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讀後感(通用29篇)

來源:文萃谷 9.37K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培根隨筆》讀後感(通用29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

培根是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政治家。當我翻開他的隨筆時,第一個反應就是這麼短的文章能寫出些什麼道理來呢?可當我耐心讀下去的時候,一點一點的驚奇慢慢蔓延在我的心頭:他寫的每一個字都好像有着自己的價值,每句話都好像在訴説着一個哲理。

在他的隨筆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談美》和《談友誼》。

美,是自古至今人們談論的永恆話題之一,而每一個人對於美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所以培根也寫了一篇《談美》。培根把美分為了內在美和外在美,他説:“論及美,容貌美勝過膚色美,文雅得體的舉止美又勝過容貌美。”我想,在培根心中,外在美勝過於內在美,當一個人雖容貌不如人意的時候,他的德行舉止卻位於人上,那麼,他就是美的。而現在更多的人只注重於外在美,用形形色色的化粧品把自己的外表包裝的光鮮亮麗,但卻不注重於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文明,那麼即使他的外在如同仙子般美麗,那他也稱不上是美的,所以,讓我們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時,也注意提升我們的內心修養,讓我們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而《談友誼》這一篇中培根提出了這麼一句話,“一個人在自己角色演不好的情況下,要是再沒有朋友,那他只好下台了。”的確,一個人,如果沒有朋友,那麼,孤獨、寂寞只有自己承擔,快樂也只是自己獨享。當碰到困難時,沒有人激勵;失去信心時,只能等待着徹底被擊垮。而有了朋友,你可以把快樂向他們訴説,讓快樂加倍;你可以把憂愁向他們傾吐,將憂愁稀釋。這不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嗎?

《培根隨筆》如同一杯值得讓我細細品味的好茶,讀熟它,讀透它,對我們的人生將不無裨益,也將使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

《培根隨筆》是英國散文作家、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隨筆集。作為一名知識淵博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在內容上就涉及到政治、經濟、道德、情感、藝術、教育等等,幾乎觸入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培根隨筆》以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説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書中既表達了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處世之道、治家準則等,還包括對一些具體問題的建議與看法,當然也不乏對藝術和對大自然的欣賞與追求。

《培根隨筆》中有許多名句,幾百年來一直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讀書就好比修剪移植,而實踐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討論讓人明辨是非,作筆記則能使知識精確。”這三段名篇摘自《培根隨筆》中的“論讀書”,它告訴我們:讀書和學習的目的、讀書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精神食糧、讀書和學習要有正確的方法、實踐會將讀書中學來的知識得到提煉。相信《培根隨筆》會以一種最使人受益的方式,讓我們親近名著、走進文庫,領略到世界文學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同時將書中的哲理運用在我們的學習、生活當中,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加深自己的文化素質。

《培根隨筆》將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永遠伴隨我們的學習與成長。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3

《培根隨筆》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的書,首先便體現在它的每一章的標題上,大多是以“論”字開頭,不由得使人一探究竟。二是它涉及的內容之廣,幾乎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幾個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的。論迷信這一章可謂是我最感興趣的了。我是個無神論者,卻對各個宗教的故事多少感一點興趣。迷信到現在來説似乎與我無緣。

不論是迷信還是反迷信,培根都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反迷信也會促進另一種迷信的產生。而且無神論者的時代大多是和平時代,人們足夠冷靜,不會衝昏了頭腦。迷信也可以説是少部分人為自己的私慾而傳播的一種惡的精神文化,不少愚民會相信。二更可笑的是,智者大多也會追隨愚民的腳步。不迷信的人足夠冷靜、自制,他們不相信神靈的存在,也被稱為無神論者。他們相信自己,把自己交給理性、交給哲學、交給天然的親子之情、交給法律、交給好名之心。二迷信正是將這一切瓦解的根源。

迷信者將這些大多歸罪到宗教頭上,而不相信是自己的錯誤。畢竟又有幾人能做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在心中”、做到如同濟顛那般瀟灑的?宗教信仰等雖然是迷信的根源,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意義。不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的中心主題都是教化人們如何行善做好事,在許多宗教國家,宗教對人們的約束甚至比法律還有用。

不管是迷信還是不迷信也都應該有個度。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不要被迷信弄昏了頭腦。如果有神,這也許也算是對神的侮辱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4

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人們獨具或退隱的時候,最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談話的時候,最能表現出讀書的文雅;判斷和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

耗費過多的時間去讀書便是遲滯,過分用學問自炫便是矯揉造作,而全憑學理判斷一切,則是書呆子的癖好。學問能美化人性,經驗又能充實學問。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類的本性也需要學問誘導,而學問本身又必須以經驗來規範,否則便太迂闊了。

讀書不是為着要辯駁,也不是要盲目信從,更不是去尋談話的資料,而是要去權衡和思考。有些書只需淺嘗,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爛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説,有的書只需選讀,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它們的節本就夠了,但這僅限於內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如果一個人很少寫作,他就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如果他很少辯論,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讀書,就需要很狡猾,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裝知道。

那些有實際經驗而沒有學識的人,也許能夠一一實行或判斷某些事物的細枝末節,但對於事業的一般指導、籌劃與處理,還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勝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5

《隨筆集》中包含許多洞察秋毫的經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述科學哲學的。可以説克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現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那淵博的學識連同精彩的文筆與科學和技術相共鳴。

《隨筆集》中有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膾炙人口的,如《論友誼》中,“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説,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6

一開始我並不知道培根,直到老師讓讀時,我才知道這個偉大的哲學家,他對人生,死亡等等,還有他倡導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變’讓我對學習產生了新的看法。

