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來源:文萃谷 1.84W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敍事或評論。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數學教學隨筆,歡迎閲讀與收藏。

二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二年級數學教學隨筆1

國小二年級的數學課很簡單,簡單的我只是讓學生們預習一下他們就基本會做了,只需要我再重複一遍加深印象,因此我的教學方式和課後的練習就顯得很重要。因為知識僅僅是知識,國小生學習到的僅僅是知識。而我授課的過程是要幫助學生把這些知識串聯成為一個整體,並將本課的三維目標很好的傳達給他們。課後的練習自然也很重要,數學習題的做題格式以及學生認真、細心的態度都需要在習題中發現並培養。這裏,我想要説説給國小生布置作業的一點看法。

聽多了國小生課業負擔過重的聲音,因此我也想着儘可能的給學生少佈置作業。我給他們佈置的作業就只有一道題,並且還不用抄題,只需要他們把計算過程和答案寫上就可以了。原本以為這樣做應當沒問題,學生們負擔輕了,做起功課來自然要認真一些。然而收上來的作業本卻出乎我的意料,字寫得歪歪扭扭姑且可以理解,計算過程很簡單也説的過去,但最基本的做題格式也都很少有人寫對。學生們或許以為我不讓他們抄題也就不用寫答案和單位了,只把一個算式擺在那裏,而且還有很多是算錯的。儘管在讓他們做之前我已經給了足夠的提示,但二年級學生畢竟還只是二年級的學生,我再怎麼想象,也終究代表不了他們的現狀。依我看,我所佈置的三次作業雖然不用花費多少功夫就能做完,但基本沒有用處,因為本課教學目標所要求的內容我都沒有達成,這幾次的作業也可以説是失敗的。對於此,我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國小生的課業負擔自然要嚴格控制,但並不是不要“負擔”,而只要不是“負擔過重”,適當的練習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也有利於對課堂上所學內容的理解,更有利於學生適應數學習題的常規模式,比如應用題要寫答案、要帶上單位等等。新教師往往會因噎廢食,聽慣了一種聲音,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是全盤避免這種情況,要不就是有深深的陷入到應試教育的弊端中去。在學生課業負擔多少的問題上,新教師常常犯錯並不鮮見。

其次,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是否應當根據習題做的好壞分出一個等級來呢?我是指對作業做的好的同學得上一個“優秀”或者“A”;對做的不好的同學打上一個大大的“X”?國小生自然喜歡多被老師鼓勵和表揚,得到“優秀”的學生也自然很高興,但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應當是讓作業做的不好的學生也能得到表揚和鼓勵,因為在表揚和鼓勵之後他們的進步會更明顯。所以,作業後面時不時寫幾句鼓勵的話,畫上一個笑臉的符號,不失為一種有效地鼓勵措施。

最後,我想説的是,即便是佈置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也很有學問,這也是一名新教師該用心思考的。如何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又最大限度的考察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這便是優質作業所能達到的效果。而目前我的做法是,並不會對學生的作業做過多的思考,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隨意佈置作業,這樣的結果便是學生只是機械性的在做題,並沒有達到預定的練習效果。

再簡單的不過的國小二年級的數學課,想要上好課並使學生學會卻並非易事。新教師所能做的有很多,但學會反思會是第一位的。

二年級數學教學隨筆2

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由於過於注重教學邏輯和知識的傳授,而導致課堂氣氛壓抑,學生乏味無趣,教學效果低。但是一定要切實上好一節好的數學課,讓學生聽得有趣、學得輕鬆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教師在課堂的開頭導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課堂的開頭導入好了,就能高度激發學生的求知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整個課堂非常的活躍。那麼怎樣導入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我認為數學課的導入最好是走近國小生的生活,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出發,或者設置一些題型、或引用一些數字、或改編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然後進行教學,學生易於接受、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特別好。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為《混合運算》,課本上的設計是通過男女學生的過河乘船來導入進行教學的。事實上我們有好多二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乘船的經歷,,因此如果老師直接引用課本上的例題進行教學,或許好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會很高,想當然效果不會太好。幸好我備課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我把學生的“過河乘船”改成“咱班學生坐汽車參觀動物園”,這樣一來,有好多學生因為有親身體驗,所以學習興趣極高,課堂氣氛寬鬆,不知不覺一節課下了,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了,學生學習熱情也很高。

