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讀書筆記12篇

來源:文萃谷 1.76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局外人》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局外人》讀書筆記12篇

《局外人》讀書筆記1

很長時間我都把自己的淺薄歸因於小時候沒書可讀,後來大學再惡補,好像意義並不大,再後來就徹底放下了讀書這件事。

這兩年生活上的困境把我逼到了好像除了讀書沒有其他更合適的事幹的一種境界,各種各樣的雜書拿起來就讀,囫圇吞棗,沒有消化,但終於有了一點讀書的樂趣。

但小説還是例外。讀的時候很投入,讀完許久實在想不起來作者究竟在説什麼。《局外人》更不例外。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華麗的辭藻,沉悶,散漫,短短一本書,卻讓我幾次都想放棄。然而,真正讀完,再加上出版社在末尾增加的一篇導讀,讓我意猶未盡。這幾年所經歷的事情突然之間湧上心頭,荒誕、意識、生命、死亡,這些陌生的字眼,在我的生命中終究連成一串音符。

我是幸運的嗎?我是社會的既得利益者,祖祖輩輩靠服從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續。對於這樣的生活狀態,他們是滿意的,因為身邊總有更多的不幸。於是,我也成為了這個大軍中的一員。服從權威,服從規則,即使陌生人的親人去世也必須得表現出悲傷的樣子,更何況是自己的母親。我確實沒有經歷任何困難過上了大部分羨慕的穩定生活。

我是不幸的嗎?美好的表面總是有太多不為外人所知的故事,我一面享受虛榮,一面為虛榮做掩護,這樣的分裂終究讓我不再滿足。我開始埋怨命運的不公,我是多麼積極認真聽話的孩子啊,怎麼會被評判為敢抗拒規則?我的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症狀,我的心理力量無法支撐我至少正視生活。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開始讀書,開始找心理醫生,開始去檢查身體,情況似乎有好轉,但我知道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再想得到好評,我開始脱離所謂的主流社會與傳統規則,我接受自己就是這樣渣,然後我開始享受孤獨。

到現在,我突然才明白,那些所有我覺得不幸的發生才是生命真正對我的饋贈。

默爾索的冷漠至少是他已經覺察生命的荒謬之後的表現,但我們更多的人,從來就沒有想過生命的意義。出生被老人看,然後上學,不停地上學,然後工作,努力掙錢,然後再找個結婚對象完成任務,然後繼續重複。

諸神懲罰西西弗斯往山頂推巨石,到達山頂的那一刻,巨石就會滾落下來,西西弗斯繼續往山上推,一遍又一遍重複。

這樣的命運何其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我們在做這種荒謬的重複。

默爾索看似冷漠,其實他更看重的是真實。他想和瑪麗待在一起,享受當下的美好。在看到馬鬆和他的妻子在海邊木屋説説笑笑之時他第一次感受到他真正想結婚了,他需要的是真實的、具體的、人性的。

在《西西弗神話》中,加繆對這種生命的荒謬給出了清晰的解讀: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識同時也造就了他的勝利。不存在不通過蔑視而自我超越的命運。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裏是痛苦滴進行着的,那麼這個工作也可以在歡樂中進行。

那麼,我想第一步需要先有慾望瞭解這個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真相。

如果有了發現,就會有疏離感。然後就會有更強的好奇心去發現更大的真相。

也許,結果就是荒謬,也許是其他,我不知道。至少我們是清醒的,清醒就意味着你可以選擇,選擇冷漠,像默爾索,一步一步試着與這個世界連接。選擇真實,享受生命的每一個當下。

這樣的生命是勇敢的,因為我們在試着脱離一個巨大的磁鐵。這塊磁鐵經過多年的積累已經吸附了世界上大多數的金屬,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其實我們並不是一塊金屬,我們是可以離開的。

這樣的生命是孤獨的。在採訪唐諾的視頻中,我第一次瞭解到真正偉大的作品並不可能是暢銷書。一部作品要獲得幾百萬個人同時喜歡,它註定要符合這麼多人的價值觀與欣賞水準,這對於偉大的作家來説,這是有悖於這個職業的使命的。

加繆在諾貝爾獎頒獎晚宴上説:

藝術是一種手段,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呈現了人類共同的苦難與歡樂,從而感動了大多數人。所以它迫使藝術家不再自我孤立,使其屈從於一種最為質樸、最為普世的真理。