在他的《培根隨筆》中,有很多值得品位的地方,讓人不由得停下腳步深思。同樣,在他的文章中,還有許多的名言,其中有許多都讓我記憶深刻,比如,有一根關於讀書的名言這樣説道“書並不與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來”這句話就提醒我讀書要學會思考,在道德方面有這樣一句“有智慧養成的習慣成為第二天性”這句話就告訴了我道德的重要性。

在《論美》中,他講述了人該怎樣看待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只有外在美才是永恆的美,所以,我們這些80後90後更加註重自己的內在美,不要在外在美上攀比,我們更需要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結合,才能發揮美的真正光輝。有一些人注重外在美,而忽略了內在的修養和道德,這樣就不算是真正的美。

死亡在很多人看來是很可怕的,但在培根的《論死亡》中,他並沒有將死亡寫的那樣可怕,讓人們不用那麼懼怕死亡。

總的來説,培根這偉大思想家還是教我很多,這些感悟會讓我以後在人生中受益。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7

這幾天,我讀了朋友的《培根隨筆》。讀完之後,我深有感慨。

《培根隨筆》裏不僅是一篇篇論文,還是人類聰明的結晶、人類文學的寶庫,裏面裝滿了無窮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論情誼》和《論時機》。

培根説過:“把快樂告訴朋友,快樂就會加倍。把憂傷告訴朋友,憂傷就會減半。”但是,人生中,有多長情誼是真誠的呢?正像《論時機》一樣,要掌握一切好的機遇,才能成功。否則,只能到頭來感概機遇的流逝。所以,假如我們不懂得抓住情誼的機會,情誼就會離我們而去。

想着想着,我忽然想到了我自己。是啊,情誼的機會一定要抓住!但是我呢?每次都會為了一點小事和朋友們吵架!跟情誼比起來,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麼呢?以前,還沒有國小畢業時,我恨不得早點畢業。而現在,心中卻有點淡淡的傷感。心中總會浮現出那一幕幕快樂的情形。我開始後悔,開始害怕了,後悔當時沒有抓住情誼,害怕再也見不到同學們!但是,後悔和害怕又有什麼用呢?誰叫我那時沒有好好珍惜情誼呢?

我一定要好好的抓住情誼的機會!不再讓情誼離我而去!

一定要好好抓住情誼的機會!否則,情誼將會一次次離你而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8

我讀了《培根隨筆》一書,讓我的議水準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我最喜歡的是第十九章《論狡猾》,因為裏面説的那些我的身邊都有,讓我明白議論文需要語言真實。"如果一個人想要破壞一件事,而且生怕它被別人巧妙地提出而得到圓滿解決的話,那麼最好是裝自己也希望它成功,並且有自己親自提出來,只不過提的方式是為了引起人們的反感,以達到相反的效果"議論文的語言不一定要多華麗,但要恰到好處,給別人感同身受的感覺。

第二十三章《論貌似聰明》中説"有的人説起話來很神祕,遮遮掩掩,欲言又止,不肯把他那些貨色痛快抖摟出來,除非是在暗處,似乎想永遠把它藏起來。他們用這種方法談論自己並不太明白的事情,人家還以為他們心裏有數,就是嘴上説的不太明白"沒錯,頭腦空空者

為了扮成聰明人比任何一個破落户為了撐門面玩出的花樣還要多。貌似聰明的人也許能騙取別人的好感,但是論起做事來,即使是一個有點荒誕不經的人也不假正經的人要強。

《培根隨筆》中有很多篇章涉及到人性的思考。作者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並且全書的開篇就是《論真理》,探討人們如何對待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另外書中的美學思想也非常深刻,儘管作者並不是一位美學專家,但是後世的美學書籍常常引用培根關於美學的有關論述。有了對於人性真善美的謳歌,作者的教育思想也十分先進,作者認為教育的真諦就在於怎樣讓人們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9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聞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同時也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前段時間讀了《培根隨筆》後,我發現了一個培根。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如同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稱重要的。

在《論情誼》中,培根説道:“假如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假如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預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預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0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在三者中最高。

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1

《培根隨筆》不同於其他隨筆,大部分隨筆都是十分簡潔明瞭。有什麼説什麼,就如同一個小冊子一般。但培根的隨筆卻不同,他這個看似隨筆卻又存在不同。培根是位哲學家,他的隨筆這更像是一位思考着對這個社會進行種種考察,最後發表在這個本子裏,通讀這本書,我們能受益匪淺,跟隨着哲學的腳步,看清當時的社會。

培根隨筆篇幅極其小而且精悍,可以説十分的靈動。據古論今,引用了種種故事,《聖經》,甚至是笑話來增加自己文章的嚴謹和邏輯的嚴密。在這種種事物中,孕育着十分深刻的道理,令人看後不禁沉思下去,那可是古代的觀點,但卻於現在又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任然脱離不了時代的背景,但我們仍可感受時代的魅力。在這其中,作者運用了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妻子是青年時的情人,中年時的伴侶,老年時的保姆。這就很準確的説明妻子在現實生活中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以及象:德行猶如寶石,鑲嵌在素淨出最佳。“寶石人人都喜歡,而把德行於寶石相提並論,由此可見德行十分重要。”

培根在談這些事物是,而不僅僅是描述他,更重要的是分析他產生的原因,可能性。最後是在根據這些解決方法方案,將其徹底的根除。從這點上看,這隨筆就像某種建議書,告誡人們要以史為鑑,不可以重蹈覆轍。這些隨筆都是俱有實用性,這種客觀冷靜的筆調,在其中是看不出作者的情感,而更像是一位高人正在敍述高招。

例如《談君權》中,就十分明確地指出君權是一種很複雜,很難維持的東西。二君權的統治之法就是要在危難即將發生降臨時僥倖躲避,設法轉移。君主最喜歡臣子間分派系,相互對立,這樣就很難形成有效力量來對抗君權。這就是根據大量的史冊得出的。例如唐朝的李世明,他就是在太子時候在齊王等人的埋伏圈設法轉移,更早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當上皇帝。