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用於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許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數學導入方法,有善於設疑者、有喜于歸納者、有慣於直奔主題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學數學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着教師走,而應是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語,把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這樣,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後續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數學問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國小生問題解決的質量,使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二年級數學教學隨筆3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它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的經驗、揭示的規律,是人類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教學生學數學,就是教他們發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數學,把數學同生活融為一體,緊密地聯繫起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實在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能切實領悟,發現“數學”這一基礎性學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實用意識。那麼,現行的數學教材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現在何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它們之間聯繫?教師應該怎樣處理教材,才能體現數學教學新理念,怎樣組織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呢?現將觀點闡述如下:

首先,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具體體現在那些方面?

新的數學教材與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為主,而是着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為藍本,取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素材,着眼於小問題,昇華出科學性的知識和技能,把學生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大課堂,使得學生融入其中,其樂無窮。如國小低年級課改課程中,開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機靈狗、淘氣、笑笑等作為主人公,貫穿於整冊教材,學生和活靈活現的主人公一起,暢遊數學這個充滿智慧的王國,寓教於樂。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幣》、《觀察物體》、《統計與猜測》、《時分秒》等直接聯繫生活實際的課題,使得學生能夠寓學於用,活學活用,樂學樂用,直觀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和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用處。課堂練習的設計,摒棄了枯燥的寫寫、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賽一賽等遊戲形式呈現,學生在情境中充滿激情的完成知識練習和個性形成,高質、高效的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體味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如何處理教材和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一、創設教學情景,使“數學教學生活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主要包括:

1、新課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枯燥而又幹涸的語言環境,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使得學習變成生硬的知識灌輸過程。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導入,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在教學《可愛的企鵝》一課時,可以以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看過動畫片《海爾兄弟》嗎?海爾兄弟經常和爺爺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險,春暖花開的這一天,海爾兄弟和爺爺又登上熱氣球出發了,不一會兒,熱氣球飄到了南極,在這裏他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小企鵝(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這是,海爾兄弟又發現了新的數學問題,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小組互相説説,看哪一個小組發現的問題多。”這樣,孩子們的情緒很快就被調動起來,投入到快樂的學習情境中去。

2、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直觀化,使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直觀的像學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體圖形,學生通過看、想,交流,更加具體直觀的瞭解物體的方位特性。

3、教學例題簡單易懂創設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師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麼教什麼,不能夠靈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數學教學要求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要求在簡單的知識框架和結構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課堂變得有血有肉。如在一節三年級的《鐘錶的認識》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加菲貓這個孩子們熟知而又非常喜愛的卡通形象帶到課堂上來,生動而又形象地給學生展示了加菲貓一天中的作息時間,讓孩子們主動説出主人公每個活動的準確時間,藉此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對時間的知識有了深刻的瞭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反應是積極的、熱烈的,充滿興趣的,這就使得學生把生活和知識融會貫通,對生活和學習產生了熱情和濃厚的興趣。

4、模擬生活創設情境

既然數學來源於生活有應用於生活,因此,如果在課堂上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上來,那麼,就真正實現了生活和學習的統一。例如,在進行《人民幣》的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用人民幣進行購物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可以真實的感受到實踐的細節,合作的樂趣,而且還能夠學習到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後洗乾淨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等生活經驗,切實地在課堂上學會生活。

5、動手操作創設情境

好動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實踐操作、合作與交流,各種感官積極參與,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與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如在教學《有幾枝鉛筆》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鉛筆擺一擺,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實踐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擺,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實踐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6、運用實物(掛圖)創設情境

直觀具體的圖和物是學生最為感興趣和最能調到學生積極性的,生動的圖畫和具體的形象可以很讓學生快樂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覺地把知識牢牢掌握。如在教學《找規律》時,可以準備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動多彩的形象圖片來吸引孩子主動發現其中的規律。“動物園裏舉行運動會,小動物們可高興了,你瞧,他們排着整齊的隊伍走出來了。”教師分步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試着自己貼出圖片,説出理由。

創設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優勢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戰性的。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真正做學習和生活的主人。在數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加深學生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

二、研究生活中的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教學不單單是為了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髮現知識及規律產生的過程,長一雙充滿智慧、善於捕捉問題,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眼睛。所以,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採擷生活數學實例,提煉生活中的實踐素材,為課堂教學服務。

