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歎》讀書筆記15篇

來源:文萃谷 2.61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千年一歎》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15篇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1

是否文人都懷有比較嚴重的憂患意識?根深蒂固地生長在內心?無時不刻地左右着他們的眼睛與思想?

餘秋雨的《千年一歎》就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重重歎息。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隨香港鳳凰衞視親身越野數萬公里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蹟的經歷。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他的震驚傷感表露無遺:“人類文明的巨構崩坍得如此淒涼!”“衰草瓦礫,承載着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在撫摸文明遺蹟累累的傷痕後,作者回頭苦思: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這種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哪些代價是正面的,哪些代價是負面的?過去的避免能否擔保今後?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作者憂心叩問,是啊,“思亙古如斯又倏忽閃現,誰的驚愕能深究它?”。

由希臘而入,憂傷的情懷已起幕。遠古的愛琴海依舊在,公園前5世紀的遺蹟——石柱只剩下後來者的銘刻,邁錫尼的海倫早已隨戰爭而消逝,空留一個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遺址,可惜曾經的千古氣勢已成追憶,幸而,還有一個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聖火的氣息……

埃及,尼羅河、法老、金字塔、太陽神廟……埃及文明是疑問最多的文明,是最難以解讀的文明,因為難以解讀,所以便難以傳承。埃及人對能追溯他們歷史的許多古碑、古籍依然沒有其文字的解讀能力,因而,文明的神祕便無處不在了。所以,作者説“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時候,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慶幸,中國有個秦始皇,他讓中國的歷史活了下來。

以色列——怨氣聚集的國家。曾經輝煌的所羅門王朝絲毫沒能讓堅強的猶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運對其尤為不公,那麼多的災難接二連三地降落在他們頭上,驅逐、殺戮、奴役,怎麼也擺脱不了,但這個民族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遷移。而只要落腳,就能迅速創造出一個優於別人的生態。如果這種生態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麼他們寧肯放棄,選擇流浪”。是啊,多舛的命運已造就了他們堅強的的生存文化,但無論多麼堅強,集合了三大宗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遠都是他們內心的痛,一面哭牆見證了他們多難的歷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傑里科古城遺址,一萬年前的驕傲現在只剩下破敗和不安全,唯有幾叢遺落的花,悄悄鮮豔了一萬年。

約旦,美麗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紅宮殿和羅馬競技場還完好無損地存在着,卻只能與清風明月為伴,因為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輝煌顯現的是隱性的文明形態,對它的瞭解只能靠猜測與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國家,因為有了全人類文明的母親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嚮往,雖然鐵絲網重重。原想由此探尋巴比倫文明的痕跡,比如早熟的《漢謨拉比》法典,比如殘暴的統治,比如奇異的建築,比如,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然而,在巴格達博物館裏,作者只看見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愴,一屋的遺忘,連巴比倫遺蹟也被糟踐成一個低劣的現代模型。

伊朗,歷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數很多,所以歷史的遺蹟在征服的過程中被破壞得很徹底,米底王國(伊朗人建立的第一個王國)的首都和居魯士成為作者瞭解伊朗史的開端。伊朗因薩珊王朝而奠定了現代伊朗文化的基礎,此後,伊朗不斷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後居然在重重的災難中成了伊斯蘭文化的一個重鎮,以獨特而緩慢的步伐,走進了現代。現在的伊朗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一種淡然漠然,有點蒼涼,有點神祕,有點世俗。

巴基斯坦,沒有石柱的斷殘、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滅,但是“赤腳密如森林”,這個國家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飾的驚人的整體性貧困。這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文明淪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蘭堡的塔克西拉尋找到了犍陀羅藝術,在那兒,法顯和玄奘曾經的足跡讓他激動萬分,他思考了僧人遠行進行文明之間深層溝通的意義。

印度,嚮往以久的“恆河晨浴”讓作者徹底知道了那與美麗無關,卻是一場人類的悲劇。極端的貧困、極端的混亂、極端的骯髒讓作者早早告別阿育王與菩提樹,逃離了。

尼泊爾,綠色的尼泊爾讓作者的感覺瞬時甦醒。在這兒,作者得以靜靜地反思萬里歷程,為此番的文化考察畫下一個大大的感歎號。

遠征和失序,迷昧與保守是作者思考得來得文明衰落原因。(附:作者為“千禧之旅”所寫歌詞)