但他不是神,他要受時間的侷限,這也就説有些觀點和思想是不可取的。例如:無神論就徹底否定無神論,主張信仰上帝。在現在看來就是一種謬論。但我們要取其精華。提起早報。吸取其中的寫作方法,中心思想,才算徹底讀懂這本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2

"美"分為:外在美――美貌,內在美――美德。有句諺語:美德遠勝於美貌。

擁有美德之人在川流不息的茫茫人海中,顯得格外晶瑩剔透,璀璨奪目。而樸實無華,不刻意打扮、追求華貴,端莊嚴肅的美德者,就更令人肅然起敬。19世紀英國成功學開山鼻祖,著名的作家和社會改革家――塞繆爾?斯邁爾斯曾書:"友善的言行,得體的舉止,優雅的風度,這些都是走進他人的通行證。"像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他們不僅有胸懷天下的王者風範,還有出類拔萃的俊秀儀容,真是羨煞旁人。

《小窗幽記》有云:"美女不尚鉛華,似疏雲之映淡月。"如此可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沒有濃粧豔抹的自然美人卻更深入人心。阿沛里斯和杜勒這兩位畫家,將攫取不同人身上最美之處的特點,拼湊組合出來的人物像,僅僅代表個人偏愛,畫質再精妙絕倫也算不上真實存在的美。伏爾泰曾評論:"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所以説我們不應該和眼睛一樣盲目追求、粉飾表面的美,而應該提高自我修養和內在的高尚靈魂――美德。

芸芸眾生,時光荏苒。清晨出現在斑馬線邊,穿着橙色反光工作服的身影,有可能是弓腰僂背、滄桑白髮的老人。他們和藹可親,動作細膩柔和的清除垃圾,美化着我們共享的城市生活環境。與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我們相比,雖然不再有青春和美貌,但是他們臉上慈祥的歲月印記,無悔的辛苦付出,如三月陽春的綿綿細雨温暖備至、熠熠生輝。正所謂"暮秋之色最美"!像他們一樣可敬可愛的人還有很多:駐守祖國邊疆防線的鋼鐵國魂戰士;日復一日堅守工作崗位的敬業工作者;體貼周到、樂觀熱情的白衣天使……他們可能相貌平平,角色平凡,但正是擁有這樣一羣崇高心靈美的奉獻者,社會才更加和諧,我們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

白駒過隙,再驚為天人的美貌也會隨着時光的流逝慢慢褪色、凋零,而美德卻因時間的沉澱,如酒馥香濃郁,源遠流長經久不衰。《談美》一文中還有提到:如果年輕的時候不注重自己言談舉止、道德素養的修煉,肆意妄為、放蕩不羈,等到老時就會悔恨不已。顯而易見,隨着時間的洗滌,即使我們相貌平庸,但注重內在美的提升,一樣可為"極致美麗的人"。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3

一翻開《培根隨筆》,我就被書中含義深刻而又不乏幽默詼諧的語句吸引住了。我彷彿在與那位四百多年前的哲學家應對面交談,他解答了我心中的一個個困惑,告訴我怎樣應對逆境,怎樣為人處世,怎樣把握時機,怎樣培養好習慣,怎樣剋制憤怒……我在這次談話中豁然開朗,就好像原先我的面前是一層又一層厚厚的雲霧,他引領着我慢慢撥開雲霧,看到了久違的陽光。對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美:對於美,大多數人看重外貌的美,而不是性格的美。可那樣的美,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消失,“是夏天的果子,容易腐爛,不能持久”。真正的美應當是心靈的美,即美德。“美德好比是珍貴的寶石,只需要用普通材料鑲嵌。”一個普通人擁有了美德,那麼他彬彬有禮的舉止、為他人着想的行為同樣能贏得別人的歡迎與讚賞,所表現出來的氣度絲毫不比那些容貌出眾的人遜色,他們的行為會影響到周圍甚至千里之外的人,因為美德所散發的芳香越遠越濃,他們的人生也會煥發出無限的光彩。並且“有德之人美貌常駐”。

逆境:生活中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當許多挫折輪番向你進攻時便是身處逆境了。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景。學生同樣如此,在學校裏跟朋友鬧翻,心境極差地回到家把這事告訴父母卻沒有得到他們的安慰,第二天考試又沒發揮好,受到父母教師的批評……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似乎有連環效應。若是不想辦法衝破逆境,情景就會愈加糟糕。這當然是極其困難的,需要一個人的勇敢、執着異常是智慧,根據不一樣情景採取不一樣的對策。但無論怎樣都不能絕望,要明白“在順境中不無許多憂慮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逆境中也不無種種的安慰和期望”。在最絕望的時候想想別人以往對你的鼓勵和讚許,想想生命中一個個温馨歡樂的時刻,你的內心會升騰起一股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要是奇蹟主宰自然,它們多半是在逆境中出現的”,“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欽佩”。不如把順境當作上天的恩賜,把逆境當作提升自我的考驗。

談吐:與人交往時掌握説話的技巧十分重要。談吐禮貌是基本準則,此外還要把握適當的時間,語言温和中肯,富於變化,讓人有所得益。最需要注意的是,“談話應當像田野一樣廣闊,不應當直通人家的家門口”。隨便議論別人不可取,“慎言勝於雄辯”。説話也是一門藝術,既要讓人聽着舒心,又不至於太違心,確實不易。

