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散文施禮初塵居

來源:文萃谷 5.25K

何處尋伊去?問梅欲語遲。石間白雪跡,枝上古人詩。人境東山遠,攜琴入圃籬。辨聽絃上意,隨葉舞清池。一曲忘機處,新爐初沸時。暫休今日筆,呵手製寒衣。何必尋它去?人間百態齊。此中無兩境,明月古今詞。

經典散文施禮初塵居

――秦亞文《問詩》

古溢初塵居

四月蘇州,和煦春意,暖陽斜照,鋪入圍籬。獨行梨樹下,絃音繚繞,見一清雅女子,身着對襟漢裝,木簪配之輕綰髮髻,裙裾飄飄端坐琴前,徐徐撩撥琴絃,袖擺飄緲伴琴聲悠揚,傳向遠方……撫琴女子名叫秦亞文,字初塵,河南濟源人士,擅琴書畫,也伴有巧手一雙。因為在蘇州讀大學,所以暫居於此。

初塵居便在此時悄然誕生。藏匿在蘇州大新橋巷中的一間6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由古民居改造而來,兩層木質結構的樓房,中間夾着閣樓。秦亞文將底層榻榻米鋪上厚厚的竹蓆,中間挖出一個四方形的“凹洞”,圍上土磚,鋪上乾柴,生火取暖,鐵鏈將鐵壺從凹洞上方的頂牆吊掛至爐上,用於煮茶。“牆上鑽出小洞,就不用擔心生煙的問題。”秦亞文説,冬天最喜歡的就是窩在初塵居“圍爐夜話”。每每有人到訪,秦亞文將竹簾垂下,煮上一壺暖暖的香茶招待,友人們去靴圍坐,品茶聊天,常常聊到深夜方才盡興。

一日,秦亞文正於閣中製衣,收到蘇州繡娘寄來的幾幅蘇繡布料,甚為歡喜,遂用冰片、桂皮、蒼朮,配以艾草、丁香等草藥碾碎成粉末狀,棉花加以包裹,裝入蘇繡繡布中,一針一線間縫製出幾副精緻小巧的香囊。“用天然藥材製作的`香囊,可以祛濕防病,”秦亞文將其中一副香囊贈與我手,“中藥味配上艾草和丁香的花草香,聞起來更提神醒腦,你可以試試。”

細細欣賞,蘇繡的蓮花在綢緞間綻放,幽幽清香飄然而過,想起“圍爐夜話”的情景,自然明白為何友人們能暢聊至深夜,或許這小小香囊不足以健身防病,但這份親手縫製的心意卻温暖人心。

還原傳統文化

回想第一次見到秦亞文,是在她的笄禮上。“冠者禮之始也”,同樣,笄禮對於女孩來説,是步入成年最重要的儀式。只見秦亞文青絲半綰,飾鏤空金簪,銀盤臉龐,胭脂淡掃,略施粉黛,翠眉杏眼,小巧耳垂,佩戴柳葉掐絲耳環,純白的漢裝上繡金線花朵,雪緞束腰,紅色絲帶勾勒出婀娜身段。儀程伴隨古樂進行,亞文右手壓左手合攏於胸前,微微屈膝,低頭行禮。此舉轟動校園,引得好奇之人爭相觀看,紛紛掩脣議論,有人説她作秀,有人嘖聲不停。面對爭議,她只靜坐於蒲席之上,眼簾低垂,似有出凡脱俗之態。

“我身上肩負的不只是一種服飾或者一種禮儀,而是對傳統文化的堅持和傳承。”這位身材嬌小的小女子,面對非議時所表現出的堅強和剛毅,讓我深感驚訝、佩服。大學期間的秦亞文,堅持4年穿着古代傳統服飾,“早在幾年前,若是十人中有一人能説這是‘漢服’,就算再難聽的言論我也覺得值!”或許,穿在秦亞文身上的不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種責任

古生活的詩敍

直到今天,秦亞文依然一如既往地用一種原生態的古生活方式,表達着她對漢文化的尊敬和痴迷。在旁人眼中,這位懷古女子是如此脱俗,但一首《無題》詩道出了這位“出世”女子的孤獨心聲:“修行不必謁空門,執戀何須染凡塵?早見花開還自落,向留心底一般春。”

除了撫琴、制香囊,秦亞文的古生活裏少不了吟詩作畫,詩畫成為了心靈最好的朋友。

每到梅花盛開之時,亞文與閨蜜清彥都會相約去蘇州的梅花勝地香雪海踏雪賞梅。清彥能歌善舞,一次,她答應在梅林中給亞文舞上一曲,此時正值梅開季節,天空下起了小雨,亞文不禁即興作詩一首:“已是人間桃李節,姑蘇三月雨凌春。白衣未待傾城舞,雪海梅香不入魂。”

其實,圈內許多人對秦亞文的生活方式羨慕不已,有人登門拜訪討教,秦亞文笑笑,繼而作下《問詩》道出其中玄妙:“何必尋它去?人間百態齊。此中無兩境,明月古今詞。”

其實,我們嚮往的傳統生活沒什麼與眾不同,只是追求更原生態的健康生活而已,所謂“古”,講究的是心境,若能在生活中品味人生百態,古與今又有什麼區別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