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29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未來簡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未來簡史讀後感

未來簡史讀後感1

今年單位組織的讀書月活動,我選擇了前段時間一直關注的一本書——《未來簡史》。它是《人類簡史》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又一部力作。如果説《人類簡史》是關於我們從哪裏來,那麼《未來簡史》就是關於我們人類的未來命運。

該書主要講述了未來的人類(書中稱“智人”)將擺脱歷史上一直困擾人類的三大問題:饑荒(和貧窮不是一回事)、瘟疫(是指大規模發生的讓人束手無策的致命傳染病)和戰爭(是指全球規模的),未來的人類分化會更加劇,絕大多數人會淪為“無用的人”和“沒有自主的人”,只有少數精英會利用生物技術主動升級,進化成為掌控這個世界的“神人”,他們和我們的區別,相當於我們和猿人的區別。對於永生、幸福和成神的追求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旋律。現代社會制度立足的根本:自由和平等將會消亡(神人可以通過操控基因,改變你大腦裏的化學物質分泌和電波信號從而操縱你的意識,讓你無從反抗,也可以通過更換人體的全部配件,甚至將意識轉移到機器上達到永生,從而打破“死亡”這一上帝留給人類最後的平等),萬物互聯網正在形成、而我們的一舉一動甚至是每一個意識都是餵養這個龐大數據庫的養分,一切生命和意識不過是算法而已。

對於未來,我們人類一直在不斷的暢想,其實我們現在對於未知的未來的研究方式,仍然和寫資治通鑑時的古人一樣,歷史怎樣,我們覺得未來會怎樣,也不知道這個規律是否仍然奏效。不過長期看,預測未來無論對錯,其實對於未來沒有大的影響。本質上我們對於未來無能為力,歷史車輪誰也擋不住這話當然也適用於未來。

人類大船駛向未知大洋,我們是這船上一代代的水手,貌似遇到問題只能遇到再開始着手解決,很難發明一勞永逸的方法來面對未知。所以讀這本有意思的書對工作生活沒啥作用,屬於懂得很多和生活徹底無關的道理,當然不能用它來指導生活。不過暫時的,把我們從個人的喜怒哀樂寵辱得失中抓出來歇歇,在內心中扮演一下人類導師角色,替整個人類操操心,給我們自己放鬆下。

未來簡史讀後感2

讀《未來簡史》的第二部分有點迷糊,不知道重點在説什麼。直到結尾點出人類憑藉創造出基於想像的“互為主體的現實”統治世界,才有點摸着頭腦了。

作者的這個觀點在《人類簡史》裏就説到過,那時候説的是“人類憑藉編故事的能力統治世界。”那樣説的時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兩章的文字解釋了憑什麼得出這個結論。

人類跟動物的關係變化,從狩獵採集時代的眾生平等,到農耕時代人類為了自身利益豢養家畜。人創造了神和宗教來合理化人高級於動物這一原來並不存在的現實,並藉助神與自然溝通,做交易。接着人類從農耕時代進入科技時代,人類可以憑藉科技經濟政治直接有效的解決原來需要神作為中介的各種自然問題。神也面臨下崗危機。

神和宗教就是人類創造——或者也可以説是編造出來的互為主體的現實。大概這樣的“事實”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羣是很難理解很難接受的觀念,所以作者要通過大量的.數據,實驗,傳説,説明動物和人一樣擁有情感,意識,甚至有部分的動物比人聰明,比人有更強大的力量。但7萬年的演化結果是人類統治着所有動物,而不是人類被更聰明更強壯的動物統治。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只有人類懂得高效靈活的大規模合作,而這種合作正是基於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體制,法律,價值觀,信用,貨幣等等等等。

所有的這些都只不過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互為主體的現實——只要大家都信,這些就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子虛烏有。

不知道後面的內容作者會不會通過大部分人類跟小部分人類的區別,來論證大部分的人類其實是跟家畜一樣的存在,只有創造“互為主體的現實”的那部分人類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生而為大部分人類中的一員,要怎麼活才能不是個悲劇?像那頭叫夏洛特的小豬一樣算不算活得比較值?或者豬就該本本分分的過它的豬生,狗就該本本分分的過它的狗生,那樣起碼不會過得很糾結?