好運:當一個人獲得巨大的成功時,總會有人羨慕地説:“啊呀,他的運氣真好!”不錯,運氣中確實包含着很多偶然因素,可“一個人的運氣究竟如何,還是掌握在他自我的手中”。一個人若是不付出努力,妄想不勞而獲,怎樣會有好運從天而降呢幸運女神從來不眷顧自私而懶惰的人。頂多也只是像“守株待兔”中的那人一樣,碰巧交到了一次好運,還僅僅是一隻兔子。“運氣所走的路,就像天上的銀河一樣,有大羣小羣無數小星星聚合在一齊,你看不清其中任何一顆小星星,可是它們聚合在一齊放射光芒。”這些小星星,就是很難讓人察覺的美德、才能或習慣。它們往往能給人帶來好運。

很少有一本書在我讀完後會有豁然開朗之感,而《培根隨筆》帶給了我這一特殊的感受。如果説一本好書就是一個知心朋友,在心靈的交流中能獲得思想的昇華,那麼《培根隨筆》無疑是我最好的朋友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4

《培根隨筆》裏不僅僅是一篇篇論文,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文學的寶庫,裏面裝滿了無窮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和《論時機》。

培根説過:“把歡樂告訴朋友,歡樂就會加倍。把憂傷告訴朋友,憂傷就會減半。”可是,人生中,有多少友誼是真誠的呢正像《論時機》一樣,要把握一切好的機遇,才能成功。否則,只能到頭來感概機遇的流逝。所以,如果我們不懂得抓住友誼的機會,友誼就會離我們而去。

想着想着,我突然想到了我自我。是啊,友誼的機會必須要抓住!可是我呢每次都會為了一點小事和朋友們吵架!跟友誼比起來,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麼呢以前,還沒有國小畢業時,我恨不得早點畢業。而此刻,心中卻有點淡淡的傷感。心中總會浮現出那一幕幕歡樂的情形。我開始後悔,開始害怕了,後悔當時沒有抓住友誼,害怕再也見不到同學們!可是,後悔和害怕又有什麼用呢誰叫我那時沒有好好珍惜友誼呢

我必須要好好的抓住友誼的機會!不再讓友誼離我而去!

必須要好好抓住友誼的機會!否則,友誼將會一次次離你而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5

培根1561年生於官宦之家,貴族的家庭背景和出眾的才華,從小就有出入宮廷的機會,十二歲上劍橋大學……

這種簡歷實在讓人羨慕不已。

他是第一位英文隨筆作家,文章短小,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練,沉重有力,講求實用。

在他的隨筆中敍寫了許多關於人的,事物的,死亡的,宗教的,各種命運和機會的名言警句,距今約有四百年前的作品,現在讀來,也含有很深刻的寓意和對人們的警醒作用。培根的隨筆不是文人的閒適小品和遊戲筆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會,富國利民為目的進行論説的。所以從內容到形式都講究實用。

真理恰如磊落的天光,所有假象盛典在燭光下顯得典雅堂皇,但經它一照,則難免窮形盡相。

成人懼怕死亡恰如兒童怕進黑暗,兒童天生的恐懼,隨着故事同步增長,成人情況亦然。

宗教帶給信徒的是和平,和平包含着無盡的福祉。

幸運產生的美德是節制,厄運造就的美德是堅忍。

掩飾是一種荏弱的策略和智謀,作假是一種惡行,起因不是生性虛偽,就是天生膽小,要不就是因為有重大的生理缺陷。

父母的歡樂藏而不露,他們的悲哀與恐懼也是這樣。(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經歷的父母都是這樣吧,他們把快樂,辛苦和艱辛都深埋在了心裏。)

妻子是青年時的情人,中年時的伴侶,老年時的保姆。(那丈夫是什麼呢?)

在所有的感情中,嫉妒是最難纏磨最持久的,也是最惡劣最墮落的事情,所以它是魔鬼的固有屬性。

戀愛,明智實難兩全。

誰主張愛情之上,誰就會放棄財富和智慧。(愛情至上,就一定會變成傻瓜和窮光蛋嗎?)

人居高位三重僕——君王式國家之僕,聲明之僕,事業之僕。

當權的四大弊端是:拖拉,腐敗,粗暴,耳朵軟。

膽大是盲目的,因為它看不見危險和不便,所以它拙於計議,長於實幹。

善是習性,性善是傾向,在一切精神的高風亮節中,這是最偉大的。

粗淺的哲學常識使人傾向無神論,深入的哲學研究卻使人心皈依宗教。

迷信類似宗教,所以更加討厭。躲避迷信本身也許會造成另一種形式的迷信。

旅遊對於年輕人是一部分教育,對於年長者是一部分經驗。旅遊對我們來説是什麼?亂哄哄的人羣,急匆匆的腳步,這是我最深刻的印象。真希望能有像培根所説的那樣的旅遊過程。

閲讀中的對談“假聰明″印象深刻。假聰明是做事的禍根。

生活中確實有一種人,自認為口出狂言,頭頭是道,可以壓服人,便氣勢洶洶的一直往下説,把不能自圓其説的東西説成理所當然的正確。這種人在我們身邊很多。尤其是這個時代,為什麼人們都可以把自己的無理講的非常有理。簡直都沒有道德標準了。

現在的人們都推崇養生指導,其實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是延年益壽的訣竅之一。

慎言勝過雄辯。

財富是德行的包袱。

人的天性往往隱而不露,有時可以將它壓服,卻很難將它消滅。

人的天性在這幾種情況下最容易顯露出來:

在私下裏,這種場合不用裝模作樣。在感情衝動時,會忘乎所以。遇到新情況和新考驗時,這時候習慣已經不起作用。

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長毒草。

幸運大多是由外在的偶然事件促成的,然而造就一個人的幸運,主要還是靠自己的雙手。就像我們説的,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人人都是自己幸運的設計師。幸運之路就像天空的銀河,它是許許多多小星星的聚會和集結,這些小星星分開了是看不見的,但合在一起就會發光。

