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歎》讀後感(精選12篇)

來源:文萃谷 1.09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千年一歎》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千年一歎》讀後感(精選12篇)

《千年一歎》讀後感 篇1

當今世界,風雲變幻,要想了解這個世界,這個文明的本質,就需要去靠近他,去靠近那些厚重的古墟,去撫摸那些斑駁的碑銘,去體會那些傳承千年的神祕文化。而餘秋雨先生的這本《千年一歎》就是訪問北非中亞和西亞等地與古中國齊名的文明遺蹟,去感受那不同尋常的美,去更好的瞭解世界瞭解中國。

“要麼今後只敢小聲講述中國文化,要麼為了能夠大聲,不顧死活的走遍全世界一切重要的廢墟”。這便是餘秋雨先生寫作的動力。他用了三個月時間,走過了埃及,走過了希臘,走過了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文明故土,用質樸自然的語言,描繪了幾千年前幾大文明古國的興盛與衰亡。

其中最令我動容的莫過於《哀希臘》,浩大温和而蔚藍的愛琴海靜靜地躺在文筆流轉之間,潔白莊嚴的石柱屹立在厚重的書頁之上,我彷彿看到了埃斯庫羅斯,蘇格拉底,希羅多德,他們的智慧如愛琴海倒影中的點點星光,匯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拜倫的詩句在我耳邊迴響:“祖國啊,此刻你在哪裏?你美妙的詩情,怎麼全然歸於無聲?你高貴的琴絃,怎麼落到了我這樣平庸的流浪者之手?”一聲聲飽含深情的呼喚,既是對逝去的希臘文明的哀悼,也是對世界所有文明的呼喚。愛琴海上柔和的海風拂過岸邊哲人的身體,撫摸過石柱上的斑駁的遺蹟,最終吹過浩大神祕的海神殿,吹進了我的心中。

那一刻,我如同夢中的李白“一夜飛渡鏡湖月”,雙腳踏上了這片偉大的土地,在蔚藍的愛琴海邊徜徉,任由海水漫過腳踝;與先哲們一同思考,領悟人生的道理;在巨石柱羣中徘徊,感受着所藴含的厚重;仰望堂皇的海神殿,跟隨拜倫詩中的吟遊詩人,哀歎着驚世之美……

歷時四個月,餘秋雨先生終於在千禧年新年的鐘聲敲響的那一天,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對面橋頭有一個白石築成的大夢,上面分別用巨大的宋體金字鐫刻着一個國家的名字。我站住了,我的同伴們站住了,誰也沒有出聲,只聽到峽谷下的水聲響如雷鳴。”生在她的懷抱中,我們卻常常抱怨,離開她遠遠近近的看一圈,終於懊悔……

《千年一歎》讓我暢遊在世界文明之中,思索中華文化的傳承,最後,請允許我用餘秋雨先生的一句話來當做結尾“不是距離的遙遠,時間的漫長,才會產生痛切的思念,真正的痛切是文明上的陌生,真正的思念是陌生中的趨近。”

《千年一歎》讀後感 篇2

“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時就無法思考。”當餘秋兩先生患上與盧梭一樣的毛病時,他便用腳下的路去探尋那些千年一歎的文化遺址,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滄桑,用鏡頭記錄歷史遺著的懷抱,用一支筆記錄10個國家的人文地理。

而這整個的行程,可以説是一個偉大的課程。但是,當偉大牽連出越來越多的兇險,平靜也漸漸被驚懼所替代。這四萬八千裏的漫途潛伏着種種危機,要穿越很多恐怖主義蔓延地區,如:北非、中東、南亞,而餘秋雨先生更是迎難而上化身為馬可波羅,寫下游記《千年一歎》,在各文明廢墟中思索、探尋,就如他在《廢墟》中所説:“我熱愛廢墟,又寄情於廢墟。”它彰顯着古文明的輝煌,又見證着文明的衰落,在陣陣喚歎中又老淚縱橫……這些悠久的歷史,化作一個個永恆的座標,在希臘莊重的巴特農神廟駐立;在埃及老淚縱橫的門農凝視;在神聖的耶路撒冷聆聽;在印度夢幻的泰姬陵靜卧……可惜,輝煌飽經滄桑,文化走向衰落,歷史被風化褪色……餘秋雨先生作為一個學者,不畏艱難險阻,冒着生命危險貼地穿越萬里考察人類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作出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緊迫的提醒,成就著作業千年一歎》!

