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六年級學生讀書筆記10篇

來源:文萃谷 1.16W
荀子六年級學生讀書筆記1

週三的早讀班裏讀起了荀子的《勸學》,聽着聖人諄諄的教誨,頭腦中回想着我的學生生活,一份親切與温暖盪漾在心頭。課餘,我借了何老師的語文書,重温了這不到四百字的短文。

荀子六年級學生讀書筆記10篇

《勸學》是高中語文課的名篇,對於我也曾爛熟於心。然而高中時代的我,從沒有被這篇小小的短文打動過。那個時侯,我喜歡大聲地讀“……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户侯!”,我也喜歡一遍接一遍地背“登斯樓也,則有去國還鄉,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懷着一顆少年衝動的心,想象着先輩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感覺,不禁怦然心動。

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期末考試,世界古代史的老師列出了考試範圍——186個名詞解釋,每個名詞都是幾乎四百字的解釋,我和夥伴們用了一週多的時間通宵達旦地把它們抄下來,看着那厚厚的一疊紙,想着我要把它們背下來,心裏有種欲哭無淚的感覺……

此後的兩年,每次的期中、期末考試我們幾乎都是在數百個名詞解釋中度過的,中文系的朋友問我,背這個到底有用嗎?我無言以對。每次夜半捧讀,抬頭仰望星空,我問星星:這難道就是我想學的歷史嗎?星星無語……

大學的第四年,和一個師姐聊天的時候無意中提到歷史系學習的收穫,她説:你難道沒有發現自己從看不懂別人的論文,到現在不知不覺地看得懂了嗎。我忽然意識到這是一個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真實過程。在抄抄寫寫、記記背背的過程中,我懂得了歷史學習最基本的無數個概念,是它們幫我看懂了專家高深莫測的論文,理解了智者玄妙精微的思想。我是該感謝這四年間那幾千個名詞解釋啊!

那天晚上,我又想起了“登斯樓也,則有去國還鄉,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但是耳畔再沒有“談笑間”的快意,而是迴響着“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萬里之行,始於足下”,於是,我找到了名詞解釋本,寫下了“腳踏實地”。

荀子六年級學生讀書筆記2

這幾天,我和媽媽一起讀《勸學》。《勸學》是古代荀子寫的一篇文章,他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思想家之一,爸爸説荀子是韓非子和李斯的老師。

我讀了《勸學》之後,受益匪淺,比如:“學不可以已”:説明學習永遠沒有止境,勸告人們不要停止學習。我還比較喜歡:“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它的意思是讓我們不斷的努力,不斷地超越前人的成就。“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是讓我們不斷學習,增長見識,懂得更多人生的道理,這讓我想到了杜甫的一句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這句話對我啟發很大,勸告我們,做事情要一點一滴積累,不怕困難和麻煩,才能取得更大的收穫。

讓我們用《勸學》中的一句話共勉:“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六年級學生讀書筆記3

”讀完《勸學》,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學習。學習要“用心一也”!知識是由一點一點積累而成的。

作為“師那就得做到讓學生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於學習的人,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這個“學”字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啊。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文中寫到:“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這幾句話裏概括了許多。帶着目的、帶着思想、帶着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後人進步的方法,

荀子在本文中提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學習就得腳踏實地的學,學習其之中的真諦。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可惜。在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是時間和機會,有些學生在國小間一但錯過了學習的時間和機會那麼也就沒什麼後話啦。

《勸學》讓我讀懂了“要讓學生認準了目標,總結了方法,鍥而不捨,不斷努力。

荀子六年級學生讀書筆記4

初讀《勸學》,荀子時而言物時而論人,感覺毫無章法。但仔細讀過三四遍後,思路逐漸清晰,荀子要告訴我們的是,從瞭解自己,到修養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過程。

做人最難的是瞭解自己,好像禪宗參口頭禪“我是誰”一樣。為了方便我們瞭解,荀子給我們暫時確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我是“冰”,“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如果“藍”與“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標準,捫心自問我做到了麼?更不要説荀子所要求的“青”與“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過地理以及自然現象,一步步展開告訴我們萬事萬物形成有它的機緣,瞭解人應該是什麼樣子。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擴大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不斷超越自我。所以,人區別於牲畜,是因為人具有學習的能力,但也僅僅是一線的差別:“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有時稱人為“行屍走肉”,是因為“無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結於一也”,則滿足了做人的基本條件。

