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讀書筆記(通用26篇)

來源:文萃谷 8.39K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廂記》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廂記》讀書筆記(通用26篇)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1

王實甫筆下的張生和崔鶯鶯衝破封建禮法的束縛,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鄙棄名教綱常和利祿功名,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縱任性情自由奔放,勇敢地愛起來了。他們從佛殿相遇、一見鍾情,到月下吟詩、互通款曲,發展到傳書遞簡、跳牆赴約,直至西廂幽會、兩情繾綣,最後長亭送別、海誓山盟,這一系列情真意切、大膽熱烈的行為,不知使多少衞道士咬牙切齒、膽戰心驚,也不知使多少在封建婚姻制度壓迫下的青年男女為之擊節,為之陶醉,為之神魂飛越。

即使在今天,《西廂記》仍然讓人心領神會、激動不已,讓人認識到人性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貴,認識到束縛心靈、摧殘人性的勢力是多麼的可鄙和可憎,認識到幸福可以,應該和必須去爭取——丟棄各種陳腐的觀念,擺脱各種心靈的枷鎖,為人性的解放和生命的尊嚴而鬥爭!

《西廂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著,有人將它與《紅樓夢》並提。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寫這篇讀後感前無法下筆並不是感覺不足以動心動情,亦或是不夠深刻,而是感覺滿滿的,那麼的貼切那麼唯美,只有去感知無法將它語言話,儘管如此我任然想把這心中諸多感觸付之筆桿,一吐為快。

故事曲折,情趣動人,描寫細膩的《西廂記》真乃愛情的美學宣言,何謂愛情的美學宣言呢?在王實甫的筆下,鶯鶯和張生公然戰勝了封建禮教,維護了他們至純至潔的愛情,重在公然上,這就是宣言。

“不到一頓飯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覺辭藻警人,餘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的記誦”。這是《紅樓夢》二十三回中黛玉對《西廂記》的讚詞,其實也就是曹雪芹的讚詞。

“永老無別離,萬古常玩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是《西廂記》裏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是幾百年來無數代人心中吟唱的美好愛情生活,它洞穿亙古而發出無窮的魅力和奇峭,連西湖的月老祠,也忘不了將這句詞題為對聯———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美好的愛情是我們所追求的,所以當生活略顯枯燥時,我們不妨試着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一層淨化,翻開《西廂記》,用心去感受一下那種坎坷的愛情,那種甜蜜的聚合,還有那裏面美得讓人心醉的辭藻。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2

《西廂記》説的是“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鍾情,而崔母出於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法的考慮百般阻撓,最後,在紅娘的幫助下,經過一系列鬥爭,崔張終成眷屬。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願望,顯示出一種所謂反封建的主題

《西廂記》寫出了張生的鐘情之美、鶯鶯的深情之美、紅娘的熱情之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活着不只是一種物質的存在,而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於率性縱情,而任何破壞這種美的勢力必然是醜惡的。《西廂記》寫出了這種美與醜的較量,寫出了人性的被束縛和被壓抑,更寫出了人性終於衝破束縛如驚雷如春筍自由伸張的勃勃生機。

我們來看看《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場。

“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的崔鶯鶯內心十分痛苦,歷經苦心剛剛獲得的愛情又將面臨着嚴峻的考驗,“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這是一種什麼“恨”呢?在鶯鶯看來,有情人朝夕相處,耳鬢廝磨,舉案齊眉,卿卿我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總之,“但得一個並蒂蓮”,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她反覆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即便回來”,休要説什麼“金榜無名誓不歸”!這是對愛情和幸福的熱烈渴望和執著追求,這種追求突破了封建陳腐觀念和傳統道德的束縛,是對“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信條的顛覆,表現出一種叛逆精神。

崔鶯鶯還有一層憂慮:張生一旦高中,會不會另攀高枝?“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所以鄭重囑咐張生:“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鶯鶯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在那個時代,富易交,貴易妻不但是常事,甚至“始亂終棄”的流氓行為還被認為是“善補過”。在鶯鶯看來,自己對張生的深情不應該被辜負和背棄,而要得到對等的回報,這實際上是一種捍衞人格尊嚴和要求平等的思想,這也是對傳統的不滿和抗爭,代表了當時廣大婦女的心聲。

王實甫筆下的張生和崔鶯鶯衝破封建禮法的束縛,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鄙棄名教綱常和利祿功名,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縱任性情自由奔放,勇敢地愛起來了。他們從佛殿相遇、一見鍾情,到月下吟詩、互通款曲,發展到傳書遞簡、跳牆赴約,直至西廂幽會、兩情繾綣,最後長亭送別、海誓山盟,這一系列情真意切、大膽熱烈的行為,不知使多少衞道士咬牙切齒、膽戰心驚,也不知使多少在封建婚姻制度壓迫下的青年男女為之擊節,為之陶醉,為之神魂飛越。即使在今天,《西廂記》仍然讓人心領神會、激動不已,讓人認識到人性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貴,認識到束縛心靈、摧殘人性的勢力是多麼的可鄙和可憎,認識到幸福可以,應該和必須去爭取——丟棄各種陳腐的觀念,擺脱各種心靈的枷鎖,為人性的解放和生命的尊嚴而鬥爭!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3

《西廂記》説的是“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鍾情,而崔母出於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法的考慮百般,最後,在紅娘的幫助下,經過一系列鬥爭,崔張終成眷屬。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追求戀愛、婚姻自主的願望,顯示出一種所謂反封建的主題。

《西廂記》寫出了張生的鐘情之美、鶯鶯的深情之美、紅娘的熱情之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活着不只是一種物質的存在,而是一種的存在,的美在於率性縱情,而任何這種美的必然是醜惡的。《西廂記》寫出了這種美與醜的較量,寫出了人性的被和被壓抑,更寫出了人性終於衝破如驚雷如春筍的勃勃生機。

我們來看看《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場。

“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的崔鶯鶯內心十分痛苦,歷經苦心剛剛獲得的愛情又將面臨着嚴峻的,“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這是一種什麼“恨”呢?在鶯鶯看來,有情人朝夕相處,耳鬢廝磨,舉案齊眉,卿卿我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總之,“但得一個並蒂蓮”,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她反覆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即便回來”,休要説什麼“金榜無名誓不歸”!這是對愛情和幸福的熱烈渴望和執著追求,這種追求突破了封建陳腐觀念和傳統的,是對“存,滅人慾”的理學信條的,表現出一種叛逆。

崔鶯鶯還有一層憂慮:張生一旦高中,會不會另攀高枝?“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所以囑咐張生:“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鶯鶯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在那個時代,富易交,貴易妻不但是常事,甚至“始亂終棄”的行為還被認為是“善補過”。在鶯鶯看來,自己對張生的深情不應該被和,而要得到對等的回報,這實際上是一種捍衞人格和要求平等的思想,這也是對傳統的不滿和,代表了當時廣大婦女的。

王實甫筆下的張生和崔鶯鶯衝破封建禮法的,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鄙棄名教綱常和利祿,自己內心的,縱任性情奔放,勇敢地愛起來了。他們從佛殿相遇、一見鍾情,到月下吟詩、互通款曲,發展到傳書遞簡、跳牆赴約,直至西廂幽會、兩情繾綣,最後長亭送別、海誓山盟,這一系列情真意切、大膽熱烈的行為,不知使多少衞、,也不知使多少在封建婚姻制度下的青年男女為之擊節,為之陶醉,為之神魂飛越。即使在今天,《西廂記》仍然讓領神會、激動不已,讓人認識到人性的美好和的可貴,認識到心靈、人性的是多麼的可鄙和可憎,認識到幸福可以,應該和必須去爭取——丟棄各種陳腐的觀念,擺脱各種心靈的,為人性的解放和生命的而鬥爭!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4

細細品味《西廂記》,我們不難發現,張生與崔鶯鶯的相識只是一種純粹的一見鍾情,張生戀上鶯鶯,僅僅是因為她的美貌和温柔,而鶯鶯喜歡上張生,也僅僅是因為張生的才氣和氣質。然而,在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生活經驗裏,“一見鍾情”往往是外貌特徵或者氣質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所產生的,那是一種人類生理的荷爾蒙衝動,而衝動又總是短暫的,短暫的衝動猶如冰天雪地裏的一滴水,過不了多久它就會自動冷卻和結冰。丘比特的神箭、月老的紅線、天意神諭···在我眼裏,一見鍾情的神話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裏的故弄玄虛。它經不起天長地久的考驗。

人們常説《西廂記》是喜劇,吾深感如此。張生看似有愚鈍笨拙,但其實質無非是追求自身的真愛,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誠的,於生活中不易尋覓而已即不常見的更難擁有,遂譏之天真,實則笑己矣。

讀書是一種心靈的享受,不同的人去讀會有不同的想法,當夕陽西下,不免有一絲哀愁,於是也就想到了張生與崔鶯鶯可能不完美的婚後生活,同時也奉上了我自己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與否,這些都是我自己過完一天讀書生活後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過,如果有情人能終成眷屬,那也何嘗不是一見美滿的事情!