只有承認自己與眾生的共性,他的藝術和他的獨特才能從中得到滋養。

他不該為製造歷史服務,他應該為承受歷史的人服務。

對於知曉的事,絕無謊言;對於任何壓迫,反抗到底。

偉大的作家之所以流芳百世,並不是他一直傳遞所謂的正能量,他一直在述説着永恆的真相和真理。如果沒有與之相關的好奇與思考,註定只能與這樣偉大的作品擦肩而過。

這是我的意識的時刻。

逐漸醒來,清醒地生活,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局外人》讀書筆記2

讀完小説《局外人》,總想寫些什麼。然後就有了以下的了。

首先是關於“局”,也就是這個世界。加繆認為世界是荒謬的。其實這個咱中國人理解起來是最簡單的:想想身邊的事情就行了。

有了這個局之後,也就有了局外人默爾索——他的“出局”是由於一次意外的殺人,在此之前,他是一個遊離在這個“局”邊緣的怪人:冷漠,貌似遲鈍,對一切事物感到厭煩。甚至連母親死了,他的反應僅僅是: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但默爾索對這個“局”的認識是清晰、準確無疑的:進退兩難,出路是沒有的。在殺死人之後,他認識到:那卻好像是在我的苦難之門上短促的叩了四下。也許僅僅是處於厭煩,他才生性孤僻,什麼話都懶得説,什麼事都懶得做。

之後他參加的法庭辯論是造成他出“局”的直接原因,也使得他本人同這個“局”的對立日益尖鋭,“全部希望就是在奔跑中被一顆流彈打死”。讀到此我總是悲觀的。荒誕的世界,出路是沒有的,可能的選擇有:一是死,自殺或者被殺;二是妥協,也就是思想上的自殺。但是不對,局外人默爾索在最後一刻想起了他死去的媽媽,他明白了她為什麼在死之將至,時日無多的時候仍然玩起“重新再來”的遊戲,他醒悟了: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現在仍是幸福的。(他當然沒有“在精神上殺死自己的母親”,檢察官對他的指控在這一刻顯得多麼可笑!)他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通過人們的仇恨,他感覺到了自己的在局外的存在,並以此為幸福。他是真實的。他以自己的真實存在完成了對這個荒謬世界和悲慘人生的一次打擊和勝利。

顯然,小説是積極的,催人奮進的。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闡釋,那很好;但要從小説角度分析,我認為還是不夠好:作者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但事實真有這麼簡單麼?正所謂,人心難測啊!

《局外人》讀書筆記3

讀到主人公很多無所謂的生活態度的時候,就像在説自己

不喜歡這本書裏面很多的書評,引不起共鳴,反而和主人公有很多的思想交流

從殺人犯罪方面來説,他的確是有罪的,本來他開槍再補槍的行為就是一種犯罪。當時考慮了這大概也是主人公心理狀態的一種表現,他也許是壓抑着的,帶有輕微暴力傾向,雖看似温和無爭,實則狂躁,只是一直控制着自己,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性格,那就是冷淡理智甚至漠然地對待生活,以及身邊的人

但是也想過,他很多的處事方式,我也經歷過,也是那樣給別人冷漠無情的感覺,我一直以為是自己太理智了,所以對很多事情不帶個人情感,甚至會深層次地去分析一個事情的各個方面。在這方面,我覺得,主人公只是和感性的旁人不一樣而已,並沒有過錯,要説過錯,大概就是,他理智到不想花費太多精力去迎合別人,只是淡然地存在於這個社會。不悲不喜,生活也就簡單了。

還很喜歡本書的一些情景描寫,已經氣氛烘托,更襯托主人公跳脱事件的心態

哈哈哈哈哈,看這種書讓自己更加理性

《局外人》讀書筆記4

“今天媽媽死了,還是昨天,我不知道。”

開篇即説了這樣令我震驚的話,原以為此話無非如文克爾曼所説的希臘藝術形象:“表現出一個偉大的沉靜的靈魂,儘管這靈魂是處在激烈情感裏面,正如海面上儘管是驚濤駭浪,而海底的水還是寂靜一樣。”我想,莫非主人公默爾索------一個阿爾及爾的小職員,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角色,只是為了強忍着內心深處的淚水罷了。

