的不一樣的世界。

《在人間》讀書筆記 篇2

在暑假裏,我有幸看了高爾基十分具有影響力的自傳體三部曲之一——《在人間》。

《在人間》這本書講述了阿廖沙少年時代出外謀生的苦難歷程。阿廖沙剛滿十一歲,就離開撫養他長大的外祖母,外出獨立謀生。他當過皮鞋店和聖像作坊裏的學徒,輪船上的洗碗工,還在當繪圖師的表舅家裏當過幫工。我覺得十多歲的孩子正是花季的年齡,理應揹着書包上學讀書,可是少年阿廖沙卻不得不從事與他的年齡極不相稱的繁重的體力活兒。這對於今日正邁向新世紀的少年兒童來説,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可是在一個世紀以前,這卻是活生生的現實。我真是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做到了超出我們常人所能做到的事情,而支撐着他的一切卻是堅持。阿廖沙正是經受了不平凡的生活洗禮,才磨練成了“大寫”的人。

《在人間》讓我看到了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聰明善良的外祖母,愛好讀書的船上廚師斯穆雷,能幹潑辣的洗衣婦娜塔莉婭,冰清玉潔的“瑪戈王后”等。書中不但寫了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還展現了小市民的自私、保守、貪婪和庸俗。繪圖師一家就是一個典範,他們長年過着飽食終日、百無聊賴的'生活,爭吵不休,彼此揭短,幸災樂禍。

探聽和談論別人的保密是他們生活中的唯一樂趣。讓阿廖沙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他並沒有被他們感染,而是用堅持保留了一片雪地,他愛上了讀書,走上求學之路。堅持着,堅持着,堅持使阿廖沙雖然過得苦不堪言但從沒想過放棄,堅持使他厭惡身邊的醜陋和粗俗仍努力嚮往完美生活。堅持使他改變了一切。在生活中,難道遇到一些小事我們不能像阿廖沙一樣堅持自我的想法嗎?但古時候的人,比我們更明白堅持的真正意義。孫敬讀書時,隨時記筆記,常常一向看到後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

一覺醒來,又懊惱不已。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留在房樑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樑上,下邊這頭就跟自我的頭髮拴在一齊。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髮,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決心要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想睡覺時,就拿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我醒來,再堅持讀書。堅持能成就一個人。

堅持,讓沙石煎熬住大海的蹂躪,最終化作璀璨的珍珠;堅持,讓天空忍受住雨水傾盆的陰霾,最終看見那一道彩虹;堅持,讓泉水忘記流進山谷崎嶇的歷程,最終匯入蔚藍無垠的大海。

《在人間》讀書筆記 篇3

書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就來説説汪曾祺的《人間草木》。

我經常聽老師提到汪曾祺的文章,卻一直未曾讀過。一次老師將這本《人間草木》借給了我,甚是驚喜。

書中寫的卻是些生活的小事或很平常的景物。第一大章《人間草木》寫的是作者童年的花園、兒時的風景與美輪美奐的四季輪迴。“巴根草,綠茵茵。唱個唱,把狗聽。”在作者筆下,小到一隻是天牛,大到一朵冰心蠟梅,都是那麼柔美,那麼可愛。真沒想到,原來作者的童年也是那麼自由、快樂。這讓我不禁想到寫《呼蘭河傳》的蕭紅,在兩個不同的作者筆下,有同樣幸福的孩提時代、快樂的童年時光,更同樣有着濃濃的思鄉情。

《聯大歲月》、《師友相冊》則寫了他在西南聯大生活的七年。作者曾在西南聯大被日軍的飛機轟炸過,失去過一個母親、一個繼母。面對這一切,作者用生動、樸實的筆調寫下《平淡人生》這一章,他沒有用多少華麗的詞藻,只是做了一個講述者,將他波瀾起伏的人生説得“平平淡淡”,這一從容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

《四方食事》,則收集了作者所品嚐過的'各地美食中的上品,讀了讓人不禁垂涎三尺。

值得一提的還有汪曾祺的文筆。他的文筆很“奇”,奇在他總是很細膩地描寫一件事,卻並不怎麼寫自己的感受。整篇文章幾乎沒用過“激動”、“高興”這一類詞,可作者的感情卻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