讀完西廂記,總有一種時代感很接近的感覺。曲中崔鶯鶯,張珙,紅娘等角色一點兒都不像古代人。這些人物的開放程度甚至比現代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傳統中國社會的元代之所以出現如此開放的角色,應該是元代是外族統治,不太受舊禮教約束的結果吧!同時,這是因為中國在元代已進入傳統禮教社會的中葉,年青的男女對封建婚姻制度的盲婚啞嫁已經唾棄,並對自由戀愛及婚姻響往不已吧!這份鼓動對身在現代自由社會的我都感到震奮!現今的社會當然比中古時代或近代更為開放和自由,但實際上現今社會並不是完全開放的!排斥姊弟戀,同性戀和「男主外,女主內」,「夫尊妻卑」等保守敏感性強的規條仍是社會的主流。現今社會亦不是完全自由的!婆媳翁婿糾紛,政治婚姻等封建產物亦是屢見不鮮!「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鮮明的主張下,這些開明的主人翁變得勇敢,進取。當中紅娘更是一個代表性人物,紅娘締造了中國文學史上最成功的奴婢形像。奴婢不再是俯首稱臣,任人魚肉,身不由己,懦弱自卑的悲劇人物,紅娘一身伶俐,直爽,潑辣,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少女形象完全推翻我心目中弱少無助,孤苦無依的奴婢形像!這種具開創性的人物形像確使人心悸!亦正因為這種劃時代的人物風格,才能使西廂記歷久而常新!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5

據我瞭解,《西廂記》的劇情是直接取材於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經刪減,是讓劇中人物明確地堅守各自的立場——老夫人在嚴厲監管女兒、堅決反對崔、張的自由結合、維持“相國家譜”的清白與尊貴上毫不鬆動,張生和鶯鶯在追求愛情的滿足上毫不讓步,他們加上紅娘為一方與老夫人一方的矛盾衝突於是變得更加激烈。這樣,不僅增加了劇情的緊張性和吸引力,使得全劇的主題更為突出、人物形象更為鮮明。再加上它的優美而極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使得這一劇本成為精緻的典範之作。

《西廂記》直接切入生活本身,來描繪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情與欲的不可遏制和正當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願望與出於勢利考慮的家長意志之間的衝突。

如一開場鶯鶯所唱的一段《賞花時幺篇》:“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在這背後,則存在着她那非出於己願的婚約的陰影。而張生初見鶯鶯時所唱的一段《元和令》:“顛不剌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只教人眼花撩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他那裏盡人調戲嚲着香肩,只將花笑捻。”更是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對於美麗女性出於天然的渴望與傾慕,以及女子對這種渴慕的自然迴應。作者以舞台上的勝利,給仍然生活在壓抑中的人們以一種心理的滿足。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衝擊。

《西廂記》劇情上關目的佈置巧妙,寫得波瀾起伏,矛盾衝突環環相扣,山重水複、縈迴曲折的複雜情節,是一般短篇雜劇不可能具有的。它不僅使得故事富於變化、情趣濃厚,而且經過不斷的磨難,使得主人公的愛情不斷得到強化和淋漓盡致的表現。以很高的藝術水平來展現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動人。劇中主要人物張生、崔鶯鶯、紅娘,各自都有鮮明的個性,而且彼此襯托,相映成輝;在這部多本的雜劇中,各本由不同的人物主唱,有時一本中有幾個人的唱,這也為通過劇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

張生的性格,是輕狂兼有誠實厚道,灑脱兼有迂腐可笑。反映出元代社會中市民階層對儒生的含有同情的嘲笑。張生在《西廂記》中,是矛盾的主動挑起者,表現出對於幸福的愛情的直率而強烈的追求。他的大膽妄為,反映出社會心理中被視為“邪惡”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動;他的一味痴情、刻骨相思,又使他符合於浪漫的愛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觀而顯得可愛。

《西廂記》中,催鶯鶯的形象得到了相當精細的刻畫,她的性格顯得更為明朗而又豐富。在作者筆下,鶯鶯始終渴望着自由的愛情,並且一直對張生抱有好感。她總是若進若退地試探獲得愛情的可能,並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狀態中行動,但是,她終於以大膽的私奔打破了疑懼和矛盾心理,顯示人類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會變得更強烈。作者以讚賞的眼光看待女性對愛情的主動追求。

紅娘在《西廂記》中成為全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在劇中只是一個婢女身份,卻又是劇中最活躍、最令人喜愛的人物。她機智聰明,熱情潑辣,又富於同情心,常在崔、張的愛情處在困境的時候,以其特有的機警使矛盾獲得解決。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氣,並因此而充滿自信。這個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卻又有一定的現實性。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會的人生態度,而市井人物本來受傳統教條的束縛較少,他們對各種“道理”的取捨,也更多地是從實際利害上考慮的。

我覺得,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着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和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儘管包圍着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儘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分析人物形象

鶯鶯是一名敢於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愛情生活的多情鍾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寫了鶯鶯依依不捨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鶯鶯重情輕利的思想。她為離別而悲啼愁苦,痛極之際,竟埋怨張生忘舊情而輕遠別。這種埋怨正是愛極痛極的一種變態心理,是一種深情的痴語。鶯鶯既傾訴着內心的萬種離愁、無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遺棄的痛苦心理。此時此刻,鶯鶯該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説,然而她對“憐取眼前人”的

臨別贈言,其實正是她內心隱憂的曲折吐露,也是當時社會中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的悲劇在鶯鶯心靈上的陰影的反映。在鶯鶯看來,狀元及第並不值得羨慕,最重要的是夫妻並蒂相守。而事實上張生應試是被逼的,他們的分離乃是封建勢力的壓迫所致。因此鶯鶯發出了對封建勢力的怨恨。鶯鶯還進一步把怨憤指向那可惡的名利思想。“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世俗的名利觀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而鶯鶯卻對這種虛名微利表示了極大的蔑視與痛恨,這就把鶯鶯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離別之苦,推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長亭送別》突出地刻畫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題名,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不是愛情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臨別時不忘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與老夫人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時,她也有深深的憂慮,明確的告訴張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是有現實基礎的。鶯鶯的態度突出地表現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對愛情的執著。鶯鶯的離愁別恨,是她對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不只限於“兒女情長”。她的離愁別恨中閃耀着重愛情輕功名、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光輝。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6

《西廂記》是中國文學史的名著,有人把它和《紅樓夢》一起提及。我也是這麼想的。在寫這種讀後感之前寫不出文章,不是不夠動人,也不是不夠深,而是充滿,那麼恰當美麗,只是感覺不到那種語言,儘管如此,我還是想在這心裏吐出很多願意付出手感的筆鋒。

故事曲折,情趣細膩《西廂記》真是愛的美學宣言。什麼是愛情美學宣言?在王室報的文章中,鶯鶯和長生公然戰勝封建禮教,守護純潔乾淨的愛情,公開發表就是宣言。

“不到一頓飯的時間,河16聚在一起看完,自覺地做彌撒,餘香滿嘴,雖然讀完了書,但還是瘋了,心裏默默朗誦。”説。這是《紅樓夢》第23回中玉對《西廂記》的贊單詞,其實是曹雪根的單詞。

“希望永遠不離不棄,玩萬古相,天下有情之人都成為家人。”這是《西廂記》年千古流傳的名門,數百年來在無數代人心中吟誦的美好愛情生活。看透永恆無窮的魅力和奇異,連西湖的月老寺都忘不了這個詞,題目是大連。美麗的愛情是我們追求的。所以當生活有點枯燥的時候,我們可以試着淨化自己的心靈,展開《西廂記》,用心感受那粗糙的愛情,那甜蜜的集合,以及其中令人陶醉的辭藻。

細細品味《西廂記》,可以看出長生和崔英英的相遇只是純粹的一見鍾情,長生迷戀鶯鶯,只是因為她的美貌和温柔,鶯喜歡長生只是因為長生的才能和氣質。然而,在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一見鍾情”往往是因外貌特徵或氣質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而產生的。它是人類生理上的荷爾蒙衝動,衝動總是短暫的,短暫的衝動就像冰雪中的一滴。不久就會自動冷卻和凍結。丘比特的箭,月亮的紅線,天空神諭的微光

;··在我眼裏,一見鍾情的神話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裏的故弄玄虛。它經不起天長地久的考驗。

人們常説《西廂記》是喜劇,吾深感如此。張生看似有愚鈍笨拙,但其實質無非是追求自身的真愛,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誠的,於生活中不易尋覓而已即不常見的更難擁有,遂譏之天真,實則笑己矣。

讀書是一種心靈的享受,不同的人去讀會有不同的想法,當夕陽西下,不免有一絲哀愁,於是也就想到了張生與崔鶯鶯可能不完美的婚後生活,同時也奉上了我自己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與否,這些都是我自己過完一天讀書生活後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過,如果有情人能終成眷屬,那也何嘗不是一見美滿的事情!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7

《西廂記》是指“世界上終於有情人成為家人”的受騙而混亂的故事。張生和崔英英一見鍾情,崔某因家庭利益和封建禮法的考慮而百般阻撓,最終在紅娘的幫助下經過一系列鬥爭,崔某最終成為了家人。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願望,展現了所謂反封建的主題。

