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活與家庭生活的對比隨筆:人間煙火

來源:文萃谷 1.82W

《人間煙火》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大學這幾年的趣事,每次回家的豐富生活與學校的生活形成對比。下面是小編給你介紹的《人間煙火》,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學生活與家庭生活的對比隨筆:人間煙火

大學幾年,從來沒有在家呆過這麼長時間。家裏就像一間旅館,寒暑假拖着行李箱回來,住上十多天,又走了。

在學校的生活是極其簡單的,一個人,一間教室,一台電腦,一部手機,一張飯卡,足夠我過一個學期。去食堂不過一兩飯,兩個菜,有時候懶得去想吃什麼,就不自覺地走到同一個窗口,點同樣的飯菜。我把生活剝離地太過乾淨,也早已習慣了一心一意,不被打擾。

回到家就不一樣了,一天兩頓飯,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都要在家做,在家吃,這才有個家的樣子。爸媽都在上班,我如果依舊像以前一樣,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等着他們下班回家把飯菜端上桌,我還怎麼吃得下,所以這飯於情於理都應該我做。每天我就一邊看專業論文,一邊查家常菜譜;一邊聽BBC的紀錄片,一邊留意鍋裏的稀飯聲;一邊讀《孫子兵法》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一邊繫着圍裙切菜備餐,燒油烹飪。

剛回家的'時候,連油鹽醬醋放在哪裏都不知道。打開冰箱,牛羊豬肉凍得發白,看起來都一個樣。做上幾周的飯,我就已經可以獨自處理一桌十來人的簡單家宴了。或許在大人眼裏,我們這些獨生子女還是那羣只需要好好讀書的寶貝疙瘩,但其實只要他們放手,我們能做的事情很多。

去芬蘭交流之前,我也學過做飯。可是真的過去以後,幾乎就沒有正正經經做過一頓像樣的飯。就覺得花一個小時做,只用十分鐘吃,接着還要再浪費半小時洗碗,我何苦來哉。所以好多個晚上就直接買個紅薯放到烤箱裏一悶,吃完了事。一則是懶,二則自己做飯自己吃,無趣得很,哪裏還有動力。

暑假在家,心有餘閒,做飯就不那麼痛苦了。加之前幾日重讀Tim brown的《Change by Design》,也覺得頗有啟發。若是留心,生活的一切細節都可以成為設計的素材,也皆是設計的平台。安排一日三餐,考慮葷素組合,搭配米麪雜糧,不斷實驗新的菜式,探索更合理的做法,又何嘗不是設計,也正好成為讀書之餘的興之所至。

小時候父母為了讓我們安心學習,包攬家裏所有的家務,一日三餐端到桌前,送到嘴邊。我們也總覺得成績好就夠了,就理所應當成為家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寵兒。可是當我們一天天長大時,父母也一日日老去,如果還是在歸家不長的時間裏固執地躲在書堆裏,以學習的名義逃避為人子女的責任,實是可恥。

除了在家讀書做飯,我隔幾天就去陪爺爺奶奶,空閒了把妹妹叫出來看場電影,晚上歇在我家,到了週末,再去外婆家呆上半日。在別人看來平常的事,於我已經是很大的改變了。常年在外上學,除了父母,爺爺奶奶,年齡相仿的堂妹和表妹,我幾乎不會主動聯繫家裏任何人,也不覺得有什麼必要聯繫,更談不上去關心誰。小時候在外婆家聚會,大人們聊天,我就自己抱一本書斷斷續續地看,吃完飯馬上催着回家。跟表弟表妹常年不見,難免生疏,我又是個慢熱的人,所以幼時往往玩不到一塊兒,心裏只想着作業和考試,家庭聚會於我簡直如同坐牢一般。

後來就常常笑自己,讀了這麼多年書,卻如莊子所説:“明於知禮儀,而陋於知人心”。讀書考試不在話下,卻從來疏於學習如何與人相處。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或許會悲哀地成為中國唯一一代獨生子女,自小享盡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殊遇,也嚐盡自説自話無人知的孤獨。當我們逐漸長大的時候,沒有至親的兄弟姐妹,才懂得血脈親情的可貴,才懂得有時候也該放下書本,去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學會跟家人聊天,聊自己曾經也覺得無聊的事情。

老一輩人一聊起天,總喜歡掰扯家長裏短,我卻最不願意聽人絮叨抱怨諸多雞毛蒜皮的瑣事。總覺得人一生這麼短,卻把大量時間花在不痛不癢的事情上,爭尺寸之短長,計錙銖之得失而不自知,多可悲。所以跟家裏長輩總聊不到一塊去,我也從未認真聽過他們到底想説什麼。

後來才漸漸明白自己的狹隘,我不能總站在個人的角度看待他人的言談舉止。每個人成長的環境不同,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自然不同,在一個人看來無關緊要的瑣事,可能就是另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正是千千萬萬普通人毫無建樹的重複勞動,才構成了這個社會最堅實的基礎,從而讓有才能之人得以脱離生活碎屑的束縛,去創造更的價值。也正是千家萬户不起眼的人間煙火,養育着孩子長大,陪伴着父母終老。再進一步,對於一個國家來説,若是隻能仰望高山,而無視塵埃的存在,也必將難以客觀地正視自己的歷史。

以前總認為“不食人間煙火”很美,我現在卻覺得,有煙火氣才更可愛,也更完整。世間瑣碎的確會分散人的精力,消磨人的鋭氣,但也最接近生活的本質。而生活又是一個太大的命題,遠比文字精彩,遠比書本深刻……


【本文作者:籽言。(公眾號:尋常)】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