著名作家托爾斯泰也曾説過:“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備有各的不幸。”而在這場文化之族中,歷經10個國家,卻是“所有的貧困都大同小異。一踏進富庶則五花八門。”唯一相同的是:古文明都在衰落,可謂是:“千年一歎,一歎千年”。雖然我以未出過國門,但字裏行間是餘秋雨先生面對遺址時的心寒語塞,曾經的輝煌與現實景象的可怕分裂,看到那些雖斷殘卻依然雄偉的遺蹟與當代荒涼的強烈對比,實在令人惋歎!

可不,這場冒險一經起航,便不會有太多美滿。於是,當面對愛琴海,立身於希臘時,餘秋雨先生看到的是希臘人的閒散、“乾淨”,再由大部分閒散走向慵懶和木然。是精神上的貧血和失重,是現代文明的遺落,就如書中所言:“乾淨的痛苦一定會沉澱,沉澱成悠閒。悠閒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閒的襯墊……”可當先生穿過層層風沙,滿懷期待地立身於埃及時,熱情被風沙掩埋……金字塔儘管還會一直矗立,但支撐它的文明基座早已消遁,埃及文明其湮滅程度可謂相當徹底呀!所有古籍、古碑無人能解讀,許多圖書付之一炬,埃及人從此也徹底“解放”了,把生命看得如此隨意,口舌也如奔流滔滔。而再立身於伊拉克,去探尋古巴比倫的經典,卻是一片淒涼,沒有繁華市井,到處都是髒亂!輝煌只是曾注的一時鼎盛,豔麗被沙石打磨得只剩下陣陣哀歎……而把巴比古城廢墟鏟了重建這一荒唐舉措,更將古蹟最後一份尊嚴與歷史範桑感湮滅,這幾千年的歷史只剩下一首悲壯的史歌!連同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虛及明、希伯來文明也難逃由盛轉衰的局面……

然而,這一切的衰落,都不必過於傷感。因為曾有多少王朝,反反覆覆,由盛轉衰沉澱於歷史中,餘秋雨先生就在書中説道:“一切生命體都會衰老,尤其是那些曾經有過強勁勃發的生命體,衰老得更加徹底。”但至少,它們曾驚豔一時,名聲大噪,它們遺留下的古蹟,也更成了歷史長河中永恆的一筆重墨!但萬事總有異數,中國就是這其中例外。在這些古明中,至今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也只有中文明瞭!它的倖存。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學統一與普及,這還多虧了秦始皇,讓我們不必像埃及因古籍,古碑無人解讀而走向湮滅,讓今天的我們還能輕鬆誦讀古典,興致高雅時朗誦一首詩歌。當然,除了這統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外,餘秋雨先生根據一路考案,還得出另外四個原因:一是地理環境的阻隔,喜馬拉雅山脈天然的屏障阻斷了其它文明與中華文明的衝童而導致的互徵互毀;二是依賴於文明的體量,避免了中華文明在諸多內戰下,沒有遭受根本性的傷害,也避免了小體量文明的吞食;三是依賴於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而四是科舉制的推崇,避免了社會失序,文化失記,使本體文明得到長久的延續與傳承。這一切,都是餘秋雨先生歷經千辛萬苦,不畏艱險,潛心鑽研的成果。他更是把這些苦心鑽研所得的成果慷慨分享於世人,用行動告訴我們:未知無知並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對未知和無知的否認!我也因此認識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

在這個不同的世界,我願再次沉浸在《千年一歎》中,隨餘秋雨先生一起旅行……

《千年一歎》讀後感 篇3

《千年一歎》也的確是歎,從消失的邁錫尼到神祕的金字塔,從混戰的中東到卸負的尼泊爾……昔日盛極一時的文明濫觴如今卻殘影斑駁。

還記得作者曾經在文中多次描繪貧窮、污濁甚至戰亂的情景。孩童沒有了受教育的機會,羣眾缺乏道德的自控和社會的管制,而他們的祖先所創造的楔形文字卻是人類文字的起源!!當苦難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最唏噓的哀歎不是文明古國的湮滅,也不是往日輝煌的凋零,而是小孩在該提筆寫字的年紀卻赤着腳在街上伸手乞討,眼神依舊充滿渴望,可祈求的不是快樂而是生存。

