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層底中的鄉愁抒情散文

來源:文萃谷 2.9W

1.

千層底中的鄉愁抒情散文

老輩子常説,涼身先涼腳。故在冬季,做鞋成了農家人的大事。

入冬後,耙鋤入庫,牧畜回欄,閒不住的農家婦女們又開始準備一家人來年穿的鞋子。那些年,市面上的鞋子還不多,印象中最流行的是“3537”的軍綠色膠鞋,耐磨防滑,頗受歡迎。而節儉慣的山胞們都願意自己動手,為家人縫製幾雙千層底布鞋。

做千層底布鞋,先要打好袼褙(gē bèi)。做鞋的材料簡單,除布料外幾乎都可原地取材。條件好的人家會去集市上扯幾尺新布,如我一樣的貧寒人家多會將一些碎布、破布清洗後沾上漿糊,打成袼褙,趁着天氣好將其曬硬定型,便於裁剪。

雖原料不佳,但每當看到母親在忙活着準備做鞋時,還是對即將到來的新鞋充滿了期待。

袼褙開好,做鞋的頭道工序便完成了。接下來,便是做鞋樣。鞋樣就是根據家人腳的大小用報紙或香煙的紙殼剪成鞋的樣子。做鞋樣雖不費力,卻也頗見功夫。心靈手巧的母親量好腳的碼數後,便能做出美麗合腳的鞋樣來。

那些年,農家人娶個媳婦兒,若是能做幾個好的鞋樣,在鄉鄰間是頗受歡迎的,很多學做鞋的女孩子都會前來取經。

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大環境下,淳樸的鄉民們會認為,做得出好鞋樣的女子,家務能力自然不差。故有的媒人在説親時,只要帶幾雙女方做的鞋樣到男方家,便可對女孩子瞭解一二了。

我還記得,母親年輕時有一本書裏放滿了鞋樣,各類樣式的都有。那小腳的是我和弟弟,最大的是父親,瘦小的一定是祖母……平日裏,那些鞋樣乖巧地躺在書本里,一到冬日,他們就成了母親的名片,未出嫁的姐姐們,剛來的新媳婦兒都愛來家坐坐,一起將冬日的暖陽和滿滿的愛變成一行行密密的針腳。

2.

做千層底鞋,最難的是納鞋底。一把錐子,一根鋼針,一個頂針,千萬條線繩開始在冬日的鄉野中編織纏繞出一個個美好的故事。

那時,這個南國的鄉野還靜靜地躺在武陵山腹地,“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信息和人員的流動主要集中在周圍的幾個鄉鎮,山外的世界離我們是那麼遙遠。

一天的家務活計忙完,母親便開始在昏黃的白熾燈下開始納鞋底。看起來一針一線的穿梭並不複雜,而相比之下卻也能見出高下。母親納的鞋底針腳橫豎都能成行,除了美觀,更是結實。

對於一個女人來説,納鞋底最難的是力氣。而母親為了讓家人穿的鞋子更厚實些,袼褙常常都會做得很厚,故每一針都要下大力氣才能穿透。

一個個温暖而靜謐的夜裏,她一個人坐在火爐旁,踏實地、平靜地將愛意一針針縫進鞋底裏。常常是,我幾集電視看完,母親還在那安靜地縫着,她不時將針在頭上磨幾下,或是將棉線放在蜂蠟中拉幾下,然後又開始簡單重複的工作。

蜂蠟是自制的。我家養蜂,每年取蜜之後都會留下幾團蜂蠟,以供納鞋之用。那時棉線比較粗糙,納鞋底時摩擦力太大,若是在蜂蠟中劃過,便會更加順滑和柔韌,還不易起毛,納起鞋底來便順利許多。

鞋底做完,就該做鞋幫了。鞋幫簡單,幾塊布料在母親的手中很快變成鞋的形狀,美觀而大方。到了這個環節,我們便會被母親邀請參與做鞋的.過程,主要是母親要在最後縫合之前試試合不合腳,以便修改。對於這項活動,我是極願意參與的,因為這樣可以讓自己的鞋子穿着更為舒適。

到了鞋子定型的環節,我們便有些迫不及待了。鞋子剛剛從母親的手中做好,我和弟弟便各自搶了去,然後穿着去“炫耀”,去“攀比”,去向凋敝而寒涼的冬日展示這個温暖的禮物。回想起來,那時洋溢在臉上的幸福,是那麼真,那麼純,那麼讓人懷念。

3.

後來,當我走出大山,看着市面上花花綠綠的鞋子,便有些嫌棄母親做的千層底布鞋了,覺得是那樣土氣,那樣掉面子。也是從那時起,母親的鞋樣就開始上灰,灰越積越厚;再後來,鞋樣也不在了。

當人在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裏活得太疲憊,太不堪時,那些温情的時光又開始湧入腦海。我又開始懷念起母親做的布鞋,但看到同樣疲憊的她,卻再也開不了口了。

讓我無比開心的是,去年去看外婆時竟收到了意外的驚喜。

看到她生活困難,我去山上給她砍了點柴火,又給了點錢,陪她度過了兩日温暖的時光。分別時,老人淚眼婆娑,依依不捨,悄悄把我拉進她的房間裏給我塞了一雙千層底布鞋。

“我老了,做不動了,聽説你要來,緊趕慢趕還是沒做完。”外婆話語間有些歉意和無奈。

我看到,外婆將鞋子縫好了,只是邊還沒來得及切,這也許是外婆做得最不滿意的鞋了。而對於我,這鞋卻顯得無比珍貴。我能想像,在一個個寒冷的夜裏,她戴着老花鏡忙碌的身影,焦急的神色。捧着沉甸甸的布鞋,頓時內心又多了幾分愧疚和不安。

後來,不管我到哪工作,外婆縫的這雙千層底,我都帶在身邊,從來不捨得穿。每當累了、乏了,只要看到它,總會升起一種力量,支撐着我前行。

因為那雙千層底布鞋裏,有濃濃的愛意和鄉愁,有我一生難忘並將永久懷念的鄉野時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