然而,我錯了。

生於市,於世,他是個徹頭徹尾如此平淡的人,淡到不留痕跡,淡到只是這個世界的旁觀者,他的存在,只不過是用自己的雙眼無限放大這個世界而已,然後再縮為一點------人生。

他淡到記不起母親的忌日,淡到母親死後依然過着正常人的生活,淡到不知道是否要求婚於瑪麗,淡到渾渾噩噩殺了人,淡到不為自己辯解而無故被判了死刑,也拒絕向神父懺悔,他似乎無意識,而他一切的行動卻由着意識來支配。

按常理,人類的性情,親人死後,對我們應是個很大的打擊,痛哭流涕,捶地幾拳,整日無精打采,彷彿靈魂被抽走了一般,如文中母親在養老院的朋友“他又激動又難過,大顆大顆的眼淚流在臉頰上,但由於臉上皺紋密佈,眼淚竟流不動,時而擴散,時而匯聚,在他那張哀傷變形的臉上鋪陳為一片水光。“

然而默爾索卻不願開棺見母親,守靈時,並未和母親在養老院所結識的朋友多聊幾句生前。或許,我們會給他貼上“沒有人性”的標籤,然而,“人類的情感並非是主觀的,它同樣隸從於一切意識的定律,它超越自身。”我們往往在離別的時刻,過多地回憶過往,那些甜蜜,歡樂的時光然而如今卻相隔一方,情緒自然跌落谷底,淚如泉湧。然而主人公默爾索什麼也回憶不起來,沒有了過往,當然也沒有傷痛,無所謂眼淚。

再者,“浮事本無常,四世自輪迴。”把這種媽媽的死認為是一種解脱與前往天堂,死是通向生的必經之路,畢竟媽媽生前所居住的是養老院,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家,與養老院的人的交談,也無非是掩蓋住了內心的沉痛,離開後也就永遠沒有了這層傷痛。

默爾索被他的回憶不起,平淡拯救了,他也被其摧毀了。

由於黑人吹奏的聲音妨礙到了雷蒙,雷蒙給了默爾索一把槍,讓他嚇嚇黑人,默爾索無意識的走向對岸,陽光如此的龐大,一圈一圈的籠罩着大地,膨脹着,膨脹着,由一點無限的放大······放大······放大······“嘣”的一聲,他結束了黑人也結束了自己,接踵而來的便是審判。

審判或多或少的都隱射了當時法國的現實,所以我對這部分並不是特別的喜歡,然而“藝術要面對現實”。各大報刊都爭相報道,並不是對此有看法,感興趣,而是夏天屬新聞的淡季,總要搞點噱頭。“一切的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他不願找律師,也沒有為自己辯護,最後根據他對母親無所謂的態度,以及母親死後他過得依然很快樂的生活為由,認為他人格性格並不正常,認為他是一個“沒有人性的殺人犯”,死亡就這樣以所謂的道德和莫名的法律強加在他的頭上,他於是不相信未來,也沒有拒絕死亡。

默爾索在文中很少説話,也很少行動,唯一可窺見的是他的思想:淡,如書名,他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任何東西都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他看着這世界,卻遊離在世界之外,默爾索是個通透的人物,無意識地接受了別人給他的安排,不去爭奪也不去爭議。

“ 現實中,這樣的人還存在嗎?”我問自己。

如今所謂的佛,不過是拿着ipad,玩着微博,大談人生的加v認證者,所宣傳的效果大都無非是轉發,看看,拋之腦後。

小説畢竟是理想人物,雖模仿自然,卻並非是自然的全部,用夏多布里昂的觀點來説,即“脱離現實,進入神祕、夢幻一般的境地。”

所以生於市,必定要“為掙得餬口的麪包,歌唱讚美詩篇。”因為生存與追求不僅是義務,也是種責任。我們不妨“中隱隱於市”。

《局外人》讀書筆記5

其實第一次看完的時候,有點看不明白整部小説到底想表達什麼。主人公墨爾索因為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一滴眼淚,而成為後來殺人案中最至關重要的依據。法律最終判他有預謀,清醒殺人的殺手。他有心解析卻無力辯解。