1、指導學生髮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以幫其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徐錫數學的最佳途徑。低年級的學生數一數路上的交通燈、家裏的凳子、家用電器的數量,比一比身高、體重,認一認周圍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知道中高年級學生觀察數學美,如形體美、結構美等。感受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習慣。

2、挖掘生活素材豐富教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課本上所展示的知識相對來説是非常單一、靜態的,那麼,如果把學生的生活經歷拿來作為素材,就可以豐富課堂氣氛,使課本知識和生活經歷更好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整體、客觀的感知數學,在生活中靈活的用數學,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時的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的價格資料,如一枝鉛筆、一塊橡皮的價錢,或者一條毛巾、一斤葱的價錢是多少,在課堂上把這些資料展示出來作為題目資源,學生自然會覺得非常親切、真實,培養其熱愛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課堂這個小小的空間裏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3、客觀展現生活中的數學原形

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蒐集資料,瞭解生活,提煉生活。例如在教學《出租車上的數學問題》時,教師沒有自己把資料展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課前自己蒐集搭乘出租車的有關資料,如出租成的起步價,每公里幾家及等待時間與價格之間的問題,熟悉瞭解這些問題後,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得課堂成為師生、生生之間生動交流的平台,種。種生成性的問題在交流與研討中產生。學生藉此走進了生活,又瞭解到了生活中的數學,真誠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見解,使得課堂成為生動交流的平台,產生很多生成性的問題。學生藉此瞭解了生活中的數學,真正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三、數學練習生活化,做到學以致用

設計生活化的問題,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再將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與生活,學習致用。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可以設計符合學生口味的實際行的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實踐活動、生活問題相結合。

二年級數學教學隨筆4

如果把數學課堂比作是思維的訓練場,那麼數學課上的討論就可以看成是思維碰撞的火花。

讓學生們帶着一雙發現的眼睛,帶着一雙質疑的眼睛,凡事敢問個為什麼,並想辦法去驗證,解決,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數學課堂。

在我們全縣推開“導學案”的課改中,我們在教學中力爭激起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讓他們會小組活動,能與人合作,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説出自己的想法,讓課堂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學生在課堂上有爭論,説明,他們在動腦筋,在驗證中,學生們會漸漸明確解決問題的正確的思維方法,即:大膽地猜測,小心地驗證。

片斷1:二年級,學生們在學習了誰比誰多,誰比誰少的應用問題後,我出了一道這樣的題:

小明有8個蘋果,小麗比小明多5個,請問他們共有幾個蘋果?

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兩種不同的答案:

1:8+5=13(個)

2:8+5=13(個)

8+13=21(個)

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們哪種方法正確,而是調查:同意第1種方法的人舉手(大約有一多半);同意第2種方法的舉手(有一少半);

請和你小組內的學生説一説你是怎麼想的,你算出的答案表示的是什麼意思呢?

小組討論結束後,我請出兩組的代表(各組大約在3人左右),請他們上台説説自己的看法,而且可以質問對方組問題。

1組的同學説:小麗比小明多5個,説明小麗是多的,知道了小明有8個,求多的就用8+5,這樣不就算對了?

2組的同學説,8+5算出來的是小麗的,可人家問的是“一共”,所以你們算的不對。

2組的同學補充:要算“一共”,就得把小明的和小麗的加起來。所以,要8+13才行。

老師幫着畫一畫圖意,再次問,你們同意哪種算法呢?大家都同意第二種方法。講台上1組的學生也悄悄地跑到了2組的隊伍裏,教室裏洋溢着一陣善意的笑聲。

片斷2:在學習了對稱圖形後,練習中有這樣一個問題:

圓的對稱軸有多少條?

有的同學説1條;(同意1條的同學舉手。較少)

有的同學説2條;(同意2條的舉手。不多)

有的同學説4條;(同意4條的舉手。較多)

這時,一個同學舉起手説:數不清。同學們笑了起來。我問這個學生,你為什麼説數不清呢。他紅着臉支支唔唔地説:“我爸爸説的。”我笑了笑,示意他坐下。

於是,我問誰帶着一個圓形?寥寥無幾地舉起了幾隻小手。

我請其中的一個學生上台驗證她的觀點(説4條的那個孩子),這個孩子舉着一個小圓片,對摺圖形1次,我幫她記錄一個數字,直到記錄了4次,她説沒有了。

這時,説數不清的孩子趕快舉起手説:“老師,我改了,我也同意4條……”我對他的觀點沒有作任何評價。

我説,這樣吧,帶圓的同學很少,我們用長方形紙來撕一個圓,誰能做到?學生們面面相覷,搖搖頭。

老師就能做到,請同學們注意看。(學生們臉上那種專注的激情,真的讓你感覺到做老師的幸福。其實,我這也是現學現賣,在一次會上,孔凡哲教授就是這樣用長方形紙撕圓的。)

