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05W

當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未來簡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未來簡史》讀後感

《未來簡史》讀後感1

《人類簡史》的作者,著名的歷史學家,又推出了新的作品《未來簡史》。我有幸拜讀,受益匪淺。以後,你再也不用思考,人活着是為了什麼?

隨着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發展的日益成熟,人類將面臨着從進化到智人以來,最大的一次機遇。可能就像,原始人類學習了用火,智力突飛猛進。現在的人工智能,又會給人類帶來一場新的變革。

人類的智商比其他地球生物高,於是自稱萬物之靈。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過人類,那麼會發生什麼呢?

絕大部分平庸的人類,將淪為“無價值的羣體”,只有少部分人類,在與人工智能對抗中,能進化為特質發生改變的“神人”。

以後的人類,將面臨着三大問題: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意識與智能的分離;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瞭解自己。

《未來簡史》讀後感2

讀《未來簡史》的第二部分有點迷糊,不知道重點在説什麼。直到結尾點出人類憑藉創造出基於想像的“互為主體的現實”統治世界,才有點摸着頭腦了。

作者的這個觀點在《人類簡史》裏就説到過,那時候説的是“人類憑藉編故事的能力統治世界。”那樣説的時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兩章的文字解釋了憑什麼得出這個結論。

人類跟動物的關係變化,從狩獵採集時代的眾生平等,到農耕時代人類為了自身利益豢養家畜。人創造了神和宗教來合理化人高級於動物這一原來並不存在的現實,並藉助神與自然溝通,做交易。接着人類從農耕時代進入科技時代,人類可以憑藉科技經濟政治直接有效的解決原來需要神作為中介的各種自然問題。神也面臨下崗危機。

神和宗教就是人類創造——或者也可以説是編造出來的互為主體的現實。大概這樣的“事實”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羣是很難理解很難接受的觀念,所以作者要通過大量的數據,實驗,傳説,説明動物和人一樣擁有情感,意識,甚至有部分的動物比人聰明,比人有更強大的力量。但7萬年的演化結果是人類統治着所有動物,而不是人類被更聰明更強壯的動物統治。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只有人類懂得高效靈活的大規模合作,而這種合作正是基於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體制,法律,價值觀,信用,貨幣等等等等。

所有的這些都只不過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互為主體的現實——只要大家都信,這些就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子虛烏有。

不知道後面的內容作者會不會通過大部分人類跟小部分人類的區別,來論證大部分的人類其實是跟家畜一樣的存在,只有創造“互為主體的現實”的那部分人類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生而為大部分人類中的一員,要怎麼活才能不是個悲劇?像那頭叫夏洛特的小豬一樣算不算活得比較值?或者豬就該本本分分的過它的豬生,狗就該本本分分的過它的狗生,那樣起碼不會過得很糾結?

《未來簡史》讀後感3

看了《未來簡史》這本書,筆者想到一個小品的名字——《昨天、今天、明天》。不過這個昨天今天明天,對應的是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本書側重於人類的未來。作者以超然的視角,強大的邏輯思維,為人類帶來了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好消息就是人類短時間不會毀滅,科技的發展會讓人類越來越舒服;壞消息就是科技的發展,我們有可能會被淘汰。

這本書總體是悲觀的,其中不乏表達出對人類未來的矛盾。例如科技的發展,智能機器作為醫生診斷率會高於人類醫生,醫療水準普遍提高是必然的,但是智能機器搶走了大量的工作機會,我們很有可能失業導致沒錢看病。又比如人類通過自己的智慧去改造基因,導致天才的下一代人類越來越強大,甚至達到想象中的“神人”,然而“神人”或許已經不把自己當作人類,甚至反過來奴役沒有改造自己的普通人類。擁有大量財富的人可以改造自己讓自己及後代始終保持競爭優勢,貧窮的人不僅窮而且會和上流階級的差距越拉越大,社會的公平被打破,社會文明轟然崩塌。

