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書筆記(合集15篇)

來源:文萃谷 2.48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書筆記,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目送》讀書筆記(合集15篇)

《目送》讀書筆記1

“我慢慢的,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題記

受到老師的推薦我閲讀了龍應台的《目送》一書,想到當初漸老的父母在目送我離家時的背影時不捨,又想到終有一天我也要看着我的兒女們的背影漸漸走遠,直到最後消失不見。從温情的開始到殘酷的結束,讓我再一次察覺到人生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從不停歇。

我不知道龍應台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七十四篇散文,把歡樂的痛苦的回憶一字一句的剝開。也許人到中年的她懂得了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無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靜而又温情的文字寫下這些記憶。從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到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前行。每一篇都不僅是對親情友情的懷念,更是對自己人生的反思。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麼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裏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説是龍應台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她寫“家”,小時候,我們覺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長大了,有了伴侶,覺得有伴侶的地方就是家;再後來,有了兒女,有兒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後來這些家會怎樣呢?大多數慢慢地就散了,父母會離開,伴侶會離開,兒女也會離開,到最後也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去面對人生,獨自面對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時候,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最愛的是飯桌上香噴噴的飯菜,每天早上熱騰騰的牛奶,還有爸爸媽媽温暖的懷抱;後來長大了,卻越來越想逃離,最愛的變成了哪件衣服,哪個新發型,開始拒絕父母的關心,討厭他們的嘮叨,把他們拒之千里之外。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之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年邁的父母越來越深的皺紋,也更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可我知道我的孩子也終將離開,家就只變成了一個符號,一段記憶,告訴我在這段孤單的旅途中也要堅強的義無反顧的下去,而這份血濃於水的親情,讓我在這本書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我知道了父母的無奈,艱辛,隱忍,付出。曾經種種不理解,種種埋怨都化為烏有,曾經的每一次爭吵,每一次慪氣,都變成了愧疚。

也許最後的目送難以避免,也許生命的輪迴我們無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請好好珍惜愛你的人,之後也要堅強的面對人生。

《目送》讀書筆記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段,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摘自《目送》

每次看到扉頁上的這段文字,心中總會感慨一番,覺得作者有種悲涼的味道,也許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離別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

目送孩子,華安,華飛。十七歲,正值最叛逆的時刻。

他只是勉強地接受着母親的温情,厭惡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臉上,勉強讓離他很遠的母親抱住他的影子,空蕩蕩的影子。或是有時在用餐鄙視着母親引以為傲的學識:“你怎麼才知道?”以自己相對前衞的思想,抨擊着母親那“過時”的觀念,講述着屬於自己的新潮流,排斥着母親發自內心的感慨,施行着自我的風格,不可理喻着關於母親對於人生的見解。也許這就是代溝吧,可怕的代溝。聽着母親電話中幾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話語,不禁心生惱怒,以同樣的方式“贈送”給母親,使母親的心,變得傷痕累累,也變得落寞了。

目送。

目送母親,一個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只記得從前的點點滴滴,忘了身後的繁華世界。

她總是在做同樣的事,在問同樣的問題,期盼着女兒的迴歸,疑惑着“你是我女兒嗎”的問題,有時雖然面對着自己的真正的女兒,卻依舊不認識,還一直在喊“女兒女兒,我的女兒呢”。無奈,她永遠都不知道了。也許她剛剛問過的問題會再問一遍,剛剛吃過的零食會希望你再給她一份,她認為自己沒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顧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託,但,她什麼都不知道了,讓做作者感到無可奈何,花兒總是要落去的,小草總是要枯萎的,再參天的大樹總有一天也會轟然倒下。使一個作為女兒的心,傷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

目送父親。一個軍人,年邁的老人。記着故鄉,有着尊嚴,意志堅定的老軍人。

他送作者去大學,曾經,卻只是送到一個無人、靜靜的地方,不想讓女兒在大學裏出醜——他開的車子不夠好。雖然他很想繼續把女兒送到校門口,可是這樣的車子實在不適合送一個大學教授。在他看來,女兒的面子比自己的願望更重要。他的尊嚴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曾經,他會念着《陳情表》,而音,變得婉轉悽楚,會聆聽着《四郎探母》,而潸然淚下。如今,他卻魂歸了,故里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可滿足了他,卻使女兒心中無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在小路這邊呆呆地望着遠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發出強勁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來,然而,又倏爾佈滿了堅定、擔憂、不捨的堅定目光。只得看着背影漸漸遠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後頭,不能做什麼,只能用目光將所有的情感揮霍在這茫茫的空氣中,看着它們像一粒粒微塵,落到各地,消散。這是不可改變的結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別,屬於自己的親情。