我提示:1、先做長方形紙撕出一個正方形來。(這個學生們很容易做到。)

2、把正方形沿對角線對摺後,再對摺。

3、沿着三角形直角所在的那個頂點,不斷地對摺,直到折不動了。

4、撕去尾部,展開。

在學生們的驚歎聲中,一個非常接近於正圓的圖形出現了。

有不少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撕出了正圓,看着他們臉上洋溢着的快樂的神情,我相信會有更多的學生喜歡上數學。而不會的同學也不服輸,又找出了長方形紙再試。

這時,我再次提出了:圓中有幾條對稱軸呢?

學生們都説:數不清

數不清也可以怎樣説呢?

有個別學生能説出:無數條

對,圓的對稱軸有無數條。

再次請上説圓的對稱軸有4條的那個孩子,在她的圓上説明除了標出的那4條外,在4條的間隙還可以再折,所以請她説:圓的對稱軸是幾條呢?大聲地告訴同學們:圓的對稱軸有無數條。

我建議學生們回去考一考自己的爸爸媽媽,看他們會不會用長方形紙撕出一個圓。每個孩子的臉上都寫滿了笑意。

讓學生的思維碰撞出火花,讓他們在爭辯中明理,在動手中體驗,在思考中提升,這是我們每個數學教師應該做到的。

二年級數學教學隨筆5

1、在上課時,先出示兩根線(一直、一彎),引導學生髮現它們有什麼不同。提問:請小朋友觀察講台上的兩根線,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學生馬上就指出: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彎的。我接着就指出:直的這根叫線段,彎的不是線段。同時指出:拉緊後兩手之間一段直的線就是線段,而先前隨意放在桌上的不是線段,然後提問:你能説説線段有什麼特點了嗎?學生很快説出:線段是直直的。然後指出:兩手捏住的地方叫做線段的端點。接着讓學生指指黑板、直尺、課本等的邊,説説每條邊的兩端分別在哪裏,使學生理解線段都有兩個端點。接着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同時把最後一條線段改成只有一個端點的射線,然後讓學生判斷並説明理由,學生學起來還比較輕鬆,對於畫線段,折線段,生活中找線段這部分內容,學生出現的問題不多。從課堂作業反饋的情況看效果不錯。

2、口訣求商這節課是計算課,如果都採用單一的練習,就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無味的感覺。課上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動口説一説、動腦想一想,特別關注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的基礎上,交流與分析想商的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瞭解不同的求商方法,在比較中選擇簡便的方法。這樣既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會探索的快樂,又培養了合作意識。在練習的設計中,注意採用多種方法,通過不同方式的練習,使學生在思考與交流之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讓學生在遊戲中相互啟發,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總之,在教學中做到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他們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思考,獲取知識,發展能力,他們的綜合素質就會不斷得到提高。

3、除法運算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模型,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從與之聯繫緊密的數學知識入手,遵循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一個吸納新知的過程,利用動手操作後的結果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分認識除法的意義。

激勵性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課上,要用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觀察孩子,及時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鼓勵,少批評。不僅可以維護學生的自尊,還能使學生更有心信地投入學習。

綜觀整節課的教學來看,我做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最大限度拓寬學生的思維。

4、課上下來,總體感覺課堂氛圍較為活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較高,這可能與操作多有關。

一上課,我就創設情境,猴媽媽要給6個桃分給2只猴子,你猜怎麼分,才公平,由於有了預習的基礎和平時心中早就有了平均分的意識,很多學生説每隻猴子分3只,從而引入“平均分”。”課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下面我就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這樣遵循低年級兒童的年齡、思維發展特徵。把8個圓片平均分,每2個一份,可以分成幾份,12根小棒平均分等活動,讓學生通過操作體會到儘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每份多了,分的份數變少了

整堂課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操作,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從練習來看,掌握得比較紮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