這,就是汪曾祺寫的《人間草木》,一本觸人心絃的散文集。

《在人間》讀書筆記 篇4

1948年的日本,社會命運劣化了個人命運。

日人間失格,No Longer Human,不再是人?不復人類?翻譯強調失去人這個標籤的過程,結合葉藏從孃胎蹦噠出來到被兄長帶回這段喋喋不休的訴訟,一直找尋自我,一直從外界來確定自己的位置和屬性,從學着出醜搏笑就開始算No Longer Human吧,讀的時候想着48年,社會離“1億軍國化”、兩顆原子彈也沒幾年,社會命運劣化個人命運,這種環境才能有外力把將葉藏塑造的這樣更富戲劇化 更有張力?對寫故事來説那是最好的時間,衝突夠得上尖鋭,對活在其間的人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感覺有意思的是

1、葉藏觀察男男女女,投其所好,遊刃其間,人類啊人類的.,跳脱出來看待周圍,感覺有種神性的口吻,也有看動物世界的錯覺,只是沒得趙忠祥那樣温敦的聲音襯着,冷冷的看着:憎惡憐憫懼怕 ,每個字一個一個扣在心上,難受。

2、從妻子角度寫,能腦補那麼多想法,情感細膩的緊,葉藏是個做了壞事的好人。

3、比着死,活着難,尤其是笑着活着。死看起來只是個體力活,雖然他體力不咋滴,來回折騰了幾次,這是個悲傷的故事,抑鬱症勿碰。

《在人間》讀書筆記 篇5

《在人間》是俄國作家高爾基寫的。它真實的記錄了高爾基小時的慘淡童年。高爾基的童年是悲慘的,很小父母雙亡,由外祖母撫養,可家庭貧困的外祖母哪能撫養的起呢?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逼高爾基流浪街頭自己養活自己他先在鞋店、聖像做學徒,又在輪船的廚房裏打雜,過着非常沉重而苦悶的生活。而讀書使他找到了快樂、安慰。雖然條件艱苦,但高爾基久久不能忘記讀書,他如飢似渴地閲讀大量的文學作品,如在這一段裏:星期六那天,我到閣樓上曬衣服,想起那本書,就將它拿出,讀起來。我讀的入了迷,一直讀到身子凍僵了為止。我讀的入了迷,耳朵聽到大門口的門鈴聲,竟然一時弄不明白這是誰在拉鈴,為什麼要拉鈴。“你聾了!外面在拉鈴!”保姆生氣地説道。我趕緊去開門。“睡着了!”東家嚴聲問道。他的妻子費力的'爬上樓梯,抱怨我害她着涼了。那個老太婆罵個不停有時主人發現了,還把他的書統統死碎、燒掉,有的時候甚至毆打他一頓!

雖然高爾基為了讀書遭受屈辱、欺凌。但他一直堅持着讀書,永不放棄!功夫不付有心人,終於,他通過努力的自學,使他成為了一名出色的著名文學作家!啊!高爾基是多麼的偉大呀!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也要向高爾基一樣,堅持讀書,堅持學習,成為一名熱愛讀書、熱愛學習的人!

《在人間》讀書筆記 篇6

文學是人類精神凝結的花朵,它盛放在世界廣闊的土地上,嬌豔欲滴,描繪人類的靈魂,也塑造着人類的靈魂。

《在人間》的作者是高爾基。高爾基生於1868年,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被公認為俄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列寧稱為“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在人間》以樸實無華的語言,生動而靈活地展現了現實世界和主人公內心世界的廣闊圖景。

《在人間》描寫了主人公阿廖沙由於外祖父的破產而被迫外出打工掙錢的曲折經歷。他曾在鞋店、輪船等許多地方做學徒,不得不忍受老闆的剝削和有錢人家的斥罵。在生活所迫中,阿廖沙逐漸變得十分堅強、寧折不屈。阿廖沙在困境中長大,更鍛鍊了他的能力與心態。

1916年,高爾基將《在人間》全文發表在《編年史》雜誌上。故事從1878年一直寫到1884年,正是作者10-16歲青春少年的時期。但這時的高爾基面對的不是學習、憧憬,而是想盡辦法,自謀生路,應付命運的挑戰。為了填飽肚子,他不得不出去找活幹,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使他有機會近距離地接觸他們,瞭解和體驗生活。《在人間》向我們提示的不光是作者的所見所聞,而且還告訴我們,他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切身感受。高爾基在筆下寫道:“東家一家人生活在一個怪圈內,一天到晚就是做飯、吃飯、生病、睡覺,周而復始,沒完沒了,他們談論罪惡和死亡,非常怕死;他們像磨盤上的穀粒,擠來滾去,隨時都準備着被碾得粉碎。”他們感覺到生活的無聊,對這種生存狀態感到很不耐煩,但他們的“反抗”充其量也只是小市民式的.,鬧點家庭糾紛,宣泄一下而已。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家庭就是一面。外面的世界,包括親戚朋友,和他們都格格不入。

