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行之走進都昌土塘小港散文

來源:文萃谷 1.35W

時序初冬。11月15日。

美麗中國行之走進都昌土塘小港散文

太陽慵懶地躲在沉沉的霧靄後面,猶如待閣而出的少女一般,羞答答地蒙着臉,給人一種難以言説的嫵媚,透出風情萬種。濃霧中的可見度,似乎只有500米左右,我提醒朋友説,別急,我們不搶時間,注意行車安全呵。

幾天前,有文友告訴我,説是土塘的九灣村很拙樸,要我找時間與他一路同遊,欣賞那古樸的小橋、流水、村居、堰渠,還有村後聳立的泰山。聞言之下,我心中甚覺欣喜,便慨然應允於他。今天,我們終於駕駛着汽車,出了縣城,徑直朝九灣村而去。

九灣村,坐落在鄱陽湖邊的都昌縣土塘鄉,是一個山環水抱,玲瓏剔透的詹姓小村莊。一彎澄碧的溪水從島山澗裏奔湧而出,沿着堰渠一路逶迤而來,來到小村的面前時,便急急地打着轉兒,拐着彎兒,似乎是不忍離去,之後,又無可奈何,極不情願似地從村前的拱橋下面緩緩流過,戀戀不捨地穿村而去。

山村坐落的這個溪口,正好是澗水沿途而來的第九道灣口,因此,當時的人們就給小村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九灣村。後來,隨着水面的不斷增大,村民們又自發地在溪岸處用大青石壘砌起了一個港口,從此,堰渠變成了名符其實的河港,於是,人們就把溪口改叫成了“港口”。由於港口的規模不大,小巧玲瓏,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性地把港口叫成了“小港”,這就是九灣村後來又改名為“小港”的由來。

將車放在村口拱橋的前面泊定,我們一行開始了在九灣村的行走。

霧靄正逐漸散去,此時的天空已然漸漸明朗起來了。當我們的雙腳踏在石拱橋上的時候,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新的田園輕風和醇綿的泥土芳香,我張開懷抱,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道,“九灣,九灣,我來了”。

站立在橋頭之上,我四面環顧,小村的背後不遠處,綿延起伏的泰山似一條慾望潛水的卧龍,橫亙在原野之上,耽耽地注視着遠處的鄱陽湖,情深融融。拱橋旁的渠岸邊,那一溜長長的青灰色的石板階上,許多的村婦、村姑們或蹲或跪地在石板上洗衣、洗菜,家長裏短地議論着,不時地有歡聲笑語從她們那裏飛過來,飄蕩在溪水的上空,鑽進我們的耳鼓,其間夾雜着爽爽甜甜的味道。

往岸背上看去,是一片色彩蒼黃的竹林。根根勁竹,在冬日的暖陽下,顯得愈發地剛勁、挺拔。目光掠過竹林再往上看去,遠遠地看見堰渠的上游,還有一座十分精緻的小橋架在那裏,造型既簡約而又纖巧。我的心裏禁不住思量起來,一定要到那小橋上去走走看看;用腳步去丈量它的歷史深度;用心去感受它生命中的滄桑鉅變;去覓蹤它遙遠的過去以及它身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攏回遠去的目光,轉過身來朝南望去,溪水以一種恬淡的姿態,堅定的意志,旁落無人地汨汨向南流去。在距土橋兩公里的港東,和來自鳴山源頭港的九山水合並後,匯聚成鄱陽湖上五河六水之一的主要源流——土塘水,一路往南,奔向浩瀚的鄱陽湖。因為在它的心裏,埋藏着的只有一種信念,那就是泱泱的`、煙雲深處的鄱陽湖,才是它真正的,最後的歸宿。

移步進村,走在潤濕而又柔軟的泥土路上,一種迴歸田園的怡然之情悄然自心底升起,讓我好一陣感動,情不自禁地有了一種回到了童年時代的味道,回到了故鄉的感覺。

在村中新建的詹氏祖庭旁,聳屹着一棵偉岸、峻挺,村裏沒有人能説得出準確年齡的,古老的大棕樹。它岸然地站立在那裏,渾身隱隱地透露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英武之氣,讓人感受到一股來自正義的,氣勢磅礴的力量。站在古棕樹下,我一邊讚賞着棕樹的英姿,一邊用心地聆聽村中的長老給我述説小村的來歷。