《目送》讀書筆記3

《目送》是一本記錄龍應台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採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翻開這本《目送》,竟然能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覺——彷彿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輕輕擠一擠,眼淚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絃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在面對孩子時,優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親一樣,困惑而挫敗。不同的是,她聰明和懂得控制的頭腦,使得她在面對孩子的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壓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們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所理應擁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驕傲和鋭氣,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選擇讓步。《母親節》,原本以為會是一個温暖感人的故事,沒想到透過安德烈寄來的一封電郵,讓人在一篇既凸顯了母親的瑣碎,又記錄了母親的無奈的幽默小文中,讀到她心底深處那份無從説起的寂寞。

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書筆記4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植物、動物、風景……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絃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毅然離開,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她是這樣優秀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着怎樣的責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象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在面對孩子時,優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親一樣,困惑而挫敗。不同的是,她聰明和懂得控制的頭腦,使得她在面對孩子的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壓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們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所理應擁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驕傲和鋭氣,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選擇讓步。《母親節》,原本以為會是一個温暖感人的故事,沒想到透過安德烈寄來的一封電郵,讓人在一篇既凸顯了母親的瑣碎,又記錄了母親的無奈的幽默小文中,讀到她心底深處那份無從説起的寂寞。

在面對的父母時,仿若在呵護柔弱的嬰兒,那般的温柔耐心,細細私語。她知道“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卻再也找不到歸程的旅人”,她知道“媽媽想要一個家,不是一個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裏,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裏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從身後捂着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快遞拿印章來’……”她年邁衰老甚至開始神志不清的媽媽想要的,只是那樣平淡而幸福的時光,在那段時光裏,凝聚着她一生豐盛的記憶,她的愛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戀……

她也在書中寫戰爭的殘酷,貧窮的無奈,寫自己在一日日的生活中,漸漸黯淡下來的激情和慢慢平和的心境,曾經相信和不相信的東西,在陌生的小巷見到的年幼的童工,父親離世後巨大的傷痛,一點一滴細微的觸動……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着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

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從她的文字中,總能讀到一個矛盾的雙面的她,時而鋒利,時而温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

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讀書筆記5

看着它,撫摸着它,靜靜的思考着,再把這本《目送》放回書架上的某個角落。

龍應台的《目送》講的是兒子華安從懵懵懂懂到一個成人,勉強忍受着父母的深情的過程,目送着兒子遠去的背影和父親在火葬場,目送着他離我們遠去。文中寫到華安上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手來到學校,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裏。而華安十六歲出國時,“我”送“他”到機場,期待着他回頭看我一眼,但並沒實現,“我”知道華安長大了,希望“你”不必追。

記得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就意味着,你和他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我反覆地朗讀着它,我把它告訴媽媽。她沉默了片刻,失神了片刻。媽媽的失神讓我回想到:幼兒園的時候,我做了一個夢,夢見媽媽不在了。我驚醒來,望着身旁的媽媽,一動不動地望着她,彷彿離開一刻,他就會從我的生命中消失一般。嘴裏不停的嘀咕道:“不會的,媽媽不會死的。”

念着念着我想到人總是要生老病死的,媽媽真的不在了該怎麼辦?那時的我極端地想:媽媽不在了,我也不活了!現在的我長大了,懂事了,知道就算媽媽不在我也要堅強地活下去。因為,未來的路要自己走。而現在,我正處於青春期,我也常會嫌父母煩,父母嘮叨,我知道父母是為我們好,但一臉的嚴肅,也會不時讓我們懷念起兒時那久違的微笑。我害怕失去,又不願接受父母的噓寒問暖。有時候,青春期的人們就一直生活在這樣一個可笑的想法中。我曾幻想過接受,但在嘗試中發現其實一個渴望自由的人並不能做到。

或許最好的結局不需要人為的改動,是要靜靜地享受着,吵鬧時的煩惱。或許作者在兒子與他漸漸疏遠時,除了無奈,還有一些欣慰,欣慰自己的孩子長大了,卻又無奈於不需要他了。