《西廂記》寫下了長生的迷戀美、鶯歌的深情美和紅色母親熱情的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活着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麗在於率真。任何破壞這種美麗的勢力都只能醜陋。《西廂記》寫下了這種美麗和醜陋的較量,寫下了人性的束縛和壓迫,寫下了人性終於衝破束縛,耀武揚威,自由伸張的生機。

讓我們在《西廂記》上看一下“長征送別”。

但“逃避思念,打破問題,早早離別”的崔英英內心非常痛苦,經過一番苦心獲得的愛情又將面臨嚴峻的考驗。”聽到“走也走”的話,解開了金賢重。遠遠望着十里壯丁,減少了玉根。誰知道這討厭呢?“這是什麼樣的“仇恨”?從鶯歌的角度來看,戀人朝夕相處,磨鬢角,拿起事件揚眉吐氣,牽着慶京和我、執子的手,與兒子白頭偕老。總之,“但是得到一個人,得到一個蒂連”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她反覆對長生説:“這條線不能得到官職。即使回來”。這是對愛情和幸福的熱切渴望和執着。這種追求突破了封建陳腐觀念和傳統道德的束縛,推翻了“保存天理,泯滅人性”的新儒學信條,體現了一種反抗精神。

崔英英還有一個擔心:長生一旦進入高中,還能爬上另一個高枝嗎?“你休擔心問題服不均勻,我怕你停止妻子,再次迎接妻子。”所以鄭重囑咐張生。“這個寺廟的君要記住,遇到那株他鄉花草,再休息的話,在這裏好像會很晚才棲息。"鶯鶯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當時,父子交易、歸依不僅是常事,“始終放棄”的流氓行為也被認為是“亮相”。從林鶯的角度來看,自己對長生的深情不能辜負和背叛,要得到對等的回報。這實際上是捍衞人格尊嚴,要求平等的思想。這是對傳統的不滿和抗爭,代表了當時很多女性的心情。

王室報寫的長生和崔永英英衝破封建禮法的束縛,不顧父母的生命,拋棄了教綱和利的功名,聽從了自己內心的呼喚,性情自由奔放,勇敢相愛。他們在佛典中相遇,一見鍾情,吟詩月河,交流曲,書信交合會、樑靜、最後的壯丁送別這一系列精進果斷的行動,不知道有多少緯度公司能做到這一點。即使在今天,《西廂記》仍然是人類美麗和自由的珍貴,束縛心靈,毀滅人類的勢力是多麼卑劣和可憎,讓人們意識到幸福是可能的,應該爭取3354,摒棄各種陳舊觀念,擺脱各種心靈枷鎖,為人性的解放和生命的尊嚴而鬥爭。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8

尋本溯源,《西廂記》的藍本原始出自唐朝詩人元稹的自傳體小説《鶯鶯傳》,《鶯鶯傳》之所以沒有如《西廂記》一般名冠天下,我想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結尾,在《鶯鶯傳》中,張生因為功名迷失自我,拋棄鶯鶯,這樣一個曲終人散的淒涼結局着實讓人不忍,然而我們並不能怪元稹的不通情理,因為他是在寫自己的愛情,這樣的悲情詩人只應讓我們無限包容和憐憫,不過一切才只是開始,因為元稹過後還有王實浦。

王實浦所生活的時代,小説取悦的對象只是廣大的勞動人民,在這樣淳樸的民風裏,人民總是希望一個最為圓滿的結局,《西廂記》便由此應運而生。《西廂記》中的主要人物有四個:張生、崔鶯鶯、紅娘和老夫人,仔細一看,便會驚奇地發現,劇本中竟沒有一個所謂的壞人,哪怕是那個謊稱張生拋棄鶯鶯的小舅子,也不過是個可憐的小無賴。而劇本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卻受到了極大的阻力和障礙,雖然這只是作者為了體現張、崔兩人愛情的忠貞,但劇中情節入情入理,事實上,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所面臨的挑戰,不是老夫人的頑固,而是整個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制約,正因為如此,崔鶯鶯才會對張生的愛意半推半就,猶豫不決,而老夫人也會對張生這樣“倒插門”的女婿極力阻撓,然而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戰勝了老夫人的偏執,戰勝了封建禮義的壓力,這在現實的封建社會完全不可能的喜劇竟然逼真地展現在了世人的眼前,無疑是偌大的封建社會下的暖色幽默。

細細品讀《西廂記》,會發現其中有三處點睛之筆,即“張生的迂”,“紅娘的靈”和“老夫人的精”,説張生迂,不是因為他機智不足,學識不廣,而是完完全全被鶯鶯的美貌迷的神魂顛倒,如,剛一見到紅娘,便急切地報出了自己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完全一副相親的模樣,讀書人的自尊早已被他丟到腦後了,實在是可笑的可愛,再説“紅娘的靈”,説起紅娘,早已成了一位熱心的媒婆,可以説,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之中沒有紅娘的牽線搭橋,怕是難以長久的,而劇本中最為出彩的一幕便是紅娘和老夫人的鬥智,在這一幕中,將紅娘與老人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而最後紅娘説服老夫人,也是劇本中張、崔愛情的轉折點,然而説到“老夫人的精”則讓人忍俊不禁,為了阻止張生,老夫人竟讓鶯鶯認張生做哥哥,足以看出老夫人的精明老辣,讓人佩服。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9

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是我國古代的愛情戲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戲曲作品之一,第四本第三折的一首《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都是離人淚。”顛倒了多少風流文人!一句“願天下的有情人都成就了眷屬”,道出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聲!王實甫的《西廂記》雖然是在《董解元西廂記》的基礎上編寫的,但它的根本基礎是唐代詩人元稹(元微之)的《會真記》。據説王實甫寫至第四本第三折“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的千古名句時,已是力竭心枯,嘔血而死。

大凡讀過西廂記的人都覺得這部劇作的語言文字很美,讓人有一種感覺,就好像走進神奇璀璨,異彩紛呈的藝術境界。作者用着如珠似玉的語言不着痕跡地將環境,人物,感情融為一體,渾然天成。

劇中有雄渾豪放的曲詞:“{油葫蘆}九曲風濤何處顯?……這河帶齊樑分燕晉隘幽燕。雪浪拍長空,天際秋雲卷;竹索攬浮橋,水上蒼龍偃;洞悉愧九州,南北串百川。歸舟緊不緊如何見?卻便似彎劍乍離弦。”

這裏把九曲黃河寫得何等氣勢磅礴,一瀉千里。

當然也有綺麗婉轉的小詞:“{中呂}{粉蝶兒}風靜簾閒,透紗窗麝蘭香散,啟朱扉搖響雙環。繹台高,金荷小,銀鎮尤燦。比及將暖帳輕彈,先接起這梅紅羅軟簾偷看。”

“待月西廂下,迎風户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這裏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詩一般的氣氛。讀來餘香縈繞。

而在劇中情節有悲苦性質的場面裏,作者的描寫依然籠罩着詩般的氣氛。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其語言是藉助古典詩詞描寫離愁別緒的特有表現手法來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種詩意的淺淺哀愁和無奈的色調來表現主人公離別時的悲苦的。

“文辭華麗”是《西廂記》語言藝術的特色,這種語言特色更表現在該作品語言的文采性。西廂記可謂是吸收了唐詩宋詞的精美語言,這些絕妙好詞在劇中俯拾皆是,真是美不勝收。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10

《西廂記》,為元代著名的戲曲作家王實甫所著。究其根源,實為“新雜劇,舊傳奇”,唐代元稷宋代趙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寫過不同版本的《西廂》,至元代王實甫,終於把《西廂》推舉到顛峯,不僅家喻户曉,而且已經變為一種潮流,一種中國封建思想的蜕變,如此寥寥萬餘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處,我把我的觀後之感付之於字,並總結了下面三點世間文章不可兼備的好處,望閲者於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廂記》這一文學珍品為大家帶來的視覺的衝擊與精神上的享受。

一為情節。大凡書籍,均以情節為首要之物,敍述平鋪還在其次。《西廂》的故事情節,簡單明瞭。崔鶯鶯與其母老夫人並紅娘送父親靈柩至博陵安葬,路宿於普救寺。恰逢張君瑞遊覽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愛慕之情,只遲遲未得機遇相見。後因孫飛虎圍住普救寺,欲強搶鶯鶯為妾,老夫人無奈,言道:“誰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鶯鶯許配與他。”張生聞聽便投信至其友白馬將軍處,求其解圍,並完此姻緣。後兵至圍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並未撮合崔張二人。二人悲苦,想盡萬般妙計,互相試探內心,後因紅娘於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情節讓現代人覺得俗氣簡單,可實不知於當時的封建社會,這便是一種突破,一種衝擊!霎時掀起了一股“西廂熱”,竟成為了當時社會的“暢銷書”,且不少詞曲作家都開始對愛情劇本下了大量的筆墨與精力。到了明清,凡寫男女方面的故事、劇本,都是受了《西廂記》的影響,以致於今,按一些言情劇、肥皂劇的情節看來,《西廂》應該算是他們的鼻祖了。其表現的主題思想,即:“永老無別離,萬古常玩聚,願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屬。”以當時的社會看這種思想,是非常大膽、非常叛逆、非常有衝擊力的。