他所説的一切都是真話和事實,可是卻不是別人想要聽到的答案和事實。這部小説最大的特點在於赤裸裸諷刺了人性總喜歡以各自主觀意識去評判周圍的一切。

墨爾索過於真實又不屑於掩飾的個性,既讓人喜歡又討厭。喜歡可能是因為渴望自己也能有這種本性,討厭可能是因為他們都知道他們這輩子也沒辦法做到他那麼坦誠和真實吧……

不過墨爾索對於婚姻的看法其實蠻像現在社會的婚姻。很多人因為年齡大了,礙於社會和家人的眼光。選擇了一個自己不討厭的人結婚,然而那個人是不是愛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討厭足矣。

我想哪怕墨爾索沒有這宗讓他致命的命案,也總會有其他的事情讓他最終犧牲。因為他活得太透了,這樣的人生意義絕不是我想要的。人活一場總會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才三十六歲的他卻把一切都看透,有點像其他文章描述的:有的人二十多歲就死了,八十歲才埋葬,在很大程度上説的就是這種人吧。

《局外人》讀書筆記6

《局外人》讀起來非常流暢,好讀!讀的過程裏,極其引人發醒。都説《局外人》在寫荒誕,我恰恰不覺得荒誕。為什麼?因為當荒誕成為了常態,荒誕也僅僅是叫做荒誕,不荒誕才被稱作荒誕!

我不喜歡埋怨這世界,所以對我來説也就沒必要去形容它。套用一句佛教用語:眾生皆苦!無論我們如何形容這世界,每個個體的體驗並沒有改變。所以,以個體出發,我拒絕談荒誕。

《局外人》的故事架構是:母親的葬禮——女朋友——朋友——殺人——審判,可以説主人公默爾索在他的這段人生裏,以一種極其温吞曖昧的態度在生活。他談不上熱愛誰,也談不上關心誰,更談不上自己需要什麼!他説他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感興趣,但他知道他對什麼不感興趣。這極其像我們大家。所以默爾索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我想説,無論我是否理解他,我都拒絕認同他!

我喜歡是硬漢式的生活態度:真正的勇士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我不喜歡温吞曖昧——怎麼樣都行的這種生活態度!懦夫才需要找理由!懦夫才試圖解釋:這不是我的錯!

《局外人》的故事其實也明確的告訴了我們,如果我們以温吞曖昧的態度面對生活,生活會狠狠的扇我們耳光,甚至會砍了我們的腦袋!

《局外人》後記裏説,默爾索不願意撒謊。但我想説:面對現實的審判,不撒謊是本分;面對良心的審判,清醒的反思才是真正的不撒謊!默爾索坐在審判席上是因為他殺了人,而不是沒有在葬禮上哭泣。但默爾索從未反思殺人這件事,審判者們也沒有重點審判殺人這件事,所以,默爾索自己沒有直面良心的審判,審判者們也擔當不起現實的審判——恐怕這也是本書想表達的荒誕本身——事情永遠不是它該有的樣子。

默爾索説他殺人是因為太陽、因為天熱,任何人恐怕都想回復一個“呵呵”吧。任何人,如果你以為你與世界相隔千萬,那是自欺欺人的。如果談自然法則,默爾索會被人尋仇,如果談社會法則,默爾索會被審判。所以,默爾索以一個格格不入的態度假裝在觀摩我們,實際是在欺騙自己、麻痺自己——要知道,這世界看似與誰無關,實則與誰都有關。我們看到默爾索殺了人,作為讀者以上帝視角去看,還能看到他從始至終把自己放在一個無辜者的態度上——他承認殺人,但他有竟然描述了那麼多外因!我不能認同!

默爾索把自己放在世界之外,假裝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生活,但他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嗎?他覺得他的人生和生活都是荒誕的,請問,他有沒有想過荒誕的原因?他的鄰居、朋友、女朋友、母親、母親的男朋友、養老院的護士、神父等等,他在觀察他們,也在評價他們,甚至他試圖理解他們,他理解了嗎?張愛玲説過: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眾生皆苦啊,當懂得了人人都在苦楚中,一個覺醒了“懂得”意識的人還會那麼冷漠嗎?很多時候,當過錯有了理由,我們便不好苛責了。但如果一個人以局外人自居,那麼再抱有什麼理由,那麼那是一種虛偽或者説是在無病呻吟。