《目送》讀書筆記6

當我翻開《目送》,其中的《跌倒》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龍應台通過報紙上一個中學生因為受不了考試的壓力,而選擇了自殺的報道,得到了許多感慨。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只教我們如何去追求卓越,從砍櫻桃樹的華盛頓、懸樑刺股的孫敬、蘇秦到平地起樓的比爾·蓋茨,都是成功的典範。即使是談到失敗,目的.只是要你絕地反攻,再度出人頭地,譬如越王勾踐卧薪嚐膽,洗雪恥辱,譬如哪個戰敗的國王看見蜘蛛如何結網,不屈不撓。”

這段話明確的指出現在的教育的漏洞所在:告訴了孩子如何成為卓越的人,卻不曾告訴他們那些卓越的人背後的辛酸;告訴了他們卓越的人成功的經歷,卻不曾告訴孩子怎樣去面對挫折;告訴了孩子表面的美好,卻不曾告訴他們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

而這樣的孩子,遇到挫折便退縮,從來不去努力,總認為不用努力,勝利的果實就會獲得。於是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怨天尤人,卻不是通過努力去自己獲得,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我覺得家庭、學校、社會,應該更多的教育我們如何去跌倒的有尊嚴、如何面對挫折,而不只告訴我們這些太過美好的事物。

《目送》讀書筆記7

讀了龍應台所寫的《目送》以後,有一些感想,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後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係,其餘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係,所以,大致內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台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國小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説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麼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台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台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願意回頭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台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台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在《目送》這本書的第八篇:《母親節》裏,有一段有趣兒的文字,是一些對話,我一邊看,一邊想,貌似我和母親也有過這類的的對話……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後一篇文章《魂歸》,它説了龍應台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説,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台和她的母親卻説:“最後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

雖然我看得是“電子書”,有一些重複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複還是無意重複的。但是,這“本”《目送》十分感人。雖然我還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這裏面有些路我可能會走,我希望我以後也有一顆感恩和回報的心。

《目送》讀書筆記8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着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着音樂讀一本好書,於是我和着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台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

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我才知道她是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説是第一次認真的讀,讓我感同身受。

《目送》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啟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啟動,直到我完全脱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台的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目送》讀書筆記9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開始厭倦父母的關心,生活獨立,做事果斷,似乎,生活中需要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獨自思考問題,卻總是被一杯熱牛奶一句問候打擾;我們喜歡自己做出決定,卻總被零零碎碎的建議所幹擾;我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卻總被沒完沒了的嘮叨所牽絆。那個願意陪我們哭陪我們笑鼓勵我們進步陪伴我們成長的人竟漸漸顯得多餘。但當我們閲歷豐富,逐漸成熟,驀然回首,才會理解當年父母的心情,卻也發現,時光匆匆,早已彌補不了當年的遺憾與創傷。所以,即便現在不在父母身邊,即便我們可以處理好大部分問題,即便我們覺得自己已經可以展翅高飛,可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最牽掛我們的一定是父母,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處,有時間還是要大個電話送去問候,報個平安,也許就是那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讓父母開心一整天,讓他們不用再牽腸掛肚,時時刻刻都在想着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篇文章與《雨兒》相比,我更能體會作者與兒子之間微妙的感情變化。因為年滿18的我,剛好也處在這樣一個渴望獨立的時間段。離開家鄉,不在父母身邊,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想嘗試一切新鮮事物,想挑戰各種難題。於是,父母的意見變得不再重要,父母的叮囑變成了絮叨,父母的關心顯得多餘,父母的一切與我似乎關聯越來越少。可是,當我漸漸長大,父母漸漸變老,有一天突然發現,他們的兩鬢染上白霜,眼角佈滿皺紋,反應變慢,聽力下降。他們的世界越來越簡單,簡單到只能裝下孩子一人。那時候,又是否會後悔當初態度惡劣,冷眼相待。

《目送》讀書筆記10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

一直以來,最牽動人心的就是母愛了。

漸漸地,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想法也會有所改觀,會迸發出許多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們開始變得有思想了。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媽媽懂得東西太少,可能會看見什麼稀奇的東西之後大驚小怪。

但是,在咱們小的時候,媽媽對我而言就是天啊。

她會在睡前給我講故事,也會在無聊的時候教我唱歌。那時候,我覺得媽媽是世界上最博學的人。

然而,我慢慢地長大,我漸漸改變了對媽媽的看法,但媽媽呢,她的看法還像當時一樣麼?