高爾基所處的時代,使他苦惱,使他彷徨,生活中種種囂張氣焰,他深知這種力量能輕而易舉地擰下他的腦袋。所以,他咬緊牙關,攥緊拳頭,聚精會神地進行自我防衞,隨時準備應對各種爭鬥與打罵。在經歷了不少事情後,主人公阿廖沙漸漸成熟了起來,漸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就像屠格涅夫説過的一句話:“想要獲得幸福,你就首先得學會吃苦。”人的知識俞廣,人的本身也就俞臻完善。知識和勞動,塑造了一個完整的人。在高爾基生活的年代,一個窮苦孩子能孜孜不倦、掙脱壓力,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如今的我們,更不能因為一點小挫折、小困難就知難而退,我們應愈挫愈勇,絕不能向它低頭!

逆境是最好的大學。在逆境中,才能獲得勇氣;在逆境中,才能鍛鍊心智;在逆境中,才能明白,苦難是化了粧的祝福!

看着阿廖沙的成長,我感慨萬千。人的成長需要一步一個腳印。阿廖沙飽受人間疾苦,在逆境中不畏艱苦、大膽追求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我們應在今後的生活中堅強地面對困難、不遺餘力地走向光明!

《在人間》讀書筆記 篇7

這次,我讀完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的第二部。《在人間》。

《在人間》主要講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母親去世後離開外祖父家的生活。他在鞋店當過學徒;在姨婆家學習繪圖、搞衞生;去船上當洗碗工賺錢;在船上的廚師斯穆雷、裁縫的妻子、“瑪爾戈王后”的幫忙下,阿廖沙愛上了閲讀,一有機會他就讀書,經常在老婆子睡覺時偷看書;他還在聖像作坊裏做過學徒,雖然他都經歷了各種困難,但最終都風平浪靜了,因為它克服了。

之後,他懷着上大學的期望去了喀山。讀完的時候,我的感想有很多。當時的蘇聯那麼亂,阿廖沙能這樣平穩的生活已經很不錯了,我喜歡他堅強的`品質;我很厭惡也很反感阿廖沙的姨婆(老婆子),她説話總是帶着一種訓斥的語氣,為人不和諧,比外祖父還壞,她還用木頭抽過阿廖沙一頓但阿廖沙沒有記仇於老婆子,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依舊我行我素。我覺得繪

圖師人也不錯,有時會為阿廖沙打抱不平,他教阿廖沙繪圖(畫畫),他做事很耐心,很厭惡妻子天天向他“撒嬌”(為一點小事打抱不平)。在這部曲中,外祖母有時會出現,她沒有變,依舊是關心人的,呵護人的,可是我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老婆子是外祖母妹妹,她總是當着阿廖沙的面大聲訓斥、奚落外祖母,她憑什麼呀,説難聽點,就是缺德。

這部曲總體來講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等着大家去閲讀哦!

《在人間》讀書筆記 篇8

《在人間》不是描寫貴族舞會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貧民貼心的讀物。跟着主人公去經歷底層社會的種種!

這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在小説中,描繪了俄國社會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寫少年時他正式走上社會,工作階段的生活。用細緻的語言刻畫了下層社會人們的悲慘生活。

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餬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閲讀大量書籍,生活閲歷和大量的閲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

35歲以後,高爾基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願望,便獨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學,他以為“科學是無代價地教給那些願意學習的人們的”。他不可能被接受入學,只好在麪包店做工,起早貪黑,每個月僅有三個盧布的工錢。高爾基求學的嘗試終於失敗了。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東家的房子裏和輪船上工作。

人世間的艱辛激起了高爾基奮鬥的決心,他閲讀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書,這是他在貧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見識的淺薄,生活圈子的狹小讓高爾基周圍的人都不懂書籍的好處,總在抑制他看書的`慾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樣,堅持看書,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

他終於當上了尼日尼城著名律師拉寧的文書。這位律師曾給高爾基很多幫助,他的高度文化修養和高尚道德情操深深感染了他。

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我佩服高爾基的毅力和恆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不理會別人的反對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書籍,始終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讓人有所追求,給人崇高的信仰。何時何地最好都別忘了讀書。

