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優秀教學隨筆

來源:文萃谷 4.43K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寫過隨筆嗎?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三優秀教學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優秀教學隨筆

高三優秀教學隨筆1

xx屆高三第一學期馬上就結束了,一個學期以來,老師和學生一起拼搏努力,學生的成績是最能説明問題的,雖然每一次測試都有令人喜悦的地方,但是步伐卻不夠快,畢竟還有不到140天的時間就要披掛上戰場了。我們每一位課任教師都很着急。為了提高複習效率,讓學生取得更快的進步,我對一個學期的教學進行了反思。我認為,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課本是大學聯考的"根","兩綱"是大學聯考的"脈"。

大學聯考試題萬變不離其宗,追根還應源於課本,從課本知識點,能力考查點衍生而來。大學聯考知識體現課本內容,大學聯考的最終落腳點是課本,而課本,《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是大學聯考複習的指揮棒,是大學聯考命題的依據,特別是《考綱》已明確的傳達出"考試目標","考試範圍","命題指導思想","題型比例","題目難易比例",和"組卷原則"等重要信息。認真研究"兩綱"就會把握大學聯考的"脈"。瞭解命題趨向和要求,明確複習要點,這必然會提高複習的針對性和複習的效率,特別是在新教材使用後考試內容有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兩綱把握更顯重要。根據兩綱要求,找到各個考點在課本中的"根",並落實到位,做到以課本,兩綱為依託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課本知識,並通過知識的實際應用上升到兩綱要求必備的能力。切不可捨本逐末,重教輔輕教材。要充分認識到"《大綱》是依據,課本是根本,資料是補充"。複習過程中,不可盲目探測不確切的大學聯考信息,把精力浪費在猜題上,不可大大超過課本而隨意拓寬和加深知識範圍,也不可刻意地為某些多次練習而被強化的題型去增加某些"規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實做到重視課本而不完全依賴課本,從而實現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這一命題指導思想。做到瘦身減肥,扔掉包袱,輕裝上陣。

二,重視基本實驗,形成技能創新。

實驗是理綜試題的重頭戲,大學聯考化學試題的難度往往出現在實驗題中,為此要高度重視對化學實驗的複習。分析近幾年來大學聯考實驗試題,發現均具備以下特點:素材的選取呈迴歸課本的態勢;重視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反應原理和實驗原理的考查;試題考查方式體現由淺入深,從課本到創新;試題考查重點是考查學生實驗的能力(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等),出現了開放性試題;;實驗儀器,裝置,現象,操作,設計均在考查範圍之中。針對以上特點,應努力做到:認真複習課本實驗,弄清實驗原理,目的,要求,步驟和注意事項等實驗基礎知識並能做到舉一反三;複習實驗要做實驗,不要"在黑板上做實驗",也不要講實驗。只有創設實驗情境,使學生置身於做實驗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實驗題,否則學生可能就答不對或答不準;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創新能力以適應開放性試題。使學生在遇到新的實驗情境時,要學會聯想到已學過的實驗原理和方法,將其合理地遷移到新情境中去解決新的`實驗題。在注重課本實驗複習的同時,還要科學地設置實驗訓練題,使學生見多識廣,在應考中從容應答。

三,課堂精講,課後精練,提高複習效益。

由於時間等問題,複習過程中師生往往會產生急躁情緒,滿堂灌,滿堂壓,欲"以量取勝"的現象時有發生,其結果是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聽得很辛苦,許多學生聽不懂或當時糊里糊塗的算聽懂了,但並沒有聽懂其本質,其精髓其精彩之處。講得天花亂墜不如學生學得紮紮實實,課堂上講述要精要,精到。精要是要講清重點,難點,易混點,講清知識體系,對沒有命中的目標再射一箭,讓知識之樹在學生心中紮根,否則不僅增加學生負擔,而且會影響複習進度和課堂容量。精到,就是要講授到位,橫向到邊,傾向到底,前聯後展。但講要有尺度,太透會使學生不勞而獲,造成思維惰性,引不起思維波瀾,只是風吹水面,不留痕跡。要通過講來啟迪學生思維,"雛雞隻有啄破蛋殼才能自己站起來","不給學步的孩子送枴杖"。不提倡讓學生不跳就摘到果子,要讓學生跳一跳甚至跳兩跳摘果子。

