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優秀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1.72W

《啟示錄》的作者Marty Cagan 是谷歌產品集團的創始人,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你能體驗到什麼叫做“傾囊相授”,真的很多細節問題,作者都會特意擰出來討厭解説。感覺他不像在寫書,而是再給自己的團隊寫操作手冊。作者在產品經理培養上也花了很多精力,除了出書,還有博客及時更新範例,還有線下的培訓課程。我想,這是因為他認為優秀的產品經理特別稀缺,所以也通過這個額渠道來提升人才庫吧。

《啟示錄》優秀讀書筆記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是由網友翻譯而成的。也就是説通過網絡徵集譯者,一同翻譯這本書。是不是看到以後線上虛擬組織的工作模式了?

本書從三個角度來説如何打造用户喜愛的產品。説實話,跟我日常工作聯繫不多,但是道理都是一樣的,我會挑一些對我有感悟的點來展開説一下。

1

作者首先用來10章的篇幅來寫關於人員的事情。整個章節下來,我覺得作者就是想要強調產品經理的職責:1.評估產品機會;2.定義要開發的產品。

明白了產品經理的職責,就不會把產品營銷、項目管理、產品設計、軟件開發與產品管理混淆。即便很多小公司會涉及到職能重疊,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他們是有區分的。

當然,產品經理的任職要求也有提到的:

素質:對產品的熱情、用户立場(是否尊重目標市場希望融入其中)、智力(考察解決問題東差事和方法)、職業操守(隨時要跟進工作)、正直(這才能在沒有權利的情況下調動所有人工作)、信心、責任態度、

技能:運用技術的能力、注意力、時間管理、溝通技能(書面表達務必條理清晰、言簡意賅)、商業技能(瞭解商務知識)

人員篇中最能體現作者的大智慧的,當數最後三章。它分別跟我們説了3個道理:

1.要結果不要過程。不用糾結員工是否用你的方法實現目標。

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亮光點!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每一位人,不要受他的過往經歷所影響。

3.只有變化是不變的。心態上做好“做無用功”的準備,計劃上做好時間預留。

2

第二個篇章是流程,作者用來20章來寫。本章內容讓我最有感觸的是“原型測試”,也就是把產品創意呈現給真實用户。

文中有提到要設定好產品原則(像《系統思維》裏提到的公司經營原則),也就是以終為始啦。但是我忽然有一個疑問,竟然市場是多變的,項目波動是無可避免,我怎麼能夠保證最終的模樣跟我想的一樣呢?

高保真模型讓我明白這個道理,前期高度投入,比後期慘敗好。其實我們之所以會失敗,還不是開始的時候沒有下本。就好像做計劃,總是想想就算了,其實目標設定有一套體系,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沒有捨得下精力去做。到後來就怪我們自己執行力不行。

3

第三個篇章是產品,作者用來9章來寫。這章的內容讓我想起我入職以後做了一大堆培訓調研,然而沒什麼卵用。當時就覺得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即便提出了需求,可能也是一個假需求,即便是真需求,也很難統一大家意見。

作者就提到:產品需求不能用户説了算,1.在看到具體產品之前,用户很難知道自己需要什麼;2.用户不知道什麼樣的產品是可行的;3.用户之間缺少溝通,需求很難統一。

就像有iPhone之前,我們不知道電話還可以這樣子的,這也是產品經理難的`地方,他需要挖掘連用户也不知道的需求。但是真的很難嗎?正如作者説,成功的產品往往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只是新瓶裝老酒,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這個“新瓶”做得更好、更方便、更便宜,改變了消費者對“老酒”的印象。

其實創新沒有那麼複雜,找到用户的情感需求就好了。怎麼找?關注嚐鮮者,也就是第二波客户,他們的情感需求跟大眾用户一致,但是更加強烈。

產品究竟是什麼?當然離不開真正的需求,它能夠真正幫助用户解決問題,帶來價值。但他也離不開情感的需求,可以拿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拿出來了~

蘋果機真的比安卓機好很多嗎?不見得,但是蘋果用户的社會標籤一定比安卓好。

最後,用作者總結的反省清單來結束

產品能吸引目標消費者的關注嗎?

產品的設計是否人性化,是否易於操作?

產品能在競爭中取勝嗎?即使是面對未來風雲變化的市場,依舊有取勝的把握嗎?

我瞭解目標用户嗎?產品是否能得到他們的認可?

產品是否有別於市面上的其他產品?我能在兩分鐘內向公司高管清楚第闡明這些差別嗎?能在一分鐘內向客户結束清楚嗎?能在半分鐘內向經驗豐富的行業分析師解釋清楚嗎?

產品能正常運行嗎?

產品是否完整?用户對產品的印象如何?銷售業績如何?銷售任務能否順利完成?

產品的特色是否與目標用户的需求一致?產品特色是否鮮明?

產品值錢嗎?值多少錢?為什麼值那麼多錢?用户會選擇更便宜的產品嗎?

我瞭解其他團隊成員對產品的看法嗎?他們覺得產品好在哪裏?他們的看法是否與我的觀點一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