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讀後感(精選29篇)

來源:文萃谷 6.34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未來簡史》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未來簡史》讀後感(精選29篇)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承接了他的上一本著作《人類簡史》的主題展開討論。

如果説讓逸爸用一句話概括《人類簡史》的主題,應該是:人類,或者準確地説,我們智人只是人種的一種,沒什麼了不起。人類成為世界的主宰是因為我們有了三次革命: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技革命;且學會了用編造故事的方法將大規模的人凝聚起來,共同協作。

赫拉利認為智人沒有什麼了不起。未來也會保持沒什麼了不起的狀態,所以智人千萬不能得意忘形,得保持一種敬畏之心。對什麼保持敬畏之心呢?答案是:要對數據主義保持敬畏之心,因為人類的自由意識不靠譜。

我嘗試概述一下他的大致觀點:

1.我們智人有別於動物,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智商高於動物或其他族人(如尼安德特人)和發明工具,更重要的是我們人類能編織一個意義之網並讓大多數人能相信這個意義之網,從而進行靈活的協同合作;

2.意義之網在農業時代後凸顯,從各類神靈的'崇拜,到世界三個宗教,再到法國啟蒙運動後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因此,人文主義同樣是宗教。

3.人文主義中的三個分支: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進化人文主義,在20世紀經歷80年的角鬥後,自由主義完勝並主宰世界至今。

4.自由主義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一切要以聆聽個體內心聲音為主,即自我意識為上。然而,現代科學印證,自我意識或者説自由意志只是一種算法,並非人能控制,會被人工智能算法代替。從而,無法避免地進入數據主義至上的時代,數據主義成為新的宗教。

5.人類幾千年來,克服了三大難題:飢餓、瘟疫和戰爭。然而,人類無法滿足現實的本性,會推動我們繼續向新的三大難題進行挑戰,即永生、神人和持續幸福。我們在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不斷的探索,尋求三大目標的突破口。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2

看完《未來簡史》歸結於一句話:萬物互聯讓人類的能力指數上升,人類放棄意義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權,極少數人控制世界。放下書,世界還是世界,貿易摩擦,圍追堵截,崛起增長與壓制,民粹主義與開放合作,現在還是柴米油鹽,未來還只是未來,甚至可能永不會成為現實,當前獨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沒有變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淵明就説了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嗯,就這感覺,感覺都沒變。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變化:

1、認識到靠虛擬的願景、文字和貨幣,人類開展了大規模的分工協作,從此一騎絕塵。大規模協作是人類力量提升的核心關鍵。

2、對自由人文主義,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獨立意志,追隨自己的內心,不那麼確定,那麼執着了。

3、對萬物互聯,個人隱私,數據自由,有了新的認識,或許,這是人類進行大規模協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趨勢,勢不可擋,順者昌逆者亡。

4、意識到如果生命最終只是技術問題,會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幸福圓滿或許都需要重新定義。

然後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異在哪裏?

能力,見識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能力包括了決斷力、執行力、理解力、與人連接力,意志力,當然也包括了語音能力,運動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總結能力,洞察能力,規劃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等。眼光高低取決於見識,見識又取決於知識和能力。為什麼會目光短淺,因為沒有見識,為什麼沒有見識,很多知識不知道,知道了也沒有能力抽絲剝繭,歸納總結形成自己的觀點啊。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選擇是基於已有知識、能力、見識和眼光的選擇。

有些事我們知道自己知道,我們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東西多少,決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們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總是通過直覺、感覺,隱隱地,經常性地影響我們的選擇,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們不知道,所以就會執,就會固執己見,就會畫地為牢,就會刻舟求劍。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異來源。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以為記。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3

讀《未來簡史》的第二部分有點迷糊,不知道重點在説什麼。直到結尾點出人類憑藉創造出基於想像的“互為主體的現實”統治世界,才有點摸着頭腦了。

作者的這個觀點在《人類簡史》裏就説到過,那時候説的是“人類憑藉編故事的能力統治世界。”那樣説的時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兩章的文字解釋了憑什麼得出這個結論。

人類跟動物的關係變化,從狩獵採集時代的眾生平等,到農耕時代人類為了自身利益豢養家畜。人創造了神和宗教來合理化人高級於動物這一原來並不存在的現實,並藉助神與自然溝通,做交易。接着人類從農耕時代進入科技時代,人類可以憑藉科技經濟政治直接有效的解決原來需要神作為中介的`各種自然問題。神也面臨下崗危機。

神和宗教就是人類創造——或者也可以説是編造出來的互為主體的現實。大概這樣的“事實”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羣是很難理解很難接受的觀念,所以作者要通過大量的數據,實驗,傳説,説明動物和人一樣擁有情感,意識,甚至有部分的動物比人聰明,比人有更強大的力量。但7萬年的演化結果是人類統治着所有動物,而不是人類被更聰明更強壯的動物統治。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只有人類懂得高效靈活的大規模合作,而這種合作正是基於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體制,法律,價值觀,信用,貨幣等等等等。

所有的這些都只不過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互為主體的現實——只要大家都信,這些就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子虛烏有。

不知道後面的內容作者會不會通過大部分人類跟小部分人類的區別,來論證大部分的人類其實是跟家畜一樣的存在,只有創造“互為主體的現實”的那部分人類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生而為大部分人類中的一員,要怎麼活才能不是個悲劇?像那頭叫夏洛特的小豬一樣算不算活得比較值?或者豬就該本本分分的過它的豬生,狗就該本本分分的過它的狗生,那樣起碼不會過得很糾結?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4

為了更好的理解人類的未來,我們需要用最新的科學認知來審視人類社會的過去和現在,重新思考生物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以及意識、意志和人文主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對人類的影響,讀本書是一次大跨界的思考過程。

從人類征服其他動物,到後來主宰世界,相對其他動物而言,人類像神一般的存在。本書作者赫拉利卻認為,人和其他動物其實並無不同。人類追求的種種以及人類本身都是一套生物算法,情感驅動和慾望使然的算法幫助人類快速做出決策,只是因為目前技術尚為有限,這套算法的原理及所以然,人類至今未能發現和察覺。等到某一天機緣到時,技術爆炸,奇點到來,生物算法的奧祕被某位計算機科學家、神經科學家或生物科學家找到,人類也就完成了從智人到智神的新的進化。那時,新的兩極階層也就形成了,通過人工智能融合技術進行了智力升級的“超人類”和尚未完成進化的普通人類。

在最後幾章講的人類進化過程中,一部分已進化的.智神如何統治尚未進化的普通人類,美國數學家維納的論述更為冷靜而冷峻,借來此處闡述一下:當個體人被用作基本成員來編織成一個社會時,如果他們不能恰如其分的作為負着責任的人,而只是作為齒輪、槓桿和螺絲釘的話,那即使他們的原料是血和肉,實際上和金屬並沒什麼區別。作為機器的一個元件來利用的東西,事實上就是一個元件。不論我們把我們的決策委託給金屬組成的機器抑或是血肉組成的機器(機關、大型實驗室、軍隊和股份公司),除非我們問題提得正確,我們絕不會得到正確的答案的。肌膚骨骼組成的猴掌就跟鋼鐵鑄成的東西一樣沒有生命……

儘管作者在本書一開始便提出了預言擾動歷史的悖論:“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我們擁有越多數據,對歷史瞭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得越快,我們的知識也過時得越快。” ?本書未必對未來做出預言,但仍然對未來提出了一種可能性,也並不妨礙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5

看完未來簡史後,我慢慢了解了很多。過往人類擔憂的飢餓、瘟疫、戰爭三個歷史難題正逐漸消退,這些已經不在是威脅生存的重點。人類新的煩惱,糾結於心的變成了健康長壽、快樂、神性。

第一點是技術問題,未來技術的發展可以慢慢的解決人類健康危害,以達到可以長壽的目的。後兩者則是人類的心靈感受與心理素質。而後文則是將後兩者也併為技術問題。即使人類的靈魂、自我、內心等問題,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能源技術去改變。讓人類又看到了新的希望。技術可以改變的都不將是困惱人類的問題。

可作者通過本文也承認當前人類對與科技水平的提升、開發還是非常欠缺的。很多科技的提升也在無意之間破壞了自然生態。我們從旁觀都的'角度去猜想,作者列舉的成果也是為了支持他的自我觀點。

作者對與未來的預測,數據主義、人工智能、終極算法也都行得通。但作者也有負面的説法,當多數人成了無用階級後,那些高層人士會如何對待普通民眾。

當科技的發展,勞動力又有什麼用呢?所有的工作都不需要人類,機器人的發明會代替一切。無論種植、建設等所有一切的勞動力都將剩餘,窮人也將變的更窮。但是在那時,富人的財富又有何用呢?因為窮人太窮,沒有消費能力,富人的生意也越來越少,無論工廠還是任何工地都沒有人操作。富人就算有財富那又有什麼用呢?因為窮人的消失,那些所謂的富人也會論為是“窮人”。

長生不老,人類多少個世紀的願望。就像在在電視裏播放的一樣,多少人類為了能夠長生不老,不擇一切手段去破壞環境,損害別人,但一切都是浮雲。但在未來,技術的突飛猛進,也可能會讓人類去實現。但人類全都長生不老了。那人越來越多,都動物一樣,無法滿足人類的日常所需時,人類會不會自相毀滅?

未來技術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東西被淘汰,機器人代替了操作工人,飛行器、無人機代替了運輸人員等等,慢慢的人類也都被非人類所代替。那人類還有生活及生存的意義嗎?