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崑崙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千年一歎》——我為它的沉重而莫名地歎息。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2

這個假期,我在百無聊賴之際拜讀了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歎》,跟隨作者來了一場全身心的“千禧之旅”。它的目的實際上是環遊世界的禮貌古國,領略人類禮貌的精華和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所以他們選取了希臘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經除中國外的三大禮貌古國,埃及、印度、古巴比倫。作者行程數萬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禮貌古蹟,在尋找人類古代禮貌的路基時,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佈、盜匪出沒。

翻開餘秋雨的《千年一歎》,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蒼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時如今卻衰落得如此徹底的古禮貌。人類正在慢慢親手毀掉自己的禮貌。禮貌在鐵戟長刀下衰落了,戰爭、殺戮把這千年的禮貌消磨了。只剩下極度的貧窮與落後,極度的愚昧與無知,禮貌與野蠻只有一步之差。禮貌的發源地,是最早開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卻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絕妙的諷刺。

其中,波斯禮貌、希伯來禮貌、埃及禮貌、希臘禮貌和巴比倫禮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廢墟,廢墟伴隨着他們的禮貌一齊埋葬,一併銷聲匿跡。

世界本是一個大村莊,人們原本過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之後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搶了另一户的一點財物,得手了,於是又有一些村民紛紛效仿,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練武,使得整個村子不得安寧。我們現在的這個世界正是如此,戰爭會使戰勝方與戰敗方兩敗俱傷,會破壞兩方民族的禮貌,會使人民流離失所,貧困、天災……接踵而至,留給人們的將是無比的傷痛。

途經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作者在震驚傷感中表露無遺:“人類禮貌的巨構崩坍得如此淒涼!”“衰草瓦礫,承載着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

正如歌詞中唱到,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崑崙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的鳳凰再飛翔。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鳳凰再飛翔!所以我慶幸自己是一箇中國人,慶幸在自己身後有一個強大而又偉大的祖國在支撐。因此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去學習去保護那些古老的禮貌,去教給我的後輩,去告訴他們中華禮貌千年的歷史,才會有我們光輝的此刻。中華禮貌千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3

才讀罷這本書已經是滿腹的滄桑了,隨餘秋雨遊歷了一邊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時間、戰爭所吞噬的文明遺蹟。那是怎樣的一種旅程?捧着這本《千年一歎》,我的手就好象撫摸到了文明的碎片、歷史的車轍......

放下書,去細細品味的時候,才發現,我的心原來正在滴血......

這是一本日記,寫的是在千年之交,餘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衞視》考察人類文明遺蹟的經歷。一個柔弱的學者、書生,數萬公里的越野行程,何等的不易?這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執着追求、謔誠朝拜。沿着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前行,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戰壕密佈、荒草迷離、盜匪出沒!人類正在慢慢親手毀掉自己的文明。

或許是對餘秋雨先生的尊敬,我對這本書的感覺頗為良好,讀書的同時既領略了沿途的奇聞軼事、還有餘先生思辯的精神、對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對當地貧窮落後的現狀的痛惜;以及對當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所感動。心裏不禁的為餘秋雨先生的此行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險、最有人類文明倉桑感的地方寫成的日記,大大的解決了我的飢渴。

“千禧之旅”的首站是希臘。

我不瞭解希臘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臘文化有過怎樣的宏偉歷史;初識希臘是從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欺騙宙斯開始的,還有就是希臘國家男子足球隊曾拿過20xx年的歐洲盃的冠軍。希臘是一個神話般的國度——這是我對希臘僅有的瞭解。隨着餘先生的筆跡慢慢的遊,讓我知道希臘竟然有如此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這裏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談到希臘衰落的原因,餘先生認為有兩點: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耗;二是內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一的集權的國家。

古老的埃及文明也不容樂觀,她已經沒落了,卻還在沉醉於自負的神祕,餘先生認為:“埃及以龐大的雄姿切斷了被外部世界充分理解的可能,其實也切斷了自己的延續使命。”過於沉湎於對死後世界的憧憬,使他們不重今生,只顧來世。神祕、古老的埃及最後在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的輪番討伐下,終於沒落了,只剩下盧克索一帶的所謂的“法老人”後代還在不斷叮叮噹噹地修復着祖先陵墓,供人蔘觀。這是埃及法老的悲劇。

兩河文明以商業與法律著稱。而現在,在餘先生的眼裏、在鏡頭下,文化二字竟會是那樣的蒼白無力。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不在了,古老的巴比倫文明被踐踏了!