荀子教導我們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從天地間的現象、事理到《詩》、《書》、《禮》、《樂》、《春秋》等綱要,深入淺出的舉例論述,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做人本該如此”。但我們的人生為何在不斷退色(從青→藍→淺藍→灰)?為何我們“漸行漸遠”遠離大道呢?因為我們忘記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由於人的根本煩惱貪、嗔、痴的存在,心智被矇蔽了,對於世間萬物所展現的自然規律我們視而不見,聖人所倡導的為人之道我們聽而不聞。荀子簡要的區分兩種為學的態度: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如果僅僅“入乎耳,出乎口”,而沒有經過“心”,這樣的學習對於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如何能夠提升自身的修養?我們應該做到“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在這裏,荀子告訴我們如何打破障礙,開啟智慧的兩種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學,把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熟記於心;然後,反省自己的心態以及言行是否符合為人之道,正確的堅持,錯誤的拋棄;最後,做到心、意、行統一,世間的為人處世儘量合乎於道法。當然還要繼續學習、反省、做事,如此反覆,心量不斷擴大,境界不斷提升。

第二,按照類似於禪宗“戒、定、慧”的法門修行也能成功。關於“戒”,荀子反覆要求我們,“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説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使目非是無慾見也,使耳非是無慾聞也,使口非是無慾言也,使心非是無慾慮也”。關於“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羣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最後,由定生慧,荀子稱之為“應”,“能定然後能應”,能應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誡我們,雖然我們生為“人”形,但若不勤於學習,不瞭解本心,就會與“禽獸”無異。荀子同時告訴我們,經過不斷修煉後的為“人”的標準:“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為“人”就已經很難了,但是在《勸學》裏,荀子並不僅僅滿足於為“人”,因為青要勝於藍的,如何成為“聖賢”,是他對我們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會進入“聖人”的境界,超越自我並不是自己超然於物外,而是應該具有極度謙卑的心態,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是才對。在《勸學》通篇,找不到荀子對於聖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經為我們指出了成為“聖賢”的必經之路,在開篇他已經提到“學不可以已”!

荀子六年級學生讀書筆記5

荀子以他縱橫捭闔的雄辯、嚴謹細密的邏輯,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和應取態度,他勸勉世人為學,語重心長,發人深省。

荀子指出 “ 學不可以己 ” , 是很合乎道理的。知識是浩瀚的海洋,隨着社會進步,現在的知識遠比古代豐富。知識日新月異,經驗年積月累,沒有一個人能夠説他已經囊括了全人類的知識。學習如同在知識海洋上遨遊,不可停止一日,不可荒廢一時,要長此以往,永遠進取,才有可能到達知識彼岸。知識的寶庫奧祕無窮,用陳舊知識顯然不能扣開成功的大門,只有吐故納新,不斷獲取最新信息充實頭腦,才能在五彩繽紛的現實生活中不被事物的雜亂無章現象所迷。 “ 學不可以己 ” ,一旦停止學習,就會落後於時代,被歷史前進浪潮淘汰掉,這是時代提出的迫切要求。只有不斷汲取知識瓊漿玉液、甜汁蜜果,才可能提高自己。

孔子與他的弟子顏回有一段精彩對話,顏回説: “ 南山之竹,生來就直,不需要墨線校準。 ” 孔子説: “ 箭頭裝了箭尾,其飛不更輕巧,其入不更深嗎? ” 形象説明學識可以增長才乾的道理,顏回深受啟發,於是欣然拜孔子為師。荀子也説: “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 ,同樣説明了學習潛移默化的作用。 “ 非學無以廣識 ” ,常學則可以 “ 智明而行無過 ” 。通過後天的學習,完全可以改變人的自身缺陷,陶冶性情,行動變得高尚,思想變得豁達,識解變得通徹,頭腦變得靈活,道德日益趨於至善至美境界。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愚拙平庸變得聰明非凡。如果我們養成好學不輟的習慣,一生該學多少知識啊!像蠶一樣不斷吃進桑葉,又會吐出一縷縷光潔的絲,那麼你的努力將獲益非淺,社會也將受益非淺。

學習不是為了裝潢,為了談吐吹噓,而在於假借外物,如上高台,登高而博見,如順風而呼,使聞者彰,這實際上彌補人的能力之不足,發揮智謀的無窮威力,達到 “ 致千里,絕江河 ” ,物我所欲,改造自然的目的。

