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寧死賞析

來源:文萃谷 1.96W

一次演講點燃一場戰火

不自由毋寧死賞析

——《不自由,毋寧死》賞析

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爭,多半是由少數人祕密發動的。而在民主體制下,這種“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往往是跟一定範圍(如議會)的民主投票分不開的,是由民意代表直接決定的;而票數的多寡,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又往往取決於演講廳上的激情演講和激烈辯論。由“激進派”推動而爆發的美國獨立戰爭,就屬於後一種情況。

這場戰爭,對於北美殖民地人民來説,應該説是正義的。正義的戰爭,需要當時的弗吉尼亞州議會正式批准,需要正義的程序來推動。然而,温和派、保守派在議會中佔有明顯的優勢。在此情況下,主張不惜以鮮血和生命的代價換取獨立權利的“激進派”人物之一的帕特里克亨利,義無反顧,登台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不自由,毋寧死》。據説,當亨利的演講結束後,會場羣情激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聲響徹議會大廳。從某種程度上説,正是這一次演講,點燃了人們心中的憤懣,點燃了這場獨立戰爭之火。那麼,一次短暫的演講,何以會有如此大的力量?其成功奧祕何在?

一、攻其心。對方只是政見不同,同是被剝削者、被奴役者,所以他對他們的愛國精神和見識也表示欽敬,一開始就用委婉、舒緩的語調肯定他們的良善用心。這種求同存異的做法,為爭取眾多的擁護者奠定了基礎。然後,他集中剖析了這些人的共同心理:“沉湎於希望的幻覺”、“不願正視痛苦現實”,此之謂幻想;認為“力量太單薄”、不能與強敵“抗衡”,此之謂畏懼。沒有這種對他們心理傾向的`準確把握,是很難軟化對方,轉化對方立場的。

二、啟其智。針對一部分人的幻想心理,他詳盡陳述(北美殖民地)求和的歷史事實與(英帝國)大兵壓境的嚴峻現實,逐層批駁和解妥協的錯誤想法,啟發他們從對經驗的回顧中“判斷未來”,指出“惟一出路只有訴諸武力”。針對另一部分人的畏懼心理,他又分三層展開説理:靠等待是強大不起來的;我們有有利的條件;戰爭想避免也避免不了。這種逐層推進的方法,粉碎了妥協者的幻想心理,打消了自卑者的畏懼心理。

三、奮其情。針對兩種錯誤的心理,亨利的説理無疑是十分有力的,但並不等於就非常有效。要有效,就必須增強演講的感染力,要能激奮他們的情感和意志。為了拉近心理距離,消除立場分歧,爭取廣泛支持,他在人稱上的使用上很講藝術性,少用、慎用“您”,而基本上以“我們”來稱對方。為了加強感人效果和説服力量,他還大量採用修辭手法,其中使用得最多的是設問和反問(據統計,全文大約有27個問號),如:“我們的同胞已身在疆場上了,我們為什麼還要站在這裏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的?生命就那麼可貴?和平就那麼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連珠炮似的發問,大氣磅礴,咄咄逼人,容不得幻想者幻想、畏懼者畏懼,從而激起了他們的“革命鬥志”。除了設問和反問,他還使用了不少排比和對比,如:“我們請願過了,我們抗議過了,我們哀求過了,我們也拜倒在英國國王的寶座下……可我們的請願受到侮辱,我們的抗議招致了新的暴力,我們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們被人家輕蔑地一腳從御座前踢開了。”這裏,字字氣勢非凡,句句鮮明有力,強調了形勢的緊迫,表明了己方努力的無效與英國政府的殘暴,極大地激起了妥協者的羞恥和憤慨之心。另外,比喻、反覆、呼告等手法,也為這次鼓動性、感染性極強的演講增色不少。修辭的泥石流,不斷沖毀着妥協者心中的幻想、畏懼;當演講者堅定、高亢、勇敢地喊出“不自由,毋寧死”的口號時,他們心中的些許幻想、些許畏懼能不被打消嗎?

於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演講者之一帕特里克亨利,看到了議會席上的人們都情不能已站起來,聽到他們發出了堅定的怒吼聲:“拿起武器!拿起武器!”。三個星期後,美國獨立戰鬥爆發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