其次為價值。從古至今,從內由外,都對《西廂》做出了無法比擬的評價。趙景深先生把《西廂記》稱為“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雙壁”之一,那一壁即《紅樓夢》。能與《紅樓夢》並駕齊驅,它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可見一斑。陳繼儒更是把其稱之為“千古第一神物”。另外,更有“《西廂記》天下奪魁”,“化工之作”,“王實甫《西廂》,千古絕詞”等藝術等級甚高的評語。乃至於國外,也把《西廂》推舉到一個高峯。俄國柯爾施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中就説到:“單就劇情的發展來和我們最優秀的歌劇比較,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這樣完美的劇本。”這些並不是對《西廂》的推崇和炒作,這是一種信服。

最不可思議的便為詞藻。《西廂》的曲牌、詞牌、平鋪和旁白,都具有無法超越的魅力,我在前面所言的“視覺衝擊”,就是指,當我們的眼睛看到這些文字詞曲的時候,它所給我們帶來的視覺上的享受。我用八個字來表達一下我閲讀的感受,即:以眼遊幸,滿口餘香。口中之香,實為書中之味也。王伯良言:“《西廂》妙處,不當以字句求之,其中聯絡顧盼,如長河之流,它曲莫及。”在此,我雖不能把整書打錄於此,而可舉一二句我所記的明瞭、香濃的曲子,共大家賞玩。張君瑞一出,便有[點絳脣]一篇,篇上雲:“遊藝中原,腳跟無線,如蓬轉。望眼連天,日近長安遠。”[小桃紅]上言道:“夜深香藹散空庭,簾幕東風靜。拜罷也斜將曲欄憑,長吁了兩三聲。剔團鸞明月如懸鏡,又不是輕雲薄霧,都則是香煙人氣,兩般兒氤氲得不分明。”又一篇【混江龍】上説得好:“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西廂》中句,巧奪天宮,且篇幅不長,若一氣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覽遍,只此書並無讀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廂》中詞句,好似天造地設一般。

我讀《西廂》的感受,也僅此而已。我只以我的觀感把《西廂》這部驚世駭俗的作品介紹給大家,而深而又深的意境,還是需要通過閲讀文章去獲得、去體味,去享受。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11

近日,在老大的推薦下,讀了元代王實甫所著的古典戲劇《西廂記》。之前沒有完整地讀過,只知道大概的故事情節,中學時也學過《長亭送別》這一章節。如今細細品讀之後,被張生和崔鶯鶯那種超越時代的敢愛敢恨,勇敢追求愛情的精神深深折服。劇中,張生和崔鶯鶯從相遇到相知到私定終身再到終成眷屬,兩人所見次數並不多,可以説每一次見面都是電光石火般地心靈碰撞,是靈魂與靈魂之間深層次的對話,每一次見面都折射出瞭如彩虹般絢爛,華麗,豔美的光芒!

第一次見面,是張生前去欣賞普救寺美景,無意中遇見了容貌俏麗的崔鶯鶯。納蘭性德有句“人生若只如初見”,張生的這驚鴻一瞥,使得他不由驚歎“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正如王菲在傳奇中所唱:只是因為在人羣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這就是一見鍾情的魅力!於是,張生滿心歡喜,“夢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見”,就懇求方丈借宿普救寺,住進了西廂房。

如果説第一次見面是偶然,那麼他們的第二次見面就是張生刻意為之。張生打探到了鶯鶯會在後花園裏燒香,於是偷偷觀看。“情人眼裏出西施”,第二次見到鶯鶯,張生只覺“比我那初見時龐兒越整”,“看他容分一捻,體露半襟,蟬香袖以無言,垂羅裙而不語。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廟朱扉;如玉殿嫦娥,微現蟾宮素影。”此時的鶯鶯在張生眼中無疑是完美的,甚至近乎神聖!張生既為表露自己也有試探鶯鶯之意,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蔭寂寂春,如何臨皓魂,不見月中人?鶯鶯聽罷馬上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歎人。一唱一和之間,高山流水,琴瑟相合,兩人頓生惺惺相惜之情。鶯鶯轉身回顧,張生笑臉相迎。此刻,月朦朧,花無影,唯有甜蜜與芬芳在四周升騰,瀰漫。愛情的小火苗已熊熊燃燒,大有燎原之勢。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12

2017年9月23號晚7:30分,蒲劇《西廂記》於全國地方戲展演中央準時開演,在研會的組織下,我觀摩了此劇,略有感想,於此淺談。

蒲劇《西廂記》較之於我們相對更加認識的元雜劇《西廂記》,在情節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便不再加贅述。整齣戲演員表演紮實,劇中小和尚和法聰的安排讓人耳目一新,可是整齣戲節奏給人前鬆後緊的感覺,但我我最想説的還不是這一點,而是改編後的人物性格,頗有些值得深究的地方。

首先是張生。在我看到張生的時候,總是有另一個人影在我腦海中晃動,隨着劇情的展開,這個人影越來越清楚,哦對,是《紅樓夢》中的賈瑞,那個行為猥瑣、最終喪命的小人。張生的行為竟與他如此相似:賈瑞貪圖鳳姐美貌,最終陷入鳳姐的圈套,喪命於風月寶鑑;張生“迷戀”鶯鶯美貌,陷於鶯鶯的“圈套”,得了個“熟賊”的稱號。在劇情上並沒有什麼講不通的地方,但是我們細想,王實甫的《西廂記》以詞曲柔美,極具意境著稱,而蒲劇則是唱腔高昂,樸實奔放,當張生跳過粉牆私會鶯鶯,卻被紅娘撞上,情急之下被鶯鶯指認為賊時,只能操着一口山西方言不斷重複:“我是賊,我是賊”:每每見到鶯鶯便顯的急不可耐,哪裏還有一個書生的影子。都説是才子佳人,佳人得需才子配,這才符合觀眾的審美心理。這就需要創作者在進行改編時全面考慮,不僅要在劇情上説的過去,還要貼合劇種特徵,能讓人物行動行得通,人物形象立得住。

其次是紅娘。紅娘是我們十分認識的人物形象了,在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中,她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甚至可以説她在鶯鶯的女性意識覺醒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覺得這是紅娘這個人物需要在劇中存在的`首要原因。可是在蒲劇《西廂記》中,紅娘的這部分“功能”我看不到,我只看到了一個舌尖嘴利的小丫鬟,甚至是“拷紅”一場,小紅娘分析的頭頭是道,但是失去了那部分“功能性”,也只能是給觀眾做個笑料罷了。鶯鶯的形象也有前面類似之問題。不加詳説,觀劇便知。

最後,我想説創作需謹慎啊!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13

愛情對於我們是陌生的,更是遙不可及的。但王實浦的《西廂記》讓我理解了他對愛情的詮釋,也讓我知道了一對青年男女堅貞不渝的愛情,他們敢於同封建勢力做鬥爭的行為令我敬佩萬分。

初讀《西廂記》時,只因一個虛名,元雜劇壓軸之作。讀了之後我便後悔了,覺的枯燥無味無心再讀,於是我就把它棄擲一旁。後來我收拾書本時發現了它,一時興起便有讀了起來。讀完之後,我得出一個真理——什麼是好書,就是耐讀的書。

該書辭藻華麗,情節生動,文筆精湛,令人愛不釋手。長亭送別這一出是我最最喜歡的,該曲曲情悽婉纏綿,辭句清麗俊秀,聲調婉轉秀美。將鶯鶯的離愁別恨表現的淋漓盡致,使全文瀰漫着一種淡淡的和無法言説的哀愁。

該折主要描寫鶯鶯為張生送別時的情景,以及分手後鶯鶯的傷別後憂慮的感受。該折不僅詞句優美,還借用了大量的曲調。“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堪稱為當中的壓卷之作。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的利用秋景來營造一種淒涼的氣氛,側面烘托了鶯鶯複雜的內心世界。後兩句一問一答,使得景物深含離人的主觀色彩,經霜樹葉如痴如醉,其實那是離人的血染就的。這兩句不僅説明時間季節,更是繪出鶯鶯的淚眼之情態,將離別之情描繪的更為悽切,從而表現出一個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來又何止一個崔鶯鶯,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祝英台至死不渝的愛情,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她們不畏封建勢力的迫害,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因為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應該學習她們這種執着的信念,堅持不懈的精神,為自己的夢想抱負而奮鬥。至於感情,我們還沒有到享受它的年齡。

看了《西廂記》之後我覺的這樣的愛情史完美無缺的,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有現在難得的一見鍾情,有經歷各種社會給予的磨難,有來自雙方家長的阻擾,他們之間的愛情可謂是越演越切,在我們看來可謂是天作之合。

這個故事的結尾以中國似的大團圓給大眾一個交代。而我卻不太喜歡這樣的結尾,我覺的過於通俗化,所以有時我會去看一些國外的經典電視及作品,我覺得他們的結尾都會留下一些空間讓觀眾自己去細細品味,我覺的這樣才讓作品更有意義,才會促使人們去回味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結尾,所以我不怎麼喜歡看韓劇結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團圓。