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知道為學容不得半點弄虛作假、一知半解、好高鶩遠的做法,反對淺嘗輒止、驕傲自滿、見異思遷的態度。而應該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 今日悟一事,明日知一理 ” ,積硅步,聚小流,鍥而不捨。有一付對聯説得好: “ 好大喜功終成怨府,貪多務得哪得閒時 ” 。學習不要以為瑣細而委棄,認為高難而卻步,要有日積月累的功夫, “ 快船遲開晚進港,笨鳥先飛早入林 ” ,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登上萬仞高峯,每一步都是同等重要,沒有咫尺跬步積累,休想到達絕頂。

孔子説:“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自得也,則得久,得久則居之安,居之安則取之左右逢其源”。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 最無益,無過於一日曝、十日寒 ” 。精巧的工藝品,全憑人工摩玩鐫刻之不已。滴水穿石全憑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一以貫之,聚焦於一點,用心專一。蚯蚓雖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在土壤中自由穿入,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我們學習需要這種精神,才能由知識的必然王國到達自由王國,進入運用自如、左右逢源的境界。

荀子六年級學生讀書筆記6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這句常常出現在在我們的話語,便出自戰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的着作——《荀子》。

在《荀子》一書中,反映荀況唯物主義自然觀的,主要是《天論》、《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論篇》開頭便説:“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這就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説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他説:“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礎上,荀況大膽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他説:

如其把天看得非常偉大而仰慕它,怎麼不把天當作一種物來畜養它,控制它?如其順從天而頌揚它,怎麼不掌握和控制天的變化規律來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時坐等它的恩賜,怎不因時制宜,使天時為生產服務?荀況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到最高峯,成為中國唯物主義思想史上的一顆燦爛明珠。

在《非相》篇中,荀況堅持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用大量的歷史事實,徹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義相術。他説:觀看人們的相貌,不如研究人們的思想;研究人們的思想,不如選擇正確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決定人們的思想,而思想卻受一定方法的支配。

方法正確,而且思想能遵循它,雖然相貌醜陋,只要思想方法對頭,也不妨礙成為君子。雖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對頭,也免不了成為小人。人們的禍福與人的相貌無關,而是由人們後天選擇什麼道路決定的。這就揭穿了唯心主義相術的騙人把戲。

反映荀況唯物主義認識論思想,主要表現在《解蔽》、《正名》、《勸學》等篇中。在《解蔽》篇中,荀況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認識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認識的這一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前提。他説:“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凝止之,則沒世窮年不能偏也。”他認為,人們認識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個片面所侷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們糾正了片面認識,才能使認識符合正道,對正道三心兩意則必然迷惑。

這就強調了認識要有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在《正名》篇中,荀況強調了感性認識的作用,他説:人都有對感覺印象進行分析辨別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聽覺器官才能辨別聲音的不同,依靠視覺器官才能辨別形狀的不同,所以心的驗證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覺器官接觸所感覺的對象以後才能發揮作用。

如果感覺器官接觸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認識它,心對它考察了而説不出道理來,那麼人們沒有不把這種情況説成是沒有知識的,這就是根據感官接觸外物而確定名稱同和異的情況。在“名”、“實”關係問題上,荀況主張“實”決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實”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在《勸學》篇中,荀子談了知識的來源問題,他認為人的知識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習教育的結果,從而駁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驗論。

他特別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並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形象比喻,説明學習沒有止境和後來居上的道理,勸導人們要進行廣博地學習,要發揚“鍥而不捨”、“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對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和雜而不專,成為激勵後人學習的名篇佳句。

荀子六年級學生讀書筆記7

《勸學》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開篇。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它告誡世人要將學習作為人生的羅盤、燈塔。

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於學習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樣去行動,像實幹家那樣去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帶着目的、帶着思想、帶着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進步的方法,記錄自己的心得,用行動來實踐。

荀子所云“鍥而不捨,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 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

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裏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生 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為知識而活,為讀書而生, 生命有限而學海無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 成江海”。也就是説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就 會發現每時每刻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積少成多、積 土成焉,天長日久,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告訴 我們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恆。“駑馬十駕,功在不捨;楔 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 程,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惑,抗得 住干擾,靜下心來學,循序漸進學,聯繫實際學,鍥而不捨學,方能 有所收穫,有所提高。

《勸學》讓我讀懂了“粗實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憑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正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荀子六年級學生讀書筆記8

