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在牆上開門和窗的人散文

來源:文萃谷 2.28W

深夜,忙碌完一天的事情,正想靜下來寫點兒東西。忽然接到一條短信——“鐵生走了!”

那個在牆上開門和窗的人散文

默默地看了半晌,沒有回信去問究竟——來信的是新聞界的一位友人,平時熱情爽朗的人,卻只寫了這四個字,心中的哀痛可想而知。

還用問什麼呢?

有的人會讓人以為他永遠不會走,史鐵生就是這樣的一個。

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雙腿癱瘓,從腎炎發展到尿毒症,幾乎半生在靠透析維持生命,對有些人來説,這種情況下的死亡未必不是一種解脱。而史鐵生不一樣,他説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其實,他的職業,除了生病和寫作,還曾經是在鴨蛋上畫仕女的街道工廠工人。他畫得很好,作為一個殘疾人足以靠手藝養活自己,只是不知道他畫的那些鴨蛋,今天卻留在哪一家的塵櫥。

只是他最終還是成了一名作家,彷彿一顆野草的種子,即便落在高牆上也會發芽。

史鐵生的作品,都是在病痛的折磨中完成的,而他的作品,卻總是如黎明時軍營的號角,充滿了對生命的主宰和希望的精神。

那裏面沒有無病呻吟,沒有譁眾取寵,這樣一個隨時在生死邊上行走的人,對此大約連不屑的時間都沒有,有的只有平靜中的感動。在他剛毅的文字背後,只有瞭解史鐵生的人,才會留意那背後的一絲傷感,卻是那種對於人間秋意凋零的慨歎,而沒有自怨自艾。

史鐵生走到了21世紀,他的文風和思想沒有取悦時代的任何跡象——他堅持的,不是屬於他那個時代的東西,而是屬於永恆的東西。

永恆的東西,有的時候未必適合於每個時代,所以時代的弄潮兒大可嘲笑他的落伍,卻不知道,幾百年後,史鐵生可能還在,潮卻早已退了。

有時候我看他的書,不由自主地想,會不會病痛之於史鐵生,更像一種磨礪,讓他的思想越發出色?

餘生也晚,等我識字的時候,史鐵生已經在出書了。

史鐵生一生最厭倦別人把他稱作老師,所以我不知道該怎樣稱呼他。

但是,他的確應該説是一個老師的。在一個民族都不會自己思想了的時代,史鐵生和他的'朋友,用吶喊擦亮了人們心中的燈。他們這一代作家,是文化上撕裂黑暗的人。

這是一個要求無限勇氣的事情,而史鐵生的文字卻把它平靜地完成,或許,一個把死亡看做節日的人,勇氣已經不是問題。

而這一切,對當時的下一代人來説,就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讓我們養成用自己的頭腦去思想,我們要感謝史鐵生們。

我們從他的身上看到一個人的潛力可以有多少,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依然可以懷有對世界的感恩之心。

只是,史鐵生是一個太讓人放心的人,每天和死亡玩着遊戲,漸漸讓人們以為這早已是常態。我們幾乎以為,世間的人裏面,史鐵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傢伙,他和死神可能已經交了朋友。於是,早上,和一位朋友説起他的離去,朋友的反應是萬分意外:“每年元旦,我們夫妻都去看望鐵生的,今年,卻是去不成了。”

鐵生不是靠死神的友誼,而是靠他的堅韌和倔犟活着。

一個完全懂得生命的人,再倔犟起來,讓死神,也只能讓這個堅強的人走過新的世紀,再完完整整地多活上十年。

和史鐵生比,談勞累,簡直就是對生命的兒戲。

我想起他和丁玲的交往。徐曉曾在她的作品中寫過這一段,她寫出了史鐵生的倔犟:儘管屢次蒙召,史鐵生最終也沒有去見過丁玲女士。而我記得更深的是史鐵生後來説的話,那時,丁玲女士已經去世了。

史鐵生寫道:“年齡可以是一堵牆,但牆可以有門和窗。一個人,不管有什麼樣的政治見解和文學主張,只要是真誠的,是自己的,她(他)的死都是一座紀念碑。”

史鐵生,在我的心中,就是那個在牆上開門和窗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