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寧死經典散文

來源:文萃谷 7.42K

諺語有云:“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敬畏歷史便是敬畏史實,尊重歷史便是尊重自己。然近年來,有關教材紕漏,特別是近現代史教科書出錯的新聞屢見報端。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張作霖照片並非張本人,而屈原、祖沖之的衣襟被指穿反,戰國時期的孫臏則坐上輪椅,荀子坐凳子讀紙質書......原本青衣素顏的小姑娘,卻被打扮得不倫不類,在不同時空間任意穿越,並因此而擾亂了歷史進程。

不自由毋寧死經典散文

據我國出版物質量管理的有關規定,包括教材在內的圖書必須經過“三校一讀”才能付印。如此甚嚴的製作流程,為何教科書還會出現“漏網之魚”?箇中緣由,不由分説。僅以人教社編撰的《中國近代史》高中教材為例,在寫到北洋軍閥史時,所標註的張作霖照片,並非其人,而是與之同時代的護國軍名將何海清。一個籍貫遼寧,一個湖南,二人相距甚遠,卻因為貌相神似,使其千里來相會,並作為張作霖的替身,銘刻於歷史教材上,伴隨着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們步入社會。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倘若師者困惑於教材史料的真實性,又談何授業解惑、表述觀點、傳播思想呢?最終為歷史買單的還是那些深受其害的莘莘學子,並因此承受數載,甚至錯誤歷史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終身改造。

張作霖第六子張學浚的兒子張閭實日前指出,大陸歷史教科書中的照片並不是自己的祖父,其實是屬於另一位湖南督軍何海清。基於此,我們可把教材紕漏的原因歸為兩點,一則疏忽史料,如列舉中祖沖之穿反衣襟,孫臏坐上輪椅等。與其説是疏忽,不如説是對歷史的無知無畏,對歷史的褻瀆踐踏;二是對歷史意識形態的政治偏見。作為教材出版的審查人羣,他們掌管着“打扮歷史小姑娘”的粉飾大權,在政治的干預下,教材編寫者只能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材料”小心翼翼地編撰,不能有任何的質疑聲和申辯聲。例如可隨意摸黑曹操、司馬懿,讚頌諸葛亮,劉備;肆意醜化張作霖,美化張學良等,不一而足。

以階級思想為綱,以忠奸史料為領來講述歷史,讓本已枯燥無味的歷史恰似味同嚼蠟,使業已行將就木的歷史病入膏肓。單就“反動軍閥”的標籤,便將“東北王”的功績抹殺大殆盡。張作霖雖綠林出身,但無蠻野武夫之氣。不但謀略過人,膽識更是軍閥年代中的翹楚。後因不肯妥協於日本帝國主義的無理要求,遂於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中而英年早逝。

隨着教材出版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化,由一家獨大的市場壟斷格局早已一去不復返,教材出版行業的多元化發展,引入了市場化競爭機制,這是經濟社會化發展的一個必然,亦是社會文明化的一個趨勢。在“優勝劣汰”的運作環境下,唯有拿得出備受市場考驗的教材,才稱得上是一本好教材。同時,還應意識到,教材不僅是傳播知識的載體,更是培育科學獨立精神的平台。

話説回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月無圓月,人無完人。沒有完美的教材,亦沒有完美的制度。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不改,屢錯屢犯,一錯再錯,錯誤的歷史栓子,通過血液循環,一次次地輸注於學生的大腦,堵塞腦部動脈,形成難以治療的腦中風,並因此落下無法想象的後遺症。一旦喪失獨立思辨的'頭顱,對於生活在謊言裏的學生來説,無異於一羣行走中的喪屍。

曾長期供職於中華書局的左舜生在回憶時説過:“一本書經過七次校對才付印……刊物的每篇文章至少也要經過三個人過目。”即使抗戰時期,他們對教科書,“檢查甚嚴,抽查發現有不合規格者,即全部退廠複查”。前輩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能做到的,如今我們沒有理由説做不到。當務之急,便是從教材申報到審核出版這套程序模式裏,從禁錮的政治權力下解放出來,投放市場,由學生説了算。

在憲法框架內,如果一味地鉗制教材的出版自由,一味地壓制學生的思想自由,耗費自然資源不説,更耗盡了對歷史的基本敬畏。屆時,縱然學生有軀體的自由,卻無思想的自由。如此,對歷史、對當下、對未來都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和欺騙。要深知,思想是自由的精靈。不自由,毋寧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