這本書寫了人的善與惡、美與醜。“命運像風箏一樣擺,只是心存敬畏,心懷惡善有報的戒律,才不至於滑向邪惡的深淵。”高爾基一直堅信這句話,所以他才能成功。

《在人間》讀書筆記 篇9

人間失格,主人公可能懷着一種性惡論吧,戴着一副眼鏡看待其他人,折射出他人行事的虛偽,而自己對此卻又無能為力。於是百般討好或者諂媚,讓與其接觸的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是一副人畜無害、與世無爭的模樣,同時主人公卻深諳人性本惡,時時擔心他人看出自己的偽裝,於是陷入一種深度的焦慮之中,處於無人可以喚醒的境地,一步步,漸漸走向沉淪的深淵。在人間拷問人性,結果不言而喻。

維庸之妻,全篇透出一股諷刺的意味,在戰亂中,人為利益所控,這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或是生活,或是情感,總讓人在慾望的邊緣行走,於是,踐踏道德的底線變得順理成章!

good-bye,劇情荒唐,沒有結局,而且立意並不突出,個人感覺,比較無味。

燈籠,寫在臉上的是貧苦人家的怯懦與不堪,一輩子戰戰兢兢,而訴求的`幸福卻簡單如斯!僅僅是燈的亮度,也能讓一家人心頭湧上喜悦。或許,小眾的幸福看似遙不可及,低下頭,卻近在咫尺吧!

滿願,故事很短,以主人公的視角,探討一些深層次的東西,可能屬於哲學吧,但我更願意將其歸於社科。美景之美,亦在景,亦在人。

美男子與香煙,內容與題目似乎有些牽強,一個宣誓用一切去戰鬥的作家,幻想世界皆是迂腐,儘管知道自己結局總歸失敗卻依舊掙扎着戰鬥。而生活的結局,卻告訴我們,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温馨的家庭,足矣

餘下幾篇,可能有些晦澀,似乎都在講底層平民生活中的焦慮,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時,對自己內心的拷問,在拷問中,或糾結,或苦惱,終究帶來的是沉思,思考人生,思考價值,思考觀點,在思考中靈魂得以昇華!

《在人間》讀書筆記 篇10

我最近讀完了仰慕已久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部作品是蘇聯作家高爾基最著名的自傳體三步曲小説。

這本書主要描述了高爾基自己在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的艱難生活經歷。高爾基小名叫阿廖沙,四歲時失去了父親,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過的,外祖父經常毒打他。還常受到別人的冷嘲熱諷,但他沒有放棄,沒有抱怨,更沒有悲傷,而是懷着一顆積極進取的心在奮勇前進。為給慈祥的外婆買藥治病,他只得賣掉心愛的書本,離開了學校課堂。十一歲那年阿廖沙的母親也不幸離開了人世,他成了孤兒,為了謀生,阿廖沙****走進‘人間"。他當過鞋店的小夥計、做過小保姆、在船上當過洗碗工、在聖像作坊做過勤雜工。他受盡了老闆對他的****,親眼目睹了周圍許許多多的醜惡現象。但很慶幸這些都沒有嚇倒阿廖沙,反而讓他成為一個更堅強、更勇敢、更正直的人。在當時十分悲慘的生活條件下,阿廖沙仍然喜歡文學,經常忍飢挨餓堅持讀書。原來想上大學的他沒有如願,卻在社會大學裏學到了許多著名大學所學不到的知識,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覺悟,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

我非常佩服阿廖沙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讚歎那種熱愛文學的精神。同時也感到很羞愧,我們現在的`小朋友都得到父母的關心和老師的教導,然而由於缺少風雨的洗禮,我們很多同學在平時生活學習中遇到一點困難就難以面對。同時,我們很多人有很好的學習條件,卻不願好好學習。現在,我懂得了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珍惜現在的大好學習時光,以高爾基為榜樣,堅強樂觀,奮發向上,長大後有所作為。

《在人間》讀書筆記 篇11

《在人間》是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寫的,它真實的記錄了高爾基小時候的慘淡童年。這本書主要説高爾基為了生活而在鞋店、東家的房子裏和輪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父、外祖母、馬爾戈皇后這些有文化、有教養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愛吵架、背地裏説人壞話的小市民。