這些都是想像,就算科技在神速,演變與進化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而支撐人類往前發展的者是——理想及信念。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6

今年單位組織的讀書月活動,我選擇了前段時間一直關注的一本書——《未來簡史》。它是《人類簡史》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又一部力作。如果説《人類簡史》是關於我們從哪裏來,那麼《未來簡史》就是關於我們人類的未來命運。

該書主要講述了未來的人類(書中稱“智人”)將擺脱歷史上一直困擾人類的三大問題:饑荒(和貧窮不是一回事)、瘟疫(是指大規模發生的讓人束手無策的致命傳染病)和戰爭(是指全球規模的),未來的人類分化會更加劇,絕大多數人會淪為“無用的人”和“沒有自主的人”,只有少數精英會利用生物技術主動升級,進化成為掌控這個世界的“神人”,他們和我們的區別,相當於我們和猿人的區別。對於永生、幸福和成神的追求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旋律。現代社會制度立足的根本:自由和平等將會消亡(神人可以通過操控基因,改變你大腦裏的化學物質分泌和電波信號從而操縱你的意識,讓你無從反抗,也可以通過更換人體的全部配件,甚至將意識轉移到機器上達到永生,從而打破“死亡”這一上帝留給人類最後的平等),萬物互聯網正在形成、而我們的一舉一動甚至是每一個意識都是餵養這個龐大數據庫的養分,一切生命和意識不過是算法而已。

對於未來,我們人類一直在不斷的暢想,其實我們現在對於未知的未來的'研究方式,仍然和寫資治通鑑時的古人一樣,歷史怎樣,我們覺得未來會怎樣,也不知道這個規律是否仍然奏效。不過長期看,預測未來無論對錯,其實對於未來沒有大的影響。本質上我們對於未來無能為力,歷史車輪誰也擋不住這話當然也適用於未來。

人類大船駛向未知大洋,我們是這船上一代代的水手,貌似遇到問題只能遇到再開始着手解決,很難發明一勞永逸的方法來面對未知。所以讀這本有意思的書對工作生活沒啥作用,屬於懂得很多和生活徹底無關的道理,當然不能用它來指導生活。不過暫時的,把我們從個人的喜怒哀樂寵辱得失中抓出來歇歇,在內心中扮演一下人類導師角色,替整個人類操操心,給我們自己放鬆下。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7

從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們最關心最為重視的,有多少名家感歎光陰的流逝,莊子就曾經説過: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駒掠過,稍縱即逝。杜甫説: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劉禹錫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白居易,曹操也有類似的詩篇人生百年內,疾速如過隙。,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

從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們不難看出,生命是轉瞬即逝的。所以,在這短暫的生命之中,我們更應該去合理的規劃他。就在孔子感歎光陰流逝之時,他給千萬代的後人描述出了這樣的一種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大致的人生路標,在這些路標上面。有幾個重要的階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強調了出來。孔子所説的十有五而志於學,是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同樣是對學生的一種要求。

孔子曾經説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説,自己並不是生下來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過是對古人的經歷與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一直不斷的學習。對於今天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候,需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現在許多的孩子並不是十五向學了,可能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了。但我覺得這樣並不一定管用,並不一定對孩子的未來有用。孔子説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邊學邊思考、還要去應用。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去最大化的利用。就在這樣一種學于思的磨礪與歷練之中,不斷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8

尤瓦爾赫拉利所著《未來簡史》觀點新穎,內容豐富。拜讀之後,有一種悲觀的感覺。其實,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換一個角度看,人類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從人類發展史看,總體上是進步的。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人類擺脱了茹毛飲血、危機四伏的生活,圈養牲畜種植莊稼,生活穩定;從農業社會到近現代工業社會,大多數農民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進廠打工;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從事機械勞動的產業工人走向靈活多樣的服務業。

其次,(按書中觀點)從第三個千年來看,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從未來發展看,人類將面臨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為神等新議題,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機器代替,解放人類的體力和腦力。即便絕大多數人將淪為無用的階級,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於虛擬世界……這不是今天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説明社會進步的是人類數量的增加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人類在生物界的絕對控制權。

綜上所述,我們要樂觀看待未來社會的發展。

當然,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人類還面臨不同的困境。例如農業社會階層分化的陷阱,工業社會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未來世界發展中的各種風險等,但究其根源,並非是人類知識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在於人類貪得無厭的慾望和生存競爭的生物本能。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當今世界,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迅速發展,讓許多人目瞪口呆,讓一部分人手足無措乃至抓狂。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作為弱小的個體,生存其中必須趨利避害。我是屬於EDIRW羣體,即來自東方、受過教育、工業化、退休、婦女的羣體(相對於WEIRD即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的羣體),也要用樂觀進取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要加強學習,吸收新事物;不隨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現代科技給自己晚年生活帶來的便利。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未來往何處去?不必深究。個人是渺小的,是由細胞演變發展的生命個體而已,快樂活在當下!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9

未來簡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鉅作。下面我對於這本書逐一闡述我的感觸。曾經的世界為饑荒而頭疼,有錢人爭着吃各種高脂產品來餵養自己,窮人吃着地裏可憐的蔬果度日。可現在有錢人卻吃着養身的蔬菜食品,而窮人吃着零食和高脂、油炸的快餐。雖然全世界更重視養身了,但肥胖依舊奪走了300萬窮人的生命。

病毒很可怕,例如黑死病、天花病毒和西班牙流感,但現代醫學跑在了病毒的前頭,抗生素,納米機器人......但出現了另一種危機,那就是人類自己為了某種殘忍的意識形態,可以製造出流行病。這樣看來,那個人類對流行病束手無策的時代反而叫人有點懷念。

戰爭正在消失,人類打破了“叢林法則”“契訶夫法則”,原因在於核導彈的出現逼迫超級大國們採取積極和平的政策。恐怖組織並不能把我們拖回中世紀,我們不能面對恐怖組織的表演而反應過度。

成功孕育着野心,當世界不為戰爭和饑荒擔心時,人們追求長生不老、幸福和不死。而一旦出現生命的良藥,就會引發激烈的政治衝突。歷史上過往的戰爭都不及這場為了永恆青春的戰爭。

人類追求幸福快樂的權利是與生而來的。儘管我們的經濟越來越好,物質越來越豐富,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但我們總是不能提高幸福指數或只能短暫提高。我個人認為,這使得我們人類能不斷地去追求和探索甚至索取。正是因為生物進化的淘汰,使得實現真正的幸福快樂,難度不亞於戰勝老死。

人類渴望成神。因為有機生命的限制,人類無法在其他星球和太空長時間居住,但人類正在突破這個限制,目前已可能創造出半機體生命,但我們的終極目標是無機生命。我們也在嘗試獲得一些特殊能力,例如長生不老,能夠設計和創造生命,能夠改造自己的身體,能夠控制環境和天氣,能夠讀心及遠距離溝通,能夠高速移動......在追求健康、快樂和力量的過程中,人類慢慢地改變自己的.特質,於是特質一個又一個地改變,直到人類不再是人類。

發展不可能踩剎車。經濟需要不斷增長,否則經濟的崩潰會拖垮社會。人類對於新科技的使用也要有限制。

很多神論表示人類有靈魂,而豬則沒有,但人類科學家查看過人類的各個角落,並沒有靈魂,所以神論信徒對進化論恨之入骨。但在今天,如果殺死了一名美國公民,遠比殺死一名阿富汗公民要反響大得多。

這本充滿哲學色彩的書籍,講述了從智人征服世界、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到智人失去控制權等種種震撼人心的理論和證據,讓我歎為觀止。人類應該更關注這些問題,這本書是幫助人類找到方向的一條大道。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0

前段時間,我剛剛用了大概一週的時間,才將這本書看完。看完後,深受啟發,它在無形中,改變了我很多的觀點,三觀被潛移默化的影響了。

書中講述的角度,不單是人類,而是從自然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的發展規律。本書改變了以往對未來經濟政治文化的傳統描述方式,以全新的視角講述了新的世界讓人耳目一新!從作者的觀點中,重新解讀了歷史。

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依然存在困擾人類的`三大問題,饑荒,戰爭和瘟疫。隨着人類一直以來面臨的三大問題的解決,人來中的先行者們向着更高層次的目標邁進,屆時人類又還追求什麼呢?赫拉利給出這樣的答案:長生不老,快樂,和神性。所以人類的目標還是要追求神性成為神人!這主要得益於科學技術的長足進步,使得人們對神性的追求能夠看到希望。

當然,沿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也必然會談到未來。一個有關人工智能和人類,智人和神人的未來。

但是,作為宏大時代下的渺小個體,即幸運又不幸。我們享受了經濟快速發展與信息方便快捷的所有福利,因此我們不得不接受淪為庸眾的宿命。

整體來講,作者給了一個全新的角度解讀這個世界,也會給我們一個關於對未來的全新思考。在思考中,會重新審視當下的一切,當你重新做出抉擇時,你會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了。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1

未來到底會怎樣?這個引人深思的問題,一直困擾了許多代人。但無論是誰,那些科幻小説電影關於未來的描述大多都是以人類為中心作前提的。

然而《未來簡史》卻提出了未來人工智能可能會取代人類,頓時社會上一片譁然,各位大咖紛紛議論起人工智能,彷彿人類末日已經來臨一般。

本書通過對人類社會的過去和現在,展望未來。前面兩章回顧了人類社會的過去跟現在,這部分在《人類簡史》已經論述過了,重點是第三部分的對未來的展望。

作者認為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將逐漸退出舞台。人類並不比其他動物神聖高貴,最終將跟曾經統治過地球一段時間的'霸主——恐龍一樣銷聲匿跡。不同的是恐龍的退場是由於氣候環境的突變,最終無法適應氣候條件而滅絕。而人工智能統治地球以後,人類並不會消失,那麼人類會以什麼形式繼續生存呢?作者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人類將會分成幾個層級,最高層級的人類統治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將統治下層人類。隨着人工智能不斷升級,最終將統治所有人類。到那時候人類就跟現在的野獸一般,地球霸主的寶座又一次易位,人類降格,跟野獸無異。

