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孝要趁早隨筆

來源:文萃谷 1.53W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一個連自己的父母和長輩都不孝敬的人,不可能會是個心地善良、富有愛心的人,即使這個人再有錢,再到處裝樣子搞施捨,也不會有人相信他真心行善、是個慈善家或者説他道德高尚。它和我們平常説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是一樣的道理。

盡孝要趁早隨筆

孝敬父母長輩,是一個家族的家風,也是一個國家的國風,我國的孝道文化在海外華人世界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繼承,這種孝文化又會對他們所生活的國家或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它是中華民族奉獻給全世界的`文化遺產

可以説,現在父母的狀況就是自己以後的樣子,你現在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你的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深受感染和啟發,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家風”。等你老了,孩子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自己。書香門第、家庭暴力、勤勞善良、勤儉節約、經商之道會一代代遺傳,其實就是家風所造成的影響。有人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還有人説:“你自己是原件,家庭是複印機,孩子是複印件”,可見,家庭教育以及自己的表率、言傳身教作用對下一代的影響是如此的巨大。

“子欲孝而親不待”,每次去上墳,我都會有這種感受,特別是隨着年齡的增加,親人一個個的離世,這和感覺就越來越強烈,我甚至於會偷偷的落淚傷感。在墳上,母親總會拿着糖果等貢品、清香和紙花一個挨一個的到祖先的墓碑前祭奠和禱告。父親總會拿着鋤頭或鐮刀在墳頭上剷除雜草或添些新土。其實,為祖先上墳、掃墓,這是孝道,也是對以前沒有儘夠孝道的反思、補償和追加,更是一代代人孝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延續方式。

一個人的德與孝永遠是連在一起的,如果一個無德、不孝的人,可能比無才更可怕。和珅、秦檜、嚴嵩等等歷史上的奸臣、大多才華橫溢,卻沒有一個好的善終或歷史評價,就是因為這些人的“德”與“才”不相配或者説“橫溢的才”把“人性的德”本來的空間佔據了、擠壓了。

古代人對子女的孝道比現在還看重。比如説“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現代人看來有些苛刻,但這與古代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所影響的戰爭、養老、耕種、狩獵有關,我們還得辯證的去理解,不能以現在的情況去批判。古人有一種選官任官的方式“舉孝廉”,就是從這個地方有一定才學,又是出名的孝子、人品也得到好口碑的人當中推選官員。曹操就是被舉孝廉為官,最後成大業的人之一。古人對守孝也很看重,在尊親去世後,在服滿守孝期以前停止娛樂和交際,表示哀悼。甚至於在幾年的守孝期間不結婚、不考官。原來已經當官的請假回鄉守孝幾年,職務保留、俸祿照發。江革行佣供母、董永賣身葬父、漢文帝劉恆為母親親嘗湯藥等等古人孝老敬親的故事流傳幾千年,一直被後世推崇。可見古人對盡孝是如此的重視。

現在有些人,當了官或者發了財,為父母的喪事大操大辦,或者耗費巨資、大興土木為祖先修墓,往往適得其反,最後沒有得到親朋、社會的好評和認可,原因是社會更看重老人在世時,這個人所力所能及盡的孝道,而不是去世後的作秀或表面上虛偽的眼淚。甚至有一個當今的州官,可笑到“為紀念父親去世五週年”大肆請客、收受禮金,最後被查處,落得孝沒盡好,還身敗名裂的下場。

所以,盡孝要趁早,趁着親人還能夠感知這個世界的美好;盡孝要趁早,趁着每次回家叫一聲“爸爸”或“媽媽”,還有人能回答你;盡孝要趁早,你現在付出的就是你以後得到的回報;盡孝要趁早,不要因為忙於工作和生活,疏忽了老人的精神和物質需求,造成“子欲孝而親不待”的追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