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心情隨筆:教難

來源:文萃谷 8.02K

曾寫過一篇散文,是有關兒子吝嗇的文章。有一位網友對文章評論説“孩子的壞習慣都是父母嬌慣出來的”。這話也不能説沒有道理。確確實實有溺愛孩子的家長,狠不下心去管教孩子,讓孩子的惡劣習慣恣意發展的情況。這實在是父母的過錯——“子不教,父之過”。反過來想,如果父母從不縱容孩子的惡習,孩子是不是就一定能改掉惡習養成“良習”呢?我想未必能如願以償。一班學生,同在一個教室,同受教於一個老師,道德品質卻有高有低,知識技能卻有良有劣。同是自己的孩子,有的孩子不用多加操心,就能順利成材;有的孩子父母操碎了心,卻仍然頑劣不化。這些現象屢見不鮮。所以説,孩子頑劣沒有培養出好的習慣,如果全歸罪於父母,也真的有失公允。

精選心情隨筆:教難

有的人真的很難教育的。一個班級經常會遇到讓家長和老師頭疼的學生。“玉不琢,不成器”常常用來比喻育人。其實教育和經手玉器實在是有很大差別的。對一塊毛玉,如果有玉匠的製作理想,只要精心打磨,玉石遲早會成為匠人理想的物件。這是因為玉石的形狀、成色都能明顯地看到、觸摸到。而教育人不是培育肉體,瘦了讓他吃肉,胖了讓他減肥;育人是打磨和塑造人的精神和靈魂的。而且人的精神和靈魂看不見摸不着,掌握的根據全是外在表現而非本質。誰能把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無一遺漏的描繪出來呢?沒人能。高級教師不能,特級教師也不能。所以,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所謂的'“人之初,性本惡”都是對人精神和靈魂的簡單描繪。其實人性是相當複雜的,人出生到世,沒有兩個嬰兒完全一樣的性能,他承載潛藏着不同於其他人的獨特的上一代人(或者更老祖先)的生命基因而且還有變異。這種獨特的精神和靈魂也真是難教的原因,這也是孔子要“因材施教”的原因。

説到“因材施教”,它是教育原則而不是教育方法,它的本質是靈活施教。它要我們根據“材”的性能,採取合適於“材”的教育方法;根據“材”的特點把“材”塑造成更適合於“材”的最理想的“物件”。“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説起來容易理解,做起來並非輕而易舉。這裏的“因”字,其實在告訴我們“教無定法”。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就要對每一個學生的精神世界有科學正確的認識,還要根據教育對象確定塑造的理想,還要有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科學的教育步驟,這實在是難矣。

記得有一次妻子管兒子實在管不了了,竟然對一個五歲的孩子生起氣來,好幾天對兒子不理不睬。如果認為不理不睬是一種教育方法,能對孩子產生積極的作用,也是可以的。如果對孩子真的不管不顧,讓他去任意發展,就萬萬不可取了。

育人,難矣。對“頑材”和“劣材”尤且如此。有時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甚至忍受恥辱和痛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