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層底裏的母愛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5.09K

母親手巧在村裏是出了名的,剪裁、縫補、繡花,幾乎無所不能,但讓我終生難忘的,是她納的千層底。

千層底裏的母愛散文隨筆

從我記事起,母親的針線筐裏就有一本書,裏邊夾着不少用報紙剪成的大大小小的鞋樣。我是母親最小的兒子,她對我自然格外疼愛,家裏吃的.用的東西任我隨便翻動,她也不會責怪我。然而,當我有次拿起那本書時,遭到了她嚴厲的呵斥,那些鞋樣全是母親的“寶”。

母親的“寶”不止這些,還有家人穿剩的衣服。20世紀七八十年代,物資極其匱乏,吃不飽穿不暖是常事。我家是多子女户,生活更是困難,衣服不僅“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而且還姐姐穿小了弟弟穿,弟弟穿小了妹妹穿。我在家中最小,除了過年能穿上一件新衣,平時的衣服都是姐哥淘汰下來的。當這些衣服大家都穿不成時,母親會洗淨曬乾收藏起來。

年幼時我並不明白母親收藏舊衣服做什麼,懂事後才知道,這些舊衣服是母親做鞋的重要“原材料”。夏秋晴朗的天氣裏,母親煮好糨糊,取下廂房屋門,把那些舊衣服扯成大小不一的布塊,一層層重疊着粘在門板上,曬成糨布。接着,母親照着鞋樣,用剪刀把糨布裁成鞋底樣,再用白布條包了邊,五層疊放連好,用重物壓上兩天,便可以納鞋底了。

納鞋底是技術活兒更是辛苦活兒。母親不僅要和父親一起忙農活兒,還要做飯、洗衣、喂家禽家畜,只要得空,母親便一手握鞋底,一手拿針線,開始納鞋底,特別是寒冷的冬夜,昏暗的油燈光下,母親一坐就是大半宿。她先用針錐把結實堅硬的鞋底鑽透,再把帶着長長棉繩的針穿過去,穿不過時要用頂針頂,有時還要用牙齒咬住針往外拉,線要拉緊拉實才可納下一針。母親納的千層底,針腳密密麻麻,大小一致,排列整齊。

那時家裏8口人,每人一年至少要兩雙單鞋一雙棉鞋,母親一年至少要做24雙鞋。一隻鞋五層底,24雙鞋便是240層,再加上包鞋邊、壓鞋底、做鞋幫和煩瑣的納鞋底,母親做鞋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我是在徹底感受到母親的艱辛時才明白,母親的巧手,是在困難生活中,用千萬層的母愛磨鍊成的。那一雙雙千層底鞋,好看、舒適,伴着我和三個姐姐、兩個哥哥一步步長大。到了20世紀90年代,生活好轉了,家人吃穿不愁了,母親卻積勞成疾,六十來歲就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縱是如此,每年夏秋時節,她總是嘮叨着要曬漿布、裁鞋樣、納鞋底。那本夾有鞋樣的書,她更是藏在箱底,唯恐遺失。

如今再也穿不到母親做的鞋了,但每當聽到“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站得穩那走得正踏踏實實闖天下……”的歌聲時,我便會想起藴藏在千層底裏的母愛,這份母愛已深深根植於我的心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