希伯來文明充滿了感傷與動盪,從沒有一天的寧靜與安定......

一個偉大的波斯統治者——大流士,他消除了由居魯士兒子的殘暴變態和版權者的宗教陰謀所帶來的種種惡果,帶領500傭兵起家,大小1000多戰,戰無不勝,終於創建了空前強大的波斯帝國,把版圖和實力在居魯士大帝的基礎上繼續擴充。而現在......

談到印度河-恆河文明的衰落,餘先生認為與宗教有關。這裏也如同耶路撒冷一般,是多宗教聚集、衝突的地方,宗教仇殺很嚴重。戰爭、殺戮又把這千年的文明消磨了。

......

文明在鐵戟長刀下衰落了。

極度的貧窮與落後,

極度的愚昧與無知,

文明與野蠻只有一步之差。文明的發源地,是最早開始使用文字的地方,現在卻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絕妙的諷刺......

波斯文明;希伯來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巴比倫文明......現在只剩下了一堆堆廢墟,廢墟伴隨着他們的文明一起埋葬。

餘秋雨先生是一個具有文學理論家、文化史學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人,一本《千年一歎》以他深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洋洋灑灑的揭示着人類文化的內涵。讀着這本書,我的思緒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祕的文明古國中穿行。最令我着迷的是餘先生在書裏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是一個作家文學生命的所在,他的文字很是深邃,是散文中的一個另類。這本《千年一歎》每一篇文章都在閃耀着耀眼的光,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文化的符號,向我們詮釋了歷史的意義。

歷史是複雜的,歷史是多元的,歷史是無窮盡的。歷史是文化的締造者,但文化也可能在歷史中泯滅。餘秋雨先生以他敏鋭的思維,強烈的憂患意識,給了我們一本《千年一歎》。餘先生其實間接的告訴我們要保護炎黃文化,就象保護我們的母親。不要讓文化隕落的悲劇在我們這裏重演。一本沉甸甸的《千年一歎》在帶我們遊離文化古國的同時,也給敲我們敲了警鐘:悠久文化其實很脆弱。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4

今日重讀餘秋雨的《千年一歎》。

第一次讀還是在新世紀初,算來已有十多年了。曾經買過一本愛不釋卷,但不知被誰借去了,一去不回。

後來又在餘秋雨的散文集中讀到過些該書的篇章,再後來,又在網上下載了些我喜歡的章節,甚至,就在去年,我還在喜馬拉雅朗親自朗讀了該書的文摘,反覆聆聽過……

我得有多喜歡這本書啊!以至於今天在圖書館,密密麻麻的一排排的書籍中,我一眼又鎖定了這本書,然後坐定,讀完,一氣呵成。

喜歡是有理由的:

首先我喜歡遊記,這和我本人喜歡旅遊有關,它是我目光的延伸,帶我去看我未知的世界。何況,這本書的視角是從文明古國的歷史演變中,尋找失落的文明,進而反思中國文化的發現脈絡。因此,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旅行,作者遊歷的路線從希臘、埃及、約旦、以色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一路走來,最後從尼泊爾回到境內,每一步都有歷史的回聲。

這是當時世界上從未有人完整穿越的路線,況且,這一路的每一公里都是貼地碾過很多恐怖主義蔓延的地區,例如北非、中東、南亞等地。

但這又不是純粹的冒險或科考,尤其,執筆的還是研究戲劇史和中國文化發展脈絡的餘秋雨,他的文筆清新又厚重,嚴謹又不乏幽默,使得這本書既不像科考那樣枯燥,又不似一般遊記那般淺薄,讓人時而陷入沉思,時而又忍俊不禁。

因此,看着這些可能是作者在車裏、在膝頭,在狹窄的連桌子也沒有的簡陋旅館裏寫成的文字,內心除了對未知的獵奇心理,還有一份對作者的敬畏——博學、勇敢,敬業的旅者、文人、思考者的敬畏。

作者在序言裏説的,"整個行程,是一個偉大的課程。 "

而吸引我的,除了這偉大的課程外,還有作者面對古老與滄桑的遺址,透過文字記載的表面,透視出的思考與叩問:

人類,為什麼曾經那麼偉大卻又會那麼無奈?文明,為什麼曾經那麼輝煌卻又會那麼脆弱?歷史,為什麼曾經那麼精緻卻又會那麼簡單?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5

