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福鄉隨筆散文

來源:文萃谷 8.2K

幸福在哪裏?朋友啊告訴你。

此心安處是福鄉隨筆散文

她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夢裏。

她在精心的耕作中,她在知識的寶庫裏。

啊!幸福就在你閃光的智慧裏。

這是多年前殷秀梅唱的《幸福在哪裏》中的一段歌詞。如今想起,還是因為近期央視火熱的“你幸福嗎?”的話題。

看着鏡頭裏記者的一次次提問和受訪者一個個回答,我不知問者與答者關於幸福的認知是否處在同一個層面,也就是這種探討有沒有一個共同認同的關於幸福的概念或範疇。如果沒有的話,我覺得與其不停地問答“幸福不幸福”的問題,還不如探討一下“什麼是幸福”的問題更為必要。

命運的多變和生活的不確定性,總是讓人處在一個福禍交替的`波谷中。一場災難之後,常會聽到“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説法。可是多年後,“為什麼我的生活還是這樣糟糕,我的‘後福’在哪裏呢?”的疑問也常在一些倖存者的口中聽到。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不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個説法有問題,而是人們對於“後福”的理解出了問題。因為“後福”中的“福”是一種與物質財富沒有必然聯繫的精神之福、智慧之福,是一種經歷過生死浩劫之後面對生活的超然之福。一個經歷過生死關口的人,假如對人生沒有產生過任何新的感悟和認知的話,即使日後發達成為一個億萬富翁,想來也還是一個薄福之人。

財富與幸福有一定關係,但不是很大,財富能帶給人們的大多隻是快感與刺激,並不是真正的意義上的幸福。它只是走向幸福之門的一種媒介、一個載體,是“指月之指而非月”。財富永遠不能替代幸福,一個企望在物質利益的角逐中去擁有幸福的人,終究是徒勞的。這些年,為什麼不少的億萬富翁走上了自殺之路,是能夠説明這一點的。

真正的幸福是一種源於自我心靈深處的知足與安詳,它對物質的要求其實是很低的。

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過這樣的感覺,那就是我們在困難時曾經吃過的某一種美食,在後來條件好轉時卻再也吃不出從前的那種美呋了。這並不是食物本身發生了多大改變,而是我們的感覺系統發生了變化,特別是我們已經沒有了曾經那般強烈的對於“美食”的嚮往與熱情了。其實幸福也是一樣,只要每個所謂不幸的人都能找回從前的——那種對自己所鍾愛的事物、朋友甚至愛人的——熱情的話,他還是會擁有幸福的。幸福從來就沒有離開我們,離開的只是我們的熱情與感覺。

如同佛教的修行一樣,如果我們能放下一個貪念,我們也就能生起一份幸福。因為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是:沒有不幸的人生,只有不幸的慾望,沒有不幸的生活,只有不幸的態度

法國作家雨果説,“思想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變成地獄”;佛家講,“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菜根譚》説,“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幸福無處不在,幸福無人不有。只是你要明白:此心安處是福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