用培根最經典的話來結尾:閲讀使人充實,討論使人靈敏,筆記使人精確。因此,人如果懶於提筆,就必須長於記憶;如果不愛討論,就需要十分機敏;如果不愛讀書,就必須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方能顯不知為有知。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韶秀;數學使人縝密;科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學養終成性格″。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6

《培根隨筆》在政治、人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辯證的討論,面對身邊的社會問題,他尖鋭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裏行間表現出他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於改變黑暗的夢想。一個愛國、平等、正義、熱愛生活的形象在我們眼前逐漸高大着,我們的內心也強大起來。

其中有幾篇文章對我有較大感觸。在《論帝王》中,面對這個崇高而不可觸犯的人,他並沒有畏懼,也沒有花言巧語。他用客觀公正的態度談論了帝王的原則與做法。他主張約束君王權力,限制帝王慾望,同時對帝王的下屬進行了分析闡述。他的侃侃而談無時不讓人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論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獨特。不管是當時還是現代,人們對美的追求從未消退,不少人對外貌不滿,甚至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説:“天生容貌勝過粉黛胭脂,而優雅之舉又勝過天生容貌。”培根喜歡一切自然的事物,認為做善事使人更美。這對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很大啟發。

厄運是人類最恐懼最厭惡的東西,但培根在《談厄運》中卻提到厄運的好處。“厄運中也不乏種種慰藉和希望”,經歷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練得更加成熟勇敢,厄運會給一個人帶來好的一面,與厄運鬥爭過的人,善的德行更顯著,被打磨後的人生才會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7

《培根隨筆》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至今暢銷不衰。1985年被美國《生活》雜誌評選為“人類有史以來的20種最佳書”之一;同年入選美國《優良讀物指南》的推薦書目。”

正如這一段新聞所説的一樣,《培根隨筆》這本書是英國哲學大家弗朗西斯〃培根在受到官場和人生、利益、名聲等多重打擊的暮年編成的。

培根出生於官宦家庭,自小被功名利祿薰陶,爭強好勝。而當他暮年時卻遭受如此打擊。在這影響下,《培根隨筆》這本書給人帶來的感覺像是一位垂暮的老者用那滄桑,且藴含芬芳和真理的聲調向你緩緩的賜教,傳授知識。像這種文章,不像現在的微信那樣讓人直觀的理解其中的道理,正相反,讀這本書,你需要耐下性子,靜下心來

仔細的反覆的品讀,才能抓住些許先賢那超脱常人的智慧。讀這種書,我們會領略許多的人生道理,也會由衷的敬佩先賢那崇高的思想。而《培根隨筆》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們不得不對先賢的學識淵博感到驚歎。

培根的書藴含着大道理,培根也是一名高尚的忠於自己的事業和理想的人,查閲資料,我們可以發現,這位偉大的先賢的死因是這樣的:

“1626年3月底,培根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他宰了一隻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於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於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這位偉大的先賢就連死,也是為了科學而死,可見其精神的偉大,靈魂的崇高。

在《培根隨筆》這本書中,你聽不到幽默風趣的打鬧,聽不到自諷自嘲的可笑,聽不到朋友間閒聊的.輕鬆,聽不到優美抒情的句子。你所能聽到的,只是一個冷漠、客觀的聲音向你述説真理,這些真理無一不使你震撼。

作為一部17世紀早期編著的哲學性著作,《培根隨筆》有着一股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它所經歷的歷史,它由一名垂暮的先賢撰寫,藴含着先賢一生所領悟的道理,又經歷了數百年的時光,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世人。這種力量使這本書並沒有在歲月中消失,反而在今日仍然被許多人閲讀,讓很多人沉思、領悟。這種力量是偉大的,而使這種能夠影響人們命運的力量出現的人是我們所必須敬佩的。讓我們向這位偉大的先賢——培根致敬。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8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它不僅僅在文學、哲學成就顯赫,在自然科學領域裏同樣建樹頗豐,被譽為"法律之舌"、"科學之光",馬克思稱他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説理,迭出的警句,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散文作品之一,共58篇,內容卻涉及了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等方面,都結構嚴密,行文緊湊。《培根隨筆》短小精悍,力求最短的篇幅擺足事實,講清道理,具有詩的凝練和謹慎佈局。

我最欣賞的是"談禮貌"這一篇"凡是篤實的人,必須要有過人的才華,就好像不用裝飾的寶石,必須非常珍貴一樣。"從這句話中,我覺得禮貌是如此珍貴,中國早在孔子時就世世代代相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等。文明時代的今天,我們更要學會禮貌、學會用禮貌。不論是對老師、對父母、對同學、對身邊人、甚至是陌生人,都要有禮貌,因為有他們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9

常言道:“世界洞明皆學問,人情煉達即文章”培根在此書中談及的倫理觸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説理透徹,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而這本書裏包含着的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我特別喜歡他在《論友誼》一章中的一句話:“語言猶如展開的掛毯,心象意念都顯示在其圖案之中,而思想猶如為打開的掛毯,。心象意念只是裹在裏面”他談到,正是友誼開啟理智,正是友誼讓人們可以亮出自己思想,友誼可將感情風暴驟雨變成麗日和風,亦可把理智之混沌暗夜變成朗朗白晝。他寫道“一個人的理解力和判斷力總是浸泡在自己的偏好和習慣之中。所以朋友的建議和自己的主張有着極大的差異,所以以人為鏡有時候難免不合實情,所以最好的藥物便是朋友的藥石之言”真正的朋友往往會提出公正而客觀的建議,幫助你更好的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他在《談讀書》中也説道:“讀書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盡信書中之論,亦不可為己言掠辭奪句,而應應該斟酌推敲,鈎深致遠。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囫圇吞棗,但有少量書必須細細咀嚼,慢慢消化。換言之,有些書可以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須通篇細讀並認真領悟。”古人説“學皆成性”即“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在生活中,我們讀的書就像吃的飯,會長成我們的血和肉,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個時候,就需要練就一雙慧眼,多讀書,讀好書,在書中,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修養。