這着實是一場傷痕之旅,傷痕之處有故事,有典故。盜竊、毒品、挾持、綁架……文明秩序似是而非,也很難有所指望。戰爭的一方為“精神盔甲”所武裝,表面上強悍好勇,實際上狹隘氣短,長此以往必然無法照料正常的生活秩序,更無暇思考個體價值尊嚴。

身份的基點在於責任,責任的落實在於個人。不必強求人人在文化紛雜的氛圍中保持堅貞的信仰,可總要在心裏留有一片淨土,好讓先賢的文化可以落葉歸根。

《千年一歎》讀後感 篇4

《千年一歎》是餘秋雨先生寫的,“我們甘願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應對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撫摸它們的傷痕。”這句話是自序中的一段話,從世界各地最後回到中國。這一路走過的並不是什麼現代化的都市,車輪碾過的也僅僅只是一些讓我們感覺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見了希臘給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海或是作為希臘象徵的巴特農神殿。但這只是最初感受罷了。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代的詞語形容。希臘的禮貌是健康的、閒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個小時後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為這種獨特的生活節奏感到一種搞笑。可惜的是,這種禮貌要衰落了,因為它過於閒散,過於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是沙漠彷彿是一種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是神祕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讓人們感覺法老們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這些東西罷了。如果説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有聯繫的感覺的話,那麼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有聯想的興致,彷彿除了數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築便什麼都沒有了。

作為那些古老禮貌的後代我們又做了些什麼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戰火一遍一遍的摧殘着那些已經殘剩無幾的建築,在埃及,凱撒的焚書和羅馬教皇的禁異教使得那些能夠揭開金字塔奧祕的古文字無人能讀,在伊拉克,“復原”的巴比倫古城毫無原有的滄桑,無法讓人肅然起敬……因為戰爭,因為時代,因為政治,因為功利,那些原先就應流傳千年的建築、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盡了。那麼,我不禁感到疑惑,幾千年以後,我們的後代又該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禮貌呢?那些已經無人解讀的文字我們的後輩能夠讀懂嗎?那些老早殘破的建築我們的後輩又能重新複製嗎?

我們至今仍能夠學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於秦始皇早早的就統一了文字,要歸功於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撰寫史書,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禮貌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蹟就會留下“到此一遊”的“見證”,古建築成了發展旅遊業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業化元素佔據了那些古舊建築所散發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禮貌氣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禮貌,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禮貌的興亡宿命?”整部日記,都貫穿着這種疑問。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歎的名字吧!正是這樣長城在哀歎,泰姬陵在哀歎,黃河在哀歎……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去學習去保護那些古老的禮貌,去教給我的後輩,去告訴他們中華禮貌千年的歷史,才會有我們光輝的此刻。中華禮貌千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千年一歎》讀後感 篇5

有兩件事會讓人類感到生命微乎其微:一是回憶古老滄桑的文明;二是遙想外太空的生命。

自人類在地球上出現,形成多種文明,有的流傳至今,有的消失殆盡。人類創造了文明,又親手將它毀滅。

地球為人類承受了太多,它就像一個大日記本,把人類的所作所為盡收眼底,藏於心中。

作為文明保存的最完好的國家,中國會被全世界記住,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將自然與文明平衡輕重,以此來保護我們傳承多年的文明。

《千年一歎》讀後感 篇6

這本書值得細細品味,語言詼諧,直白易懂,就是這種目之所及加之心之所想寫出來的文字具有感染力,很容易地讓人身臨其境,只是走的地方實在太少,如果有機會,真希望沿着作者筆下的風景一一閲讀,想來那種感覺會讓內心更加充實震撼。這本書看了幾個月的時間,是電子書,讀來有些漫不經心,卻是因為是電子書,所以可以對內心感到共鳴震撼的文字劃線收藏及寫下我尚淺顯不足的理解。文中文明的起始與毀滅讓人發之深省,讀到文末作者的總結又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留下的確實太多,也太幸運。望有朝一日,可以像作者一樣,走一走歷史遺蹟,讀一讀史實,記一記心中所思。