儘管有大部分人宣稱人類比野獸高貴多了,我們有思想,能創造各種新事物。但隨着科學的進步,研究表明,思想只是算法的一種表現。而且現在的人工智能創造的音樂比音樂家更動聽。人類標榜的高貴土崩瓦解,最後的一根稻草已經不復存在,人類只能低下高貴的頭顱,承認自己與野獸無異。

這現實確實讓人難以接受,但這就是現實。在人工智能升級取代人類之前,我們需要仔細想想未來到底還能幹啥了。

當然這個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只是作者的一種預測,並不代表未來的走向。作者觀點有點悲觀,到底是人工智能控制人類還是人類使役人工智能,這還需要時間驗證。但無論如何,財富兩極分化,人類階級固化是無法避免的了。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2

《人類簡史》的作者,著名的歷史學家,又推出了新的作品《未來簡史》。我有幸拜讀,受益匪淺。以後,你再也不用思考,人活着是為了什麼?

隨着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發展的日益成熟,人類將面臨着從進化到智人以來,最大的一次機遇。可能就像,原始人類學習了用火,智力突飛猛進。現在的人工智能,又會給人類帶來一場新的變革。

人類的智商比其他地球生物高,於是自稱萬物之靈。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過人類,那麼會發生什麼呢?

絕大部分平庸的人類,將淪為“無價值的羣體”,只有少部分人類,在與人工智能對抗中,能進化為特質發生改變的 “神人”。

以後的人類,將面臨着三大問題:

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

意識與智能的分離;

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瞭解自己。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3

時隔半年,讀完了《未來簡史》,這本書既是《人類簡史》的序章,卻又比《人類簡史》更加有趣,更加震撼人心,更加引人深思。

本書的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指出人類歷史上有“三座大山”——饑荒、瘟疫和戰爭。進入21世紀,人類已經克服了這“三座大山”,放眼望向未來,將開始追求永生、幸福快樂,以及進化為“神人”。讓人感覺彷彿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加速向前,最終是登上天梯還是墜入深淵,不得而知。

在《人類簡史》中,赫拉利·尤瓦爾指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想象的現實”之中,從而才有了語言、文化、國家、歷史等等。“想象的現實”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秩序,影響着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與行動。在《未來簡史》中進一步提出了一個觀點:推動社會變革的不是我們對現實的認識,而是我們頭腦中虛構的現實,也就是宗教的力量。現代社會相信的宗教便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提出:“人類自己就是意義的本源”,“人是第一可寶貴的”。接着,作者提出:人為什麼厲害?並不是因為人類更高級、人類有意識等等其他原因,而是因為人,能實現大規模的靈活合作。但是,真正能讓人實現大規模的靈活合作的,不是個人想象出來的主觀現實,而是所謂的“互聯主觀”—人幻想出來的虛構的東西,而且還能讓人人都相信。

人文主義中的自由主義,倡導我們要崇拜人性,要注重每個人的內心體驗,應該賦予所有人自由表達的權利。而隨着現代科學的發展,不僅“破壞了自由主義對自由意志的信念,也破壞了對個人主義的信念”。作者指出:隨着科學的發展,“人類將會失去在經濟和軍事上的用途”;“社會系統仍然認為人類整體有其價值,但個人則無價值”;“社會系統仍然會認為某些獨特的個人有其價值,但這些人會是一羣超人類的精英階層,而不是一般大眾”。作者預言,隨着新科技的發展,人類將不再是個自主實體,而會變成整個舉行全球網絡的.一部分,人類將最終交出權威,送到算法的手中。於是,新的科技宗教將會產生—科技人文主義和數據主義,我們將會面臨一種全新的挑戰。

全書的最後,作者拋出了三個問題: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數據處理嗎?

2.智能和一是,究竟哪一個才更有價值?

3.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們更瞭解我們自己時,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會有什麼變化?

我想,不論科技和社會怎樣發展,對於我們個人來講,要想不要太快地被淘汰,只有做一個終身學習者,不斷地進行自我迭代,不斷地探尋更加強大的自我,更加從容地融入社會。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4

《未來簡史》是由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創作的科技理論類著作。該書主要講述了進入21世紀後,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智人面臨着新的待辦議題:永生不老、幸福快樂和成為具有“神性”的人類。本書的內容十分豐富,我將挑出其中兩個議題與大家分享,並談談自己的感想。

01、關於幸福的探討

幸福感究竟是什麼?幸福感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也許曾經的人類忙於與瘟疫、饑荒、自然災害、戰爭等影響到自身生存的因素作鬥爭,從而忽視所謂的幸福感受,或者説在惡劣的生存環境面前,活着就是幸福。而在瘟疫、災害和戰爭被完全攻克的未來,我們不必再為生存擔憂,幸福究竟是什麼,它以何種形式而存在,它對於人類的意義是什麼,這也許是個模糊而又難以言表的哲學問題。書中作者從理性的生物學層面解釋道:人類不斷演化,是為了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機會,而幸福快樂的感覺是人體生化系統對於人們做出有利於生存和繁衍行為的一種獎勵。因此,人類的基因中藴含了追求幸福快樂的原始動力。作者這段解釋我覺得相當精彩,他將一個模糊的哲學問題用理性的科學認知闡述,讓我們能直面自己對幸福的追求,直面自己想獲得幸福的慾望。

既然基因決定了我們本能的去追求幸福,就不免有些人嘗試通過投機取巧的旁門左道手段欺騙人體生化系統,直接獲取我們想要的那個獎勵——幸福快樂的體驗。例如為了逃避現實中的失落而沉迷網絡中的虛幻世界,再或是通過毒品等藥物獲取精神和肉體上超脱。這些扭曲的追求短暫幸福快樂感行為無異於飲鴆止渴。

因此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成為當今和未來人類社會一個重要的課題。我認為最真實最純粹的幸福來源於個人對生活的嚮往,能夠活在當下,並對未來充滿期待,既不苦中作樂強顏歡笑,也不怨聲載道自暴自棄,該哭哭該笑笑,動力和激情常駐,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02、關於未來人類“神性”的探討

正如本書副標題寫到“從智人到神人”,人類未來的終極進化體是什麼樣的或者説是處於什麼狀態的,作者給出了幾個假象。人類的科技攻克多個領域的重大課題,其中包括具有超強學習和運算能力的人工智能誕生,它們智商遠超人類,成為社會主要生產力,人類將不再參與社會生產活動,或將“退居管理層”;生物學和醫學取得重大突破,可以修復病變的器官使人類壽命大幅度提升,甚至可以通過大腦移植實現永生不滅!人類社會實現最大範圍的大數據,任何問題都能通過大數據分析篩選出最優解,資源調度、信用成本等社會問題將不復存在等等。這些內容已經超出了當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定義,甚至有些驚悚。我看完的第一反應是:我們成神了!這就是本書對未來人類所謂“神性”的探討。

對於作者提出的未來人類社會,我的想法是:淡定,坦然面對。科技的力量是無限的,人類越是對科學深入專研,越發現自身的渺小,越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就越要不斷進行科學研究。縱觀整個人類文明,從神學到經典物理學再到量子力學,每次重大的科學突破都是一次對人類認知觀念的粉碎和重塑。我們不必過於擔憂未來的`我們會是什麼樣子,我想以我們現在的思維方式是無法準確把握未來人的生活狀態的,就像百年前的人們也無法想象現在的我們所擁有的科技一樣,也許現在的人類在過去的人眼裏就是如同“神”的存在。我們要做的只有盡人事,聽天命,擺好心態,在不斷的科學探知中消除我們的愚昧,在一次次的思維認知的碰撞中涅槃重生。或許,當未來某個時刻,我們人類真的離所謂“真理”、“宇宙的本源”很近很近的時候,我們能擁有接受這一切的素質和度量,坦然面對一切,到時候或許所謂的“神性”人類已是普世眾生。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5

其實,書評半年前就寫完了,只是重新讀了書評後,我決定只留下自己總結的的部分:從狩獵時代到農業時代,宗教作為副產品由泛靈論(動物和人類被認為是平等的生靈)衍變為有靈論。隨後,人類由農業革命到科技革命,而宗教由有靈論變為了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認為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自由意志被推到了神的位置)。後來,科學家打開了智人這個黑箱子,既沒找到靈魂,也沒找到自由意志,只找到基因、激素、神經元,遵守着世界其他所有事物都相同的物理和化學法則,於是科學家學會了控制生物基體,轉移或增加人類觀感,可以配置希臘神話中的力量、智慧以及美貌,學會了創造“靈魂”,我們由科技革命到了數據時代,解構自由意志,自主創造智神。

跟着作者走了這麼一大圈,腦子裏卻還是我是誰我從哪裏來的問題,就還是回到小時候孤獨的.對着巨大的鏡子看着自己問自己是誰的孩子,我就還是搖一搖頭,告訴自己,請善待自己的一生。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6

上一次看尤瓦爾·赫拉利的作品是《人類簡史》。《人類簡史》闡述了智人如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走上進化的巔峯。

而這一部《未來簡史》則是強調了智人如何走上“智神”,從控制自然界再到未來向宇宙進軍。而赫拉利關注的,則是未來人類的走向,“智神”究竟是人類進化的終結,還是一種新的形態的'開始?