未來簡史讀後感3

尤瓦爾赫拉利所著《未來簡史》觀點新穎,內容豐富。拜讀之後,有一種悲觀的感覺。其實,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換一個角度看,人類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從人類發展史看,總體上是進步的。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人類擺脱了茹毛飲血、危機四伏的生活,圈養牲畜種植莊稼,生活穩定;從農業社會到近現代工業社會,大多數農民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進廠打工;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從事機械勞動的產業工人走向靈活多樣的服務業。

其次,(按書中觀點)從第三個千年來看,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從未來發展看,人類將面臨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為神等新議題,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機器代替,解放人類的體力和腦力。即便絕大多數人將淪為無用的階級,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於虛擬世界……這不是今天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説明社會進步的是人類數量的增加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人類在生物界的絕對控制權。

綜上所述,我們要樂觀看待未來社會的發展。

當然,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人類還面臨不同的困境。例如農業社會階層分化的陷阱,工業社會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未來世界發展中的各種風險等,但究其根源,並非是人類知識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在於人類貪得無厭的慾望和生存競爭的生物本能。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當今世界,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迅速發展,讓許多人目瞪口呆,讓一部分人手足無措乃至抓狂。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作為弱小的個體,生存其中必須趨利避害。我是屬於EDIRW羣體,即來自東方、受過教育、工業化、退休、婦女的羣體(相對於WEIRD即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的羣體),也要用樂觀進取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要加強學習,吸收新事物;不隨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現代科技給自己晚年生活帶來的便利。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未來往何處去?不必深究。個人是渺小的,是由細胞演變發展的生命個體而已,快樂活在當下!

未來簡史讀後感4

看完《未來簡史》歸結於一句話:萬物互聯讓人類的能力指數上升,人類放棄意義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權,極少數人控制世界。放下書,世界還是世界,貿易摩擦,圍追堵截,崛起增長與壓制,民粹主義與開放合作,現在還是柴米油鹽,未來還只是未來,甚至可能永不會成為現實,當前獨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沒有變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淵明就説了“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嗯,就這感覺,感覺都沒變。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變化:

1、認識到靠虛擬的願景、文字和貨幣,人類開展了大規模的分工協作,從此一騎絕塵。大規模協作是人類力量提升的核心關鍵。

2、對自由人文主義,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獨立意志,追隨自己的內心,不那麼確定,那麼執着了。

3、對萬物互聯,個人隱私,數據自由,有了新的認識,或許,這是人類進行大規模協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趨勢,勢不可擋,順者昌逆者亡。

4、意識到如果生命最終只是技術問題,會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幸福圓滿或許都需要重新定義。

然後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異在哪裏?

能力,見識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能力包括了決斷力、執行力、理解力、與人連接力,意志力,當然也包括了語音能力,運動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總結能力,洞察能力,規劃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等。眼光高低取決於見識,見識又取決於知識和能力。為什麼會目光短淺,因為沒有見識,為什麼沒有見識,很多知識不知道,知道了也沒有能力抽絲剝繭,歸納總結形成自己的觀點啊。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選擇是基於已有知識、能力、見識和眼光的選擇。

有些事我們知道自己知道,我們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東西多少,決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們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總是通過直覺、感覺,隱隱地,經常性地影響我們的選擇,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們不知道,所以就會執,就會固執己見,就會畫地為牢,就會刻舟求劍。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異來源。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以為記。

未來簡史讀後感5

《未來簡史》中,雅克·阿塔利從已知的歷史和科學角度出發,講述了一段有關未來50年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國之間的關係將如何發展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口動盪、居民遷移、工作變遷、以嶄新形態出現的市場、恐怖、暴力、氣候變化以及宗教影響力的提高都將在其中發揮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將以何種方式顛覆我們的工作、休閒、教育、衞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認為,那些現今看來醜惡的品行或許會在將來某一天獲得人們的認同。

為什麼我們要去了解過去,為什麼我們要去猜測未來,我們又怎麼能從過去和未來中度過現在,這可能是本書主要想探討的問題。人類無論如何發展,其歸根到底,都是想要過上自己所認為的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問題來了,什麼才是幸福?