執筆於最恐怖地區,問道於數萬裏荒原,反思於尼泊爾山麓,驚悚於古文明遺言。

這幾天熱極了,大家都説是在過桑拿日子,我也不例外,我也是怕熱,不敢出門。在家裏蝸居,看書、回帖子、寫點筆記。回頭看看,還真是收穫不小。這幾天又拜讀了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歎》,此書新版於20xx年,雖然差不多十年,但書中所描寫的古代文明遺蹟是不過時的。先前,我讀過先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特別是《文化苦旅》給我啟發很大,也受益很大。總感覺大師級的水平就是高。

今天讀來千年一歎,更是耳目一新,本書使我從國內走到了國外,對於國外部分古文明史蹟有了新的瞭解,作者行程數萬公里考察世界各大文明古蹟,這應該説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時,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佈、盜匪出沒。吉普車的車車輪緊貼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過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這裏,宗教極端主義分子在幾分鐘射殺了數十名外國旅行者;那裏,近兩個月就有三批外國人質被反政府武裝綁架;再往前,三十幾名警察剛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讀着,讀着,感覺着恐怖滿眼;讀着,讀着,感覺着危險又危險;這是在探險,這是在玩命;文化苦旅不僅限於苦了,達到了玩命的地步;時刻都潛在着危機,時刻都經受着考驗;在經過了這漫長的苦旅歲月之後,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反思。任何一項文明成果的發佈,都是在經過了幾番寒徹苦之後才會得來,知道這些我們才會去珍惜的。知道後才曉得天上不會掉餡餅的,如果有也是有毒的。

千年一歎,是對新世紀的獻禮,也是對逝去的舊世紀的挑戰。是對世界文明史的探索,也是對世界文明史的發展。餘老師從1999年9月27日開始行程,第一站就是哀希臘,最後一站是山西平遙古城,時間是20xx年2月2日,歷時5個月的行程,完成了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崑崙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盤的鳳凰再飛翔。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盤的鳳凰再飛翔!

極度的貧窮與落後,

極度的愚昧與無知,

文明與野蠻只有一步之差。文明的發源地,是最早開始使用文字的地方,現在卻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絕妙的諷刺。

波斯文明;希伯來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巴比倫文明。現在只剩下了一堆堆廢墟,廢墟伴隨着他們的文明一起埋葬。

餘秋雨先生是一個具有文學理論家、文化史學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人,一本《千年一歎》以他深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洋洋灑灑的揭示着人類文化的內涵。讀着這本書,我的思緒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祕的文明古國中穿行。最令我着迷的是餘先生在書裏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是一個作家文學生命的所在,他的文字很是深邃,是散文中的一個另類。這本《千年一歎》每一篇文章都在閃耀着耀眼的光,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文化的符號,向我們詮釋了歷史的意義。

歷史是複雜的,歷史是多元的,歷史是無窮盡的。歷史是文化的締造者,但文化也可能在歷史中泯滅。餘秋雨先生以他敏鋭的思維,強烈的憂患意識,給了我們一本《千年一歎》。餘先生其實間接的告訴我們要保護炎黃文化,就象保護我們的母親。不要讓文化隕落的悲劇在我們這裏重演。一本沉甸甸的《千年一歎》在帶我們遊離文化古國的同時,也給敲我們敲了警鐘:悠久文化其實很脆弱。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6

最近讀了一本餘秋雨的書《千年一歎》,感觸頗深,由此寫下了一些感想,以抒發我的感受。餘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較喜歡,餘秋雨文風簡樸,文底深厚,看他的書,往往能在不經意中給人以某種心靈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山居筆記》等,這些書講述的內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內容,有血有肉,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作者的經歷,生活態度,以及對一些問題的獨特的觀點,總能讓人學到不少有益的東西。我認為在我讀過的這些書中,《千年一歎》是比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歎》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萬公里,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經歷,給我的感覺是苦中帶甜。本書採用遊記的形式,但給人的感覺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日記,在讀書的同時,本書時時給讀者傳遞這樣一些問題,希臘、埃及、約旦、印度等古國都曾經有過輝煌的古文明,從輝煌到勢微,從勢微到衰敗,到沒落,而我們中華文明卻避免了整體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我們讀者對此應持有何種觀點,我們讀者應該如何去面對等等。