他在《論愛情》中談到的一句話讓我記憶頗深,他寫道“如果有人不得不接受愛,但卻能將其擺在適當的位置,使之與人生的重要使命截然分開,那這人就算把愛情處理的最為妥當。”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楊貴妃的美麗,是那樣動人,牽人心絃,唐玄宗也同樣這樣覺得,沉迷於熱戀之中怎能治理好國家?最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而衰,和楊貴妃的受寵不無關係。其實不只是愛情,生活中還有太多和愛情佔據着同樣地位誘惑人的東西,有時候如果我們不得不接受它,也要學會將它共處,和自己的本職分開,切忌不可因情而枉費時間。

在《論習慣和教育》中,他談到“人的思維多取決於性格上的傾向,其言論都取決於被灌輸的趨勢和主張,但其行為卻多取決於他們長期養成的習慣。”“習慣可主宰人的生活,那世人必須努力培養良好的習慣”“毋庸置疑,形成於青少年時期的習慣最為良好,我們把這種習慣成為教育。”像孔子也曾談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不僅讓我深刻反思,我們在學校,在家裏,老師,父母要求我們做的事不就是要我們養成習慣嗎?這也就是所談到的教育。有一句話説“選最佳的生活道路,習慣會使那條路走起來輕鬆愉快。”習慣,就是通向成功的快車,而教育,是在告訴我們如何登上這輛車。

簡潔、幹練、精緻,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有讓人拍手稱快的絕句,又有讓人深深反思的警句。這就是培根先生的作風,一個智者的筆觸。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0

《培根隨筆》收錄了培根平日裏發表的大大小小共五十八篇文章,皆為議論文。

在這五十八篇文章中,我最喜歡“談真理”和“談報復”。

“談真理”中培根對不喜歡真理的人做出了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結果,其原因不免有——尋求真理艱辛,堅守真理艱難,尋求真理艱辛,因為有部分人因為個人利益和私慾,難辨真理或歪理。堅守真理艱難,因為有部分人即使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依舊為了沽名漁利,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道德底線,不擇手段。

人們有的説謊成了習慣,釋假成性,謊言與表面工作成了本能。真理對於他們來説是毒藥,他們避其如蠍虎,因為真理會讓他們暴露自己丑陋的一面。

“談報復”中培根表明了自己是不贊成報復的,因為“寬恕,乃王者之舉。”一個人不會故意的沒有原因去行壞事,而一個人去做壞事,無疑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尋歡,而這樣一個人無疑只是愛自己勝過愛別人而已,一個寬容大度的人又怎麼會為這種人生氣,進而施以報復呢?報復,因他人過去所做的錯事而怨恨他,這是在回首往事,一個成功者,他眼望前方,從未回憶不堪往事。

即使是報復也分對錯。對為光明正大反駁對手,因為這意在令其悔改,而非故意施暴。錯為暗中下手放冷槍,因為意在傷害他人,而非令其悔改,懦夫為之。

《培根隨筆》雖然只是號稱培根隨手寫下的,但卻依然具有無上的智慧,他的話語,他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在我這個在文學世界連入門都算不上的小子對這些他説的事有了全新的認識。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1

讀了《培根隨筆》,感覺自己深受教育。

培根是哲學家,遠在萬里之外的英國,還是幾百年前的古人。這三點對我來説都是距離。我對哲學家一向不怎麼感冒,總覺得哲學太深奧,我搞不懂也不想搞懂;作為一個歐洲國家的英國,隔得那麼遠,遠不像祖國的某個省,某個城市那樣能給我親切感,所以我對這個國家也不怎麼感冒,因為暫時也不奢望有朝一日能去牛津或者劍橋留學,所以也不想對它感冒;幾百年前的古人,我一直以為與他們之間的代溝太大了,我對他們總是敬而遠之的。

但是,一讀《培根隨筆》才發現,所有的距離都不是問題,我和幾百年前的英國哲學家培根原來也可以親近。這實在是《培根隨筆》的魅力的功勞。

哲學是深奧難懂的,有康德的三大批判為證,據説黑格爾的《小邏輯》也繞暈了不少聰明人的腦袋。但《培根隨筆》給人的感覺不一樣,它很好懂,沒有艱澀的哲學名詞,也不故弄玄虛。僅僅從文字的語氣看,完全是一個大叔在跟你拉家常,只不過談的不是柴米油鹽,而是人生、智慧、愛情、友誼等高雅的話題,當然這些話題也是很多哲學家喜歡討論的。要是所有的哲學書籍都這麼好懂,我一定會喜歡哲學。這感覺,完全就是一個知識廣博、生活經驗豐富的大叔在和你談心,談着談着,你就被他征服了,你也就信服他説的那些道理;聽着聽着,你不知不覺中就長了見識,明白了很多事理。

讀《培根隨筆》所長的見識之一就是,知曉了不少西方世界的事。作為一個生活經驗豐富的人,培根在他的書中談了不少的見聞,當然談的是他所在的英國和歐洲的事情。讀他的書,彷彿就是一個歐洲通在帶着我們遊歷,歐洲各國的風士人情,歷史掌故,山川地貌,由他娓娓道來,我們再一一聽下去,如沐春風。原來遠在萬里之外的歐洲,那裏的風俗人情跟我們這裏的大同小異,好人也同樣熱心腸,壞人也同樣搗蛋。高鼻子藍眼睛的那些傢伙,其實很幽默風趣善良。