作者在本書中沒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書《人類簡史》中給出過觀點:真正的快樂是“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這麼簡單。正是意義,也就是我們頭腦中虛構的現實,推動着人類社會不斷髮展。這個話題其實貫穿了《未來簡史》全書。從狩獵採集時代,到農業時代,再到現在的工業科技時代,意義的內容一直變化迭代,從各種宗教到人文主義,激勵着人們不斷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東西才能達到幸福呢?怎麼去定義生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呢?有的人説吃飽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説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説身體健康就是幸福,這麼聽起來,感覺幸福是個人體驗而非社會進度,那為什麼我們還要不斷推進社會的發展呢?作者書中提到,“如果我們的祖先知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工具,一定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如在天堂般無憂無慮。但事實絕非如此。雖然人類取得了諸多成就,卻一直有一種壓力逼着我們繼續生產、不斷努力。”

這種壓力,可以稱之為“人類的貪婪與慾望”,其也是隨着社會的進步發展而增加的。我們從一開始的身體健康,到進一步的吃飽穿暖,再到進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這些不斷膨脹的慾望,讓人類社會進步。

前文説道,作者在書中認為,那些現今看來醜惡的品行或許會在將來某一天獲得人們的認同。個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科技社會的發展下,人類的生活或者生存觀念將會有極大的變化,這正説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説法,未來可以根據過去和現在進行猜測預判,但絕對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

未來簡史讀後感6

人類過去這些年,究竟在忙什麼?未來,又需要幹什麼?

在第一章,赫拉利對此做了總結。過去的幾千年,人類一直忙着對付饑荒、瘟疫和戰爭。這三大問題一直是人類的心頭大患。雖然人類發明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機制和方法,但是看起來依舊是年復一年地出現。

到了二十一世紀,人類在這三個方面的鬥爭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雖然談不上完全解決,但已經獲得了有效地遏制。現在,如果出現饑荒、瘟疫和戰爭,人們不會再將問題歸結為命運或者神靈,而是會覺得是哪個人,或者哪個政體出了問題。

這似乎看來讓人匪夷所思,我們一直沒有感覺到饑荒、瘟疫和戰爭有離我們遠去。赫拉利看來,這是因為現在發達的新聞媒體,讓我們更容易關注到這些事件。事實上,在20xx年,總共有100萬人死於饑荒,但卻有300萬人死於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併發症。雖然在這個世界上的某些地區還是戰火頻繁,但是目前的和平狀態和核威懾的存在,已經讓人很難相信可以爆發大規模戰爭。

“自然界害怕真空”。所以,在饑荒、瘟疫和戰爭發生的概率越來越小,其他新的議題就開始慢慢浮現。那麼,其他的新議題是什麼?

赫拉利認為,未來,戰勝死亡、獲取更大的快樂、獲得神性,是人類追求的目標。

醫學、基因工程正在讓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但是對死亡的恐懼,使得人類依舊沒有放棄繼續延長壽命的努力。而資本、商業也樂於推進這樣的研究,畢竟這裏面隱藏着巨大的利潤。

如果人類的壽命能夠足夠延長,那麼追求快樂就是必需的,沒有人願意在痛苦中永生。事實上,快樂的感覺是人的大腦獲得外界刺激後的情緒反應,那麼唯一能夠長久獲得這種感覺的辦法,就是去掌控大腦中的那種反應,最後實現掌控自身的情緒。獲得神性,看起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但事實上是前兩個問題解決後自然而然的結果。如果一個人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死,能夠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緒,豈不是已經接近於神了?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很可能在追求這些目標的時候,一點偏差就會讓人類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比如,未來壽命會延長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已經讓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疲於應對。

所以,我們需要回過頭去,看看歷史。複習一下,人類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了動物界的神。

