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記》讀書筆記11篇

來源:文萃谷 1.91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窗幽記》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小窗幽記》讀書筆記11篇

《小窗幽記》讀書筆記1

《小窗幽記》是一部流傳至今,光耀古今的人生哲言小品集,其格言玲瓏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覺,言進旨遠,益人神智,可謂古今敦品一大奇書。

“修身、養性、齊國、治家、平天下。”是古人一直追求不停的目標,當今社會處於改革轉型期,社會問題頗多,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提高國人的道德素質亟不可推。通過讀此書不但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更能學會處事的方法,此書可謂修身一大益書。

“立國先立人,立人先立德。”此書是幾百年來古人為人處事的經驗精華,此書問世300多年來再現中華文化的博大,闡釋中華文化的精髓,追求的是無拘束的自由人生,高善的審美人生。

《易》中説:“勞謙,君子有終,吉。”通過讀此書可以讓國人在立德的基礎之上,勤勞,謙虛,不斷的追求,自強不息,勇敢追求人生價值,實現人生的目標。讀此書後會讓人找到成功大道和途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讀此書會讓人厚德、勤勞、誠信,會讓讀者大有裨益。

《小窗幽記》讀書筆記2

《小窗幽記》説:“讀書不獨變氣質,且能養精神。”珍惜時光善於學習,不僅腹有詩書氣自華,而且能夠吸收義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蟄伏日久歷煉日深,所以會飛得更高;綻放得早也必凋謝的快,所以一片坦途未必是好事,《小窗幽記》強調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強調後天的努力超過先天的聰穎,困境的磨礪會促進成長;激勵後人不要被資性、境遇所限制,告訴我們樹立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積極態度,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借鑑。古往今來,通過讀書學習改變命運、提升自己的事例比比皆是。國學經典《大學》是儒家思想的精闢概述,被列為四書五經之首,其作者曾子被稱為孔子最愚笨的弟子,可是像曾子這樣愚笨的人卻能夠理解孔子並將孔子的學説闡揚於後世,並因著述《大學》而名垂千古,最終成為孔子最成功的弟子之一。可見限制人成長的不是資質、天性,而是固步自封的.心態。心態、心境不僅決定一個人的成敗,而且決定一個人是否快樂,像孔子的另一位弟子顏淵那樣,以一簞食、一瓢飲為樂,就是因為他的快樂沒有依附於外界的環境上,而是由內心滋生的知命而樂天。如果每個人不緣外境,放下萬慮,便可感覺到這種快樂,並且因為這種快樂發自於內心,而不是得之於外,所以也不容易改變或者失去。

《小窗幽記》讀書筆記3

與狼共舞,與狼同寢,與狼共食,與狼為友,一切看似奇蹟,卻在“狼女”李微漪身上一一實現。

《重返狼羣》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隻草原上的小狼,和一個土生土長的成都姑娘李微漪。她在一次寫生中,偶遇影響她一生的小狼——格林。

小狼一點點長大,高樓上的天台早已拘束不住小狼日益膨脹的.野心。沒辦法,李微漪只好孤身一人陪伴格林到草原的養獒場,野化小狼!

野化小狼看似簡單,實則難如登天,小狼已十幾次死裏逃生,李微漪也幾次生死難料。在死亡威脅下,“狼媽”李微漪卻鋌而走險,將根據地立在荒無人煙的狼山上!