時光上溯到二百餘年前,這裏只是隔壁肖姓村莊的一片撂荒地,長滿了低矮的菱刺樹,成了一片人們眼中無用的,哪怕是用來做柴火,人們都嫌棄的菱刺巒。

那一年的元宵夜,待字閨中的,芳齡二八的肖家閨女肖伊娘在綵樓上拋繡球,砸中了上灣詹村一個叫做詹軒的英俊後生。

原來啊,這詹軒長得是身材魁梧,體格健壯,相貌俊朗,英武逼人。那肖伊娘是早已躲在繡樓的窗櫺後面,將樓下的情況看了個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詹軒站立在人羣中,無異於鶴立雞羣,瀟灑倜儻,風景這邊獨好。那精明的肖伊娘,一眼就瞧準了她心中的意中人羣非詹軒莫屬,所以,她從窗口探出身子,一把就將繡球拋穩穩地拋到了詹軒的頭頂上空。這詹軒人高馬大,見繡球衝自己飛來,心下甚是竊喜,只輕輕舉手在空中一攬,便將繡球捉在了手心裏。從此,成就了一段佳緣,創立了一番事業,開出了一片嶄新的天地。詹軒,成了肖大財主家的乘龍快婿,稱心的姑爺。

這詹軒自從娶了肖伊娘之後,雖然自己的家境不是太好,但是吧,他對肖伊娘是百般到地愛撫有加,極盡呵護。夫妻二人是夫唱婦隨,恩恩愛愛,地有田間,辛勤勞作,風雨同舟,甘苦與共。每到節令時日,詹軒總要駕上一葉小舟,帶上心愛的妻兒,用一路的槳聲和着流水的歡唱,搖曳開肖伊娘那燦若桃花般的笑臉,銀鈴般的笑聲灑落在水面上,隨着溪水流淌。招來了堰渠兩岸許多,春秋冬夏四季不同的豔羨目光,更加搖開了他們小夫妻胸中那長長久久的期盼與嚮往的心花。

他們總是在肖家的菱刺巒前的溪口那裏系舟登岸,走過不知是始建於何年何月,渾身佈滿被歲月雕刻出萬千氣象的古老青石板橋,去拜望和孝敬孩子們的外公外婆,他們小夫妻的的高堂雙親。

有一年的春節期間,愛女心切的肖家老人,總是見愛女愛婿要經過一路的舟車勞頓之後,才能一身濕一身泥,好不容易地回到家裏來一次。於是,兩位老人在通過一番仔細地商量之後,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決定將溪口的菱刺巒前那幾十畝的撂荒地贈送給自己這一對招人疼愛的女兒女婿,叫他們開墾出來耕種,另外還給了他們兩不少的水旱田。這在當時的情形下,這件事情還遭到了肖家大老舅的百般阻撓和極力反對。

從此伊始,詹軒夫婦倆便攜家帶眷在溪口定居了下來。通過他們十幾年的辛勤耕耘,撂荒的菱刺巒變成了富饒的田土地。將溪口的泊船處用青石壘砌起一個口岸,形成了一個秀美靈巧的港口。兩百多年來,這裏慢慢變成了一個鄱陽湖邊,依山傍水,靈秀的小村落。

聽村中的長老講述着小港村那久已遙遠的故事,我不禁被詹軒夫婦倆那種不畏萬難,艱辛創業的精神所深深地感動。

踩着村中的小道,緩步走上了村西的青石小路,這裏是連通小港堰渠東北的主要通道。順着青石小道一路前行,就到了之前看到的那座造型簡約纖巧的棧橋。棧橋是由長條青石搭建而成的。宛如高架在堰渠上的一條古色古香的綵帶,飄舞在人們的心中,神態是那麼地秀美,姿態是那麼地端莊,給人們留下無邊無盡的遐想。長條形的青石橋面上,一道道深深的輪印和轍痕,寫意着它的今生與過往,鐫刻下歲月風雨在它的身體上烙下的歷史與滄桑。

我不由停下移動的腳步蹲了下來,靜默地注視着橋面,撫摸着大青條石,低聲地呼喚遠去的歲月過往,任由思緒在青石棧橋的上空隨清風飛揚,帶去我心中的那一份無法表達也難以言説的憂傷和悵惘。

如今的小港,早已經在富民政策的關懷下,在堰渠的對岸又建設了一座嶄新的村莊,但是,古老的九灣村依然以它獨有的風姿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不啻為一個旅遊休閒、親水漂流的好去處。

“冬日,友同,小港逢;石道,古樹,鞍轎送;泰山,島澗,虹霓外;棧橋,流水,村居中;豔陽麗俏,明然悠遊九灣下,情寄川壑,浮華滌盡,塵灰怎蒙?”這是我在小港村遊歷之後的一番真切感慨。

這就是我印象中的九灣村,這就是我印象中的小港。小港,小港。我寄望你風情不改,情懷依舊。人生當如你,心懷似清泉水一般地澄澈明靜,意志如門前的流水般地堅定,抱定一個信仰,“百折千迴心不退,無畏方能施無畏”,屹然聳立,活出自己的風骨,活出自己的氣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