讀完《培根隨筆》,我對這幾百年前的古人也產生了親近感,不覺得有什麼代溝,除了覺得他博學、幽默、機智外,並不覺得他高高在上,也沒覺得他板起一副面孔。由此我覺得,古人並不是古板之人,在感情上與現代人完全是相通的,我先前對他們你印象,實在是偏見。

以上算是讀《培根隨筆》的感受,也算是收穫。我想,以為有機會,我一定多讀讀這樣的書,讀書的好處看來還真的不少呢!具體的好處肯定不止這些,培根在他的《論讀書》中,對讀書有全面的洞見,我以後一定再好好學習。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2

《培根隨筆》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培根所著。生於貴族家庭的他從小歷經磨難,使得他閲歷豐富,言論深邃。這本書就是他的言論集,有論真理,論死亡論嫉妒等篇章。

“知識就是力量”大概是培根説過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了。在《論學習》中他寫道:“工於心計者鄙視學問,單純愚魯者仰慕學問。”而那些能成大業者無非不是學識淵博。有着高於他人的見解方能統領大局。於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充實自己,增長才幹,明辨是非,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昇華,而並非“挑剔質疑,不是盲從,也不是為了增加談資。”

學習知識要適量,勞逸結合,不要為了炫耀知識而讀書,而是把讀書當做一種樂趣。同時,學習也要講究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刻板的搬運教材,“要靠經驗加以規劃,否則就可能歧路亡羊。”掌握自己的方法,就能夠事半功倍。學以致用也是學習的重要關鍵學會了不等於會用,把學會了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久而久之,成為了一種經驗才是真正掌握。

《論死亡》也是令我感觸較深的一篇。許多人都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其實真正令人恐懼的是後人對死亡的渲染,即“與死俱來的一切”他們畏懼親人的哭號,死亡時的痛苦和死後的世界。所以,許多古代帝王暮年都在尋找長生不老的祕方從而永遠地統治這個國家。

但是,死亡是到另一個世界的必經之路,是重生的前提。培根説:“復仇之慾壓倒死亡,愛戀之情蔑視死亡,榮譽之尊高於死亡,悲傷之極嚮往死亡,畏懼之心期待死亡。”人往往是被情感所控制的,改變一個人的情感和對死亡的看法,那麼就不會再畏懼死亡,因為,在某些事情面前,死亡就不再變得可怕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雖身陷囹圄卻仍然不變的愛國情懷;“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是戰士面對沙場的壯志豪情;“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是面對生死的坦然。常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不應該碌碌無為的草率一生,這樣的人生就毫無疑義。生命就如一泓清泉,只有奮力的抗爭之後才能品嚐到它的甘甜;生命就如一塊田地,只有努力的耕耘才能收穫甜美的果實。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為了事業而努力,為了追求自我而奮鬥,用自信和堅持裝點屬於自己的人生。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3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耳熟能詳話就出他之口。這本書分為《談學問》、《談旅遊》、《談虛榮》、《談野心》、《談運氣》、《談憤怒》等數十篇隨筆。

在眾多隨筆中,我最欣賞的是《論逆境》,我讀了又讀,每次它帶都給我不一樣啟示。“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篇中給我啟示最大的兩句話。我認為,這是這篇隨筆的濃縮精華。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不幸,因為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萬幸,因為逆境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它考驗了人的意志,還磨練了人的心智。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這讓我想起了鄧稼先研究原子彈。一次,兩次,上百次,上千次。面對諸多失敗的考驗,他沒有選擇放棄研究。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貝多芬也同樣如此,雖然自己雙耳失聰,但是他始終認為“誰也無法超越我,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最後,他譜下了《月光曲》、《第九交響曲》等傳世名作。

正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同的表現,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遇到逆境,只得歎息與報怨,最終墮落;積極的人,卻能從逆境中學會堅持,得到勇氣。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4

我看到了《培根隨筆》這本書。

培根的文章,散發着古老的悠遠的的歷史的味道。

"高度的閲歷、豐富的想象、有力的機智、透徹的智慧。他把這種智慧用在一切對象中最有趣的那個對象,即通常所説的人世上。這是培根的特色。"

《論真理》是整本書的第一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它表達了培根對真理的崇敬之情。培根認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級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認知則是級的認知。在他看來,只要擁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顯得無比光明和快樂,就是人間的天堂。應該敬佩這位先哲,這個追求真理的先驅者,是指引人們走向光明的英雄。

"培根勛爵是一位詩人。他的語言有一種甜美而莊嚴的節奏,這滿足我們的感官,正如他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滿足我們的智力那樣。他的文章的調子,波瀾壯闊,衝擊你心靈的侷限,帶着你的心一齊傾斜,湧向它永遠與之共鳴的宇宙萬象。"

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才可以嚐到甜頭。即使這只是一本隨筆集!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5

《培根隨筆》就是一部寫道理的文章集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聲情並茂的人物,只有無限的討論與研究,真是是物必談,無所不談。

本書作者,自然就是弗蘭西斯-培根英國哲學家和文學家。一六〇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為首席檢察官,一六一七年成為掌璽大臣,一六二〇年被封為子爵。一六二一年被控受賄,從此下野,脱離官場。一六二六年死於實驗。本書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經歷中總結出來的。

還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紀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確有人好見異思遷,視固守信仰為枷鎖纏身,故而在思想行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雖説專講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詩能滿足想象而稱其為魔鬼的酒漿。而有些話也是經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顛倒這莫過於愛情與嫉妒。

本書也似乎是藉助《聖經》來説明道理。

從書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識來。

我悶在生活之中總會不經意之間説幾句富有哲理的話,只要用心記錄,你也會成為培根。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6