默爾索參加了母親的葬禮、默爾索從不對女朋友説我愛你卻答應與她結婚、默爾索與人吃了頓飯聽了他的故事就成了他的朋友、默爾索隨隨便便就為打情人的朋友作證、默爾索糊里糊塗的就跟着朋友打架、默爾索不假思索的就沖人開槍又開了四槍。我不知道這樣的人怎麼能被稱作局外人,或者説旁觀者,他靠着無意識狀態如行屍走肉般生活,卻説自己是旁觀者?我一向認為,真正的旁觀者,是像老子那樣,能説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人,真正理解了這世間,以一顆悲憫之心看待一切的人。

默爾索,我想大約是作者寫出來,讓他照鑑我們的鏡子,讓我們看看,我們與他何其接近,讓我們想想,是該像他一樣渾渾噩噩,還是該睜開眼睛好好的再審視審視這個世界和自我。

《金剛經》裏説:“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我有時候會把它理解為“岸在你邊”,都滅度了,但沒有滅度,為什麼呢?我想因為真正滅度自己的只能是自己,不是佛不是菩薩,不是任何人,他們可以是接引者,可以是一個像老師一樣的角色,但真正對自我起到作用的,還是自我。所以,讀《局外人》的時候,我會去想,這樣一個糊塗人,為什麼要叫做局外人?他真的是局外人嗎?

再套用《金剛經》一句話:若干種心,皆為非心。默爾索,他把自己設定為局外人,何嘗不是非心,何嘗不是執着?特別是他的哪一個行為,是他真正起心動念,以自我意識去追求的?從始至終,我沒有找到他以他的意識去做的事情。他以一種被動的,甚至本能的反應在跟着事情走。如果一定要説他的執念,便是他刻意獨立於世界之外的態度,他刻意的消極、刻意的冷漠、刻意的被動。

《易經》有句話:履霜,堅冰至。字面意思很簡單,下霜了,凍冰也就不遠了。引申含義就是凡事皆有因果。默爾索以一種無意識狀態跟着事件在走,最後殺了人,成了被告。他坐在被告席上,難道他被冤枉了嗎?沒有,但他的態度,似乎是他被冤枉了。我想問,他到底想要怎樣的生活?

可怕的人生,不是我們一味追求,卻追求失敗,而是我們從未追求,卻自認為苦楚不堪、自認為渾身傷痛、自認為失望透頂!

有句話:人人都是一座孤島。人是一種很矛盾的生物,人與人,既依存又疏離。人與世界,既身在其中,又想置身事外。人與人生,既厭煩透頂,又無從改變。大多數時候,總想一番作為,但到頭來大都是空想不作為。

《局外人》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如果你以主人公的視角去審視這世界的荒誕性,它是成立的,深有可挖的。如果你以主人公的懦弱或者不作為的態度去揣摩人生的進與退,也是深有可挖的。

《局外人》讀書筆記7

有些時候,我們會帶着已有的觀點和看法去理解、判斷某個人、某件事。先入之見所帶來的影響,在這本書中被精彩的呈現。

書的第一部分,波瀾不驚,看不出主線。在默爾索開槍殺人之後,我都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只是因為陽光刺眼、天熱氣躁,無意間扣發了扳機?我唯一比較喜愛的,是葬禮結束後在陽台上對過往行人的描寫。

到了第二部分,尤其是法庭上指控的情節,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它把前文瑣碎、平淡的劇情串聯在了一起,使之有了意義。法官力求陳述主人公對母不孝、沒有道德,塑造其主人公本身就是一個惡人的形象。然後,帶着這種形象、印象去看待殺人的案件,認為這是有預謀的、是十惡不赦的。而事實上,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種對什麼事都滿不在意的性格,葬禮上的態度也不能反映他本身的本質。人,本就是各種各樣,主人公對母親葬禮的行為不同於他人,此外,不能得到其他結論,更不能説他是一個惡人。

在我看來,兩個完全不相干的事,被用來一件事證明另一件事,尤其是法庭這種需要公證、理性的地方,簡直不可理喻。但即使是這種不可理喻的事,在現實中,也比比皆是。我們很多時候的判斷,是基於現有的認知、已形成的看法,而非準確清晰的事實依據。説到這兒,又不得不提一提媒體。現在很多新聞都是把一些與事實無關的詞寫進去,讓大眾對事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之前,先對新聞人物貼上一個標籤,帶着主觀認識去看這件事。這些媒體都是無良媒體。反過來看民眾,很多人都是在一種不自知、不思考的狀態下被人牽着走,這也是值得人反思的。