看過很多書,大體都是人類在追問“我是怎麼來的”,但是這本書是反過來問“我是怎麼沒的”,這是看這本書很有意思的地方。我想作者給我們展示的未來是個通過邏輯搭建出來的世界,同時也在告訴我們,未來可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有可能比現在更差。

很多人寄希望於未來,希望科技的發展,讓自己能夠躺在牀上就能工作。也有一些人覺得,科技發展到最後,我們不用工作可以好吃懶做,成為一條沒有夢想的鹹魚。事實上無論在哪個時代,這樣的“白日夢”都是無法實現的。只要稍微思考,就能知道未來自然有未來的問題,而鹹魚則是代表無用,在任何一個時代,一旦成為無用之人,下場只有慘遭淘汰。

對未來的浪漫幻想,一旦加入了理性思維,一下子就千瘡百孔了。這讓筆者忍不住想到了一件與之相關的事情,從未來的幻想回到現實,讓人不禁想到現在社會上很多的“精日”分子和“精美”分子,也就是精神上的日本人和精神上的美國人。近年來,隨着網上不正確的言論或者惡意言論的誘導,很多人就如同暢想未來一樣,暢想着西方發達國家的自由、平等,甚至將西方的“普世價值觀”掛在嘴邊,張口閉口的自由平等。認為西方發達國家,就是高福利的、安全綠色的、充滿人文關懷的“烏托邦”。

正如對未來不切實際的幻想,這些人對發達國家的暢想,也同樣的讓人覺得可笑。那些想象出來的美好,稍加理性思考,就成了一層隨時可以戳破的窗户紙。

近幾個月的國際新聞中,經常能夠出現關於難民的新聞,一些難民想要進入美國,然後遭受各種冷漠甚至冷酷的對待。最讓我感慨的一條新聞是一個母親拉着自己的兒子,跪在邊警面前哭泣,想要進入美國,然而邊警不為所動。實際上,他們不知道的是,就算他們進入美國,因為不法身份,也會被抓起來的`。之前的敍利亞難民也是同等情況,逃離自己的國家,結果歐洲那些所謂文明的國家一個個關閉了對難民的大門。

事實證明,科技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並非就能帶來更高等的文明。更高等的文明,還需要一代代人懷揣着崇高理想去為之努力和奮鬥的。正如那些難民一樣,他們幻想着前往發達國家就能享受到快樂的生活,他們卻沒有想到,他們最應該做的是轉過頭去回到自己的國家,去建設自己美好的生活,去抵制暴力和殘酷,幸福只能靠自己雙手來獲得。

這本書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我們對未來不着邊際的暢想,就如同做了一場遊戲,開闊了一下思維,稍做了一下休息,如何過好今天才是我們最需要做的,如何奮鬥在當下才是我們最需要思考的。

《未來簡史》讀後感4

一、幸福就是過的有意義

現代人普遍認為尋找幸福快樂是最重要的意義,但這在上萬年的人類歷史裏並找不出什麼根據。直至人文主義的出現,鼓勵人們追隨內心的聲音,從此追求快樂成為一種可以擺上枱面的主流聲音。

從生物學層面來看,人類不斷演化,是為了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機會,而幸福快樂的感覺是人體生化系統對於人們做出有利於生存和繁衍行為的一種獎勵。因此,人類的基因中藴含了追求幸福快樂的原始動力。

而基因的野心是什麼?要指引人類奔向何處?作者認為,智人是完成“萬物之網”建造的工具,完成後就會歸併入茫茫的數據流之中。那這樣基因如此處心積慮又是為什麼呢?作者並沒有解釋。對於解答這個問題,我聯想到《三體》中的一個設定,説宇宙分為兩大勢力——熵增勢力(物質)和熵減勢力(生物)。這兩個勢力相互矛盾,相互鬥爭,而人類出生之後,就註定是熵減勢力(生物)陣營的。所以既然是這個陣營,就要活得像個“生物”,應該積極地追求生存和發展。

