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泥土之中的播種優美散文

來源:文萃谷 2.76W

一、

紅薯,泥土之中的播種優美散文

晚秋,金色的陽光,温和地灑向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寶藍色的天空,白雲就像一羣羊,在遼闊的草原悠然漫步;空曠的原野,一派秋收的景象。“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大雁往南飛,至衡陽迴雁峯處徘徊由北向南,在天空寫着動人的情書,雁的心裏和行動,都只有“一”“人”兩個字。

紅的楓葉、黃的銀杏,隨着秋風郵差的腳步,將一頁頁彩色的信箋,交到大地母親的懷抱。“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不必感歎歲月如過隙白駒,溜走無痕,且看田野上一片秋收的景象。蘋果黃裏透紅,壓彎了枝頭;紅色的石榴,像掛在樹上的燈籠;白色的棉花,像從空中跌落的朵朵白雲;微風吹來,沉甸甸的稻穗,盪漾着金色的波浪,空氣中漫逸出豐收的味道。

陽台上堆放着剛從地裏收回來的紅薯,散發出泥土的清香;滋潤的薯皮黃裏透紅,偶有幾根細的根鬚,像紅薯的觸角,打量着外面的世界;上面薯藤的切口,溢出乳白色的薯汁,若是沾到手上或者衣服上,就像會變色的顏料,立刻變成青綠,難以清洗。紅薯豐收,大約有兩三百斤,最大的有三個男人拳頭合起來那麼大,小的只有拇指那麼粗。“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夏種下去的是薯藤,經過大自然這個魔術家的演變,秋天卻也收穫了紅薯。陽台,就是父母親這一季收穫的展示廳。

二、

父母選擇種紅薯,是因為它易栽種、無蟲害、產量高。“無心插柳柳成蔭”,紅薯也像柳樹一樣,插到哪裏,就在那裏生根、結果。家鄉的粉沙土質疏鬆,易濕易乾的土壤,非常合適紅薯的生長,所以,每當秋收的季節,鄉親們家家户户豐收,都堆成小薯山。

記憶中,那時條件沒這麼好,現在國家提供垃圾箱,定期收走集中處置。小時候倒垃圾,規定在村子右邊山腳下的露天垃圾場。每逢端午節前,家家户户大掃除,門框擦得油亮,準備插上艾草和石菖;垃圾場全部清理,上面粗大的、不溶於水的,就集中燒燬;下面的菜渣、塵埃等細顆粒,留做家淤(家肥),可單獨使用,如需肥料更足,也可拌入豬屎雞糞,施肥菜地。

準備家淤後,大人們會去“整薯土”(包括除草、鬆土、整平)、打坎(在平整後,每隔一尺左右,用鋤頭淺挖留個小坑),再把家淤挑到地裏,用破缺的碗放肥,在每個小坑的一邊倒上半碗,留待另一邊無肥的栽種薯苗,這樣,剛栽種的幼苗不會被肥嗆死,等長大後苗正根穩,根鬚吸收到家肥的營養,又能生長得更茂盛。

“五月五,過端午;包粽子,吃黃糖;河漲水,插薯忙。”等到南方漲“端午水”(端午節前後下雨),父親就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冒着大雨出去了。看着這畫面,腦海浮出“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可是,父親很快就會歸來。才過一會兒,就挑回兩大捆薯藤,放到屋檐下避雨的地方,準備剪薯秧(薯苗)。

躺在地上水淋淋的薯藤,像外層塗了清漆,綠得發亮;有些薯葉被捆得背面朝上,葉柄綠得像玉簪,葉背紫色的脈絡,像一條條血管在流淌;有些藤條太長,在地上拖得沾滿泥漿,像被黑的蕃茄醬醃製。我拿來剪刀,學着父親那樣,每一根薯秧留三到五個葉柄,粗藤的薯葉稀疏,生命力強,就留三片葉,根據生長的方向,藤下面葉柄的下端要留四個手指橫着那麼長,以便栽到泥土下,上面留半釐米,保護葉子就行了,細藤留五片葉子,藤條尖部不用作薯秧,太嬌嫩不易成活。父親告訴我們,做人也一樣,不要像温室中的花朵,經不起風雨;也不要像薯藤尖,嬌嫩就會被淘汰。

為了趕在下雨時完成插薯秧,母親也要去地裏幹活,沒有蓑衣,用一根跟肩同寬的布條,紮緊蛇皮袋一端的兩個角,再往脖子上一套,蛇皮袋就背在背後,簡易的蓑衣就製作完成,戴着斗笠,披着白蛇皮袋蓑衣,和父親一起,佝僂着身軀,在生活的土地上,任憑風吹雨打,種下收穫的希望。

搶種的紅薯,吸收汗水混合的雨水,像是更懂人意,更易成活,也極易打理,就像小時候的我們,不用精細呵護,隨意放養就能茁壯成長。紅薯經拔草、鬆土,整枝修葉,暑假過後,薯兜(藤的根部)凸堆(沙土隆起),紅薯已長大成熟,預示泥土之中藴藏着收穫,鄉親們便開始挖紅薯,磨紅薯,曬紅薯。

三、

在那些貧困的年代,糧食緊缺,每年青黃不接時都會斷糧(沒有米飯),替代主食米飯,紅薯是主要功臣,甚至超過米飯的地位,因為,一株紅薯從莖葉和根,可煮成多款菜餚,做成主食也可多種花樣。