主人公默爾索作為一個局外人,是一種不同於大眾,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的人。這種性格造就了在別人眼中的“惡人”形象。算是主流文化對旁路的不理解與排斥吧。我非局外人,但並非不能理解。

話説,書的結尾與神父交談的那一段我沒怎麼讀懂,這也許就是我和許多人書評着眼點不同的原因吧。

《局外人》讀書筆記8

我一直被焦慮症所困擾。焦慮的根源説不清楚,只要沒有按照計劃工作,犯了拖延的毛病,就會莫名其妙地焦慮。如何才能安心度過每一個當前的時刻,或者如何才能安心地度過一生,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

直到讀完加繆的《局外人》,這個問題才有所緩解。初讀《局外人》,不知所云,這是很多文學名著的通病,作者好像無意規規矩矩地講一個完整的故事。於是我翻看了很多書評、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如何欣賞《局外人》的創作風格。再次閲讀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小説的魅力。

《局外人》的故事很簡單,大概分成四部分:參加母親的葬禮、和瑪麗約會、在海灘殺人、審判。

小説的開頭很特別——“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搞不清楚。”

一個正常人怎麼會對自己的母親沒感情,對於媽媽的死,表現地如此平淡,像是在談論別人的事情。連母親的死的日子都搞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小説開頭的一個懸念。讀到後面,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不正常的人”,或者説“異化的現代人”。一個對世界“無所謂”的人,一個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時時感覺到世界的荒謬的人。

沒錯!加繆的這部作品,主要探討的是人對世界的荒謬感。

什麼是荒謬,簡單來説,就是你照鏡子的時候,有一瞬間鏡子裏的那個人不像自己的那種感覺。傳統的小説,都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將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有邏輯的串聯起來,故事的前因後果交代清楚,才能讓讀者明白。

但加繆指出,這個世界本質是荒誕的。這個世界沒有原因,沒有目的,也沒有意義,只是存在着。

想象一個宇航員去了一個陌生的星球,這個星球上有一個大機器,結構非常精細,各部分運轉自如,看了讓人歎為觀止。可是,當你知道這個星球上沒有生命,這個機械的運轉沒有目的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抓狂?沒錯,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一台大機器。

我們的焦慮來源於目的,如果做事沒有目的,人會無所適從。如果沒有目標,不追求點什麼,我們不能很好的享受一個安閒的下午。可是加繆指出,世界是荒誕的,一切的追求都沒有意義,我們為什麼還要追求。

小説的主人公默爾索一直是作為一個局外人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掉一滴眼淚,養老院的人問他要不要看母親最後一眼,他拒絕了。可以説他是“被迫”參加了母親的葬禮。葬禮是按照別人的安排進行的,天氣很熱,有人暗示這裏的天氣不比巴黎,應該儘快下葬。這一切雖説都在問默爾索的意見,但他其實沒有選擇。

接下來的守靈夜搞得大家都很疲憊,默爾索不明白,葬禮為什麼要這麼折騰,這一切的形式有什麼意義,無非是徒增了這個世界的荒誕。

葬禮之後,默爾索在游泳的時候遇見了女朋友瑪麗。瑪麗是默爾索以前的辦公室職員,默爾索之前就想搞上她,但瑪麗不久辭職,離開了公司,這種事沒有來得及發生。偶遇瑪麗,兩個人產生了好感,然後回家上牀。

瑪麗問默爾索:你喜歡我嗎?默爾索説:你問的問題沒有意義。

瑪麗再問:想要和我結婚嗎?默爾索説: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到無所謂。

瑪麗説:你真是個怪人,但我喜歡你這一點。

默爾索就是這樣一個人,對一切都無所謂。這正是小説主人公吸引我的地方。如果一個人能看清世界的荒誕本質,瞭解意義的虛無性,那他還能對這個世界要求什麼呢?我們為什麼還要焦慮?