剛開始接觸《培根隨筆》,是語文書上的一篇節選《談讀書》。説實話,我對他的印象並不怎麼好。總是站在貴族和男人的立場上,以宗教信仰、創世之神、以及什麼所謂的真理來提筆,説話雲裏霧裏,總是讓人費解。我帶着些許煩躁的心情讀完了整本書。但結果卻令我驚訝。從《培根隨筆》的諸多篇章中,我看到了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一個熱衷於政治的培根;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

這本書共收錄培根隨筆59篇,篇篇標題意指鮮明,使人一目瞭然。每篇隨筆結構自由,讀者既可以通讀,也可以跳讀。在這本寶典優美的的文字及無比深刻的哲理下,我好好的領悟了一番,結果受益匪淺。

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兩句話是全篇的主旨,亦是全片的精華。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它會讓人不思進取,消極怠工,一蹶不振,給我們帶來挫折和痛苦;同時,它也是人生的萬幸,它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從而讓一個人從默默無聞直至飛黃騰達。可以説,正是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例如屈原經歷放逐的逆境,才有《離騷》傳世;司馬遷遭遇宮刑,乃有史家之絕唱;勾踐卧薪嚐膽,創造“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奇蹟;蘇軾歷經貶謫的鬱悶,從此留下千古辭話……他們無不是遭受逆境並且戰勝了逆境,最終名垂青史,為後人所景仰。逆境雖然會使人痛苦,使人絕望。但不遇到逆境,何來奇蹟?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難,才能感受到天堂般的幸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是蝴蝶,就不怕翅膀上的雨水,不遇到逆境怎能成功?

一本好書猶如是一扇窗,窗户打開,光亮就會照進來,照亮美的心靈。正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之學使人能言善辯。”不得不説,這確實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7

《培根隨筆》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文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的結晶,一共有58篇,其中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隨處可見那些發人深思的語句,大多數都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但由於培根的行文方式,對於我們來説,雖然語言優美,但卻有些深奧。

給我印象到深的,是《論逆境》。我最欣賞的話是“順境中的好處人人嚮往,逆境中的好處人人羨慕。”“順境的美德在於節制,逆境的美德在於堅韌不撥”在這兩名話中我們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也給我們帶來困難與挫折;遭遇逆境也可理解為人生的萬幸,因為它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

《培根隨筆》這本書藴含了豐富的哲理,我們要向培根學習,並且學會用小故事描繪出深刻的道理。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8

翻開了《培根隨筆》的第一眼,其整齊排列的目錄就深深吸引了我。“真理”、“嫉妒”、“死亡”……藴含着哲理的標題令我驚歎。懷着好奇的心情,我讀完了它。

翻開了一篇一篇的隨筆,這本書再次使我驚歎。它那簡潔的語言和優美的文筆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讀他的隨筆,彷彿是一種享受,相比我讀過的《緣緣堂隨筆》,它更為嚴肅,卻絲毫沒有讓人覺得枯燥。當然,書中對於世間萬物獨到的解析和迭出的名言警句更讓它錦上添花。

每逢書中精彩之處,我也情不自禁地微笑點頭,似乎找到了一位知音。有時書中的見解與我不同,細細看來,書中自有其精彩奧妙之處,好像開闢了新的天地。但是,當我脱離了初次讀它的興奮之後,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竟不知不覺得羞愧了。我發現,我以前的某些想法,是多麼的世俗、無知和鄙陋。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輪財富》和《論嫉妒》。

“財富是德行的累贅”,此言一出,確實驚到了我。我本以為這世上,大概沒有人是不愛財的。有時我甚至幻想,假如我能給我的錢財定一個數目,我希望能夠取之不盡。但是當我往下看時,終於意識到了我想法的幼稚。“錢財在富人心中就像一座城堡。”是啊,假如被只存在於心中的假象所迷惑,只為錢而勞動,無疑會錯過許多快樂。“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不忘初心,保持心靈的一份純淨,才是最好。

“愛打聽別人隱私的人,也必然是心懷鬼胎的人。”這句話離我無言以對。我不是很確定在別人的眼裏我是否心懷鬼胎,但是回憶我的所作所為,我對於別人的隱私確實很不尊重。現在想來,這該是一種多麼沒素養,過麼無禮貌的表現,我簡直為我以前的做法而感到羞恥,或許我並不是有意的,但是細節的重視卻成為了我和品格高尚的人的差距。《培根隨筆》中的語言值得我們學習,但在我看來,顯然其中的道理更為珍貴。我將它當作一本哲學的寶書看待。在讀這本書時的不斷自我反省中,也算是對我的一次洗禮。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9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一1626年4月9日),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培根12歲入劍橋大學,後擔任女王特別法律顧問以及朝廷的首席檢察官、掌璽大臣等。晚年,受宮廷陰謀逐出宮廷,脱離政治生涯,專心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活動,寫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學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偉大的復興新工具論》。

另外,他以哲學家的眼光,思考了廣泛的人生問題,寫出了許多形式短小、風格活潑的隨筆小品,集成《培根隨筆》。1626年3月底,培根由於身體孱弱,在實驗中遭受風寒,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英國本土原來沒有隨筆這體裁,但由於培根寫隨筆的示範,這一寫作形式開始在英國植根。後來寫隨筆的名家輩出,因此隨筆成為英國文學中頗具特色的體裁之一。

隨筆能充分自由地表達作者的內心世界,真帥率清晰的展示作者真摯的精神境界。

向讀者坦露自己的靈魂,它真實的反映了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拒絕矯揉造作,摒棄虛情假意,反對刻意為文,提倡真實再現,真切反映、真誠表達、真率為文,意到筆隨,言盡而止,率真自如,不拘一格。

書中富有詩意的簡短的語言,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這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和作者發自內心的召喚本身所具有的能量,表現出了別具一格的哲理美。

此書,值得一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