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詩詞鑑賞

來源:文萃谷 2.98W

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春天的詩詞鑑賞

唐代: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譯文

黃師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滾滾向東流,春天給人一種睏倦讓人想倚着春風小憩的感覺。

江畔盛開的那一簇無主的桃花映入眼簾,究竟是愛深紅色的還是更愛淺紅色的呢?

鑑賞

詩作題為獨步尋花,組詩作的第五首則寫到黃師塔前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寫具體的地點。“春光懶困倚微風”則寫自己的倦態,春暖人易懶倦,所以倚風小息。但這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這裏疊用愛字,愛深紅,愛淺紅,愛這愛那,應接不暇,但又是緊跟着“開無主”三字來的。“開無主”就是自由自在地開,儘量地開,大開特開,所以下句承接起來更顯出絢爛綺麗,詩作也如錦似繡。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譯文

在人間四月裏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裏來。

賞析

該詩作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作,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詩作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作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後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白居易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衝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麼的驚異和欣喜。詩作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歎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作人着意用了“人間”二字,這意味着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白居易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彷彿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麼仙境,置身於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下,詩作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並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作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彷彿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作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白居易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作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作中的又一珍品。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節的出現也較陸地晚這裏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大林寺的桃花在季節上為什麼比山下要開得遲?從氣象的角度來解釋,答案只有一個,這就是“受了氣温垂直差異的影響。也就是説,大林寺桃花之所以開得遲,原因是由於這裏是“山地氣候”的緣故。

常識告訴我們,在山地地區,氣温是隨着地勢的高度的上升而相應遞減的。一般説,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温就下降0。6℃。當山地垂直起伏到幾幹米時,氣温的垂直差異就更為明顯。加上植物對氣温的適應能力不同,這樣,處於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觀必然就會出現差異。廬山海拔高度約1400米,山頂氣温比山麓平川地區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於今日廬山“花徑風景區”,比山下平原高出1100餘米,氣温較山下的九江市一帶低6~7℃;加以廬山地處長江與郡陽湖之間,江湖水汽鬱結,雲霧瀰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氣温降低,春天當然就來得遲了。

對於這個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無法理解的。這從他在《遊大林寺序》中所寫的一段話“大林窮遠,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一世界者”,可以證明。其實,氣温垂直變化對植物的影響,不僅在廬山是這樣,就是在別處也不例外。試以喜馬拉雅山在我國境內一段山地為例,位於山地東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帶,由於海拔較低,日照充足,氣温較高,可以種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000米處,氣温下降、雨水減少,只能種青裸、小麥一類作物;再往上,則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場;雪線以上則因終年積雪、氣候惡劣,除了偶爾長着幾棵雪蓮以外,啥植物也長不了。可見,在山地地區,植物在垂直分佈上的差異性是與山地氣候要素一一氣温和降水的垂直變異分不開的。所以山地地區的氣候就表現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客至

唐代: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羣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餘通:餘)

譯文

草堂的南北漲滿了春水,只見鷗羣日日結隊飛來。老夫不曾為客掃過花徑,今天才為你掃,這柴門不曾為客開過,今天為你打開。離市太遠盤中沒好菜餚,家底太薄只有陳酒招待。若肯邀請隔壁的老翁一同對飲,隔着籬笆喚來喝盡餘杯!

鑑賞

這是一首洋溢着濃郁生活氣息的紀事詩作,表現杜甫誠樸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杜甫自注:“喜崔明府相過”,簡要説明了題意。

首聯先從户外的景色着筆,點明客人來訪的時間、地點和來訪前夕杜甫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綠水繚繞、春意盪漾的環境表現得十分秀麗可愛。這就是臨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羣鷗,在古人筆下常常作水邊隱士的伴侶,它們“日日”到來,點出環境清幽僻靜,為詩作人的生活增添了隱逸的色彩。“但見”,含弦外之音:羣鷗固然可愛,而不見其他的來訪者,不是也過於單調麼!詩作人就這樣寓情於景,表現了他在閒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這就為貫串全詩作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鋪墊。

頷聯把筆觸轉向庭院,引出“客至”。杜甫採用與客談話的口吻,增強了賓主接談的生活實感。上句説,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下句説,一向緊閉的家門,今天才第一次為你崔明府打開。寂寞之中,佳客臨門,一向閒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這兩句,前後映襯,情韻深厚。前句不僅説客不常來,還有主人不輕易延客意,今日“君”來,益見兩人交情之深厚,使後面的酣暢歡快有了着落。後句的“今始為”又使前句之意顯得更為超脱,補足了首聯兩句。

以上虛寫客至,下面轉入實寫待客。杜甫捨棄了其他情節,專拈出最能顯示賓主情份的生活場景,重筆濃墨,着意描畫。“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彷彿看到詩作人延客就餐、頻頻勸飲的情景,聽到詩作人抱歉酒菜欠豐盛的話語:遠離街市買東西真不方便,菜餚很簡單,買不起高貴的酒,只好用家釀的陳酒,請隨便進用吧!家常話語聽來十分親切,很容易從中感受到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仄,也可以體會到主客之間真誠相待的深厚情誼。字裏行間充滿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氣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寫足,如果再從正面描寫歡悦的場面,顯然露而無味,然而詩作人卻巧妙地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作結,把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詩作人高聲呼喊着,請鄰翁共飲作陪。這一細節描寫,細膩逼真。可以想見,兩位摯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歡快,氣氛相當熱烈。就寫法而言,結尾兩句真可謂峯迴路轉,別開境界。

杜甫《賓至》、《有客》、《過客相尋》等詩作中,都寫到待客吃飯,但表情達意各不相同。在《賓至》中,詩作人對來客敬而遠之,寫到吃飯,只用“百年粗糲腐儒餐”一筆帶過;在《有客》和《過客相尋》中説,“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掛壁移筐果,呼兒問煮魚”,表現出杜甫待客親切、禮貌,但又不夠隆重、熱烈,都只用一兩句詩作交代,而且沒有提到飲酒。反轉來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寫,卻不惜以半首詩作的篇幅,具體展現了酒菜款待的場面,還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鄰助興的細節,寫得那樣情彩細膩,語態傳神,表現了誠摯、真率的友情。這首詩作,把門前景,家常話,身邊情,編織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以它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顯出特點,吸引着後代的讀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