在《目送》中,我開始學着處在媽媽的位置上來看我現在的行為。龍應台的一字一句使我明白,不論是處在那個年齡的我,變的都只是外在的表達方式,不變的,是媽媽對我的愛。

所以,從那時起,我開始注意起媽媽的感受。我不再抱怨她講話囉囉嗦嗦,不再怪她懂得太少。因為這麼多年來她都在包容你,愛護你。

有些話啊,要快些講出來,因為也許某天,你已經沒有講的機會了;有些愛啊,要快些表達,因為這愛太深厚,要用一輩子回報;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因為路途中的各種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

也許,你只能在某個瞬間強烈的感受到父母的愛,讓你覺得這愛不過是沙上印、風中音、光中影。

殊不知,這感情,早已深入骨髓。

或許有一天,我們就會與她身在不同的世界,做着痛苦的永別。或許有一天,滿上遍野的茶樹盛開着花,滿上遍野的一片白,在這個場景下,我們做着最後的訣別。

我們還小,這一天不會離我們太近。但我們也必須知道,這一天總會到來,我們能做的只有活在當下,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才不會在未來的某天幡然醒悟、後悔不已。

《目送》讀書筆記11

《目送》這部作品出自龍應台的筆下,是她“至今未畢業的學習”中作業的一本。

誰説女作家的筆下一定是優柔寡斷,柔情似水?龍應台女士是個特別好的反例,雖然她也有柔情的地方,可她批判起來卻毫不留情。比如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篇——《狼來了》。這裏面數落了鴿子。其實它們是長了翅膀的老鼠,給人們帶來了各種疾病,卻只因為《聖經》中的一段話,使本應令人討厭的“老鼠”成了天神般的幸運兒。它的肥胖被視為可愛,它的呆笨被視為和平,而它的粗俗,噁心,卻有許多人視而不見。甚至當有人説要消滅鴿子時,那些“愛好和平”的人還會驅逐他。這一篇中,龍應台對鴿子的討厭,對那些盲目相信童話而大量殺滅狼羣,還自稱愛好和平的人的批評也絕對是毫不留情的。

我不僅欣賞龍應台批判時的果斷和勇敢,還佩服她對自己父母的在意,照顧和盡力的孝心。

在這本書中,有八篇文章寫了母親,十一篇文章關於父親,都十分感人。作者的母親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愛美,有一大堆的首飾,她一直很珍惜。當她老了,自己化不了粧了,沒事兒,女兒幫她化,還幫她染指甲,母女之間的親情令人動容。作者的父親一直為改善家庭條件而忙碌。為了給家裏省錢,一個小貨車他一開幾十年。直到出了車禍,才把鑰匙交給女兒。他後來生病了,很重,很重的病,變得不能走路,不能説話,唯一一次發出聲音還是因為女兒要離開去上班。這使作者感到很傷心,整個家也因此變得沉默。

作者龍應台一生的後半段,父親逝世,母親老年痴呆,兒子不再親近,整個世界好似離她遠去。作為孩子的責任,作為母親的責任,作為一個作家的責任,她肩上的擔子一定很重吧,正因為這樣,她才能寫出一篇篇對生命無常的思考,對家人朋友的留戀與心疼,對兒子親近的渴望的散文吧。

《目送》就是這樣一本關於生命、歲月、親情、人性的書。鄭重推薦大家都來讀一讀吧!

《目送》讀書筆記12

有沒有一本書,它沒有過多華麗的詞語修飾,卻從它樸實的字裏行間,流露着甜中的苦,悲中的喜?有沒有一本書,跨越三代之久,寫盡人生中的悲歡離合?有沒有一本書,沒有渲染悲傷的詞藻,可整部書在力透紙背的描述生活現實深深的無奈中卻又漾溢着不捨的真情?有!這就是龍應台的《目送》。如果你正值年少,請放下浮躁的心情,用心閲讀這部飽含人間真情的時代大作吧。