《千年一歎》讀後感 篇7

靜靜的夜裏,一盞燈,一杯茶,最適合安靜的讀一本書。餘秋雨的作品總有一種滄桑感,能夠帶你去往遙遠的過去。翻開餘秋雨的《千年一歎》,是滿滿的蒼涼,沒有鮮明的色彩,繁華的景象,如餘秋雨先生在書中所寫:執筆於最恐怖地區,問道於數萬裏荒原,反思於尼泊爾山麓,驚悚於古文明遺言。跋涉四萬公里,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爾,一路走過;跨越千年時光,”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探尋中東古文明。

餘秋雨先生在書中展示了一個廣闊的天地,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引導着我們進入往昔時空,觀看一個個曾經輝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們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緣由:“與貧困和混亂相比,我們一定會擁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麗的安適,也就是哲人們嚮往的“詩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們只選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賽什麼?要講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這就是説,中國文化在層面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嚮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正是這個本質,使它節省了很多靡費,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應是如此:簡單、自然,而能快樂。

《千年一歎》讀後感 篇8

最近實驗國小組織老師們利用週末進行讀書充電的活動,一個月下來,我看了餘秋雨的《千年一歎》,這本書來自一本日記。它記錄了作者餘秋雨在前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衞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感慨很多。很想沿着他行走的路線,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也就不枉此生了。

餘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文章非常精煉,讀起來流暢、優雅,但貼近生活,思維新穎。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簡單的語句表達出來,而且總能被人接受。餘秋雨也算得上是個探險家,因為在這“千禧之旅”的路上,他們遇到許多驚心動魄的事,克服了重重困難,隨時都威脅着他們的生命。許多短路荒草迷離,戰壕密佈,土匪出沒,在中東的一些國家更是如此。掐一秒不知道後一秒會發生什麼,他們只知道一連串真實的故事:宗教極端分子在疾風中內殺死了幾十個衞國旅客,三十幾個警察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千禧之旅”的目的實際上是環遊世界的文明古國,領略人類文明的精華和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所以他們選擇了希臘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徑除中國外的三大文明古國,埃及、印度、古巴比倫。下面我僅就希臘和埃及談一下感受,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到達希臘時他們所見到的只是狹小、陳舊、道路擁擠和人民閒散。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影子。照我看萊希臘人閒散的昇華方式有許多缺點,社會失去了精氣神,一部分閒散變成了精神貧窮。可見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難以與現代結合,最後只能被現代文明遺落。可悲。

説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恆河。但恆河清澈的河水,美麗的.風景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渾濁的河水河岸邊“熱鬧”的景象。上游臨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認為恆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沒病養生,什麼傳染性皮膚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蘚、蕁麻症的人都用到恆河沐浴。還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經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們抬到恆河邊上,鋪一張席子,躺在地上等昇天。他們説“就算死也要死在恆河邊!”在那些人死後,會有專門的人堆好木堆,把屍體排好隊,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這樣化為一縷輕煙了。

在看了這本書後,我真的由衷的感謝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偉大的祖國而驕傲。早在秦始皇時便統一了文字,使得中國歷史活了下來,不象埃及的歷史,變成了“木乃伊”,現在的人們面對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卻完全不懂何意;而一部印度的普通曆史,卻也要中國人的著作來填補和修訂。我國五千年的文化歷經千辛,卻也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而不像兩河流域許多國家,只剩下了一些頹垣殘壁和一段辛酸的回憶。我可以自豪地説“中華民族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誰説過去的文明古國不能成為今日的世界強國。愛我們的祖國吧!希望它永遠繁榮富強。

《千年一歎》讀後感 篇9

本書可以配合鳳凰衞視的《千禧之旅》一起看,雖然16年前的畫面質量不太好,但是內容還是很不錯的。還有年輕時候的許戈輝和陳魯豫。比如印巴國界上的降旗儀式實在好奇葩,作者的功夫好,但對於這類場面的描述還是不如影像的直接。電視更多是對目的地細節的解説和展示,而本書是作者對這一路文明之旅的文化思考和解讀。跟着餘老師的文筆足不出户地暢遊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的世界。