讀了荀子的《勸學》,我不僅被文中優美的語言和生動而深刻的比喻而深深吸引,更重新思索了“學”所藴含的豐富內容。就像文章開篇所談到的:“學不可以已”,無數句古語在鞭策着我們去學習——“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一個漫長而終身需肩負的使命,又需要點點滴滴積累的堅持。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付出努力與汗水的人,即使擁有方仲永一樣的天資,也終將一事無成,而許多天資平平卻在後天懸樑刺股、堅韌不拔地奮鬥、學習的人,也獲得了他們的努力應得的成就。

古人勸學的例子數不勝數。“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只為孟子能有一個優越的學習環境,至此專心致志不受干擾:斷織勸學,只為兒子明白“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的道理:樂羊子妻,引刀趁機,只為證明學習與織布一樣,需日積月累,“遂成丈匹”。無數個千古流傳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需要堅持不懈,需要腳踏實地,需要付出艱辛,需要矢志不渝。

我們作為學生,學習是我們的天職。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學習,但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並沒有達到“學習”二字真正的要求。學習不僅僅是不遲到不早退,不僅僅是守紀律做作業,學習是一種無時無刻不虛心上進的態度,學習是一種永無止境不懈怠的追求。

想到平時的我們,把寫作業、背課文當成一種壓力和任務,應付差事,草草完成,不琢磨也不深究,這樣的我們永遠難以取得長足的進步!讀完這篇課文後,我決定樹立一個新的學習態度,嚴格要求自己,注重細節,勤學好問,不斷進取,將“學習”當成一種樂趣,一種使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學生,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負責。

荀子六年級學生讀書筆記9

我是一名國小教師,作為”師“那就得做到讓學生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於學習的人,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這個”學“字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啊。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文中寫到:”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這幾句話裏概括了許多。帶着目的、帶着思想、帶着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後人進步的方法,

荀子在本文中提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學習就得腳踏實地的學,學習其之中的真諦。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可惜。在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是時間和機會,有些學生在國小間一但錯過了學習的時間和機會那麼也就沒什麼後話啦。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就是説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就會發現每時每刻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積少成多、積土成焉,天長日久,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告訴我們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恆。xx的博學多才難道是在腦子上做個手術,把一個知識晶片移植進去而得來的嗎?聞名世界的愛因斯坦或居里夫人他們所創造輝煌成就,難道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呆在房間裏什麼書籍都不閲讀自己創造出來的?不可能!他們是經過長年累月一點一滴地積累了淵博的知識,然後在這淵博的知識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啊!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古人就曾説過”書山有路勤為徑“讀書的唯一捷徑就是勤。只有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惑,抗得住干擾,靜下心來學,循序漸進學,聯繫實際學,鍥而不捨學,方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人比蚯蚓優越得多的條件,再加上學生的恆心,加上我學生的一心一意,加上我學生的鍥而不捨。我相信有的學生還是能做到的

《勸學》讓我讀懂了”要讓學生認準了目標,總結了方法,鍥而不捨啊!不斷努力。

荀子六年級學生讀書筆記10

《勸學》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所寫的,顧名思義,《勸學》裏講的就是勉勵,鼓勵大家學習,在高中生活中,我有幸學到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勸學》,這篇文章給了我許多啟迪,讓我受益匪淺。

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有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許多學生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學習是一件很苦的事情,能堅持下來真的很不容易,可能堅持下去的就是成功者。但如果你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那肯定不可能成功。

有恆心,有毅力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必備條件,做事情不能怕吃苦,堅持到底就是成功!正如文中所説:“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人天分的高低各不相同,但即使你天資聰穎,但不好好學習,還是不如那些天分一半,但堅持不懈努力學習的人。

粗粗的鐵棒可以磨成繡花針,那是何等的毅力!司馬遷一生走過無數地方才寫出《史記》一書,徐霞客一生用雙腳踏遍祖國所有的名川大山,最終寫成了《水經注》。古人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讚揚與學習。

有了這樣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再加上專一的目標,那就如同如虎添翼,做事情也會事半功倍。正如文中所説:“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我們要是今天學樂器,明天立志成為歌手,後天又要學畫畫,那以這種朝三暮四,做事不專心致志的態度,到頭來只會像狗熊掰棒子一樣——一無所獲。

人的一生是緊張而又忙碌的,我們的人生應高是豐富多彩的,為了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那就學一學十駕的駑馬和用心專一的蚯蚓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