嫩的薯葉,可炒着吃,可煮成青菜湯;莖撕掉粗皮切碎,可炒成下飯菜;紅薯隨着米飯一起煮,裝飯時用勺子和勻,甜絲絲的米飯透着紅薯香,這樣的紅薯拌飯,沒菜也可吃兩碗;曬成的紅薯幹,可作零食,也可在來年青黃不接時,和米一起蒸,叫紅薯幹拌飯。紅薯榨汁沉澱曬乾的澱粉,可以加適量的水,倒入臉盤放入鍋里加熱蒸熟成片狀,叫“荷結”,曬乾可用作早餐、晚餐或者作菜食用;切成條狀粉絲,或者直接加工成圓形粉絲,都可曬乾易保存。濕荷結塗上紅色、再捲成筒狀、切成片、再炒爆或油炸。每片中間有一條彎彎的紅色,形狀像蝦,稱為蝦片。炸蝦片的時候,我和弟妹們是最快樂的,不僅可以自己動手加工食物,還能吃到美味的零食。

紅薯磨碎榨汁取澱粉。榨出後餘下的'薯渣,揉成飯碗那麼大,用力甩到土磚牆上,一面貼牆,牆壁吸取部分水份、吸穩固定;另一面,牆上位置高,通風透氣,陽光充足,易曬乾。幹品叫薯渣餅。有的鄉親,來年斷糧時,紅薯也沒了,就蒸或煮薯渣餅棄飢。

小時候,我家的條件稍好,薯渣都做豬食,村裏有一户特困户,每年都會在斷糧吃薯渣。看着他家的哥哥盛一大碗,吃得津津有味,饞得我特別想吃,回家向母親要求吃薯渣,母親笑着説不好吃、沒營養,卻反對無效。看我堅決的態度,母親端一碗米飯,跟伯伯家換回一個薯渣餅(從牆扯下的一團薯渣),回家就煮給我吃。

一小會兒,母親遞來一碗煮好的、灰不溜秋的、糊糊狀的薯渣,我按奈不住嘴饞想吃,才用吹了兩下,就塞進嘴巴,無奈太燙,嚐了一小口,感覺難以下嚥,就再也不肯吃了。

後來,那家哥哥還多次問我,要不要再用米飯換薯渣餅?他還想吃我家米飯。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我,對事物都覺得稀奇,什麼都想嘗試,調皮又不聽話,不知父母是如何將我調教?是不是也像種紅薯?是不是也在風雨中栽種、在陽光下剪枝?

這些年,父母跟我住到市區,家鄉的土地也就荒廢了,可他倆閒不住,在駕校低窪的角落開墾出一小片荒地。春節,父母從老家帶來紅薯,留下幾個,放在潮濕滋潤又陽光充足的地方。立春後,天氣逐漸暖和,紅薯皮從黃色變成青綠色,細根鬚脱掉的地方,呈紫紅色的小圓點,幾天後,紫色的圓點顏色加深,漸漸凸出於薯皮,再過些天,便冒出紫紅色的薯芽,滋潤髮亮、嬌嫩新鮮,這時,母親就把發芽的紅薯種到地裏,沒過幾天,從澆水的濕地裏,就伸出一片片小綠葉,像是紅薯派來的使者,用稚嫩的眼神,閲讀塵世萬物,超級“萌萌噠”。

南方充足的雨水和陽光,是紅薯最好的營養品,薯娘(薯種)上面每一個紫點都會抽出藤條,十幾天後,就會長出一大束薯藤,不到一個月,就封土(薯藤爬滿土)了。

農曆四月底,天空下起了一場小雨,為了能讓我們早日吃上紅薯,父母就急着割薯藤、剪薯秧,再把紅薯插到地裏,他倆每天澆水,像呵護孩子的飲食一樣,早晚各一次。陽光充足,水份滋潤,紅薯也非常爭氣,長勢非常喜人,葳蕤青翠,藤條尖呈淡紫色,爬在地裏,微翹着頭,那勢頭像請假去旅行的老師:“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雨水如期而至,今年的“端午水”真的漲了,暴雨連續下了三天,湘江水位不斷上漲,外圍的水不但流入不了湘江,而且還往外倒灌。薯土的位置偏低,第二天就被淹沒了,一星期後水位下降,而薯苗也爛得枝分葉離。

父親每天清晨起牀,到校外溜達,看看他的菜地被慢慢淹沒,又發現水退薯苗沒了,父母心裏不是滋味。可是,他們並沒有因為紅薯苗被淹、力氣白費而懊惱,而是在退水後,積極準備再種,趁土還濕,趕到農貿市場買來薯秧,再次栽種。

漲水帶來養份滲到地裏,第二次種的紅薯好像知道自己的來之不易,不用多少打理,長勢就超過第一次。因為栽種時間延遲,挖紅薯也就推遲到晚秋。紅薯,雖然第一次經歷了天災毀滅,但是,父母不言放棄,再次栽種,換回現在豐收的碩果。“鍥而舍之,杇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持之以恆做任何事情,都一定會有收穫。譬如育人,不能因一次錯誤或過失就放棄,應是給予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機會,再次播種良好習慣的種子,才能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近年,國內外,都把紅薯當成是寶、身價倍增;抗癌、抗氧化、抗衰老;補鉀、補鎂、補維生素。

“舊年果腹不願談,今日倒成席上餐;人情顛倒他不倒,自有真情在心間。”從昔日人們的果腹粗糧,到現在的筵席餐上,其實,樸實不張揚的紅薯,以及種薯人的毅力一樣,絲毫沒變,變化的只是人心、是社會的進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們返璞歸真的心態。

朋友、同事得知我家紅薯豐收,都想飽飽口福,父母也給每人裝幾個,送給他們,分享豐收的喜悦。

“羞為王候桌上宴,樂充粗糧濟民難;若是身價早些貴,今天不怨埋沙鹼。”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不管網絡如何宣傳、不管如何把它供為精品食糧,紅薯它依然平淡,不曾顯擺任何的華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