歷經9個月的野化訓練,格林早已長成威風凜凜的大狼,最令我感動的是書中的“狼之柔情”。在“狼媽”生病時,格林把自己珍藏的食物送給了她,還一次次覓食支撐這個“家”。在受到三隻藏狗追逐時,格林挺身而出,不惜負傷累累。

這一首首温情讚歌,讓狼的細膩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拍案叫絕。

出人意料的是,格林野化成功,迴歸山林。狼媽飽含淚水,望着格林遠去的背影……

圖騰仍在飄揚,狼已成為傳説……

《小窗幽記》讀書筆記4

“多燥者,必無沉潛之識;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小窗幽記》告訴我們,靜就是不多言、不浮躁、不妄動、心不隨物轉。我理解所謂“靜”,就是謹言慎行、淡泊寧靜的一種境界。有了淡泊之心,才能放得下名利,放得下功過得失,平淡地面對所有的失去和擁有,直至以尊嚴的方式承受人生的苦難;有了淡泊之心,才能不為物慾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一份淡泊,帶給我們安閒自在、波瀾不驚的生活,它把莫名的惆悵沖淡,讓美好的心情升騰,使人達到聞謗不怒,見譽不喜的高深境界。如果説淡泊可以使人品格高尚,那麼心靜可使人處事從容。淡泊是平和的',心靜則是深邃的,心靜給人以不動聲色的剛毅與堅韌,給人以面對現實的莫大勇氣,還給人靜觀世事以從容應對的智慧。心靜體現一種從容不迫的沉穩,一種氣定神閒的大氣。心靜時,我們不僅能體味生命的美麗,而且能坦然地面對人生的挑戰。我想,從某種意義上説,人生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或許就在於擁有一個“靜”字。

志要高華,趣要淡泊。通過讀書我們領悟到,做人要淡泊寧靜,處事要安詳涵容,工作要積極有序,生活要樂觀豁達。當我們置身喧囂浮華的世界卻依然堅守心靈的一方淨土,當我們面對世間種種誘惑而心湖不泛起一絲漣漪,當我們平和審視生命的歷程而不在意獲得與失去,當我們能夠做到辛勤耕耘不問收穫地默默奉獻,那麼,我們的人生就進入了一種臻於完美的境地。

《小窗幽記》讀書筆記5

很久沒動筆寫點東西,今天看看,上篇文字已是去年金融風暴之前,回首顧之,避風求存,心勞體疲,偶翻書架雜書,見明朝.陳繼儒著:小窗幽記。書中文章簡且美,言近旨遠,深有哲理,對應這幾個月的狀態,頗合書中所語:“心為形役,塵世馬牛”。感而察己!

【原文】 心為形役,塵世馬牛;身被名牽,樊籠雞鶩。

意譯為:心靈如果被外在的事物所驅使,那麼人就如人世間的牛馬,形形役役。如果人被名聲所束縛,就如同關在籠中的雞鴨一樣,失去自由,為名所縛。

人們常感到辛苦,老覺得總有忙不完的事情,停不下來的工作,心煩意燥,自己常在認為是社會的原因,競爭的結果,自己要上進才能適應社會,沒有其他選擇,沒法逃避。其實,這真是全部的原因嗎?真的沒有其他的選擇?我們需要什麼?有時間讓自己慢下來,靜靜的思考下嗎?

我們都希望快樂,追求幸福,快樂是來源於外在的因素的嗎?幸福是一個量化的指標嗎?要達到什麼程度或標準才能擁有的嗎?

個人感覺:快樂和幸福,屬於感性的感覺,不是可以理性分析的量化指標,窮的可以很快樂,清貧的.可以很幸福。同樣,有錢的未必很快樂,富有的未必很幸福。唯心所感,為認知所礙,我們習慣於將眼光投向遠方,未來,常常忽略了當下,目前自己擁有的東西,過度留戀徘徊於過去,易生抑鬱,過度的擔心未來,焦慮就易產生。現在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現象是:貧而不清,富而不貴。心障繁多,快樂感缺失。

佛學很多東西很有道理,平常心、無常、常,有時間試試寫寫、聊聊,靜靜、證證,希望擁有“般若”。

《小窗幽記》讀書筆記6

《小窗幽記》是一部促人警惕,言短旨遠的人生哲言小品集,內容涉及了修身、養性、經商、從政、處世等多方面的處世格言。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目光,對當時糜爛庸俗的世風作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觀的抨擊。