這本書寫了人的善與惡、美與醜。“善於惡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正面指的則是像高爾基這樣心存善良的人,而反面指的則是像文中主人一樣兇惡的人。“命運像風箏一樣擺,只是心存敬畏,心懷惡善有報的戒律,才不至於滑向邪惡的深淵。”高爾基一直堅信這句話,所以他才能成功。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幸福又充滿自由的;我們的童年生活是由父母的呵護、老師的關懷、同學的友愛組成的,因此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難忘的。在生活中,多數的人面對歧路會選擇望而止步,高爾基卻告訴我們,你只有勇往直前,才會得到成功的喜悦,勝利的果實。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既有平原又有險灘。在學習中也沒有常勝將軍,但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拼勁,在逆境中能夠坦然的面對困難,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我佩服高爾基的恆心和毅力,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然手不釋卷。“毅力”——擲地有聲的一個詞,驚心動魄的'兩個字,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毅力可以改變我們的機遇,改變我們的餬口。我羨慕高爾基靈活、流暢的文思,隨時隨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詩來抒發情感。

高爾基這個形象是俄羅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長道路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要像他一樣,做一個心存善良,有文化,有教養,認真刻苦的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衝鋒的戰士,做好出發前的準備,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努力奮鬥。

《在人間》讀書筆記 篇12

“境界”一詞,是指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呈現出的情況。《人間詞話》中説到,“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見,“境界”在評定藝術作品好壞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王國維存在於中國最為黑暗動亂的時代。列強入侵,清政府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人們的思想觀念經歷着劇烈動盪,承受着肉體和精神上的苦痛。1902年,王國維因病回國,他説,"人生之問題,日往復於胸臆,自是始決計從事於哲學的研究"。但在哲學上出現的矛盾令他的學術注意力轉移到文學上來,於是《人間詞話》由此誕生。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把境界的產生分為”造境“和”寫境“。這二者的本質區別即是”理想“和”現實“的區別,但卻很難分辨:寫實家營造出來的環境中總會不可避免地注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因而造出的境和理想中的境頗有相似之處,理想在現實中隱現;而理想家所虛構出的意境也並不是超脱自然法則的,境界中所存在的事物一定取材於自然,體現着萬物更迭的規律和日月光年的變換。文藝高超的作家善於運用精煉的漢字創造出作品的境界。王國維認為,“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一字,“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一字都使得的極其巧妙。二字一用,境界就出來了。我們在創作時,也應該努力做到“字字珠璣”,講求用精簡準確的字句營造氛圍。

只是造出境界還不夠,還要造出高格的境界。書中説到,“境界不以大小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境界雖小,卻柔和愜意,絲毫不輸"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的廣袤;"寶簾閒掛小銀鈎"的清新脱俗同樣不亞於"霧失樓台,月迷津渡"的宏大。關鍵是要看營造出的境界給人帶來的感受。好的境界使讀者身臨其境,將作者的感情準確地傳達給讀者,使讀者感同身受,引起共鳴。當我們在營造意境時,應當思考自己的描寫會給讀者帶來怎樣的感受,想方設法地讓讀者體會到“身在其中”。

那麼,該如何寫出高格的境界呢?王國維在書中提到,“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意思是説,境界中不應該只有景物,還應該折射內心,想要有境界,須得融情於景。寫春風的.輕柔微和,蜻蜓的輕盈剔透,草木的萋萋,冬雪的零落,還要加上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樣的意境才不顯得空洞,有了人氣。《人間詞話》中又把境界分為兩種,“有我”和“無我”: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要寫出細緻優美的境界,應當“於靜中得”。內心寧靜下來,看到的世界便會不一樣,寫出的文字便會洋溢着清新淡雅的味道。要寫出宏偉壯大的境界,應當“於由動之靜時得之”。周遭喧鬧而獨善其身,於煙火塵埃中覓得一隅清淨之地,此時的心境當然更加氣勢恢弘。由此可知,我們要寫出高格的境界,應當注意借景抒情,通過景物描寫反映心理;營造意境時多角度來寫,根據需要選擇“有我”或“無我”的境界,抓住關鍵展現景物和內心的關聯。

境界成就高格。境界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朝朝夕夕的堅持。王國維説讀書三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推而廣之,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也不過這三重境界。