視線轉回到現在,不管基因想讓我們幹什麼,我們已經開始嘗試通過技術手段欺騙人體生化系統,來直接獲取我們想要的那個獎勵——幸福快樂的體驗,比如磕藥、網遊。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去接受這些看似自欺欺人、飲鴆止渴的方法。其實,公元前幾個世紀,佛家就給出了一個激進的解決方案。佛教認為追求快樂正是痛苦的根源,快樂只是一種短暫且無意義的感受,無論得到多少快樂都不會滿足而是想要得到更多。所以,佛教建議我們可以訓練心靈,看透快樂感覺無意義的本質,就會減少對快感的渴望,不讓慾望控制我們的生活。

但是,無論是磕藥還是禪修,都是脱離實際生活而想直接獲取或避開追求快樂的原始慾望,都難以成為普世的指導思想。那對於為生活奮鬥的普羅大眾而言,到底什麼才是追求幸福的正確姿勢呢?

作者在本書中沒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書《人類簡史》中給出過觀點:真正的快樂是“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這麼簡單。正是意義,也就是我們頭腦中虛構的現實,推動着人類社會不斷髮展。這個話題其實貫穿了《未來簡史》全書。從狩獵採集時代,到農業時代,再到現在的工業科技時代,意義的內容一直變化迭代,從各種宗教到人文主義,激勵着人們不斷改造世界。

不變的是,只要心中找到適應自己、適應時代的意義信念,在為之不斷努力奮鬥的過程中,就會收穫真正的幸福快樂。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過的有意義的幸福感是唯一穩得的報酬。

二、與“現代”的契約——追求力量

那對於現代人而言,意義是什麼樣子的呢?作者認為,“現代性就是一項交易,所有人都在出生的那天簽了契約,從此規範了我們的生活,直到死亡。”

“這份契約簡單到不可思議,主要用一句話就能總結——人類同意放棄意義、換取力量。”

“現代生活就是在一個沒有意義的宇宙裏不斷追求更多的力量。現代文化的力量是史上最強的力量,而且還在不停研究、發明與增長。同時,現代文化也比以往任何文化感受到了更大的存在性焦慮。”

作者所謂的放棄意義是指人們不再相信整個世界天生就是一個偉大的計劃,每個人根據造物主的旨意扮演好計劃中的角色就能獲取永久幸福。取而代之的是,人文主義,也就是把人的內心體驗作為指導意義。通過人文主義,人們失去了約束,自定義了自己的意義,並在執行的過程中可以輕易反悔,然後重新定義。所以現代人變得缺乏信仰,變得個性化,但幸好還有一項意義是能夠獲得普遍認同的,就是獲取力量。人們追求永久幸福不再奢望通過神,或者其他任何想象的概念和方法,而是求助於科學的力量。

科學的力量,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經濟增長帶來的物質極大豐富。經濟增長遏制了千萬年來一直困擾人們的三大問題——饑荒、瘟疫和戰爭,並且使生活質量幾何倍數提高,現代社會基層人民都可以過上從前社會頂層精英都不敢想象的生活。

現代人的意義是追求內心的幸福快樂,而實現幸福快樂的途徑是獲取經濟增長的力量,把中間項拿走,得出現代人的意義就是追求力量。這也就解釋了,現代社會中急功近利、物質攀比、信仰缺失的現象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但力量強大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幸福?才算實現意義呢?作者書中提到,“如果我們的祖先知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工具,一定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如在天堂般無憂無慮。但事實絕非如此。雖然人類取得了諸多成就,卻一直有一種壓力逼着我們繼續生產、不斷努力。”