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後期的極權主義,共產主義,經濟增長主義,科技人文主義。科技和萬物聯網ai時代,社會,個人,職業,家庭模式都將進入劇烈變革。極少數精英階層與極大多數人工智能時代的“無用階層”(87%以上的人們)如何調和?

宗教時代和經濟增長主義日漸衰微的時代,什麼樣新的主義將深刻的影響社會,世界和國家民族甚至家庭模式?

究其本質,赫拉利指出,人類本身是一種“算法“,未來更優越的“算法革命“出現後,人類何去何從,將決定智神,是天堂還是人類進化的地獄。

對於我們自身來説,引用狄更斯的一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或者,在某個意義上説人類本身和未來,會不會如《詩經》裏那句低低的、無奈的警告“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這或許,也算是盛世危言吧!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7

《未來簡史》開篇即描述了人類在新千年追求的三個議題: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成神。正當我在為人類的美好未來而憧憬時,作者又毫不猶豫地一腳將我踢入地獄——在處理這三個議題時科學家發現生物本身只是算法,我們的意識並不自由而是計算的結果,由此得出的結論是:隨着科技進步,機器會比我們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而最終絕大部分人會被機器取代,淪為“無用的階級”,而控制機器的少數人成為“智神”。甚至未來的機器會取代人類,成為地球的新主宰——或許有一天某人對人工智能下達一個簡單的“我希望世界和平”的指令後,人工智能計算錯誤(也可能是理性分析後),通過把人類全滅來實現世界和平?

曾經,我覺得人類勝過機器的原因在於我們有自由意志,愛是機器永遠無法擁有的,各類科幻文章、影視作品中也是這麼演繹的。然而,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各種思想的源泉只是各種激素刺激神經後的化學、物理反應,再洶湧的愛也不過是簡單的激素爆發而已。目前已經有部分藥物可以控制我們的情緒,未來或許你難過時向朋友哭訴,他只會遞給你一顆讓你開心的藥丸。現在各路圍棋大神紛紛倒在AlphaGo腳下,人工智能在曾經人類的專屬領域獲得了勝利,而它甚至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戴上“專注頭盔”,普通人就能成為神射手;谷歌通過分析郵件內容,比英國政府通過實體醫院的數據更快分析出流感疫情的爆發;通過訂製基因,你能得到高情商、高智商、高顏值的完美孩子…目前在多數專業領域,擁有人工智能的機器都超越了人類,靠着人工智能,人類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可因為人工智能有着種種優勢,勢必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無法繼續從事現在的工作,屆時失業的人將何去何從,我會不會也成為失業者中的一員,那時該怎麼辦?因為無解,我無比迷茫。

真的就沒有辦法了嗎?隨着越來越精密的算法將人類擠出就業市場,財富和權力會集中在擁有強大算法的極少數精英手中,劉慈欣科幻小説的“終產者”(人類99.99%的財富會集中到一個人手中)將統治世界,其餘人淪為奴隸或沉浸在虛擬世界中做流浪漢?既然我們絕大多數人將來會成為“無用的階級”,那奮鬥還有什麼意義?屆時被壓迫到極致的失業人類會奮起反抗,砸爛機器嗎?應該不會,因為沒人願意迴歸到原始人的狀態。那人類的未來就註定了?

慌亂迷茫了兩週後,我不斷冥想,發現自己的疑慮和擔心未必會實現,畢竟人類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無窮的,《攻殼機動隊》就指引了一個未來人類的'進化方向。手機已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外接器官,我們也能夠接受金屬義肢、心臟起搏器,為什麼不能從內到外換個全新的、智能化的自己?但僅剩意識的草薙素子還是原來的草雉素子嗎,畢竟未來可能連意識可能都能被控制啊。即使那還是自己,但那種人類應該不能算是智人了吧,或許該稱為coordinator?又或許將來人類訪問外星球開始發展外星科技,或者地球環境大改變人類開啟魔法時代,不再研究人工智能,人類將科技樹點歪了又該怎麼辦?或許我見不到新人類誕生的那一天,但不管怎樣,未來即使出現新的人類,他們也是站在舊人類的肩膀上的。如果我成為新人類,一定會與舊人類和平共處的吧;即使舊人類像尼安德特人一樣成為歷史,我也是將來新人類考古的對象啊,作為新人類的祖先,我該給新人類留下什麼樣的遺產呢?原來那些科幻作者、動漫大師都是先知啊!

一下想通不免想過了頭,腦洞開得大了些。想通後我不僅大喜,立即將這兩週的思考成果打成文字,果然文章一氣呵成,而打字的過程既解了我兩週來的壓抑,又使我因洞悉了人類未來的沾沾自喜——我現在也是先知級別的大咖了!然而第一個讀者就皺着眉説:“你在二次元的世界呆了太久了,趕緊回到三次元世界來吧。”“聽不懂,説人話。”“你讀書讀傻了,動漫又看得太多,趕緊好好工作,上班開小差當心被扣工資!”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8

一、幸福就是過的有意義

現代人普遍認為尋找幸福快樂是最重要的意義,但這在上萬年的人類歷史裏並找不出什麼根據。直至人文主義的出現,鼓勵人們追隨內心的聲音,從此追求快樂成為一種可以擺上枱面的主流聲音。

從生物學層面來看,人類不斷演化,是為了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機會,而幸福快樂的感覺是人體生化系統對於人們做出有利於生存和繁衍行為的一種獎勵。因此,人類的基因中藴含了追求幸福快樂的原始動力。

而基因的野心是什麼?要指引人類奔向何處?作者認為,智人是完成“萬物之網”建造的工具,完成後就會歸併入茫茫的數據流之中。那這樣基因如此處心積慮又是為什麼呢?作者並沒有解釋。對於解答這個問題,我聯想到《三體》中的一個設定,説宇宙分為兩大勢力——熵增勢力(物質)和熵減勢力(生物)。這兩個勢力相互矛盾,相互鬥爭,而人類出生之後,就註定是熵減勢力(生物)陣營的。所以既然是這個陣營,就要活得像個“生物”,應該積極地追求生存和發展。

視線轉回到現在,不管基因想讓我們幹什麼,我們已經開始嘗試通過技術手段欺騙人體生化系統,來直接獲取我們想要的那個獎勵——幸福快樂的體驗,比如磕藥、網遊。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去接受這些看似自欺欺人、飲鴆止渴的方法。其實,公元前幾個世紀,佛家就給出了一個激進的解決方案。佛教認為追求快樂正是痛苦的根源,快樂只是一種短暫且無意義的感受,無論得到多少快樂都不會滿足而是想要得到更多。所以,佛教建議我們可以訓練心靈,看透快樂感覺無意義的本質,就會減少對快感的渴望,不讓慾望控制我們的生活。

但是,無論是磕藥還是禪修,都是脱離實際生活而想直接獲取或避開追求快樂的原始慾望,都難以成為普世的指導思想。那對於為生活奮鬥的普羅大眾而言,到底什麼才是追求幸福的正確姿勢呢?

作者在本書中沒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書《人類簡史》中給出過觀點:真正的快樂是“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這麼簡單。正是意義,也就是我們頭腦中虛構的現實,推動着人類社會不斷髮展。這個話題其實貫穿了《未來簡史》全書。從狩獵採集時代,到農業時代,再到現在的工業科技時代,意義的內容一直變化迭代,從各種宗教到人文主義,激勵着人們不斷改造世界。

不變的是,只要心中找到適應自己、適應時代的意義信念,在為之不斷努力奮鬥的過程中,就會收穫真正的幸福快樂。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過的有意義的幸福感是唯一穩得的報酬。

二、與“現代”的契約——追求力量

那對於現代人而言,意義是什麼樣子的呢?作者認為,“現代性就是一項交易,所有人都在出生的那天簽了契約,從此規範了我們的生活,直到死亡。”

“這份契約簡單到不可思議,主要用一句話就能總結——人類同意放棄意義、換取力量。”

“現代生活就是在一個沒有意義的宇宙裏不斷追求更多的力量。現代文化的力量是史上最強的力量,而且還在不停研究、發明與增長。同時,現代文化也比以往任何文化感受到了更大的存在性焦慮。”

作者所謂的放棄意義是指人們不再相信整個世界天生就是一個偉大的計劃,每個人根據造物主的旨意扮演好計劃中的角色就能獲取永久幸福。取而代之的是,人文主義,也就是把人的內心體驗作為指導意義。通過人文主義,人們失去了約束,自定義了自己的意義,並在執行的過程中可以輕易反悔,然後重新定義。所以現代人變得缺乏信仰,變得個性化,但幸好還有一項意義是能夠獲得普遍認同的,就是獲取力量。人們追求永久幸福不再奢望通過神,或者其他任何想象的概念和方法,而是求助於科學的力量。

科學的力量,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經濟增長帶來的物質極大豐富。經濟增長遏制了千萬年來一直困擾人們的三大問題——饑荒、瘟疫和戰爭,並且使生活質量幾何倍數提高,現代社會基層人民都可以過上從前社會頂層精英都不敢想象的生活。