《目送》一共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龍應台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攜手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你體驗過一手撫育成長的孩子開始嫌棄你時作為父母的傷感嗎?你能否忍受父母離你而去的孤單和困苦?翻開《目送》,隨着作者那支犀利的筆,去感受一言難盡的辛酸。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七十多篇散文之中的主題大作《目送》。也許,所有將兒女養大成人的父親和母親,對目送的感受頗為深刻。也許在幼稚園,也許在學校門口,也許在飛機場……望着兒女漸行漸遠的身影,心中很是不捨。也許有很多的父母格外懷念兒女小時候吧,那小小的身子依靠着、小小的手指緊緊抓着……聽話又乖巧!可是,轉眼之間,兒女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心思,不再小鳥依人,變得叛逆、變得浮躁,開始嫌棄父母的嘮叨,甚至離家出走,想遠遠地逃開。《目送》,讓你的頭腦漸漸清醒起來。

作者送十六歲的兒子去機場,到外地當一年的交換生。她的兒子一路經過安檢、到海關窗口拿回護照、進入候機室的轉角……全程都沒有轉過身來看一眼正在目送他的母親。而他的母親,像一尊雕塑,一動不動地站在道口,目不轉睛地盯着他離開。也許,她在等待着她的兒子離別前的回眸一瞥,可終不能得。這一幕,是多麼讓人心涼!

到底是什麼,讓現在的年輕人不再像他們小時候那樣敬愛父母了呢?是被父母過度寵愛而覺得理所當然了呢?是被父母頻繁的關愛惹得不耐煩了吧?是長大了吧,還是父母老了,跟他們有代溝了呢?你體驗過嗎,當你的孩子長大後對你吼“你好煩啊!”你能承受得住嗎?可是,同樣作為女兒的龍應台卻是那麼地愛她的父母呢?她的父親逝去,她是何等的悲慟!母親患了阿茲海默綜合症,她像帶小孩子那樣精心地呵護母親,何曾有過不耐煩?又何曾嫌棄過她?嫌棄父母難道是這個時代的通病嗎?如果是,那又該如何根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便是一位母親的真實感受。多麼普通的字眼,看了卻讓人覺得透心的冰涼。對父母多一些關懷與愛吧!他們畢竟給予了你生命,撫育了你,讓你認知這個美麗的世界。我們長大了,父母卻變老了。畢竟,他們用盡了一生的光陰來養育、教導我們啊!

我輕輕翻到書本的最後,上面寫着: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目送》讀書筆記13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説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脱,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目送》讀書筆記14

這是一個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地變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

翻開《目送》,一本記錄龍應台生活點滴的散文。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種種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傷感和彷徨。她用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絃的種種感悟。讀起來,連呼吸也充滿了與之共鳴的渴望。

她,擁有着不凡的驕傲和鋭氣,然而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心甘情願地作出了讓步。在浮華的萬千世界中,她常常這樣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卻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辭去了文化局局長的官職,拋開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環,重歸學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樸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虛浮和掌聲過後,在繁華落盡之時,留下的也許只是一份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讓孩子感受到温暖細膩的母愛;她的優雅知性,也使孩子擁有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理應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許是隨着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變得容易憂傷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裏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們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所以,書中的一字一句彷彿踩在我們最柔軟的心房上,讓人流下暖暖的淚來。

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們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轉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與親愛的人相伴走完整個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顧着留意峭壁上那叢豔麗的花,等突然驚覺四下闃然無聲時,卻早已“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了。

《目送》讀書筆記15

這是一個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地變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

翻開《目送》,一本記錄龍應台生活點滴的散文。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種種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傷感和彷徨。她用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絃的種種感悟。讀起來,連呼吸也充滿了與之共鳴的渴望。她,擁有着不凡的驕傲和鋭氣,然而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心甘情願地作出了讓步。在浮華的萬千世界中,她常常這樣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卻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辭去了文化局局長的官職,拋開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環,重歸學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樸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虛浮和掌聲過後,在繁華落盡之時,留下的也許只是一份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讓孩子感受到温暖細膩的母愛;她的優雅知性,也使孩子擁有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理應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許是隨着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變得容易憂傷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裏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們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所以,書中的一字一句彷彿踩在我們最柔軟的心房上,讓人流下暖暖的淚來。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們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轉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與親愛的人相伴走完整個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顧着留意峭壁上那叢豔麗的花,等突然驚覺四下闃然無聲時,卻早已“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