從作者的這些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創造文明的是人類,毀滅文明的也是人類。其實,甚至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們正在毀滅自己創造的文明,例如,在中東,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們還在互相廝殺。我們在作者遊歷文明古國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毀滅往往伴隨着血腥的戰爭。為了保證人類文明的健康發展,和平是我們需要的,戰爭是我們應該唾棄的。所以我們應該爭取和平反對戰爭,這是我們應該持有的觀點。

作者在遊歷各國,回到祖國後真真切切表現出的愛國的感覺同樣令我感動,這是作者發自內心的愛國精神的體現,同時也震動了讀者內心愛國的琴絃。我深深為自己作為一箇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為中華文明感到驕傲。作者也提醒了我們這樣一個責任:為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而努力奮鬥。

針對於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的有關於人類文明的問題,看起來與我們個人沒有太大的關係,其實不然,作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員,我們有義務去儘自己的力量去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而努力。而真正把這些義務落到實處,就需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工作,去為這些“大”問題盡力貢獻自己的“小”努力。

閲讀本書的過程中,作者給讀者展示了一個廣闊的天地,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在生活和遊歷的細節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從而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我們需要開拓自己的視野,因為世界是精彩的,同時也要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因為我們擁有的是寶貴的。我們的人生相對於人類的發展是短暫的,有些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消失,而有些人卻留下了痕跡,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以後,我們現在的經歷可能會很快被淹沒,後人可能不在會記起我們,但我們的確應該為後人留下些什麼,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應該珍惜,應該努力,無論後人是否能記得我們,我們都將為自己驕傲。也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代永遠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7

餘秋雨先生通過對世界文明的現代形態的實地考察,以日記的形式寫就《千年一歎》一書。這本書完全記錄了從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的考察歷程,幾乎囊括了人類早期的文明古國。

他多是避開繁鬧之地,尋訪古堡,神殿,陋巷,陵墓這些處於隱祕狀態下的文化廢墟。我認為其中的景色描寫部分固然精彩,但應位居其次,而餘先生一次次探究文明興衰的緣由,才是他真正要與讀者分享的。這一次考察意義的所在,餘秋雨先生在第一章已説得明白,“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有沒有必要走到底,硬把腳印延續到今是禍是福,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辨別一下別人的腳印,研究一下它們離去的原因。”這無疑會引發讀者對人類命運的思考。

文明,一個亙古悠遠的字眼,在漫長的歷史宏流中,享受着幾千年的孕育成長,卻又經歷了一場又一場剎那間的摧殘與淹沒。餘秋雨先生實地勘察了幾大文明發祥地的古蹟及今天的現實圖景,經過一番梳理後的結論是:“人類幾大發祥地,都已衰落,無一例外。”不過“相比之下,希臘的情況較好,希臘當初衰敗的直接原因我看有兩個,一是雅典人和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政治內耗,二是既要迎接外敵又要不斷遠征,造成致命勞損。”至於埃及文明、兩河文明、恆河印度文明則等而下之了,前者“一開始就缺少明澈的理性,沉醉於自身的神祕。”中者,“整體傾向實用,缺少深厚的人文基座,”因此直接誘發大量的戰爭,而後者,其內部原因,“至少有一半與宗教迷誤有關”。他們的文明曾與中華文明一起輝煌過,輝煌的程度一點不比中華文明差,但今天都已衰落,無一例外。昔日的輝煌已被風雨侵蝕的黯然失色,面目全非,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供後人憑弔。

餘秋雨先生通過對這幾大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的探討,在對比中又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他認為戰爭、社會失序、愚昧和保守是文明衰落的最主要原因,而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恰恰避免了這些。雖説也有戰爭,卻是世界上唯一沒被長期役使的民族。而一種文明能否保存下來應該在於它是否能在文明的初期將文明大眾化、多元化。任何一種文明的產生之初,都是個人的、單一的,當這種文明被一類羣體接收後,就從個體崇拜階段進入全體認可階段,這種認可就是多元化的基礎。當認可經過一段思考,到適當時期,尤其是思想政治放鬆的階段,多元化就會萌發、發展,迅速到達高潮,經過一個時期的沉澱,再多樣化。如此下去,循環反覆,生生不息。只有大眾化,文明才不會隨一個或幾個個體的消亡而滅亡,只有多元化,才能彼此平衡協調,併為每個不同的時代提供最優的選擇。才能使人們解放思想,思考更新的思想。