這讓我想起一個很多人都聽過的故事。説有一個富商在海邊散步,見到一個漁夫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旁邊放着他的漁網。富商問他為什麼不去打魚,他説我為什麼要打魚,富商説這樣你就可以賺錢了,漁夫説我為什麼要賺多點錢,富商説那樣你就可以買艘漁船了,漁夫又問我為什麼要買漁船,富商説那你就可以賺大錢了,漁夫説為什麼我要賺大錢,富商説那樣你就可以和我一樣在海邊散步曬太陽了。漁夫説,可是我現在就可以這樣了啊。

故事聽時覺得極有道理,要知足常樂,但不一會兒貪婪還是會蹦出來,推着人類繼續前行。這就是為什麼,人類願意與“現代”簽下這個契約——追求力量。

三、未來的成“神”之路

人類在追求力量的路上走的越遠,越是發現自己的脆弱和渺小。越是發現自己的脆弱和渺小,人類越是要獲取更多的力量。這是一個可怕的悖論。在這浩瀚無邊、逆天改命的道路上,人類究竟會走到哪一步?作者給出的答案具有獨到的想象力——永生、快樂和神性。

在追求經濟增長、獲取幸福力量的過程中,有太多困難與阻礙,比如經濟學四大恨:東西不夠用,生命太有限,人際不信任,社會不協調。但隨着經濟增長、科技進步,這些問題終將不再是問題。

根據作者的想象與推理,未來的機器人智能極高、生產力極強,使物質接近無限豐盈,解決東西不夠問題;未來的生物醫學極其發達,不斷修復衰竭的器官,使生命極大延長,解決生命太有限的問題;未來大數據與算法代替個人做出最優決策,極大降低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協調成本,解決人際不信任、社會不協調問題。甚至,通過修改基因,連什麼是快樂都可以自定義,超越現階段認知中關於自由的概念。從前,神為我們設計了世界的故事,我們努力演好;未來,我們自己設計自己的故事,扮演了神的角色。

好吧,假設到了那麼一天,我們已經達到了無所不能的神的境界,我們還需要幹什麼呢?作者的猜想是:數據主義會取代人文主義。

“為了獲得永生、幸福快樂、化身為神,我們就需要處理大量數據,遠遠超過人類大腦的能力,也就是隻能交給算法了。然而,一旦權力從人類手中交給算法,人文主義的議題就可能慘遭淘汰。只要我們放棄了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而秉持以數據為中心的世界觀,人類的健康和幸福看來也就不再那麼重要。都已經出現遠遠更為優秀的數據處理模型了,何必再糾結於這麼過時的數據處理機器呢?我們正努力打造出萬物互聯,希望能讓我們健康、快樂,擁有強大的力量。然而,一旦萬物互聯網開始運作,人類就有可能從設計者降級成芯片,再降成數據,最後在數據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滾滾洪流中的一塊泥土。”

也就是説,人類越努力越變得渺小,最後慘遭淘汰。這頗有點卸磨殺驢的味道,然而,驢兒自己越跑越帶勁卻仍是無法阻擋的趨勢。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裏也有類似結論,並且還更進一步,他認為不止是人類,不止是生物,而是宇宙中所有萬物的演化都是逐漸衰亡的過程。

如果這些設想和結論都是正確的,那可以得出,人生根本沒有真實的意義,一切意義都是幻想出來的。

但這有什麼不好呢?於我而言,洞悉未來不是看破紅塵,而是高屋建瓴,教我更執着於有價值的目標,而不固執於主觀看法;更享受生活體驗,而不被情緒綁架;更沉醉於探索世界的奇妙,而不患得患失、悲春傷秋。

盡人事。聽天命。

《未來簡史》讀後感5

目前來看,人類的科技之所以會持續進步,是因為人類慾望的無窮無盡,或者説正是人類的慾望推動科技的進步。可是一旦生命只是算法的一種存在形式,那麼知覺、情緒和想法對決策雖然很重要,卻只是它們唯一的存在意義。一旦科技的發展能夠設計及重塑意志,就無法再把意志看作意義和權威的本源。能夠設計和重塑意識的智人,又怎麼進一步推動科技的改革呢?還是説我們把一切都交給更為智能的算法,讓其自行演化升級,終至我們無法控制的地步?