若要細賞其內容,從“醒”篇來看:抒發的是豪情空有、壯志未酬的末世情懷,僨世嫉俗,奇謀妙策,只有寄託於文字之間;從“情”篇來看:則標舉美人名花、青山綠水、祕書靈籍為安身立命之場,體現的是方外之致和隱逸幽趣;從“峭”篇來看:警示世人慾成就人生大業,必要有超凡脱俗的心態和志趣高雅的追求,同時也要有積極的入世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從“靈”篇來看:張揚一種淡泊名利的.心態和出世的情懷,看透世間人情冷暖,尋求與大自然的山水為伴,享受無盡的生活。

作者在作品中所言的文字,是對人生的體會,是觀世的真理。這種真理是以一個人所達到的顛峯狀態來評定其價值的,而不是將他的顛峯和他的深谷持平來綜合他的價值。

在當今這物慾橫流的年代,人們更多的是看重物質利益的追求,而忽略了對自己身心健康的培植,所以精神顯得極度匱乏,總是埋怨生活的無聊與苦澀。如果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時間去靜心閲覽一番此書,可能會給你的生活帶去一些歡樂與充實,讓你領略美好生活的另一面。佛緣本是前生定,一笑相逢是故人。

《小窗幽記》讀書筆記7

《小窗幽記》説“有譽於前,不如無毀於後;有樂在身,不如無憂在心。”告訴我們灑脱是養心第一法。古人説: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心乃身之統帥,行之導向,要改善人生際遇,需要我們從“心”做起,常持喜悦心,就會以笑面示人;常持平常心,就會笑對人生。所謂平常心不是看破紅塵,更不是消極遁世,而是平和豁達、寬容灑脱,是積極做事、低調做人,是利不能誘、邪不能幹,是悲憫眾生、利益眾人。以平常心看待榮華富貴,就會不嫉人有,也不笑人無;以平常心看待得失成敗,就能做到上不負天,下不愧人。一個人只有擺正了心態,才能有正念、正思維,繼而才能有正面行為。正念是指積極樂觀、與人為善的觀念,處人時心存善念,則視對方如佛陀;心存惡念,則視對方如牛糞。處世時持積極樂觀之心,則世界生機蓬勃一片光明;持悲觀失望之心,則世界滿目蒼涼了無生氣。在現實生活中,常持平常心並不容易做到,世事紛繁無時無刻不考驗着每個人的判斷抉擇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當天薄我福時能否做到不怨天尤人?當天勞我形時能否做到不退避逃離?當天厄我運時能否做到不沮喪放棄?只有做到心地無塵、心境平和,才能改變我們面對一切的態度,隨之改變我們和世界的`相處方式,才會讓我們和世界越來越默契,越來越和諧。

《小窗幽記》讀書筆記8

《小窗幽記》作者陳繼儒,號眉公,生於明末清初。他高雅超脱,博學多通,一生著述頗多。透過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拿得起、放得下、拋得開、收得攏的豁達心胸和無塵境界,其真知酌見無一不閃爍着智慧的`光輝,於今時今世仍有借鑑價值,尤其是關於修身正心的見解最值得我們品讀。

《小窗幽記》讀書筆記9

《小窗幽記》是一本以古文寫成的道德故事,每個故事都會有一句表達中心思想的名言來作為題目,而遇到古文中不懂的字,旁邊的'註釋會告訴你答案。古文下還有譯文和評析,它們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處世之道,真正讓你成為一名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本書節選醒、情、峭、靈四篇內容,共約十五萬字。全書始於“醒”終於“靈”,雖然混跡塵中,卻高視物外;在對澆漓世風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雋,其格言玲瓏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讀軒快之書,聽透徹之語”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找一本好書,讀幾篇好的文章,能讓我們心有所悟,或是陶冶了我們的情操,或是增添了智慧,或是鑄造了意志。所以空閒之餘,讀讀書,看看報,都會受益匪淺。讀書要用心專一,不可以朝三暮四,心不在焉;也不可以死讀書,不求甚解。只有靈活地掌握讀書要領,才能領會好文章中無窮的意趣。