思索文明的誕生和覆滅,對比反思中華文明的發展,收穫頗豐。希臘是藍色,埃及是黃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説不清是什麼顏色,印度是油膩的棕黑色,尼泊爾是綠色。視頻中看到他們歷時三個多月,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那一刻,也是很激動的,眼裏也是噙着淚水。正如餘老師所説, 離別之後才懂了它看着本書和節目,彷彿也離開國門走了一圈回來一樣,同時心裏也會生出一種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一定要把握好機會去親身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去親眼欣賞世界的奇觀異景。

《千年一歎》讀後感 篇10

我常常在一個人的時候,坐在窗邊看看書,偷得浮生半生閒。陽光正好,透過窗户斜斜地照進來,便就這樣度過了一下午的時間,而身上的每一處都還存留着暖暖的陽光,這樣,便十分滿足。

看《千年一歎》,我很喜歡跟着餘秋雨先生去探尋那些失落的古文明,聽餘秋雨先生講述着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歷程,和他一起感受着千年歷史所留下的厚重。餘秋雨先生堅守着“只相信實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現場,只相信廢墟遺址,只相信親自到達”的信念,冒着生命危險,毅然穿越數萬公里,考察文化遺產。期間,他貼地穿越了許多恐怖主義蔓延的地區,探尋了許多隕落的文明,並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下來。

首站是希臘,其實起初我並不太瞭解希臘,對她的印象也僅僅只是停留在以前聽過的希臘神話,她給我的感覺就好像是一位蒙着面紗的少女,朦朦朧朧,無法窺見其全貌。我跟隨着餘秋雨先生的腳步,想要去探尋面紗後真實的希臘:看到了浩大温和的愛琴海,海邊屹立着許多石柱,讓我們想起公元前五世紀屬於希臘的“軸心時代”;來到了希臘文明的早期搖籃——邁錫尼王城,這裏城牆頹敗,單調而乾澀,原因就在於窮兵黷武只會迎來自我毀滅;也不錯過永恆的地標——奧林匹亞,感受着希臘人有關人的完整理想,將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集合在一起……這麼多的文明遺址,不禁讓人驚歎到希臘的盛極一時,也哀歎如今文明的衰落。

在希臘,人們所崇尚的是閒散第一。希臘人會在城堡之下,釣魚、閒坐、看海,既然辛苦過後還是回到原地,所以希臘人一開始就選擇了留在原地。但正如餘秋雨先生所感歎:“有很大一部分閒散走向了疲憊、慵懶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貧血和失重,結果被現代文明所遺落。”這也使我對中華的文明不禁暗自感歎其好,隨着年歲的增長,中華文明慢慢沉澱,悄悄強健。

在之後,便是我眼中那個滿是沙漠和金字塔的地方,那裏的獅身人面像和木乃伊是那樣古老又神祕。現如今它的文化也漸漸衰落,它在全盛時是怎樣的輝煌我們更不得而知。看着這些零落破損的遺蹟,心中總會泛起一陣痛楚。也同時感恩中華文明直到現在還能得以發展延續,不會只留下一些時代的碎片。我們至今能從古書中,瞭解我們的歷史,瞭解我們的語言文字。

之後餘秋雨先生又去了許多的地方,看了許多的文明遺址,但遺憾的是,現在這些文明基本不是中斷,就是慢慢消失淡化了,但中華文明在經歷瞭如此漫長的歷史後,仍能在如今或看到、聽到或感受到它的存在。在此書的比較後,餘秋雨先生也結合着這次漫長的經歷做了分析,可能是我們的地理環境、也可能是我們的文明體量等等原因,中華文明到如今尚存。

他的這一趟旅行,説是探訪古文明,實際上也是在對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進行一個更深入的研究。不僅是對過去的一個個文明所發出的詫異和歎息,同時也是通過這些零星的一角折射出一個文明是如何從輝煌到衰敗的。這本書所表達的不僅是這些燦爛的古文明,而且也包括它如今的淡化和遺忘。