看了結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覺得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是否太過於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經典愛情的必要情節於一身,就一見鍾情而言,現在科學家研究機率很低,況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開始就有點夢幻般的感覺。後來又經歷了社會的考驗,為心愛的女子於權貴做鬥爭,可謂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壯舉,驗證了愛情史盲目的。在後來來自父母的阻擾,就想現在的父母一樣有愛情還不行沒麪包我的女兒會受苦的,於是一介書生張生為愛情上京趕考,得到上天眷顧榮歸故里娶了崔鶯鶯,這好似現代大多數人的愛情觀鮮花於麪包不可兼的,就會放棄愛情,但是張生做到了鮮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沒有拋棄崔鶯鶯這也很不容易,現在很多人都在爆發後拋棄自己的髮妻,我覺的《西廂記》中的這一點我比較喜歡。

這一段愛情流傳至今,可能是因為它留給了人們對心中美好愛情一方淨土吧!所以一直被後人推崇,但是這樣的純淨的愛情在此時物質橫流的現實社會中還剩多少,讓我們在自己的心裏回答吧!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14

總有一卷執手滄海的誓言停在心裏,多少才子佳人的愛情,深深淺淺摹畫在心臟裏,噗嗤噗嗤一直鮮活着;總有一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愛戀,在歷史的沉淪裏煜煜生輝,散發着獨特的光芒;總有一樹光彩照人的奇葩,綻放在劇壇裏,縷縷清香滌盪心間。於是,帶着一顆赤誠的心馳騁了他的《西廂記》。

愛情是文學中永恆的主題,在中國古代文藝作品中,以男女情愛為主題的作品多如牛毛,數不勝數,有的海枯石爛,有的始亂終棄,有的白頭偕老,有的雙雙殉情。早在《經》中便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描寫,而《西廂記》卻以才子佳人歷經坎坷終成眷屬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中煥發絢麗的光彩,照亮了歷史昏寂的夜空。因此,《西廂記》一直深受文人的歡迎,就連《紅樓夢》中百般挑剔的林黛玉也對它愛不釋手。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的劇作家王實甫的鉅作,是元代劇壇一樹璀璨的奇葩,家喻户曉。它敍述了窮書生張生和相國小姐崔鶯鶯偶遇普救寺,萌生愛慕之情,但卻一再受到崔夫人的阻撓。但他們兩人出於對愛情熾熱的追求,公然走上了反封建禮教束縛的道路,在紅娘的幫助下,張生和崔鶯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傳達了古代人民不甘服從於封建禮教的統治,而希望“永志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但《西廂記》從問世以來,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卻把它當做淫詞豔曲而禁燬、歧視,大加忌諱,然而這些舉措依然無法禁錮人們對《西廂記》的迷戀。其實,《西廂記》如此大受歡

迎的原因就是張生和崔鶯鶯兩個人自己自作主張地結成夫妻,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一邊,勇敢追求自由愛情的故事情節滿足了人們追求美滿姻緣的願望。

如果説,一部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鶯鶯傳》以哀婉淒涼的筆墨講述女主人公鶯鶯最終被她心愛的人拋棄的故事情節為歷代文人士大夫所品讀,那麼,王實甫根據《鶯鶯傳》這部小説改編而來的《西廂記》,以唯美浪漫的筆調歌頌了矢志不渝的愛情,得到了“天下奪魁”的稱號。儘管兩個作品的主人公都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故事的結局卻是天壤之別。這段比翼雙飛的曠世姻緣早已不再是《鶯鶯傳》那樣的悲劇,它講述了一對才子佳人歷經坎坷,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最終喜結良緣的故事。

雲捲雲舒,花開花落,帶着一份期待的心情,縱讀了《西廂記》。有所動容,有所讚賞,有所欽佩。

我動容於張生為愛迎難而上,勇於對愛情執着誠摯的追求。他是一個才華出眾風流瀟灑的“志誠種”,當他在佛殿上遇見了花容月貌的崔鶯鶯,便深深地墜入了情網,功名利祿完全置之身外。他為了崔鶯鶯而滯留在蒲東,不去上京趕考。他魯莽痴迂,呆頭呆腦,當他收到鶯鶯的詩簡時,喜上眉梢,高興得衝昏了頭腦,解錯了鶯鶯的詩意。於是他半夜逾牆去赴約,沒想到卻遭到了崔鶯鶯的呵斥。當張生正欣喜若狂地等着做新郎,迎娶崔鶯鶯為妻時,崔母出於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教的考慮,決定出爾反爾——“賴婚”,不同意將崔鶯鶯許配給張生。張生聽到這個消息時,甚至跪在紅娘面前聲稱如果娶不到崔鶯

鶯便要懸樑自盡。我想,正是張生對愛情的志誠與執着,才打動了崔鶯鶯,兩人才能共結連理,鸞鳳和鳴。

我欽佩於崔鶯鶯主動追求愛情的勇氣和對愛情的矢志不渝。她本是端莊賢淑的相國小姐,但在愛情面前卻大膽主動,熾熱追求,然而,她長期深受封建禮教的薰陶,對愛情,對張生,有時顯得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崔鶯鶯對張生的愛戀,使她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公然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愛情的自由,勇敢地與張生海誓山盟,結下連理。長亭送別,崔鶯鶯一再叮囑張生不可“停妻再娶妻”,可見,在她心裏,功名利祿並不是最重要的,只有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白首不離,如膠似漆才是最重要的。

我讚賞於紅娘的坦率勇敢,熱心腸,鎮定自若和曉之以理的仗義相助。她出身卑微,地位低賤,但她在《西廂記》卻是一個光芒四射的人物。當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受到崔夫人的百般阻撓時,她見義勇為,積極地幫助張生和崔鶯鶯傳遞書信,出謀劃策,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軍師”。當她面對崔夫人的責問時,她更是鎮定自若,勇敢地進行反擊,為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辯護,使得崔夫人無從反擊,理屈詞窮,不得不答應二人的婚事,可謂是俠肝義膽,機智聰明。因此,紅娘在《西廂記》中的地位可以説是舉足輕重。

與其説《西廂記》是古代封建社會少男少女勇敢追求愛情的典範,還不如説那是封建社會少男少女掙脱封建禮教束縛的枷鎖,在蒼天之下,滄海之下縱橫吟唱的一曲高歌。

一曲《西廂記》,你用那豔麗脱俗的字眼,描述那抹相濡以沫的情

意襯托着這樸素的美麗。

一曲《西廂記》,你用那語重心長的言語,訴説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情衷。

縱讀了《西廂記》,輕拾了一朵百合花,在只有詩句與梵歌的路上,我感歎世間的情愛怨懟,我憧憬浪漫的比翼雙飛。

自古而今,《西廂記》一直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愛情頌歌,因了它,有自己的美麗,古代的人們才對愛情充滿希望與幻想,它就像一顆璀璨的啟明星,照耀着人們受挫的心靈。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15

《西廂記》為王實甫所作,初讀只覺晦澀難懂,復讀卻深覺感慨頗多,每每讀至長亭送別,君瑞高中欲歸家都淚眼低垂。我本是矯情之人,讀完便更增添了許多矯情。今日寫長亭送別,僅寫個人情。

為何有長亭送別?原是崔家不招白衣書生,為得這事兒,君瑞不得不別了鶯鶯進京趕考。一開始君瑞便只是遊至蒲州,實際亦是要趕考的,只因在普救寺撞着五百年風流業冤。這寺裏宜嗔宜喜之春風面,嚲香肩,花笑捻,櫻桃紅綻玉粳白露着實令人眼花繚亂口難言,為得此番美貌他便不往京師應舉了。此一初見,便是一生。她臨去秋波那一轉,轉走的是君瑞之情牽,轉去的是寸寸入骨之相思。一見,鍾情。之後的是是非非只不過是越陷越深而已。若無紅娘,何來的隔牆和詩,何來鶯鶯夜聽《鳳求凰》以此表心意,何來二人私定終身,夫人又怎會許婚呢?在當時,二人之和的的確確是有悖封建禮教,有違社會道德,無父母之命,缺媒妁之言如此結合豈不大錯,甚至可以拋開父母只為愛情,是大膽亦是不孝。父親諡後喪期未滿,便“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傷春亦懷春,與張生暗通款曲,私相授受。但也是如此,二人得償所願,得夫人允許婚配。今日所言有一句最合時宜那便是:“生米煮成熟飯”。但夫人也不是好説話的主兒,唯一要求便是俺家三代不招白衣書生,然則還是為這五百年的風流冤往京師應舉。只是如今與往日不同的便是,之前孤苦無依了無牽掛,如今便是在蒲州有相思苦離別恨鶯鶯愛,怎捨得離了她留她苦等受盡相思苦。

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為相守,便暫且放下朝夕之長短。於是為送張生赴京,夫人於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説來也怪,古人送別之時多雨淋,暮秋之時,此文也是湊足了傷春悲秋的主題。