如果我們的慾望和這個現實的世界總是衝突的,那要麼是我們錯了,要麼是這個世界錯了。對於默爾索這個人物來説,他就從來不會感到焦慮,因為他不知道應該焦慮什麼。

不得不説,《局外人》塑造了一個讓我痴迷的角色,在這個角色身上,我沒有看到對現實的無奈,而是一中強大的精神力量。他並不是一個被“異化”的人,而是一個真實的人。默爾索看到了世界的'本質,他想活的真實一些,不想被社會同化。

為了融入社會,我們經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但很多時候,我們不敢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我們經常因為家庭和婚姻妥協,那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説我們是自由的。

之後,默爾索殺了人,但沒有殺人動機。這在正常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殺人以後,小説進入了審判環節。這部分非常精彩,集中體現了司法程序的荒誕性。在審判自己的過程中,默爾索有時候哭笑不得,面對滔滔不絕的律師,默爾索一句話也插不上嘴。不禁產生疑問:到底是我犯了錯,還是別的人犯了錯。為什麼自己一直被談論,而從不被問及自己的感受?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我們經常無端揣度、八卦別人的生活,以自己的評判標準去衡量別人的對錯,卻從不問及他人的真實感受。同樣,我們自己在與生活的不斷妥協中精疲力竭的生活,卻從不問自己的真實感受。

最後,執行死刑前,當默爾索被問及是否需要上帝,是否需要臨終前的救贖時,他拒絕了神捕。這讓神捕很吃驚,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人死前不相信上帝的。

默爾索活的真實,活得真實的人是不需要上帝的。如果我們需要一個上帝才能使人生得到慰藉,那我們是否還在意義的泥潭中掙扎,還在判斷人生的價值,還在在焦慮中前行,還在努力構建本就虛無的意義之網。

《局外人》這本書值得每個在焦慮中掙扎的人深思。

《局外人》讀書筆記9

小説《局外人》小説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並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後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後,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牀睡它十二個鐘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悦”。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後。對於老闆的調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興奮”。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度是“怎麼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説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捲進一場鬥毆中,最後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着,他被審判,固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失笑。對母親的死無動於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痛處,他振振有詞地説道:“我控告這個人懷着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於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盡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看之後,他依然平靜地等待着死亡,並拒盡向神父做自己最後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回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痺了,對於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後拒盡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以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由於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説,而養老院裏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麼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麼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遊戲”,他以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並無關係,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並不會讓他流淚。對於老闆的攤派巴黎,他並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興奮”。女友的求婚,他以為“這無關緊要,假如她想,我們可以結婚”。以上兩點説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滿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於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由於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彷彿一把冷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獄裏,他屢次拒盡接見神父,由於他不信上帝,是由於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往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出了最後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看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看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啼聲。”

《局外人》讀書筆記10

黑白線描的封面,所有人都在向前走。唯有他,看往了不同的方向。

看完《局外人》,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自己的內心,也住着一個默爾索。

故事其實很簡單:默爾索的母親死了,他的態度卻彷彿只是像對待今天天氣很差一般,冷冷相對,在母親的葬禮上也沒有哭泣。後來,一次意外,在和朋友的一次海灘出遊時,錯手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被判了死刑。在生命即將結束時,拒絕接受神父的懺悔儀式。在默爾索的整個人生中,他就像是一個局外人一般。

默爾索對人生的態度,許多的行為和言語其實都不符合一般的世俗標準:他對母親並非沒有感情,卻不願做戲,哭天喊地地來告訴世人他的悲傷;女友瑪麗問他是否愛她時,他明明可以説一些甜言蜜語糊弄過去,他卻連敷衍都不願意;雷蒙問他能否和自己做朋友,他也只是回答做不做都行,在法庭上,他也沒有為自己找理由開脱,沒有聲嘶力竭地為自己辯護;在最後,神父為他做懺悔儀式,他不肯接受,並且堅持自己從來沒有對哪件事真正悔恨過……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無疑就成了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對於默爾索來説,遵守這些所謂的社會道德,便是脱離自己本心,就是要受世俗的左右擺佈,所以他拒絕了。他始終忠於自己的感情。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默爾索的自由跳出了人們劃定的框架,所以他成了大眾眼中罪不可赦的惡人,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可他從來沒有後悔過。

“大部分人總是表裏不一,他們做的往往並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羣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

