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課改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2.47W

關於十年課改,有關媒體已經做了很多報道,一些最早的課改實驗區也開始着手做一些“總結”工作。不過,我還是覺得,這裏面缺少了一種聲音,或者説一種重要的視角。作為由一個國家發動的這樣一場涉及千萬教師、上億學生的課程改革,在第一個十年結束的時候,非常需要總結和梳理。但總結和梳理,需要建立在理性、客觀的基礎之上。這裏面,不可避免地涉及評價問題。雖然以十年的短暫歷程來評價一場教育改革為時過早,但筆者認為,與評價有關的一些問題非常值得探討。這裏不揣淺陋,表達一些個人的觀點,以求教於大家。

學習新課改讀書筆記

“課改典型”的文化解讀確認十年課改是一場文化變革,正在成為共識。

但是,對於許多地方用大量“堅硬”的數據來描繪課改成果的做法,我感到憂慮;對於那些“立竿見影”獲得的“成效”,我感到懷疑。

這裏想講兩個我採訪中遇到的故事。

2001年9月26日,新課程剛剛啟動20多天,我和另一位記者去西部實驗區採訪,想看看學校都有什麼變化。若干年後發現,這樣的想法是膚淺的。20多天,對於一場觸及人的心靈的深刻變革來説,根本就不會有什麼“現實”意義。

但當時,我們的確是帶着對新課程理想的憧憬去的。走了很多所學校,一切都是那麼的平淡,直到我們聽到了寧夏靈武市東塔中學許老師的課。

當時是隨意推門進去的,進去時,課已經開始了。聽完後我們很激動,離開教室後才想起來,竟然不知遭老師叫什麼名字,間接打聽了一下,才知道姓許。與我們的興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校對她的介紹十分平淡,幾乎沒有什麼榮譽。然而以她對待學生的方式,以她的教學,做“課改典型”引領其他教師綽綽有餘。那時候,許老師至少已有三十多歲了。但她絕對不是新課程“鍛造”的。進一步説,她的學生觀(尊重、平等、民主)、教育觀(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價值),與新課程的來臨沒有關係。如果沒有新課程,她可能一直是這個學校裏非常普通的一位老師。只不過,當下的文化選擇了她。在一個新的價值體系裏,她“變”得優秀起來。(後來,她因為“教學出色”,被調到銀川市某中學去了。)

2001年11月,新課程開始3個月,我到武漢市武昌區(課改實驗區)中華路國小採訪。趕上學校正在組織公開課,我隨意選了一節,是品德與生活課《祖國真美麗》。聽完後,我被執教的吳智勤老師深深吸引了。那種師生關係,是何等的親密,又是何等的温暖!這種關係,一年級的孩子裝不出來,再有表演天賦的老師也演不出來。它的背後,是尊重、平等、民主這些真實而深刻的`觀念。第二天,我們開始跟蹤吳老師的日常教育生活,毫不誇張地説,新課程所追求的最核心的變革,在吳老師的身上業已完成!這讓我們感到非常詫異。

吳老師很年輕,當時只有26歲。在新課程來臨之前,已工作了6年。確切地説,她的教育涵養,絕不是隻有幾個月的新課程所能塑造的。唯一的可能是,因為有了新課程,她得以如此年輕就能站在公開課的講台上上課。

當然,新課程確實也培養了很多新的“優秀教師”。但我特別想強調的是,其實,在新課程到來之前,就存在許許多多這樣的教師。只是,在過去的教學價值體系中,她們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以過去的標準來衡量,她們不會那麼“出色”。看不到這一點,就不可能客觀地評價課改的影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