暮秋,惱人煩,十里送別,盼君歸心切。不求及第狀元郎,但求不負有情娘。鶯鶯不屑功名淡薄利祿,只為嫁如意郎,正所謂以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今日遙見十里長亭,鬆了玉釧減了玉肌。“姐姐,今日怎麼不打扮?”今日他便走了,有何心情梳粧打扮,有何情趣美掃蛾眉重梳嬋鬢,悦己者都不在了,又為何人而容呢?“姐姐不曾吃早飯”如何吃得下呢?湯水化作相思淚,離恨塞滿愁腸胃。才有合歡,便離愁相繼;昨夜成親,今日便別離。究竟是緣還是孽?幾日不見,相思便已經夠苦,卻原來比離情更添十倍。二人非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有心舉案齊眉,但到底還是拘着有母親在,不敢多言語,只得眉眼傳情,此番便不是初見時傳的如此甜蜜之情了,而是離之愁情,離之不捨之情。已經要離別數日,卻連不能在這最後相守之時刻言語叮囑,鶯鶯心裏只怕是更疼。夫人云:“俺先回去,小姐和紅娘隨後來。“此話一出也是給足了面子,儘管夫人之前為了自身不惜亂許配女兒,但終究是自己的女兒,怎能不心疼?且留些時間給二人道別,夫人在場孩子也拘謹些。

你此一去,得不得官,疾便回來。鶯鶯亦是怕的,她是不相信自己還是不信君瑞,怕他從此便沒了消息,怕他忘了有鶯鶯此人,更怕他停妻再娶妻。讀至此處,君瑞是否為負心之人,鶯鶯不知,夫人不知,眾人亦不知,始亂終棄之事在當時莫非少見?於是鶯鶯言:“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張生於此聽出未婚之妻心中所慮,而言之:“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歎人?”他還未走,鶯鶯便想知道他多久歸來,如今眼前人將於妾身相隔千里,但心如匪石,不可轉也。且飲盡身前的酒,便要真正告別,只怕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裏成灰。不禁感慨道:一寸相思,一寸灰。“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裏,最難調護,最要扶持。”句句囑咐,字字擔憂,寸寸相思。相思再苦,再心中有怨,但心中最記掛你。且將相思化作叮呤囑付,時時記於心,附於行。關心後,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此生得鶯鶯,又有何人值得君瑞再留戀,筵已散,再留戀亦是無意,為娶得此妻,定是要走的,二人相離。

我們總説願君莫思量,你不思量我斷不思量。話雖如此,但離別後定是最為苦痛,有人云,慣了也就不打緊了。定是不會輕易就慣了,相思系君心,怎得説慣就慣。此生一百次相遇,一百次重逢,一千次離別,確是有一萬次悲傷。以文載相思,只是文定是載不動這許多愁。寫與他萬字文,皆不抵見一面,系他一生心,只怕負千行淚。鶯鶯是如此,眾人亦是如此。滿山紅葉盡是離人淚,此離人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與何人説?等待之時日,漫長十分,有美人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令人思之如狂。若是等錯人,付出的便是一生。從與君相別後,常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等待後的重逢該以沉默或是微笑,但實際確是,不見時備着千言萬語,相逢時變作長吁短歎,將腹中愁恰似申訴,及至相逢一句也無,則道個,先生萬福。

這一聲先生萬福,承載的是愁苦、是相思、是依戀、是怨恨、是思念、是擔憂、是焦慮,是旁人無法言語之愛。話至此處,若是你要問我,結局如何,那答案如下:

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16

提到王實甫的《西廂記》最先想到的人物必是崔鶯鶯,最能見出作者深厚藝術功力的,也要算是崔鶯鶯。別林斯基説過:“真正藝術的作品永遠以其真實、自然、正確和切實去感染讀者,以致讀完之後,其中所描繪的人物好像活人一樣,使你任何時候都不會忘記他們。”

在《西廂記》中,崔鶯鶯是和紅娘互相映照的極其成功的藝術形象。如果説,紅娘的性格有點像出谷長風,那麼,崔鶯鶯則屬於幽林曲澗式的人物,細膩雋永,柔美恬靜。崔鶯鶯是元代人民羣眾民主思想在劇作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她一經誕生就又成為封建社會中爭取自由幸福的無數青年男女的精神鼓舞,同時她還給人們以賞心悦目的藝術享受。可以説,崔鶯鶯這一藝術形象,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體。

關於《西廂記》主題思想的看法,學術界基本上眾口一詞認為《西廂記》是反封建。這種矛盾、含混的説法顯示了人們在《西廂記》的主題思想上所處的困境,也透露了人們需要對《西廂記》的主題思想重新認識。崔鶯鶯和張珙二人從相愛到結成婚姻經歷了一個在“禮”的約束中掙扎、衝破“禮”的約束而結合,到最終結成婚姻,也就是迴歸“禮”的過程。

應該要在這樣的文字與已經當中感受美,慢慢享受這種美……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17

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包括《拜月亭》、《西廂記》、《牆頭馬上》、《倩女離魂》,在這四部劇作裏,《西廂記》是我唯一一部從頭讀到尾的作品。

對於西廂記,恐怕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劇中的人物了,劇中主要人物張生、崔鶯鶯、紅娘,各自都有鮮明的個性,而且彼此襯托,相映成輝。就崔鶯鶯這個人物個性,就有很多耐人尋味的地方。

出身名門家道中落的崔鶯鶯,帶着青春的憂鬱上場。封建社會中,女子常被教化“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以及“三從四德”。崔鶯鶯也是這個大背景下生出的大家閨秀。但是當她遇到了風流俊雅的張生,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當她分明覺察到一個陌生男子注視着自己,但她的反應是“嚲着香肩,只將花笑捻”。劇本寫紅娘催促她迴避,而她的反映是:回顧覷末下。此時鶯鶯的這種舉止已將封建禮教的規矩拋之於腦後,這一細微的動作中,不難想象鶯鶯以後性格發展的走向。此時年齡的她似乎還帶着青春期的小小叛逆之心,但是她卻畢竟是封建禮數教化下的大家閨秀,一方面她強烈追求愛情,似乎讓人值得敬佩,但是另一方面她對紅娘卻也有所顧忌,所以她的性格顯得熱情而又冷靜,聰明而涉狡獪,當看到她有時一本正經,有時黠譎多端,有時又扭捏尷尬時,讓人啞然失笑。

《西廂記》中的鮮明的人物性格,還有很多值得人們讚歎和研究的地方,其實這些人物性格也是成就者一部古代經典愛情劇的基礎。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18

《西廂記》是中國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講述了崔鶯鶯與張生的纏綿曲折的愛情故事,表現了兩人為了愛情而敢於與命運,封建制度等抗爭的愛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崔鶯鶯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為能多見上幾面,便住進西廂房。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他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説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正當大家束手無策時,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但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恆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託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急欲與小姐相見,便而入,鶯鶯見他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誓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恆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説張生已被衞尚書招為東牀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恆,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徵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看完這本書,讓我對男女主人公那種為了愛情而奮不顧身地抗爭精神印象深刻,他們勇敢地追求愛情,即使備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棄。他們是不幸的,生活在封建皇朝中,受到父母之命等擺佈,無法自由追求愛情。但同時他們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對愛情堅定不移的追求,讓他們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結為夫妻。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19

《西廂記》説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鍾情而崔母出於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法的考慮百般阻撓最後在紅娘的幫助下經過一系列鬥爭崔張終成眷屬。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要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願望顯示出一種所謂反封建的主題。

今天崔張們自由結合的障礙早就不復存在造成他們當初離合悲歡的社會條件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活在現代社會裏的青年人為什麼還要讀《西廂記》呢?《西廂記》又憑什麼去打動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物質極大豐富、兩性結合空前自由的時代裏的年輕人呢?

當然《西廂記》的故事曲折生動文辭優美華豔寫景寫情寫人寫事無不妙筆生花令人心曠神怡。我們讀《西廂記》的確應該細細潛玩元曲文采派最傑出的代表王實甫的如“花間美人”般的絢麗詞章但更應該充分調動自己的閲讀經驗和生活體驗來揣摩體味曲詞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這種揣摩體味又會反過來豐富自己的閲讀經驗和強化自己的生活體驗。這樣閲讀就同生活聯繫起來了就同人生和生命聯結起來了閲讀活動就在精神上、心靈上影響人、改變人。林黛玉讀西廂時的所謂“詞句警人滿口餘香”不是僅就《西廂記》的作者融化百家、文采斑斕的語言藝術來説的我的理解“警人”者乃是指它的思想意藴“餘香”者則是情到濃時氤氲飄香薰陶漸染怡情養性。

文學作品是寫人的寫人之情、人之性寫人情之美、人性之真。《西廂記》寫出了張生的鐘情之美、鶯鶯的深情之美、紅娘的熱情之美情之美基於性之真。人活着不只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於率性縱情而任何破壞這種美的勢力必然是醜惡的。《西廂記》寫出了這種美與醜的較量寫出了人性的被束縛和被壓抑更寫出了人性終於衝破束縛如驚雷如春筍自由伸張的勃勃生機。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兩性相悦是世間最美好的感情是最值得追求和珍視的感情在她面前什麼功名利祿什麼仕途經濟什麼門第財產什麼父母之命什麼倫理道德均不足掛齒不值一文因為它們是作為一種外在力量強加於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東西。封建社會最大的罪惡就是摧殘人性。為什麼要不遺餘力地最大限度地摧毀人的自然本性?因為人性的本質是自由自由的人性對封建秩序構成嚴重的威脅動搖着封建大廈的根基。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20

