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熟的媽媽抒情散文

來源:文萃谷 1.59W

媽媽出生於1950年,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二年。她是從苦日子裏打滾過來的人,一輩子生活在農村,一輩子不會圓滑世故,一輩子跟誰都親,跟誰都熟。

自來熟的媽媽抒情散文

2010年,媽媽隨我來到縣城,幫我帶女兒。我們在郊區租了套房子,時限為一年。每天早晨,我騎着摩托車上班,傍晚下班回家,呆了幾個月,周邊的人也沒認識兩個。媽媽與我則截然不同,還不到兩天時間,她與隔壁鄰居已打成一片,哪家有幾個小孩,在哪工作,在哪上學,她都如數家珍。有時,我與媽媽一起外出時,我低着頭,徑直朝前走,走了幾十步,感覺不對,回頭一看,媽媽沒跟上來,正站在路邊跟人聊天呢?只要她一開始聊,總要聊上好久,我實在等不及,跟媽媽交待一下,自己走了。事情辦完後,我返回家中,媽媽居然還在路上,正在笑容滿面,又跟另一人聊上了。

媽媽跟誰都熟,好處多多。縣城啥都貴,處處要錢,衣食住行,水電煤氣等等,都是一張張巨口,讓生活倍感艱難。媽媽跟周邊人成了朋友,家裏經常出現許多青菜蘿蔔,都是鄰居送的,既美味,又衞生,還開啟省錢模式。不遠處一位婆婆家裏有口水井,自從跟媽媽熟諳後,經常拉着媽媽上她家洗衣、擇菜,説水不要錢,兩人還可以聊聊天,緩解一下老齡人的孤單。反觀我,走出門,沒兩個認識的,有次車子壞了,想找個人幫忙,環顧四周,沒有一個人張得了口,最後媽媽來了,一吆喝,熟人來了一大串,幫我出主意、打電話,不到半小時就解決問題了,真得佩服媽媽大人。

媽媽身體不好,聞不得汽油味,坐不得車,所以去哪都憑着兩隻腳,一步步丈量過去。從老家到縣城,我算了算,足足有五十公里,她就走着來,走一程,休一刻,走上整整一天。我們實在走不動,不願陪着,媽媽一個人,翻山越嶺。道路雖不算偏僻,一路皆有村莊,但鮮有行人,這世界車子來去自如,誰還走路?奇怪的是,每次我們等候在終點時,給媽媽備足食物和水,她都搖搖頭,説路上吃飽了,喝足了。原來,她一路上,每經過一個村莊,看看誰家大門開着,她就走進去,自己端面椅子坐下,跟人家聊天。聊熟了,喝點水吃個飯,那都是小意思。更奇怪的是,我們不陪媽媽,竟然有旁人願意陪着一路走來。好幾次,我們看見媽媽,她都是兩三個人並肩走,邊走邊聊。我以為他們是順路,結果出乎意料,他們怕媽媽寂寞,是專程送媽媽前來的。把媽媽送達目的地後,他們又原路折回。我問媽媽:“你怎麼有這麼大的魅力?”媽媽笑笑:“我不要他們送,他們非要送不可。”後來想想,我清楚,他們一定是把媽媽當成了朋友,當成了親戚,彼此的心拉近了,自然如此。

我所在的村莊十分偏僻,算得上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用家鄉來話,這就是個“旮旯”。不過,小時候,公路通得不多,大家走得還是古驛道,全都是青石板鋪成的,村村通,山山通,繞山過河,彎彎曲曲,講訴着一個又一個故事。那時,古驛道上還走着不少人,許多人都喜歡到我家歇腳。媽媽是個熱情的人,路上碰上過路的'、問路的,都要聊上許久,至於聊什麼,我沒細究過,大都是人情世俗、莊稼糧食之類。末了,媽媽拉着他們上家喝水吃飯。雖是家常便飯,卻吃得人心暖暖。所以,大家都把這當成了家,每每經過都要坐上一遭,送上一點小禮品,多是零食之類,我們可享福了。奶糖、油條、麻花等等,吃得不亦樂乎,就連平時難得一見的麥乳精,一年也能嘗上一兩次。

我不像媽媽,沒有遺傳她的基因,一輩子喜歡獨居,成家後,生活在城市裏,與大家共享一片藍天,關起門來自成一家,隔壁鄰居根本不熟悉,同事間也除了正常的上班外,其它時間鮮有交往。路上遇到人,大多都是笑上一笑,嘴巴壓根不會張口,即使説句話,也是結結巴巴的,時間久了,也就都不願開口了。大家都笑話我“冷”,其實我真得改變自己,學學母親的自來熟,才能更好地融入單位,融入生活,融入社會;才能真正感受到世間的美好,享受生活的愉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