現代人的意義是追求內心的幸福快樂,而實現幸福快樂的途徑是獲取經濟增長的力量,把中間項拿走,得出現代人的意義就是追求力量。這也就解釋了,現代社會中急功近利、物質攀比、信仰缺失的現象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但力量強大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幸福?才算實現意義呢?作者書中提到,“如果我們的祖先知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工具,一定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如在天堂般無憂無慮。但事實絕非如此。雖然人類取得了諸多成就,卻一直有一種壓力逼着我們繼續生產、不斷努力。”

這讓我想起一個很多人都聽過的故事。説有一個富商在海邊散步,見到一個漁夫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旁邊放着他的漁網。富商問他為什麼不去打魚,他説我為什麼要打魚,富商説這樣你就可以賺錢了,漁夫説我為什麼要賺多點錢,富商説那樣你就可以買艘漁船了,漁夫又問我為什麼要買漁船,富商説那你就可以賺大錢了,漁夫説為什麼我要賺大錢,富商説那樣你就可以和我一樣在海邊散步曬太陽了。漁夫説,可是我現在就可以這樣了啊。

故事聽時覺得極有道理,要知足常樂,但不一會兒貪婪還是會蹦出來,推着人類繼續前行。這就是為什麼,人類願意與“現代”簽下這個契約——追求力量。

三、未來的成“神”之路

人類在追求力量的路上走的越遠,越是發現自己的脆弱和渺小。越是發現自己的脆弱和渺小,人類越是要獲取更多的力量。這是一個可怕的悖論。在這浩瀚無邊、逆天改命的道路上,人類究竟會走到哪一步?作者給出的答案具有獨到的想象力——永生、快樂和神性。

在追求經濟增長、獲取幸福力量的過程中,有太多困難與阻礙,比如經濟學四大恨:東西不夠用,生命太有限,人際不信任,社會不協調。但隨着經濟增長、科技進步,這些問題終將不再是問題。

根據作者的想象與推理,未來的機器人智能極高、生產力極強,使物質接近無限豐盈,解決東西不夠問題;未來的生物醫學極其發達,不斷修復衰竭的器官,使生命極大延長,解決生命太有限的問題;未來大數據與算法代替個人做出最優決策,極大降低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協調成本,解決人際不信任、社會不協調問題。甚至,通過修改基因,連什麼是快樂都可以自定義,超越現階段認知中關於自由的概念。從前,神為我們設計了世界的故事,我們努力演好;未來,我們自己設計自己的故事,扮演了神的角色。

好吧,假設到了那麼一天,我們已經達到了無所不能的神的境界,我們還需要幹什麼呢?作者的猜想是:數據主義會取代人文主義。

“為了獲得永生、幸福快樂、化身為神,我們就需要處理大量數據,遠遠超過人類大腦的能力,也就是隻能交給算法了。然而,一旦權力從人類手中交給算法,人文主義的議題就可能慘遭淘汰。只要我們放棄了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而秉持以數據為中心的世界觀,人類的健康和幸福看來也就不再那麼重要。都已經出現遠遠更為優秀的數據處理模型了,何必再糾結於這麼過時的數據處理機器呢?我們正努力打造出萬物互聯,希望能讓我們健康、快樂,擁有強大的力量。然而,一旦萬物互聯網開始運作,人類就有可能從設計者降級成芯片,再降成數據,最後在數據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滾滾洪流中的一塊泥土。”

也就是説,人類越努力越變得渺小,最後慘遭淘汰。這頗有點卸磨殺驢的味道,然而,驢兒自己越跑越帶勁卻仍是無法阻擋的趨勢。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裏也有類似結論,並且還更進一步,他認為不止是人類,不止是生物,而是宇宙中所有萬物的演化都是逐漸衰亡的過程。

如果這些設想和結論都是正確的,那可以得出,人生根本沒有真實的意義,一切意義都是幻想出來的。

但這有什麼不好呢?於我而言,洞悉未來不是看破紅塵,而是高屋建瓴,教我更執着於有價值的目標,而不固執於主觀看法;更享受生活體驗,而不被情緒綁架;更沉醉於探索世界的奇妙,而不患得患失、悲春傷秋。

盡人事。聽天命。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9

目前來看,人類的科技之所以會持續進步,是因為人類慾望的無窮無盡,或者説正是人類的慾望推動科技的進步。可是一旦生命只是算法的一種存在形式,那麼知覺、情緒和想法對決策雖然很重要,卻只是它們唯一的存在意義。一旦科技的發展能夠設計及重塑意志,就無法再把意志看作意義和權威的本源。能夠設計和重塑意識的智人,又怎麼進一步推動科技的改革呢?還是説我們把一切都交給更為智能的算法,讓其自行演化升級,終至我們無法控制的'地步?

可是生命如果真的只是算法,人的意志真的能夠被改變,那麼只有46億年壽命的地球都能發展出的科技,已經140億年高壽的宇宙的科技發展又會到了何種地步呢?會不會所謂的地球,所謂的智人都只是更高等生命的實驗呢?就好像我們對小白鼠進行神經元的刺激讓其完成特定的指令時,它們也不會有被控制的感覺,而只是以為是自己做出的決策啊!

一直以來,我們都將人類的意識自由看成是一切意義的來源,而能夠被改變的意識就將不再自由,那麼一切也就失去了其應該存在的意義。這個社會現存的知識體系以及道德體系或許都會土崩瓦解,未來的路到底會在哪裏,誰也説不清。

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收斂自己的慾望,那麼終將會被自己的慾望所累,而如果整個人類都不知道收斂自己的慾望,那麼或許人類終將毀於自己最得意的成就。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20

AI人工智能幾乎成了各行各業熱議的“關鍵詞”,在金融領域,Fintech科技金融的熱度也是居高不下。無論AI還是Fintech,都是科技與人文的融合,都代表着科學技術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方向。作為金融領域從業人員,面對科技興盛之下的經濟形勢變遷以及隨之而來的金融改革與創新,急需一種全新的視角與方法論去思索和解釋這些新問題、新挑戰的價值內核與應對之策。前段時間,總行開展“三長薦書”活動,行領導推薦了以色列青年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未來簡史》叢書,該叢書從歷史入手,展開了一場關於人類文明進程從過去到未來的宏大敍事,人類如何演化而來、人類如何影響自然、創造世界,科技又將如何引導人類未來的方向等等,都在尤瓦爾生動豐富且融合了多重學科知識的記敍中娓娓道來。書中看似戲謔實則犀利的觀點,為我們重新認識世界、思考人類價值以及未來方向提供了一種別緻的分析角度。

常懷敬畏之心,順歷史潮流而上。按照尤瓦爾的記敍,在好幾百萬年的時間裏,人類與任何其他動物沒有區別:在智力或生存方式上與某匹狼、某個長毛象沒有區別,都是野外活動、既追逐食物又被天敵追逐;在對自然的影響力上沒有區別,好幾個人類羣落的聚集也不會在地球上留下任何印記,但一場自然災害就可能讓人類絕跡。但是從7萬年前的認識革命開始,我們的人類祖先突然有了非凡的認知能力和智力,迅速地與其他動物拉開差距並佔據食物鏈的頂端,成為“智人”,開始主宰自然和其他動物的生死;近現代的科技革命更是讓“智人”不再滿足於“人”,而向着永生的“神”奔去,“智人”中的一小部分精英分子看來又要迅速地與絕大多數普通“人”拉開差距並佔據永生的地位,開始主宰同類的命運。尤瓦爾對這樣的發展路徑表達了不認同和擔憂,力量的強大磨滅了人類對於自然的敬畏之心,歷史應順流而上,人類更應常懷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能讓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懷有感念與尊重。無論是自然環境、生活環境,還是歷史發展階段與社會狀態,都應常懷敬畏。對於前者,大到國家的森林保護與污水治理,小到個人的低碳環保與垃圾分類,一點一滴都是對自然的尊重與回饋;對於後者,則更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獨有狀況,我們每一個個體都處在特定的歷史發展大潮中,每個人的社會狀態都是獨一無二的',要順應歷史而上,更要有敬畏之心。具體説來,在中國當下,社會變革加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黨內部反腐加壓,執政能力、執政水平不斷面臨新的挑戰,黨員個人覺悟與素質要求亦在不斷提高。無論是作為金融從業人員,還是黨員幹部,我們都應當更為嚴肅、更為認真的緊跟當下經濟政治局勢,積極地學習和適應最新的方針、政策,去了解和認同其中的原理和背後的動因,並積極地實踐和落實。在此過程中,我們不僅應對心中的信仰保持敬畏和忠誠,還應深刻認識到個人在歷史潮流中的作用,與外部形成良性互動,貢獻力量、促進社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就金融領域而言,新興科技的對傳統金融行業的影響是人類社會的必然結果,我們應秉持從業人員虔誠之心,正確認識科技帶來的金融變革與業務升級,以自身的專業積極應對和適應,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將好的一面發揮到最大,展示作為“智人”與眾不同的一面。

如果“智人”成為“神”是歷史的必然,我們應當順勢而為,但絕不能因為力量的強大而磨滅了自己的敬畏之心,唯有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保持正確的方向,在社會變革與金融改革的道路上發揮積極的作用。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21

社會發展太快了,在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的同時,壓力也越來越大。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都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都希望孩子能為將來打好基礎。為此,初為人父人母的我們,也讀了很多育兒的'書籍。但是,慢慢發現,可能方向錯了,至少是越來越困惑了。

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是該多學幾樣愛好,還是多做幾套模擬題?是快樂重要還是考分重要?上不了好的幼兒園,就進不了好國小,進不了好中學,考不上好大學,沒有好工作,憂慮、恐慌、無助......