可是生命如果真的只是算法,人的意志真的能夠被改變,那麼只有46億年壽命的地球都能發展出的科技,已經140億年高壽的宇宙的科技發展又會到了何種地步呢?會不會所謂的地球,所謂的智人都只是更高等生命的實驗呢?就好像我們對小白鼠進行神經元的刺激讓其完成特定的指令時,它們也不會有被控制的感覺,而只是以為是自己做出的決策啊!

一直以來,我們都將人類的意識自由看成是一切意義的來源,而能夠被改變的意識就將不再自由,那麼一切也就失去了其應該存在的意義。這個社會現存的知識體系以及道德體系或許都會土崩瓦解,未來的路到底會在哪裏,誰也説不清。

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收斂自己的慾望,那麼終將會被自己的慾望所累,而如果整個人類都不知道收斂自己的慾望,那麼或許人類終將毀於自己最得意的成就。

《未來簡史》讀後感6

《未來簡史》中,雅克·阿塔利從已知的歷史和科學角度出發,講述了一段有關未來50年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國之間的關係將如何發展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口動盪、居民遷移、工作變遷、以嶄新形態出現的市場、恐怖、暴力、氣候變化以及宗教影響力的提高都將在其中發揮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將以何種方式顛覆我們的工作、休閒、教育、衞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認為,那些現今看來醜惡的品行或許會在將來某一天獲得人們的認同。

為什麼我們要去了解過去,為什麼我們要去猜測未來,我們又怎麼能從過去和未來中度過現在,這可能是本書主要想探討的問題。人類無論如何發展,其歸根到底,都是想要過上自己所認為的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問題來了,什麼才是幸福?

作者在本書中沒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書《人類簡史》中給出過觀點:真正的快樂是“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這麼簡單。正是意義,也就是我們頭腦中虛構的現實,推動着人類社會不斷髮展。這個話題其實貫穿了《未來簡史》全書。從狩獵採集時代,到農業時代,再到現在的工業科技時代,意義的內容一直變化迭代,從各種宗教到人文主義,激勵着人們不斷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東西才能達到幸福呢?怎麼去定義生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呢?有的人説吃飽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説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説身體健康就是幸福,這麼聽起來,感覺幸福是個人體驗而非社會進度,那為什麼我們還要不斷推進社會的發展呢?作者書中提到,“如果我們的祖先知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工具,一定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如在天堂般無憂無慮。但事實絕非如此。雖然人類取得了諸多成就,卻一直有一種壓力逼着我們繼續生產、不斷努力。”

這種壓力,可以稱之為“人類的貪婪與慾望”,其也是隨着社會的進步發展而增加的。我們從一開始的身體健康,到進一步的吃飽穿暖,再到進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這些不斷膨脹的慾望,讓人類社會進步。

前文説道,作者在書中認為,那些現今看來醜惡的品行或許會在將來某一天獲得人們的認同。個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科技社會的發展下,人類的生活或者生存觀念將會有極大的變化,這正説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説法,未來可以根據過去和現在進行猜測預判,但絕對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

《未來簡史》讀後感7

長週末把《未來簡史》讀了一遍。以我淺薄的智慧主要有以下幾點思考:

1,法老,貨幣,宗教,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等等都是抽象虛擬的概念,而正是這些抽象的普遍被人類接受的虛擬概念統治了人類,或者説組織了人類,也可以説忽悠了人類去相互合作。這些抽象的概念被作者歸納為互為主體,説白了就是大家都覺得怎麼怎麼樣,那麼就是怎麼怎麼樣,大家覺得好就是真的好,大家覺得錢重要,就會相互影響,從而都為錢工作,於是形成了一種秩序,一種體制。延伸一下,股票上漲也是一種互為主體,如果大家都認為某支股票應該上漲,那麼它就會上漲,比如A判斷其他人現在或者將來也會買某支股票,那麼A就會去買入,同時B也是這麼認為和行動的,C也是,以此類推,此股票就會上漲。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股票會加速上漲,股票的上漲吸引了更多的人認為它會上漲,所以更多的人會加入,直到沒有更多人了,大家都進來了,這時候某些人先賣出,這是互為主體的現象又出現,大家開始都覺得要跌,於是就跌了。由於這種羣眾的判斷不一定正確,所以導致有些股票漲起來和跌起來都剎不住車。利用這些非理性的現象,會帶來很大益處,當然要有自知之明,判斷是不能失誤的。

2,網絡遊戲也是虛擬,而且是更全面的虛擬,試想一下如果有兩份工作工資一樣,一份是無聊的現實工作,一份是打網絡遊戲還發工資。很多人會選擇後者。因為網絡遊戲提供了很好的一個個小目標和可行方案,而且結果是確定性。而現實生活中,沒有主線任務,很多努力也是白費,所以很多人逃避現實。所以不論時代如何進步,總是有人喜歡進入虛擬世界。再加上科技發展解放人類,導致無事可幹階層的產生,打遊戲更會變成“剛需”。

3,書中提到人的意識是信息流,而喜怒哀樂是信息流進行時在大腦產生的污染。記得有另一本書認為憤怒是由於認知不足或者認知障礙造成的。難道信息流只有在遇到認知障礙或者認知不足的時候才會產生喜怒哀樂?這個邏輯還真符合佛教的一些觀念,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着,可以達到消滅自我的狀態。因為自我就是信息流。同時,《未來簡史》提到自我分為敍事自我和體驗自我,敍事自我就是把自己的部分記憶拼湊起來,拼出一個整體的故事,然後就認為這個故事就是自我。而在這個拼故事的過程中,存在美化,偏見,遺忘的現象,導致我們認為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或者説無限接近真實自我的自我意識)存在偏差。而科技可以彌補這個偏差,比如,做一個DNA測序可以讓人前所未有的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未來人工智能的效果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我們想要的東西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我們想要接觸的另一半也不是我們真正性格合得來的另一半。這些人工智能都會幫上忙。這也會帶來一個可怕的結果就是,自我的消亡。不過我個人覺得,也不一定,或者説放棄部分自我,從而對自己更有利,我們可以把它作為參考,尤其是在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懷疑的時候。

4,書中認為,人類之所以比其他物種強大是因為強大的組織能力,是因為大家可以相信共同的信念進行大規模的合作。雖然這個觀點有點片面,但是是對的,我們看阿里巴巴強大,就是因為有一個高效的組織,而組織的發起人馬雲提供的就是反覆的一種信仰,他讓阿里所有人都有同步的信仰,這個信仰就是相信互聯網改變世界,這是合作的大方向,他讓員工覺得工作不只是為了賺錢,還產生了意義,就像在脩金字塔的埃及人覺得為法老服務就是他們工作的意義。時代雖然差了幾千年,套路是同一個套路。

《未來簡史》讀後感8

今年單位組織的讀書月活動,我選擇了前段時間一直關注的一本書——《未來簡史》。它是《人類簡史》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又一部力作。如果説《人類簡史》是關於我們從哪裏來,那麼《未來簡史》就是關於我們人類的未來命運。

該書主要講述了未來的人類(書中稱“智人”)將擺脱歷史上一直困擾人類的三大問題:饑荒(和貧窮不是一回事)、瘟疫(是指大規模發生的讓人束手無策的致命傳染病)和戰爭(是指全球規模的),未來的人類分化會更加劇,絕大多數人會淪為“無用的人”和“沒有自主的人”,只有少數精英會利用生物技術主動升級,進化成為掌控這個世界的“神人”,他們和我們的區別,相當於我們和猿人的區別。對於永生、幸福和成神的追求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旋律。現代社會制度立足的根本:自由和平等將會消亡(神人可以通過操控基因,改變你大腦裏的化學物質分泌和電波信號從而操縱你的意識,讓你無從反抗,也可以通過更換人體的全部配件,甚至將意識轉移到機器上達到永生,從而打破“死亡”這一上帝留給人類最後的平等),萬物互聯網正在形成、而我們的一舉一動甚至是每一個意識都是餵養這個龐大數據庫的養分,一切生命和意識不過是算法而已。