讀《人間詞話》所收穫的,不僅是創作的技藝,還有人生的哲理。紙上的境界成就的是作品的高格,而人生的境界成就的是我們的高格。

《在人間》讀書筆記 篇13

這次,我讀完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的第二部——《在人間》。

《在人間》主要講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母親去世後離開外祖父家的生活。他在鞋店當過學徒;在姨婆家學習繪圖、搞衞生;去船上當洗碗工賺錢;在船上的廚師斯穆雷、裁縫的`妻子、“瑪爾戈王后”……的幫助下,阿廖沙愛上了閲讀,一有機會他就讀書,經常在老婆子睡覺時偷看書;他還在聖像作坊裏做過學徒,雖然他都經歷了各種困難,但最終都風平浪靜了,因為它克服了。後來,他懷着上大學的期望去了喀山。

讀完的時候,我的感想有很多。當時的蘇聯那麼亂,阿廖沙能這樣平穩的生活已經很不錯了,我喜歡他堅強的品質;我很討厭也很反感阿廖沙的姨婆(老婆子),她説話總是帶着一種訓斥的語氣,為人不和諧,比外祖父還壞,她還用木頭抽過阿廖沙一頓……但阿廖沙沒有記仇於老婆子,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依舊我行我素。我覺得繪圖師人也不錯,有時會為阿廖沙打抱不平,他教阿廖沙繪圖(畫畫),他做事很耐心,很討厭妻子天天向他“撒嬌”(為一點小事打抱不平)。在這部曲中,外祖母有時會出現,她沒有變,依舊是關心人的,呵護人的,但是我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老婆子是外祖母妹妹,她總是當着阿廖沙的面大聲訓斥、奚落外祖母,她憑什麼呀,説難聽點,就是缺德。

這部曲總體來講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等着大家去閲讀哦!

《在人間》讀書筆記 篇14

詞,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文化的詮釋,和詩歌一樣,它是我們華夏文化中一朵璀璨奪目的奇葩。喜歡古老的中國文化,更喜愛精美絕倫的詞,因而愛上了《人間詞話》。

在細雨紛紛的暮春,最愜意的莫過於手捧書卷,憩於窗櫺之旁,沏一壺香茗,享受極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書在懷,實是人生一大樂事!細品《人間詞話》,讓靈魂在古詞中得以沖滌,然後緩緩地,帶着清新的心情,讓蟄伏的心靈重新煥發活力。

境界,是王國維先生最為看重的一個詞語,也是全書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擲地。若無青蓮居士的曠達之境,怎會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千古氣象?若無歐陽修深沉之境,怎會有“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無關風與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的慨歎?若無稼軒的豪放之境,怎會有“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塞上絕唱?若無李後主幽婉之境,又怎會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幽怨之曲?

在《人間詞話》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境雖過於平直,然登高遠望,無遮無攔,妙在深遠、曠達。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氣象取勝,無大胸襟,大豪氣難以為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是也,讀罷令人神清氣爽,胸襟開闊。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雖有些柔弱,然感觸細膩,悽婉動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性情取勝,無細緻的感受,痴迷的情懷難以為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也,讀罷令人柔腸百轉,纏綿悱惻。

此二種境界易造,古詩詞中出現也最多,若論造境之難,之高妙當在第三種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境之妙在於 “頓徹”,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無宇宙間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許唯“靈性”二字可當之。凡含此境之作必為神品。“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也。

造境之種類有三,造境之法卻只有一個“真”字。“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須下定決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是的,成功的靈感是一個不速之客,它永遠在不經意間光顧,如電光乍現。然而將這句話細細品呷,彷彿又能讀出一種超脱成功的喜悦,透着一絲智慧的禪意。

忘不了李後主之詞——那以血書成的文字。在他的筆下,詞不再是風月筆墨,而是生命與亡國之恨的長吟。“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詞之所以扣人心絃,是因為無論順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顆赤子之心。國破家亡,從君主淪為階下囚的命運不但沒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發純粹,而他的痛苦也愈發深刻。“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份深切的亡國之痛,也許深深觸痛作為前清遺老的王國維先生,在他的內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鳴。作為前清遺民,眼看國運日下,世道蒼涼,王國維先生卻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許他也曾感慨過“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也許他也想褪下長袍馬褂,換上盔甲,一如東坡筆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衞國。

在昆明湖畔,王國維先生縱身一躍,帶着一腔的熱血以及滿懷的無奈與憤懣,在年富力強之際早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歎息。也許那人心動盪的民國亂世,無從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顆赤子之心安眠的歸宿。我輕撫書冊,昔人已去,然而這由幾十條短句組成的著作,彷彿珠玉之聲,在每個愛詞者耳畔輕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