因為,這在未來,很有可能就是神人和普通人之間的關係。

未來簡史讀後感7

看完了《未來簡史》,再一次被震撼到,倒不是因為描述的未來中人可能永生也可能滅亡,當然這的確也很震撼,不過算不上什麼新見識。書中真正打動我的是貫穿於人類發展的一條暗線——人生的意義,雖然這個終極問題還是沒有答案,也可能根本就沒有答案,不過對這個問題的不斷追問也造就了人類文明本身。

用書中陰陽的比喻——陽即力量(科學),陰即意義(價值),兩者此消彼漲,過去幾百年陽佔盡了上風,“現代生活就是在一個沒有意義的宇宙裏不斷追求更多的力量”,未來到底是陰陽失衡還是陰陽轉換?馬克斯預言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激化,反而提醒了資產階級,緩和了矛盾,書中的預言也是按現在的形勢推演,至於未來是否會因為預言而改變?我等鼠輩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人何時為人?我覺得不是直立行走,不是能夠使用工具,不是有了情感,不是有了意識,而是從能夠反思開始,從我們開始問那三個終極問題開始——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在此之前我們的意義是基因內置的——生存和繁衍。我們的行為和其他生物一樣,源自一套根植在骨子裏的“算法”,餓了就要吃,見到異性就要做,雖然這時也能產生社羣,也有情感,也有懲惡揚善,但其實都是自然選擇和博弈共同產生的”算法”。個體的意義就是儘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體力,智力),此時可謂陽盛陰衰。

而當我們開始反思那三個終極問題,就必須要有答案,自然界厭惡真空,於是就有了宗教,宗教完美解決了所有終極問題,但是卻限制了人類本能上對力量的追求,此時可謂陰盛陽衰。

自文藝復興起,人文主義大行其道,其聲稱人的意義就存在於每個人本身,人生體驗就是意義,努力去追求力量(科學)吧,“在生命最廣泛的體驗中,提煉出智慧”,此時再次回到陽盛陰衰,但是基因賦予的意義(生存、繁衍),宗教、文化賦予的意義仍然存在,與人文主義的意義相互衝突,也就難怪這麼多人感到迷茫了。

許多人預言未來是人工智能的時代,但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對於“我要到哪裏去”並沒有新的答案,還是由人來賦予意義(價值),所以還只是人類力量的延續。也許未來人工智能開始反思這些終極問題時,人類才會真正被替代吧,到時到底是陽盛還是陰盛,還是毀於一旦就不得而知了。

未來簡史讀後感8

正如《衞報》的評論,“(本書)開篇就以令人豔羨(同時也是令人警醒)的文字明確指出,由於基因技術、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正在不斷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其他物種之間關係,所以我們所有物種都面臨着巨大的挑戰。甚至可以説,這本書比他(本書作者:尤瓦爾.赫拉利)那本了不起的《人類簡史》根據可讀性和重要性”。

掩卷沉思,感觸尤深,誠然,當今社會,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物聯網技術如大浪淘沙般對各行各業帶來前所未有的革新甚至是衝擊,人工智能的蓄勢待發,超越人類智慧已成為必然,《未來簡史》一書似乎也在暗示着這樣的答案,“20xx年9月,牛津大學的CarlBenediktFrey及rne發表了《就業的未來》研究報告,調查各項工作在未來20年倍計算機取代的可能性。根據他們所開發的算法估算,美國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風險被計算機取代。例如到了20xx年,電話營銷人員和保險業務員大概有99%的概率會失業,運動裁判員有98%的可能走性,收銀員97%、廚師96%、服務員94%、律師助手94%、導遊91%、公交司機89%.......(P293)。”看來,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規劃和職業發展。

《未來簡史》以極具開拓性的思維、宏大的歷史視角和獨到的觀點,顛覆了人們對人類歷史的認知,並顛覆了我們面對未來的思考方式。在前所未有的變革激盪中,一切皆有可能,甚至超乎想象。

我們應該如何審視自己的位置、規劃自己的人生,或許問題的核心在於如何定義和把握自己的價值,變革的車輪滾滾而來,在對新技術、新環境、新發展保持足夠的敬畏和尊重的同時,更需要明確的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所在,尊重、維護並欣賞那看不見的深邃價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