中國的戲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不但數量之多,經典之多,戲曲的作品也能體現出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境界。因此,在拜讀完《牡丹亭》以後,我又馬不停蹄的借來了《西廂記》進行研讀。研讀並不過半,卻要寫讀書筆記了,害怕有些人看了之後又嘲笑説不過是應付任務,我還是解釋一下,此篇讀後感只是個人之拙見,還請見諒。

版本介紹:《西廂記》王實甫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北京第1版。這個版本是橫排簡體的版本,雖然可能缺乏豎排繁體的風韻和優雅,但是仍不能蓋過經典飽經風霜的清香。

其實《西廂記》的故事雛形最早是出現在元稹的傳奇小説《鶯鶯傳》裏,而這部小説其實就是以元稹自己的人生經歷為題材提筆寫下的。小説中的窮書生張生起先瘋狂且熱烈的追求着崔鶯鶯小姐,卻在仕途利益面前低頭,最終娶了另一高門下的女子,對崔鶯鶯始亂終棄。而在《西廂記》中,作者是以張生和鶯鶯的故事為主線,但是結局一改張生負心漢的形象,改為了兩人得以終成眷屬,這也體現出了王實甫內心中對愛情的期望和對未來生活和情感的希望和期盼。

《西廂記》的故事是圍繞着主人公張生和崔鶯鶯展開的。張生是一個赴京趕考的窮書生,而相較之下,崔鶯鶯是一個貌美如花的崔相國家的千金,本是門不當户不對,是一對連上天都不眷戀的男女。但是從張生開始,兩個人都不甘屈於命運。兩人一見鍾情,張生看崔鶯鶯看的神魂顛倒,六神無主,不禁感慨“我死也!”;而崔鶯鶯在與張生吟詩對唱之後,心生情感,説道“昨宵個錦囊佳製勾引,今日個玉堂人物難親近。這些時坐又不安,誰又不穩,我欲待登臨又不快,閒行又悶,每日價情思睡昏昏。”但是現實總是殘酷,本有一個機會若張生能夠獻策解孫飛虎之圍,夫人便讓張生娶鶯鶯為妻,但是夫人並沒有兑現諾言,而是讓兩人以兄妹相稱。兩人傷心難過,但是情難卻,每晚彈琴訴心意,最後竟兩人或是神情恍惚,或是病卧在牀。而鶯鶯的貼身女婢紅娘為兩人向夫人求情,最終夫人心軟,答應若是張生赴京考取功名便成全兩人。張生考取狀元,但此時鄭家少年鄭恆來向鶯鶯求親,並説謊説張生已經另娶高門。就在鄭恆和鶯鶯就要拜堂之時,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迎娶鶯鶯,鄭恆則灰溜溜離開,兩人終成眷屬。

在對於人物的刻畫中,其實兩人各有時代和人性的缺陷,並不如此完美。張生生來一個多情種,一開始看到鶯鶯時就不停稱讚“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在面對鶯鶯的奴婢紅娘的時候,竟也説“若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鴛帳,怎捨得他疊被鋪牀。”這樣實在不妥。而鶯鶯其實也並不全然大家閨秀,她端着相國家千金的架子,喜歡張生不願説出來,還虛偽假裝的試圖掩蓋自己的情感,實在讓人難以捉摸。

而在整篇《西廂記》看下來,作者試圖在通過故事的娓娓道來,抒發出自己對封建等級制度和門當户對習俗的不滿和控訴,用崔鶯鶯和張生兩人向命運的反抗,最終兩人在一起了的情節,和一開始就由於地位高低排斥張生的相國夫人作對比,由此更突出了對青年男女戀愛自由的追捧。而故事雖有諸多坎坷,但是能夠看出來,張生最終考取狀元,並與鶯鶯雙宿雙飛,作者其實是寫出了自己的一種期望。無論是後世的《牡丹亭》還是《金瓶梅》,愛情總是一路的阻礙和荊棘,《金瓶梅》中,幾個女人甚至為了對愛情和利益的慾望勾心鬥角,醜陋不堪。而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兩人即使愛情被阻,仍能以琴聲傳情;即使張生病倒,兩人還能夠見面甚至幽會。所以我認為相較之下《西廂記》更能夠體現出的是作者的希望和期盼。

至於我們,不要被一時的腎上腺激素衝昏了頭腦,趨之若鶩根本不具任何理智,但青春何妨不該瘋狂一把呢?願有情人終成眷屬吧。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21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曲的現實主義傑作,它改編至一個悲劇故事《鶯鶯傳》。作者王實甫根據前人的改編,再結合自己的創作,最終將一個大悲劇改成大團圓,打破了封建禮教思想。從這點説,王實普確實是一個反封建思想劇作家。

《西廂記》的情節錯綜,跌宕起伏,人物描寫個性鮮明,富有很強的戲劇性。通過不同的曲詞,刻畫不同人物的性格。起初,張生是一個窮苦的秀才,而崔鶯鶯的身份卻是相國小姐,身份的設定不可謂不懸殊,用古代的説,這是“門不當户不對”,可偏偏兩人的姻緣被月老撮合在一起。郎才女貌,本來是很般配的一對,但敗在兩個人面前的封建的等級制度,註定不可能在一起的。張生最終考中狀元,得到了社會的地位,但是心中從未忘記崔鶯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可以説,《西廂記》是講述二人從相知,到相愛,到最後相守的故事。崔鶯鶯在乎張生的功名嗎?答案是否定的,崔鶯鶯從來沒有嫌棄過張生的出生,也不在乎張生到底能不能高中。在長亭送別張生的時候,崔鶯鶯説,“疾便回來”,我們也可以看出,張生能不能得官,她是不在乎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二人的愛情是純潔的,是凌駕於物質、地位之上的,這是作者對愛情的看法。他用張生和崔鶯鶯的完滿結局打破了封建禮教的約束,在封建社會能有這樣的想法,真是難能可貴。

反封建的思想是《西廂記》的主題,而這一觀點也影響到了後世文人。湯顯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紅樓夢》等都是反封建思想的代表作,不同程度上都是繼承了王實普的思想。無怪乎後世有人評價《西廂記》為“天地妙文”。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22

“待月西廂下,迎風户半開:拂牆花影動,凝是玉人來。”,每當讀到這句詩時,腦中總會浮現出關於崔鶯鶯的朦朧想象,那大概是一個身姿纖弱的大家小姐,斜倚在木質的門廊上,滿目柔情的望着一輪圓月,等待着自己的情郎到來,這樣的意像,充滿了關於詩情畫意的美好和一絲花前月下的浪漫,是屬於中國古代獨有的含蓄古典之美,讓人忍不住心神盪漾,思緒在字裏行間沉浮,被帶向一個未知的遠方。

很長一段時間裏,説道西廂記,我總認為這就是一個關於情情愛愛的無聊故事,當年讀紅樓夢時,見賈母説:“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把人家女兒説的那樣壞,還説是佳人,編的連影兒也沒有了。開口都是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個絕代佳人。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便是滿腹文章,做出這些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只覺得深感贊同,但是當我我真正拿起這本書時,就完全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不由自主的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

王實莆細膩優美的筆觸下所描繪的崔張兩人的愛情故事,乍一看有些老套,家境貧寒的張生上京趕考時路經河中府,去古剎普救寺拜訪時遇到了暫住在寺中的崔相國家小姐崔鶯鶯,崔小姐氣質嫻雅容貌秀美,惹得張生“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飛兒在半天”,為了接近佳人,張生在寺廟中住下,詩書應和之下兩人逐漸暗生情愫,無奈崔府老太太百般阻攔,兩人的愛情歷經種種磨難,好在上天不負有情人,兩人最終修成正果拜堂成親。

其實比起這一版的故事,元慎的《鶯鶯傳》似乎更貼合實際,在元的故事中,張生上京趕考後將鶯鶯拋之腦後,徒留鶯鶯苦等一生。王的大團圓結局或許是為了迎合觀眾,畢竟雜劇是要演出的,比起悲劇觀眾顯然更容易接受喜劇,其實在我看來,我們每一位讀者,也都希望王的版本才是真實的,才子佳人終成眷屬,這也是我們對美好愛情的一種想象和期許。

西廂記中不乏精彩詞句,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大概還屬“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讓我想起了87版紅樓中,寶黛共讀西廂時彼此那懵懂而愛戀的眼神,我想這樣含蓄而深厚的愛情已經在現代社會中逐漸離我們遠去,快節奏的生活逼着我們不斷地前進,愛情變得越來越簡單,卻也越來越淺薄。那種“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愛情觀,大概也只有在閲讀這些經典書目時才能再領會一番,只是掩卷之際,還是會忍不住輕輕歎息,一分為卷中佳人,一分為孑然之身。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23