對於未來,我們人類一直在不斷的暢想,其實我們現在對於未知的未來的研究方式,仍然和寫資治通鑑時的古人一樣,歷史怎樣,我們覺得未來會怎樣,也不知道這個規律是否仍然奏效。不過長期看,預測未來無論對錯,其實對於未來沒有大的影響。本質上我們對於未來無能為力,歷史車輪誰也擋不住這話當然也適用於未來。

人類大船駛向未知大洋,我們是這船上一代代的水手,貌似遇到問題只能遇到再開始着手解決,很難發明一勞永逸的方法來面對未知。所以讀這本有意思的書對工作生活沒啥作用,屬於懂得很多和生活徹底無關的道理,當然不能用它來指導生活。不過暫時的,把我們從個人的喜怒哀樂寵辱得失中抓出來歇歇,在內心中扮演一下人類導師角色,替整個人類操操心,給我們自己放鬆下。

《未來簡史》讀後感9

説實話,我被作者所講的智能算法嚇着了。按照他所説的邏輯,以算法為中心的世界,智人只能像猛獁象和恐龍那樣被淘汰。所幸,這只是探討。但誰説這一定不會實現呢。

之前讀美麗新世界,感歎於人類終究會對自己下手,比如連悲喜都不能自主,都可以由一顆藥丸控制。現在讀未來簡史,原來美麗新世界還是心軟的,它只告訴人們未來你可能是一個廢物,悲喜不能自持,意義也面臨詰問,未來簡史則將人類至於廢物的處理階段,廢物還能怎麼處理呢,出局就是了。

這真的和神的世界的邏輯南轅北轍。神的邏輯是這世界由神創造,人世的意義在於神所賦予的意識、情感和愛,這是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是神賦予人類獨有的天分,經由此,人類走向回家的路。但是,作者提出這個只是人類意識創造的故事,如果神只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故事,那麼為人類無限進步兜底的能量就沒有了基礎,人類在無意識的智能世界裏簡直就像一腳邁進了漆黑的深淵,那是無法想象的世界,而那個世界人類或許只是低等存在,甚至不再存在。

幸好目前還未有證據確鑿證明這些邏輯演繹有多高概率是正確的。人們,還是踏實做一個日常工蟻吧,以免聽信各種聲音平白叫這支搖擺不安的思想的蘆葦添了許多的痛苦去。

《未來簡史》讀後感10

這是一本談未來的書,不只是去暢想未來,以未來的角度去看當下,人多事情有了更清醒的認知與解答。跳脱現在,回望更能全面地認識現在。不錯,很喜歡的一本書。不過對於計算機取代人,替代人的觀點,我對人類還是保佑信心。至於取代的那一部分,不過是上層的遊戲,壓低下層成本,以達到自己利益最大化。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數據處理嗎?

生命基於數據處理,但是是一類“有意義”的數據集合,而這個“意義”是人之不同於計算機的:解釋這個世界的故事。

2.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個才更有價值?

何為“價值”,價值取向,計算機所要達到的目標,不過是人類的慾望作祟而給計算機的算法,讓其滿足人類的慾望的工具罷了。計算機滿足了人類暫時的慾望,還會有這三個完結後新的值得思考擔憂的事情發生。

3.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們更瞭解我們自己時,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會有什麼變化?

瞭解基於已發生的基礎上,對於新鮮未知,未曾體驗,便不會有認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