讀《教育未來簡史》,其中有些説法,很有啟發意義。摘錄如下,慢慢琢磨:

你不能用昨天的課程來教今天的孩子,卻又期望他們為明天做好準備。

教育者需面向未來;終身學習;是學習的引導者,而非講台上的權威;是通才;探索是學習,讓學習具有現實意義;拓寬課程的視野;對學生思維水平的全面評價。

為未來做好準備,需要的能力:一、內省能力;二、人際交往能力;三、解決問題能力;四、協作能力;五、信息分析能力;六、信息溝通能力;七、創造能力;八、全球意識。

一部電視劇,是不是告訴你結尾,你就沒有興趣看了。那麼,填鴨式的教學,是不是讓孩子們也失去了興趣。你只要求他記住,考試時能條件反射的填出答案。離開學校,離開書本、老師和考試,他就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幹什麼,也不知道能幹什麼。在離開學校前,學生需要建立起什麼樣的思維模式和能力?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22

斷斷續續的看完了《未來簡史》這本書,與其稱這本書為《未來簡史》,不如稱其為《現在簡史》,因為人們的視角往往停留在過去,但是過往人類擔憂的三個歷史難題正在逐漸消退,飢餓、瘟疫、戰爭,已經不是威脅生存的重點,新的威脅人類生存的問題是健康問題和營養過剩問題。而作者所闡述的很多技術和發展,其實現在都在慢慢的實現,而作者在本書中揭露和普及了這些事實。

如果看過了《人類簡史》,我相信再看《未來簡史》並不會有太大的驚喜,不可否認的是《未來簡史》是一本好書,它以時代的發展的角度認為人類以後會分工更加明確,每個人會更專注某一方面的能力,最終化身成神。這個理論並非危言聳聽,因為處於21世紀的我們,相對於幾百年前的人來説,已經發展的很不可思議了。另外書裏面還有很多關於未來的技術,神性和其他的一些思考和辯論,我並不想過度的參與這些辯論,我更想以自己的角度談談自己對時代、對現在和對未來的一些思考。

我在一些之前的經常喜歡説一個詞就是感受,我們所經歷的一切苦難、痛苦、生氣都應該和快樂、幸福一樣被感受,而現在我想説的一個詞是“體驗”,生命在於感受,生活在於體驗。以前隨着時間的增長,我能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現在隨着時間的增長,除了能力的提升,我還感受到了對事情、對世界、對生活和對時代的理解,這個理解的深入,離不開體驗。《未來簡史》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詞:人文主義,也是現在世界流行的價值觀。人文主義的主要訓誡就是:為無意義的世界創造意義。當今時代的人更專注於內在,更專注於做有意義的事,但是人們卻往往不擅長創造意義,不擅長髮現真正有意義的事,更喜歡去做別人認為的有意義的事。微博報道説鍛鍊給人帶來好處和意義,放一些健身運動員鍛鍊的視頻和身材照,鼓勵人們拼命鍛鍊,好像不這麼鍛鍊,沒有這樣的身材,你的生活就沒有這些有意義的生活。新聞報道説優秀的人的日程表是什麼樣子的,讀了多少書,好像我們沒有讀夠這麼多書,就比別人差了多少,生活的意義比別人少了一些一樣。

感受生活,去追尋真正的意義,離不開體驗。體驗不是去找尋有意義的事情,體驗是順其自然的接受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然後認真的感受它,完成它。《人性的弱點》裏面教人如何擺脱憂慮,迎接幸福快樂和健康的生活,但它不教人如何鍛鍊,它教人如何休息,如何放開放開娛樂。《如何閲讀一本書》裏面提到,閲讀過多的娛樂書籍和看幾場電影沒什麼區別,真正提升自己的是能增強自己理解力的書。知乎裏面有個回答也説道,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讀書所產生的感悟。我經常看到很多人一起玩了幾盤遊戲後,懊惱不已,覺得自己又浪費了時間,沒有用來學習。事實上我們不需要成天逼迫自己學習,看書,鍛鍊,也體驗遊戲的娛樂,體驗休息的感覺,就和體驗學習的感覺沒什麼兩樣。我在以前做項目的`時候,覺得寫代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非常反感寫一些文檔、用户手冊、和員工培訓、做ppt的事情,覺得我們以後就是寫代碼的,做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幹嘛,對代碼能力又沒有什麼投稿,當這些事情真正來了的時候,也比較排斥,但我認真的把它們都完成了,那些寫文檔的調格式,用户手冊中的文字措辭為我以後寫論文,寫專利打好了基礎。我也製作了很多項目申請的ppt,感覺現在做ppt也成了我的強項,更加感受到了自己能力的提升。這就是生活中的體驗所帶來的好處,同樣的,體驗娛樂,學會娛樂;體驗休息,學會休息;體驗無聊,不怕無聊。生活,就在於這些體驗。

我第二個想説的詞是“信任”,我想説的信任小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大到這個時代的信任。《人類簡史》中説過一個故事。A將10萬元存到了銀行,B從銀行貸款了10萬元,B想建一個房子,於是B把這個10萬元給了承運商C去建房子,C又把10萬元存到了銀行,又有E從銀行貸款了10萬元……只是A的10萬元,如果他一直放在手中,那麼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他也不可能將錢免費的給B去建房子,但是他放進了銀行,銀行可以來做這個事情,銀行在這個裏面所擔任的一個職責,就是信任,這也是當今時代真實存在的情況。不過我們看不到我們對別人的信任,但是我們對銀行有信任,因為我們覺得錢存進了銀行反正隨時可以取出來,由此社會的經濟開始流動,開始大幅度的發展,這是以前的信任,現在也一直處於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個信任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巴巴,淘寶的誕生讓中國前進了很多年,是時代造就了它,還是它抓住了非常重要的發展機會,我覺得是它讓人們信任了它,信任造就了阿里巴巴。相隔幾千公里素未謀面的兩個人A和B,A在淘寶上掛了一個店鋪,B付了錢,那麼B就相信A會把他所需要的東西寄給他,這就是信任,信任對時代的發展妙不可言,那麼信任以後會創造出怎樣的驚喜,時代以後又會發展到什麼樣的地步呢,這是我們值得期待的事情?

我想説第三個詞是“時代”,時代不僅僅指當今的21世紀,也指我所走過的二十多年,我時常回顧我所走過的二十多年,在我上國小,上國中,上高中,上大學,直到今年上上半年,我都覺得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路,這個路就是我心中的路,心中的感受,但我不得不承認,我的生活經歷,我的衣食住行,我的所作所為這些才真正的是我走過的路的印記。看完《心理學》之後,我回顧了我的二十多年,感受自己每個階段的心智的變化;看完《生活的哲學》之後,我回顧了自己的近幾年的思想感悟,感覺整個人的內心蜕變了一道一樣;而我回顧自己以前的鍛鍊和生活,會發現哪些習慣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我的生活是這樣,時代也是這樣,時代的發展,留下了信任,留下了文化。有人通過努力奮鬥走向了成功,那麼以後人就相信這個時代下努力奮鬥能成功,有人通過讀書找到了出路,那麼以後人就相信讀書能夠找到出路,我們現在所走的路,就是以後的人通過這個時代所看到的、相信的路,在此基礎上,他們會繼續創造自己的路。

我想説的第四個詞是“本質”,時代的發展留下來的本質有奮鬥、學習,還有容易讓人忽略的信任,所以我們也相信這些。那麼我的生活裏真正需要堅持的本質的東西,以後需要注意的究竟是什麼呢?我以前覺得是能力,所以我拼命提升能力,後來我加上了感受,所以我不排斥痛苦,甚至主動的去迎接痛苦,還有思考、體驗、信任……但是在這裏,我想説的是項目、生活中所能提升的卻往往讓人容易忽略的東西:就是耐挫力,也可以稱為能承擔多少痛苦的能力。一個國中優等生,120的滿分,每次都是120左右,有一次他考了90多,心態承受不了,哭了一天,往往就是耐挫力不行。我在前段時間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對自己信心滿滿,覺得自己做了兩年項目,還寫了論文,找工作應該很輕鬆。後面發現不是這樣,我從來沒專門的複習過基礎知識,所以最開始的一些公司的筆試基本都沒過,因為都還不熟。到後面參加了小米的面試,面試官問我很多東西我也不是很清楚,有的直接説這個沒有深入瞭解,當然後面還是過了。但是面試後的那幾天,我開始正視為什麼我的項目和論文對我沒有用的這個事情,我懷疑自己這兩年所受的苦、所做的事情,如果這些事情對我找工作體現出來的能力沒有幫助,那麼它們究竟給我帶來了什麼。我在兩年項目中,遇到了很多頭疼的事情,剛開始負責一個系統的時候有時候累的半夜兩點睡不着,後面負責了所有的項目更體會了責任所帶來的壓力。後面寫論文的時候感覺自己的思考都要枯竭了還沒寫完,寫的好累,比做項目還累。但是這些事情完成後,後面遇到任何事情,包括現在在小米提前實習,我都覺得沒什麼壓力,很輕鬆,因為我覺得現在所面對的工作和現有的生活對以前的經歷來説真的不值一提。以前的項目和生活帶給了我驚人的耐挫力,我覺得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解決的,所以現在遇到事情不慌,不怕,第一時間想着如何解決。同樣的,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不僅會提升我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更會不斷的提升我的耐挫力。