練習是大學聯考複習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要求學生做一定量的題目,以提高解題速度和鞏固基礎知識,無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題必做,揀到籃子就是菜,勢必會沉溺於題海,這樣雖做了大量的題目,但多數可能是生吞活剝,連滾帶爬勉強做過去,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仍然有可能做不出來。題海戰術不能提高學生能力,只能讓學生消化不良。因此教師首先要跳出"題海",先親自逐題演練,"遍嘗百草苦甘"。從而認真篩選習題,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優。既重視知識深度和知識體系,又要注重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全","細"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針對性,層次性,又要具有啟發性,時代性,符全大學聯考命題趨勢和題型變化。幫助學生走出題海,通過演練,力爭學生"答一會一類,明一知百,練一題習一法,舉一反三"。

其實大學聯考並不難,大學聯考試題中難題還會超過20%,切不可講得比練的難,練得比考的難,教輔比課本難。

高三優秀教學隨筆2

這是第二次帶高三的語文。記得第一次,也就是三年前,好像那時教學用的材料多是領導選擇印製的,學生手頭沒有答案,老師手裏有答案,學生沒有靠頭,只有做,做不對,我們可以再講,好像就這樣過來了。那時我正在相親,談戀愛,預備結婚,所以沒能在教學上付出全力的思考。學生沒能吃上我的喜糖,因為他們一畢業,我在暑假結婚了。新的高一在寒假之後就吃上我的喜糖了,那是生孩子,所以您看我連結婚生子都在假期進行,唯恐耽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這樣好的教師,哪裏找,可現在這小子正處於可怕的職業倦怠期。

這次帶高三,情況有很多變化。有手機的學生更多了,對升學有信心的學生更少了。資料有答案,學生反而懶得做。

先説有哪些因素在阻礙教師和學生的成長。蕭伯納曾説:學校並非學習之地,為什麼最應該成為學習的好地方的學校,反而不是學習之地呢?

首先,師生沒有自主性。

雖然也在提倡分層次作業教學,如何實施?特別是語文的作業,基礎知識部分,如何分層?作文如何分層?無論如何分層,作業不是自留,就幾乎是在被動地學習;老師佈置作業,不可能出現主動的有意義的學習。在老師指導之下的自留作業,或許才是出路。

同樣,老師的教案和教學設計,也不能用那一張僵化的教案紙來束縛。填寫複雜的教案紙,就是在束縛老師的自主性。

教案和教學設計最好,不定量且形式多樣化,比如把教案紙換成比較好的筆記本,老師可以隨意記錄整理教學預設反思等。老師會珍惜這個教學成長記錄本的。而不像現在的教案紙,幾乎沒有保留的價值。而且這個筆記本,書寫的多少不要做量化。然後結合電子教學設計、電子資料檔案袋等。老師的備課還可以就放在教材和習題冊上,特別是教材更換少,更是可以反覆使用。

師生只有獲得了真正的自主性之後,才能投入地工作和學習,有意義的工作和學習才有可能發生。不是一定發生,因為師生獲得自主性,也可能去用自由時間做別的事情了,這就需要進一步想辦法。

其次,教育的根被挖掉了。

什麼是教育的根?儒、釋、道的傳統文化是教育的根。教育成了無根之樹,無源之水。現在的教育在給孩子灌輸生存競爭和成功學,激發的是物質享受的慾望。這樣的教育怎麼可能有真誠和智慧?同事之間在競爭,學生之間在競爭,很難產生真正的合作。老師很難視學生為自己的子女,學生只是付錢僱傭了我。

最後,不讀書,不集中學習,很難有探究性的學習。

比如文科類學科,語文、政治、歷史、地裏,作業應該主要是閲讀相關學科的書籍。特別是在高一、高二階段,應鼓勵學生大量閲讀,養成閲讀習慣,而不是做題習慣。學生愛上閲讀,會閲讀,才能慢慢學會思考,才能逐漸產生探究性學習。我們的學生,應集中培養他們在某一個感興趣學科的信心,由自信產生更多的自尊需求,然後以點帶面,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就像華德福的教育,他們這一段時間集中學習數學,有一定明顯的提高之後,再放下學習別的科目。

七年過去了,我和語文的戀情,正面臨七年之癢!正是該好好總結,對於自己對於學生,我們播種了多少幸福,收穫了多少幸福,獲得了多少成長,提升了多少智慧。而這些幾乎是很難量化的。你可以量化身高體重,但是你無法量化心靈的成長;你可以量化金銀財寶,但你無法量化幸福感;你可以量化知識,但你無法量化智慧。這就是教育的悖論所在,我們在量化的東西,都是淺層的末端的,是真正教育的副產品。

這七年的語文教學,我只想問自己:我書讀得怎樣?我是否培養了愛書、愛讀書的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