其實我挺羨慕默爾索的,或者説心裏就住着一個默爾索,因為他可以一條路走到底,沒有任何負擔,甚至離開那個對他來説可有可無的世界。我已經記不清自己有多少次,為了不捱罵,為了顯得自己不會不合羣,為了不被看做不入流而去附和,去撒謊,去迎合,去做一些違背本心的事。

隨心所欲,暢所欲言的生活沒有人不向往。可後來想想,社會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更脆弱,大眾的包容性也比我們想象的更淺薄。所以世俗可以挑戰,但挑戰之前,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價。説白了,保持自我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能力,沒有資本,也沒有默爾索超脱一切的淡然,該妥協還得妥協,畢竟學會妥協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課。

《局外人》讀書筆記11

可能是年紀大了,書讀完基本也沒什麼感想,隨便寫點胡言亂語。

比起異鄉人更鐘意局外人這個譯名。

從頭到尾有種奇妙的疏離感,如默爾索看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一如讀者看着書中的默爾索,都彷彿置身局外一樣冷眼旁觀着。

空洞的內在和過滿的世界,交錯着的夏天晝日刺眼的光線和輕飄飄無夢的夜晚兩個意象,一切孤立的、無來由的、偶然的要素,象徵性地組成了一條犯罪鏈。

恰到好處的缺乏共情,缺乏普世的價值心這種消極的美德,正應和了氛圍,是內在的虛無主義。

寫到這裏突然覺得沒有感想就是對它最好的評價。

第二部裏有句話寫的真好啊,讀到的時候忍不住笑起來:

「無論如何,就算我不確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我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缺非常確定。」

我一直以來所踐行的信條,忽然得到了另一個時空的認同。

寫到結尾默爾索的爆發時(用爆發來形容未免有些冒犯),前面所有寡淡的壓抑全部在此刻昇華成明珠,反覆讀了四五遍才罷休。

(當然也不排除是因為我腦子宕機不夠用的原因)

最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太難看了,為了寫讀書筆記用極大的毅力堅持着。

再説一遍,太難看了。

全是闡述,純粹寫給外國人的,但凡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有點了解的都沒必要去看。

浪費時間。

《局外人》讀書筆記12

法國作家加繆的《局外人》,很短,很快看完,老實説,我不覺得自己讀的多麼懂,讀完第一感受是意猶未盡,總覺得跟沒講完一樣,覺得該有後續。

其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企圖用自己的思想去操控別人,把自己以為的東西當作真相,事實上,真正的真相是什麼?恐怕只有當事人知道。人的心理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東西,尤其在我近半年對心理學的研讀之後感觸更深,一個人一時一刻的想法可能涉及很多很多方面的東西,生理上的,環境情境上的,過去經歷,當時的情緒狀態,剛剛讀過的書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對你接下來一刻的某種行為或言語產生影響,但別人對你行為的猜測卻絕不可能完全考慮到所有影響因素。

總是有人試圖用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的生活經歷,宗教信仰,行為模式,應對方式等等來分析評判某個人的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和外在情緒。但是,你怎麼知道一個笑着的人內心實際是否在哭泣呢?你怎麼確定一個看似對人漠不關心的人不是在內心默默祈禱祝福呢?……這類例子太多了,每天都發生在我們周圍,但從沒有人在意過,也沒有人在去想別人、評判別人之前想到過這個問題。我們有時候就像個局外人一樣被別人排除在外,哪怕他們的討論對象就是你。他們會説你就是這樣那樣的人,你肯定是這樣那樣想的,諸如此類的話。他們分析你,評判你,自以為了解你,可以替你做決定,可以為你做辯護(就像小説中的律師),同時把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思想強加於你(就像牧師和審判官不願意相信主人公不信仰上帝一樣,非要讓主人公承認自己其實信仰上帝)。

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一個人世界裏的主人公,卻是社會羣體中的局外人,羣體拒絕我們有自己的思考和靈魂,在羣體中,我們沒有自我,我們是自己的局外人,只能看着羣體中的自己被信仰,被思考,被瞭解,被分析。

我認為,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方世界,沒有人能真正完全瞭解你,正如我覺得釋夢這個工作只有夢者本人才能完全的解讀,而且其實每個人自己也很難完全説出來自己內心所思所想的內容,人類的言語有時候並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內心,先不論有很多隻能用視覺上的圖像呈現在內心,很多無意識層面的東西甚至連圖像、夢都難以解釋千萬分之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