雖然這本書名叫《未來簡史》,但是這篇裏面卻並沒有透露出很多未來的感覺,作者擔憂以後人類的發展,我卻並不擔憂。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自己獨有生活的體驗、感受,對時代的借鑑,他們會走出自己的路,有更強的耐挫力去迎接他們自己的時代,不管以後的人工智能發展多迅猛,以前的人不也從種田種地到了現在的建築工人和寫程序嗎,那麼以後的人會不會成為維修機器人呢,這些都是時代的發展的產物,未來的發展,其實從現在就可以創造,可以看到。未來簡史,即是現在簡史。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23

看完了《未來簡史》,再一次被震撼到,倒不是因為描述的未來中人可能永生也可能滅亡,當然這的確也很震撼,不過算不上什麼新見識。書中真正打動我的是貫穿於人類發展的一條暗線——人生的意義,雖然這個終極問題還是沒有答案,也可能根本就沒有答案,不過對這個問題的不斷追問也造就了人類文明本身。

用書中陰陽的比喻——陽即力量(科學),陰即意義(價值),兩者此消彼漲,過去幾百年陽佔盡了上風,“現代生活就是在一個沒有意義的宇宙裏不斷追求更多的力量”,未來到底是陰陽失衡還是陰陽轉換?馬克斯預言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激化,反而提醒了資產階級,緩和了矛盾,書中的預言也是按現在的形勢推演,至於未來是否會因為預言而改變?我等鼠輩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人何時為人?我覺得不是直立行走,不是能夠使用工具,不是有了情感,不是有了意識,而是從能夠反思開始,從我們開始問那三個終極問題開始——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在此之前我們的意義是基因內置的——生存和繁衍。我們的行為和其他生物一樣,源自一套根植在骨子裏的“算法”,餓了就要吃,見到異性就要做,雖然這時也能產生社羣,也有情感,也有懲惡揚善,但其實都是自然選擇和博弈共同產生的”算法”。個體的意義就是儘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體力,智力),此時可謂陽盛陰衰。

而當我們開始反思那三個終極問題,就必須要有答案,自然界厭惡真空,於是就有了宗教,宗教完美解決了所有終極問題,但是卻限制了人類本能上對力量的追求,此時可謂陰盛陽衰。

自文藝復興起,人文主義大行其道,其聲稱人的意義就存在於每個人本身,人生體驗就是意義,努力去追求力量(科學)吧,“在生命最廣泛的體驗中,提煉出智慧”,此時再次回到陽盛陰衰,但是基因賦予的.意義(生存、繁衍),宗教、文化賦予的意義仍然存在,與人文主義的意義相互衝突,也就難怪這麼多人感到迷茫了。

許多人預言未來是人工智能的時代,但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對於“我要到哪裏去”並沒有新的答案,還是由人來賦予意義(價值),所以還只是人類力量的延續。也許未來人工智能開始反思這些終極問題時,人類才會真正被替代吧,到時到底是陽盛還是陰盛,還是毀於一旦就不得而知了。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24

《未來簡史》中,雅克·阿塔利從已知的歷史和科學角度出發,講述了一段有關未來50年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國之間的關係將如何發展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口動盪、居民遷移、工作變遷、以嶄新形態出現的市場、恐怖、暴力、氣候變化以及宗教影響力的提高都將在其中發揮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將以何種方式顛覆我們的工作、休閒、教育、衞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認為,那些現今看來醜惡的品行或許會在將來某一天獲得人們的認同。

為什麼我們要去了解過去,為什麼我們要去猜測未來,我們又怎麼能從過去和未來中度過現在,這可能是本書主要想探討的問題。人類無論如何發展,其歸根到底,都是想要過上自己所認為的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問題來了,什麼才是幸福?

作者在本書中沒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書《人類簡史》中給出過觀點:真正的快樂是“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這麼簡單。正是意義,也就是我們頭腦中虛構的現實,推動着人類社會不斷髮展。這個話題其實貫穿了《未來簡史》全書。從狩獵採集時代,到農業時代,再到現在的工業科技時代,意義的內容一直變化迭代,從各種宗教到人文主義,激勵着人們不斷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東西才能達到幸福呢?怎麼去定義生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呢?有的人説吃飽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説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説身體健康就是幸福,這麼聽起來,感覺幸福是個人體驗而非社會進度,那為什麼我們還要不斷推進社會的發展呢?作者書中提到,“如果我們的祖先知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工具,一定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如在天堂般無憂無慮。但事實絕非如此。雖然人類取得了諸多成就,卻一直有一種壓力逼着我們繼續生產、不斷努力。”

這種壓力,可以稱之為“人類的貪婪與慾望”,其也是隨着社會的進步發展而增加的.。我們從一開始的身體健康,到進一步的吃飽穿暖,再到進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這些不斷膨脹的慾望,讓人類社會進步。

前文説道,作者在書中認為,那些現今看來醜惡的品行或許會在將來某一天獲得人們的認同。個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科技社會的發展下,人類的生活或者生存觀念將會有極大的變化,這正説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説法,未來可以根據過去和現在進行猜測預判,但絕對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25

本週要説的是尤瓦爾·赫拉利所著的《未來簡史》一書,這本書確實讓我大開眼界和激發想象。去年時候我看了這位作者的《人類簡史》一書,看了兩遍,很有意思,觀點獨到,論述鮮明,作者作為一個歷史學者但是知識非常淵博,並帶有人文關懷來看人類的歷史。他的這本新書一知道是他寫的我就肯定會看,更不用説話題還是我喜歡的科幻、未來。

本書雖然叫做未來簡史,不過卻有大段的篇幅在談歷史,它的英文名為“神人”,副標題才是未來簡史,簡單説本書的內容應該是追溯人類的歷史來探究人類的未來發展趨勢,書名也可以概括為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本書的內容和觀點實在很多,我就只有挑啟發我,我認為有趣的地方來寫了,畢竟我選擇寫讀書報告的目的之一是通過回溯我看的書,把書中的觀點和知識結構和我自己本身的知識結構拼接、縫補起來。

首先,作者作為一個歷史學家認為歷史不僅塑造了我們的科技、政治和社會,也塑造了我們的思想、恐懼和夢想。研究歷史就是為了掙脱過去的桎梏,讓我們能看向不同的方向,並開始注意到前人無法想象或過去不希望我們想象到的可能性。這種看待歷史的角度很有趣。作者從人類的歷史來看,為什麼是智人最終脱穎而出成為地球上的統治者呢?為什麼是人類能擁有這麼大的力量、征服世界,對整個生態發揮如此大的影響?為什麼在眾多人類種羣中是我們現代智人脱穎而出,而不是我們其他的人屬兄弟姐妹,比如尼安德特人等其他人類種屬。這個問題一種困擾着我,也是我當初選擇人類學的好奇點之一。不要説什麼人類更聰明、人類有意識之類的原因,為什麼其他動物發展的途徑不是朝着智力更高的方向發展,為什麼我們智人的近親尼安德特人等人類腦容量更大勝出的還是我們,憑什麼説其他動物就沒有意識。大部分時候我都找不到一個滿意的答案,人類稱霸地球的原因很多,其中本書作者在本書中提出的觀點是我現在很信服的觀點,他在《人類簡史》中也有提到,這本書也更加詳盡闡釋了,智人獲勝的原因在於比其他物種能夠更大規模和靈活的合作。我們智人的親戚其他那些被我們消滅的人類物種或許比我們聰明,但是他們組織不了大規模的合作,超150人的羣體就是上限了,而我們人類在很早時候就能憑藉想象的祖先、圖騰、神靈等組織起大規模陌生人的合作,現在我們這個能力更是突飛猛進。為什麼是我們智人而不是其他人類呢?可能就是因為大約7萬年前的以此基因突變我們擁有了想象不存在事物的能力,憑着這樣那樣虛構的故事組織起大規模的陌生人合作,這可以叫認知革命。但是受限於狩獵採集的生產方式組織的人力不算太多,但是到了一萬多年前的農業革命再加上文字的發明,人類能養活的人越來越多,能憑藉文字傳播和記錄虛構故事的能力越來越強,文字也能組織更過的人。這個時候我們人類可以説已經稱霸地球了,但是人類的力量有限,公元500年和公元前500年人類的生產能力差別能有多大呢。這時候人類相信未來是停滯不前的,過去或許還比現在好,人類是某個神靈或某個宇宙計劃的一部分。直到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開始,科學和人文主義才開始真正賜予人力量,這個時候人類逐漸相信要或許知識應該去做實驗、積累數據,探索世界的規律,而不是像以前那樣認為知識保存在某些神聖的經典當中,只要再三研讀這些前人纂寫的經典就可以獲得所有的知識了。人文主義把人從某個神聖計劃的一部分中拉扯下來,聲稱上帝已死,人類才是所有意義的來源和中心,人真正為萬物立法,而科學也真正給予人類改變世界的力量。縱觀世界來看,人類在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推動下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改變世界的力量,而且比以往的力量大得多。在以前,饑荒、戰爭和瘟疫是人類最大的敵人,現在據統計數據來看全世界自殺的人數比因戰爭暴力死亡的人數還要多,人類對待饑荒和瘟疫也不像以前那樣只是以為是來自神的懲罰,我們人類無力改變,現在如果出了饑荒和瘟疫幾乎每個人都相信我們是有能力解決的,這只是技術問題。