這幾天在看王實甫的《西廂記》,真是有趣,金聖歎的評語也有意思。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但看過書的人大概不多。故事非常簡單,甚至有些俗套,但流傳至今,自是有其道理的。王實甫筆下的這幾個角色,真是活靈活現,躍然紙上,下面為各位看官一一道來。

張生是個痴情種,初見鶯鶯小姐,驚鴻一瞥便再也無法忘懷。"我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我便鐵石人也意惹情牽,"只覺得小姐也對自己有意,暗送秋波,真是可愛至極。第二日便拜見住持,謊稱要在這寺中住幾日,温習功課,聆聽教誨,並一再強調要住在靠近西廂的客舍中,"雖不得竊玉偷香,且將這盼行雲眼睛打當".聽聞鶯鶯一家要為亡父做道場,為見她一面,備了五千錢,追薦自己早亡的父母。真是痴情至極。即見了紅娘,直言"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氏,年方二十三歲,正月十七日子時建生,並不曾娶妻。"金聖歎在此處評曰"千載奇文!"這個梗現在的言情劇還會用,在張生道來,真是呆得很,有趣得很。及到鶯鶯在花園中燒香,張生便"在太湖石畔牆角兒頭等待,飽看他一回,"讀着好笑,全無猥瑣之態,活生生一個痴情種。

再説鶯鶯姐姐,也很有意思。張生初見鶯鶯,只是一瞥,鶯鶯便轉身離開,大家閨秀,當是如此,萬萬不能輕浮的。彼時鶯鶯並未留意張生,一直到花園中燒香,與張生對了首詩,佩服他的才氣,那時也只是敬慕。而後孫飛虎帶兵發難,崔母許親,張生解圍,才寫鶯鶯對張生之情。事後崔母宴請張生以答謝救命之恩,這一段也很有趣,紅娘雲:"小姐今日起得早也。"鶯鶯卻説"若不是驚覺人呵,猶壓着秀衾卧。"我是被人吵醒,所以起這麼早啊。這一段,將鶯鶯急切見到張生,卻又羞於表露出來的情感刻畫出來。

其他角色如紅娘,崔母,法本,惠民等都是生動形象,個性鮮明,這裏就不具體講了。再來説説金聖歎的評語,那也是有趣得很,雖説評語過多了一些,但確實評得好,評得妙。"今夜淒涼有四星,他不偢人待怎生!"讀這後一句七字,"悄然廢書而卧者三四日,不茶不飯,不言不語,如石沉海,如火滅盡者,皆此七字勾魂攝魄之氣力也。"説這《西廂記》該當掃地讀之,不得存一點塵於胸中;焚香讀之,期鬼神之通;對雪對花讀之。古人讀書,真是有腔調。

初讀元曲,是李元洛的《元曲之旅》一書,算是啟蒙了,後來又讀了幾本介紹性的讀物,關漢卿的《竇娥冤》是我看的第一部雜劇,寫得也是好,對元曲自由大膽的行文風格很是喜歡。有元一代,文人地位不高,但創作環境倒是自由,因而元曲這一藝術形式非常通俗,在當時應該算作是"流行歌曲"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漢卿的一曲《不伏老》,很有韻律感,個性十足。"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脱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會圍、會蹴踘、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那,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相較於唐詩宋詞這類陽春白雪,更多了幾分下里巴人的暢快!可惜對於"元曲"這一藝術形式,世人知之者甚少,真是可惜!最出名的大概是馬致遠的那首"天淨沙·秋思"了,屬於散曲。記得在歡樂頌裏,有一處便是講奇點與安迪聊元曲,不知看過這部劇的有沒有印象。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24

看了《西廂記》之後我覺的這樣的感情史完美無缺的,崔鶯鶯與張生的感情有此刻難得的一見鍾情,有經歷各種社會給予的磨難,有來自雙方家長的阻擾,他們之間的感情可謂是越演越切,在咱們看來可謂是天作之合。

這個故事的結尾以中國似的大團圓給大眾一個交代。而我卻不太喜歡這樣的結尾,我覺的過於通俗化,因此有時我會去看一些國外的經典電視及作品,我覺得他們的結尾都會留下一些空間讓觀眾自我去細細品味,我覺的這樣才讓作品更有好處,才會促使人們去回味去發表自我的見解。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或直接不用想就能夠猜到的結尾,因此我不怎樣喜歡看韓劇結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團圓。

看了結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覺得崔鶯鶯與張生的感情故事是否太過於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經典感情的必要情節於一身,就一見鍾情而言,此刻科學家研究機率很低,況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因此崔鶯鶯與張生的感情故事開始就有點夢幻般的感覺。之後又經歷了社會的考驗,為心愛的女子於權貴做鬥爭,可謂是要美人不好江山的壯舉,驗證了感情史盲目的。在之後來自父母的阻擾,就想此刻的父母一樣有感情還不行沒麪包我的女兒會受苦的,於是一介書生張生為感情上京趕考,得到上天眷顧榮歸故里娶了崔鶯鶯,這好似現代大多數人的感情觀鮮花於麪包不可兼的,就會放下感情,但是張生做到了鮮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沒有拋棄崔鶯鶯這也很不容易,此刻很多人都在爆發後拋棄自我的髮妻,我覺的《西廂記》中的這一點我比較喜歡。

這一段感情流傳至今,可能是正因它留給了人們對心中完美感情一方淨土吧!因此一向被後人推崇,但是這樣的純淨的感情在此時物質橫流的現實社會中還剩多少,讓咱們在自我的心裏回答吧!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25

“東風搖曳垂楊線,遊絲牽惹桃花片。”在如此浪漫多情的時節裏,張生遇見了崔鶯鶯,便一見鍾情。我始終記得張生對鶯鶯的第一評價是“解舞腰肢軟又軟,千般婀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我想,這次相遇,就早已註定他們將擁有一段美好而又殘酷的愛情故事。

崔鶯鶯是一個大膽,美麗,善良,温柔的貴族小姐。生為一個相國小姐的她,從小就在媽媽的管教下受到了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接受過很多的封建道德教育。當她與張生戀愛,她從一個乖乖女變成了一個“違背道德”壞女子,就構成了思想與行動上的矛盾,在我看來,崔鶯鶯能與張生相愛,挺不容易的。但在這樣的壞境下,她還能不顧一切地與張生相愛,我想這是非常難得的。這樣的女子,放在我們現代來講,令許多年輕人汗顏啊!許多年輕人曾信誓旦旦,許下海誓山盟,可是最後呢?最終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過是當年的風流韻事化作如今的淺斟低唱。想想那“情切切,意綿綿”,想想那“別後相思隔煙水”,想想那高樓碧袖,碧玉紅箋,都如過眼雲煙,浮華似夢,崔鶯鶯對張生的愛是純潔美好,不含一絲雜質。

當她與張生離別時,她從不像其他的女子希望自己的丈夫金榜題名,衣錦還鄉。在她的眼裏“情”字是第一,名利功祿,是是非非,她統統都可以不管。“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歎人。”在回覆張生的詩裏,她將自己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寫得淋漓盡致。她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她對張生的愛戀,但最終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在“聽琴”的時候,她的心被張生琴中那份熱切的呼喚深深的感動着,但她那一顆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縛的心控制着她,儘管她早已淚水漣漣。此時此刻,她心中的愛情正與封建教育進行激烈的爭吵,最終愛情戰勝了封建傳統思想。

當她收到了張生的情詩時,終於鼓起勇氣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廂下,迎風户半開,拂牆花影動,凝視玉人來。”讀到這裏,我笑了,我想:崔鶯鶯是幸運的,因為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正如沈從文所説:“我這一生中,行過許多路,走過許多橋,看過許多雲,喝過許多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最好的人。”的確,崔鶯鶯是幸運的。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她寫下《明月三五夜》,短短20個字,意味着崔鶯鶯從此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去追尋自己的愛情。

世上有許多人選擇用名利去填滿生活,花花世界,遊走一場便洋洋自得。而有些人選擇去愛自己愛的人,用心去填滿生活。我所理解的愛情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彼此明白對方的缺點和優點,能包容對方的缺點和優點。愛上對方的人而不是對方擁有的錢財。在這個繁雜荒亂的世界裏有個愛你的人,共渡生計之苦,陪着你晃晃悠悠地度過餘生,就這樣慢慢變老。

《西廂記》讀書筆記 篇26

從唐代元稹的《會真記》直到之後的王實甫《西廂記》,最大的改變應當是故事結局的變化,那就是故事裏面的男主角從一開始的“薄情年少如飛絮”,被世人唾棄變為之後的張生在考取狀元之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西廂記》裏面的詩詞異常的精彩,每次看它的時候都能想起《紅樓夢》裏面的鏡頭,賈寶玉和林黛玉一齊看這本書。以前看的那個是金聖歎點評的本子,看過去發現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金聖歎評《西廂記》為第六大才子書,我覺得這個評價也沒什麼不好。古人為了追求真摯的感情尚且不顧那些世俗的看法,僅有彼此相互深愛對方就好,所以我們更應當為了真愛去努力。

關於這本書裏面的詩詞已經什麼都不記得了,期望以後有時間的時候再看看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