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作如是觀-隨筆散文

來源:文萃谷 1.97W
  應作如是觀

“對待生活既不能有太多的幻想,也不能完全不報希望。”這是莫泊桑的長篇處女作《一生》所弘揚的“人生哲學”。書中的主人公稚娜擁有一生幸福的條件,然而她入世所抱的純情理想,都被淫慾橫流的現實所擊破。莫泊桑將一生的`信仰歸總成這麼一句話。他的一生也的確照此身體力行。他熱愛寫作,動機單純,很渴望忠誠的愛,但他討厭結婚,討厭建立家庭,所以在短短四十三年的人生中,他終生未娶;他有三個私生子,但只供養而不承認。可以説他是幻想和希望的鋒衞搖擺人。那麼沈復呢?看了他的《浮生六記》,最大的收穫就是能享受悠閒之趣,領悟作者夫婦那種超然於痛苦之上、真誠地享受生活的人生態度。如果説莫泊桑對待生活的持有一種理智的悲觀,畏葸於情感的背叛,那麼沈復便是岑寂的樂觀,以靜的提示,潛夜潤物的細膩,浮游於生命的大悲大慟之上,於人於事堪憐堪惜,又不粘滯於其中。

應作如是觀-隨筆散文

二人的共性在於行走其中卻又求超脱其外,有忿不平卻又莫奈何,所以各自創造條件營建屬於自己的“理想國”;差異在於態度的微妙,一個趨冷一個趨熱,一個放浪形骸一個温良瀟灑,一個縱情聲色一個寄情閨閣,因此《浮》要比《一》顯得更有生氣,更有積極色彩,即使悲情之處也尋求一種灑脱一種互勉。

東坡貶南海時寫有“但尋牛矢覓歸路,家住牛欄西復西”之詩句。當時南海是荒僻之地,蘇軾被貶到那裏,雖然條件險惡,但不以苦,對蠻荒文化加以認同,處困而亨,胸懷開闊,時時消受人生樂趣,這一點正是中國大多數文人備受挫折時追求心境平和的類同點,也正是沈復夫婦的高情之源,難怪後世那麼多人豔羨稱慕,對其樂觀豁達的氣質分外心儀。人生在世,有了這份氣質,什麼樣的磨難能壓得垮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