人類從科學那裏相信我們有能力改變世界,相信經濟增長能解決幾乎所有問題。在現代世界人類和科學的交易可以概括為“同意放棄意義、換取力量”,在前現代世界幾乎所有的民族、文化都相信人類是生活在某個神明的指導之下,相信人類是某個宇宙大戲的重要一部分,從而賦予我們生活、生命以某個偉大的意義。但是科學帶來的確實發現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盲目的`實體,沒有意義,人類的存在也沒有意義,我們並沒有生活在某個神明或是某個偉大的宇宙計劃之下。但是我們的生活並沒有因此崩潰,因為取代以前宗教的是現在的人文主義宗教,相信人就是一切意義的本源,生活的意義應該從你的內心去探尋,你覺得有意義的就是有意義的。在人文主義的大旗下,人類努力用科學的力量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但是人文主義內部也出現了分裂,一是進化人文主義,認為有些人的體驗就是比某些人的體驗更有價值,我們應該更推崇優秀的人、超人,代表國家是法西斯的德國,二是社會人文主義,相信應該用尊重和保護大多數人的生命和體驗,比如社會主義的蘇聯和中國,三是自由人文主義,尊重每個人的自由和體驗,相信每個人的生命和體驗都是有價值的。經過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現在世界上主流的還是自由人文主義。但是自由人文主義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下也越來暴露其弊端,逐漸要被其他主義所取代。

如果説過去我們智人的目標是消滅戰爭、飢餓和瘟疫,那麼在科學為我們帶來越來越強的信心和力量的同時,我們智人呈現出三種未來發展趨勢:追求幸福、探求長生和進化成神,不是説我們以前沒有這些追求,而是這三種追求將為成為未來的主要趨勢並且很有可能成為現實。當飢餓、健康等問題解決後經濟需要新的增長極,現代性絕不會説:“好了,我們現在已經吃飽了,也很健康了,停下來休息休息吧。”這場現代化的進程在短時間內都是看不到停止的,我們很可能已經停不下來,需要一直髮展科技、追求經濟增長。吃飽了後我們想要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健康長壽了我們還不夠,我們想要長生不老,這是阻擋不了資本朝這些方向流動的。而在新興科技的幫助下那些本來是幫助弱勢羣體來生活更好的科技也會變成有錢人用來進行進化升級的科技,能夠治療記憶力下降的技術也可以用來增加普通人的記憶力,用來修改致病基因的技術也能讓普通人的後代做相關的變得更聰明、更漂亮的修改,特別是在最新生物和基因以及互聯網的技術下,人類升級的趨勢非常之明顯,用來幫助殘疾人用意識操控的假肢也能讓普通人多一條腿來執行任務。最新的生物學研究還發現連人類的慾望也可以改變,人類的意識情緒也能影響。在這樣的科技背景下,原來相信每個人的體驗都是有價值和平等的自由人文主義就會受到挑戰,挑戰之一來自科技人文主義,相信可以用科技、激素等手段改變人類,比如未來的生化人、改造人,以及在各種能力上超越普通人的神人,神人可不僅是能力。神人和普通人不僅在能力上有所不同,他們的體驗更是千差萬別,我們普通人能想象自己能記得從出身到現在的所有事情的全部記憶嗎?或者能看到超過我們現在光譜的東西,聽到超過現在赫茲的聲音,擁有幾十雙腿幾十雙眼睛的體驗嗎。那時候再談人人平等的自由人文主義肯定沒有生物基礎,大部分人將變成無用的人。挑戰之二來自數據主義,在未來可能計算機和可穿戴式設備時刻監視我們,獲取更多的關於我們的各種信息,我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在分析之下,它們可能會變得比我們自己更瞭解我們自己。要了解自己不如去做基因測試,比如看看你的人工智能怎麼説,你可不一定記得這麼多年來所發生的所有事情。大數據主義近些年來發展迅猛,相信所有數據應該分享、傳播、分析,數據本身就想要獲得自由,沒有分享到網絡的體驗是沒有意義的,這個主義越來越統合各個學科,它也會給人類存在賦予意義。摘抄文中的一段原文:“傳統宗教向你保證,你説的每一個字、你的每一個舉動,都是某個偉大宇宙計劃的一部分,上帝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以想法和感受。至於現在的數據宗教説,你説的每一個字、你的每一個舉動,都是偉大數據流的一部分,算法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以想法和感受。”

特別是最後兩個要取代自由人文主義的趨勢概括的非常精煉,現在都看得到,把各種東西都接入網絡,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很便利。書中描述的各種趨勢和可能性很大地滿足了我這個科幻愛好者對近未來的各種想象。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26

算法的建議或決定,實際上是一種概率,作者在文中有意忽略了這點,進而誇大了算法的作用。數據輸入,算法,二者改變其一。輸出結果就大為不同。如果人的意識不是算法,算法與人的關係,僅是用統計的方式瞭解下人們大致的思維模式。如果人的意識是算法,今天的科技堅定的向前發展,總有一天這個算法模型會被計算機所瞭解。人類的生物算法被瞭解後,最為重要的就是掌控輸入的數據。如此方能使算法達到作者文中的水平或者説發明者的期望。到時我們儘可以把我們的一切都交個算法,如此健康,力量,長生等我們可以想到的一切美好都唾手可得。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慾望,又有幾人可以抵擋呢?算法告訴路人甲,何時睡眠,何時起牀,一天吃些什麼,運動的'模式,運動的時長,最為健康。告訴他學習什麼,每天的學習量多少,才能最有效率,路人甲會不遵守算法的意見?輸入數據不僅僅是人,諸如天氣,食物,空氣成分乃至太陽耀斑爆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算法。越精密的算法,越容不得誤差,更別提錯誤,這些自然條件是否該予以控制?違背算法的人,不僅影響算法在自身上的效用,也會遵守算法的人。對這些遵守算法的人來説,他們,違背算法的人都是錯誤的,因為他們影響了算法的效用。為了提高算法的準確性,人們會如何,我不得而知。

假定輸入的數據都可以被控制,人是人,還是温室的花朵?算法是否會成為律法?人是算法生產的產品嗎?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27

饑荒、瘟疫、戰爭的問題得以解決,人類的遠景將是史無前例地得到昇華,可以活得更久,可以幸福快樂,甚至可以化身為神;完全可能,因為我們正在掌握古人所不懂的計算機、基因學、納米科技…

比如,我們通過體內納米機器人而預防疾病和檢測身體;通過基因而使自身變得強大,通過智能手機便能足不出户地瞭解世界此時此刻發生的事情,無人駕駛汽車感知路況且統一合理地到達目的地,甚至遠程操控機器人作業…

當然,隨着技術的無限發展,世界也將有着“成也人類,敗也人類”的悲壯。因為機器人取代人類作業,將會存在人類的無用階層,而萬物互聯網將更先進更智能,它能通過數據和算法而對生物進行預判,包括對人類,告訴你跟誰結婚、挑什麼工作以及是否開戰。

未來有可能就是數據時代,機器通過沒有意識形態的算法進行學習,分析的數據量是天文數字,前往人類未曾踏足之地,人類亦無法企及。

難道我們僅是數據流裏的一片漣漪嗎?

數據和算法,即為人類所生,便能為人類所用。作者所言的.超人類即為神人,普通人聽從數據算法,數據算法聽從神人,神人就是那些數據算法不能理解的精英,是未來世界的主宰者。

作者也説,未來不可預測,或許人類將走進另一個方向,而並非算法主導。

閲讀這本書,作者對宗教、科技的發展進行很好的解釋,讓讀者拓寬視野,接觸到作者有理有據的看法,使得本書更具理性。推薦閲讀。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28

花了15個小時讀完本書,留下了168個筆記,足以證明本書信息含量之大。它預言未來,數據主義興起,人類自由意志終結,理由是:數據算法將比人類更瞭解任何事,在數據算法的輔助下,人類將挑戰生命、幸福度、個人超能力。正如歷史上人類戰勝了饑荒、瘟疫、戰爭一樣。書中列舉的很多論據都非常精彩。

而且,作者是歷史學家出生,他看待歷史的態度很值得借鑑:歷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實是讓我們意識到一些通常不會考慮的可能性。歷史學家研究過去不是為了重複過去,而是為了從中獲得解放。我們每個人都出生在某個特定的歷史現實中,受特定的規範和價值觀制約,也由獨特的經濟和政治制度來管理。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所處的現實是理所當然的,認為這一切純屬自然、不可避免、無法改變。但我們忘了世界是由一連串的意外事件所創造的,歷史不僅塑造了我們的科技、政治和社會,也塑造了我們的思想、恐懼和夢想。“過去”從祖先的'墳墓裏伸出冰冷的手,掐住我們的脖子,讓我們只能看向某個未來的方向。我們從出生那一刻就能感受到這股力量,於是以為這就是自然,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很少試着掙脱並想象自己的未來還有其他可能性。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29

這是一本談未來的書,不只是去暢想未來,以未來的角度去看當下,人多事情有了更清醒的認知與解答。跳脱現在,回望更能全面地認識現在。不錯,很喜歡的一本書。不過對於計算機取代人,替代人的觀點,我對人類還是保佑信心。至於取代的那一部分,不過是上層的遊戲,壓低下層成本,以達到自己利益最大化。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數據處理嗎?

生命基於數據處理,但是是一類“有意義”的數據集合,而這個“意義”是人之不同於計算機的:解釋這個世界的故事。

2.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個才更有價值?

何為“價值”,價值取向,計算機所要達到的目標,不過是人類的慾望作祟而給計算機的算法,讓其滿足人類的`慾望的工具罷了。計算機滿足了人類暫時的慾望,還會有這三個完結後新的值得思考擔憂的事情發生。

3.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們更瞭解我們自己時,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會有什麼變化?

瞭解基於已發生的基礎上,對於新鮮未知,未曾體驗,便不會有認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