其實看完這本書後,再看如今,所感受到的是中華文明現存的美好,它沒有消失,沒有經歷那些自然淘汰,國泰民安,文明與時代共同前進。它已經奔騰了千年,存在了千年。它的歷史仍在延續,現在也正走向更遠的未來。回望以前,心中會更加堅定,我們終將走向更遠。現在的文明,正以它飽經風霜的姿態再次顯現,已經荒涼與寂寥。它的出現在提醒着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承不息。它會以更加厚重的姿態出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面前。

《千年一歎》讀後感 篇11

餘秋雨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應該説是他的風格很適合我,可能他那種對現象理性的、客觀的分析就是個理科生的風格吧,所以我讀他的文字總能靜下心來,並且我也總能被他的文字所感動。

《千年一歎》算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吧,寫的是從1999年底到2000年初和鳳凰衞視在幾大文明古國考察的歷程,被他們稱作是“千禧之旅”。在這本書裏面,作者面對了許多文明遺蹟的衰落和變遷,談到了很多文化方面的事情,讓我感觸頗深。在文章開頭的一張圖下面,有這樣的一句話:古文明的遺體已經冰冷。這句話確實很讓人心痛。這便是人類最輝煌的古文明,一種種輪着看過來,最後讓尋訪者成了一個站在街頭不知該説什麼才好的泥人。

首先是希臘,希臘的文明是需要從很早就説起的,這裏曾經有荷馬的傑作、奧運會的輝煌,但是作者從第一篇文章開始,題目就顯得沉重——哀希臘。

文明之所以稱為文明,是與他的周際生態相比較而言的,因此,他註定要與野蠻和愚昧為鄰。可惜的是,一個雅典、一個邁錫尼,都無一例外地衰落了,就是常年的戰爭,拖垮了整個希臘的經濟。但是,儘管曾經有過衰敗,如今的希臘人卻有自己的人生觀。希臘人的生活確實是閒散的,我不敢説他們正確與否,我只是覺得有時候,人生要的不是常年為到老時能過上安逸的生活而奮鬥的日子,而是那種純粹地用自己青春的熱血和激情去創造、去拼搏並以此為樂的日子。我們的人生最後必然會從絢爛走向平淡,但平淡之時是否也需要一點回憶呢?就像我們的高中三年,如果所有人都只是為了最後能上一個好的大學而學習、而奮鬥的話,那麼説我們的高中生活就絕對不會有那麼多值得回味、值得珍惜的記憶了。其實高中可以説是我們最後的天堂了,因為到了大學之後,就有了許多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而不僅僅是考試這麼簡單的了。所以説,我一直覺得,生活就是要五彩繽紛,不光要做自己必須做的,還應該多體驗生活,畢竟“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嘛!

《千年一歎》讀後感 篇12

看了《千年一歎》之後,根本就沒有絲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尋訪古文明的文明之旅。乍一聽,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卻藴含着多少説不清,道不明的感覺。那些文明古蹟總讓我感覺它們是在沙漠上默默堅守的一座豐碑,一座很悲涼的豐碑。曾經的它們是輝煌的見證者。而今的它們好似煙花燦爛之後留下來的與餘燼。曾經創造了他們的人的後代子孫,現在因為各種原因,正在遭受這戰亂,貧窮,飢餓,恐怖主義的侵害。餘秋雨先生説,看到作為一個曾經創造過輝煌文化的國家,他們的子孫連學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牆之下那不曾休止過的哭聲,醫院裏亟需藥物治療的孩子,那種就差武裝到牙齒的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又豈是一個痛字可説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個國家,為了讓旅客能夠安全地觀賞古蹟,每個車隊都派兩輛車前後保護,餘秋雨先生那時候的心情只剩下難過,他們只不過是想讓外人瞭解一下他們的歷史文化而已。

戰爭越來越讓我感到害怕。它是一個怎樣的惡魔,怎能讓曾經的輝煌化為齏粉。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可他們卻像是一縷輕煙從歷史的上空飄過。恆河邊靜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腳能給出什麼樣的答案?

中國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幾千年來,大家打打殺殺,後來因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再也部分什麼外夷了。很希望中東有一天也能這樣。發現原來大家是一家人。還有那些製造惡魔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