處世之道,就是為人之道,今天我們要立足於社會,明白怎樣做人,與人和睦相處。這的確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值得我們終身學習。而在如何立身處世方面,明代作家陳繼儒的《小窗幽記》為我們指明瞭一條光明之路。

《小窗幽記》讀書筆記10

《小窗幽記》以觀世間榮辱、品人生苦樂為主線,以文辭優美、意藴高雅為特點,是一本修身處世的格言書。書中的格言有的`立言精深,使人百思方悟;有的含蓄藴藉,令人回味悠長。讀來有神思優遊,流連忘返之感,歷來被視為修身養性,自我提升的佳作。

《小窗幽記》讀書筆記11

《小窗幽記》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遠的人生哲言小集,為明代文人陳繼儒所著。集中的內容涉及了修身,養性,經商,從政,處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對當時糜爛庸俗的世風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觀的抨擊,流露着”好為清態而反濁者,好為富態而反貧者,好為文態而反俗者,好為高態而反卑者,好為淡態而反濃者,好為古態而反今者,不如混沌為佳”的一種無所拘束,高遠超脱的”難得糊塗”的自由人生境界。

陳繼儒在集中寫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這充滿睿智的格言,像一縷深邃的清遠氣息,在這個天清氣爽的南國的初春縈繞着我。

掩卷遐思,在這縷縹緲的清遠氣息裏,我彷彿看見了一個覆滿幽古氣息的模糊輪廓,顫動在歷史長河悠遠的脈搏裏,氤氲在我難以理解的思緒裏。這裏面除了高遠超脱的哲性以外,還存在着種飄逸雋永,極其慎密且有份量的理性思維。這理性的思維對於時常感性的我來説,是否是片未通曉的領域?

這片未通曉的領域如同平實生活中生動的細節,反映出生活的常態,是生活底部不變的部分。我一直走在生活的現象裏,卻溺陷其間,渾然不知。猶如塵世間芸芸眾生相,遠遠望去,他們構成了光怪陸離的浮世表像。但有誰會走近前去,留意其中的底藴,近而得出瞭然的通透?或許,這片領域也如人生一樣,需要被生活歷煉厚澱的心靈去感知。

以我現在的閲歷和積澱,恐怕還無法參透其精髓,因此也無法做到心平氣和。在集中潛心領會,感性的思維卻時常把我逼進思考的死衚衕裏。雖然這些藴含哲性的格言已經深入了我的記憶,成為我思維的一部分,可我並不瞭解它們潛隱的靈魂。

品讀一本充滿智慧的集子,其實就等同在剖析作者內在的精神形態,以及作者所創作的一個劃時代的成果。作者在集中所言的文字,是對人生的體會,是種觀世的真理,或者接近於一種真理。這種真理是以一個人所達到的巔峯狀態來評定其價值的,而不是將他的巔峯和他的深谷持平來綜合他的價值。

任何事物都有利與弊的兩面性,這本集子可以在歷史的長河裏流傳下來,是因其所言訴的`思想有着深藏的文化底藴。直到今天,仍有發人深省的作用。然而後世的人把這本集子再如何的廣為傳誦,也不會再現當時的真實性。因為時空業已轉變,人們的價值觀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傳播的詮釋者使用的是自己的理解和語氣,接受者則又有着自身的理解背景,任何一種最細微的感性因素都能使原作者的本意變味,使之產生多重意思。

由此看來,《小窗幽記》與現實有着多麼矛盾的稟性。它就如一個澱滿歷史斑駁的古董一般,歲月將它打磨成高清遠致般的形象,亙古吟唱着烏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表像上雖有着流光溢彩的文明,偶爾也會被人去觸摸,擦拭,温文而雅的品賞,甚至利用。但當人性最底層的私壑難填時,當紙醉金迷的花花世界迷離雙眼時,便會悲哀的被湮沒在塵世利慾薰心的皺褶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