中國的文明剛開始時也不過是一種原始的造物文明,之後出現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至今各種思想層出不窮,不勝枚舉。沒有大眾化、多元化的文明,一兩個人的死或一兩次戰亂就足以至其於死地。而大眾化、多元化的文明,一個統治者的死或幾次戰亂反而為文明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較大的自由度,從而使文明得以蓬勃發展。説到這兒,我倍感欣慰。中華文明是幸運的,創造了文明,守護着文明,傳承着文明,自成體系的多元發展又不忘引進優秀的思想,讓外域文明在中華土地上煥發新奇色彩。看着那些古文明的殘照,我暗自慶幸中華文明的輝煌,但他的付出有誰能看到。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有必要看看《千年一歎》,它讓我們更瞭解世界,更理解中國。文明,走過了幾千年,仍會繼續走下去。我們用流傳了幾千年的語言交談,每一步都是祖先的腳印。請允許我,向天祈禱:中華文明,有天地同在。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8

《千年一歎》就像是一本日記,記錄了餘秋雨先生跋涉萬里考察人類文明遺蹟的經歷。

它既像訴説又像慨歎,更多的時候是驚悚。驚悚古老文明在冰封的歷史下蕩然無存,只留給後人一片空白無力的想象;驚悚輝煌的人類文明竟崩塌的如此淒涼,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認表述的;驚悚文明崩塌的結果,衰草瓦礫,承載着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和文明的死亡。

我十分感歎餘先生這一路的寫作,他用手中的筆記下了一個個遺蹟的實況。在這個橫貫中東的旅行考察中,他到過的文明發祥地都已衰落。這個局外人都對此感傷,不知身臨其沉迷而是孤寂?是哀歎還是同情?我無從知曉。

餘先生在序言裏寫道我在旅行中常會引發苦思,作為一個外來者,對這些已經逝去的文明應當持怎樣的態度?

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裏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會不會固時間的推移而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之宿命?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我不敢妄力評論,至少中華文明不會,因為他太博大太精深,太悠久太凝重了,它的本質永遠是發展和承裘,想切也斷不了。

在這裏餘先生執筆於最恐怖地帶,問到於數了公里荒原,反思於尼泊爾山麓,驚悚於古文明遺言的書中,我尋找到了難得的文明。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9

拜讀餘秋雨先生的這本書,起初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書店偶爾看到,便堅持要買回家了。這一本日記,伴隨着些許泛黃照片,採用遊記的形式,記錄了餘秋雨先生親身越野數萬公里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蹟的經歷。從希臘到埃及,從伊拉克到尼泊爾,等等等等。這幾個月的歷程給了我前所未有的感觸。

説真的,閲讀的時候好幾次都濕了眼眶,總感覺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一塊歷史文明創造的土地,我就好像和作者一樣站在地面上,吸取着精華。我知道了文化的起源,知道了奧林匹克的誕生,知道了部分國家的貧瘠,知道了那一片的混亂,我總是不想把這本書講得那麼理性。籠統的告訴大家這本書講的是作者遊歷各國的感受云云。我願意感性地去閲讀它,去理解它,去感受它,我也只能説千年一歎真的讓我歎了一歎。

當餘秋雨先生去愛情海的石柱上不顧警衞的虎視眈眈而去找拜倫的名字時,他卻在石柱的稍低處發現了,突然覺得這個位置的簽名完全可以代表拜倫當時的心情,低頭以對神明,這是希臘的第一天,我覺得我像個鑽頭一樣的,慢慢地慢慢地進文化的中心。“我希望巴特農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臘,如果在我死後回來,我一定復活。”一位叫曼考麗的文化部長用充滿辛酸的聲音去努力保住一個文明古國最後的尊嚴。這時候我就想到了那所謂的韓國,強行奪走了屬於我們的文化,強詞奪理的為自己解釋,我想這真的會讓一些學家復活吧,我們是絕不會妥協的。最終在餘秋雨先生從尼泊爾通向中國,對面橋頭有一個白石築成的橋頭,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體金字,篆刻着一個國家的名字,然後他在心底默唸:祖國,今天我終於及時趕到。這回國的心情,想必很多留學在外的朋友們也會感受的到,我們的祖國建國六十週年以來,有大大小小的成功,也或許有不多不少的錯誤。但是我們每個人似乎等待的,就是回來的那一刻!

歷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響多少?我一時間理不清頭緒,也無法理清。的確,歷史已經成了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已經過去了,而且永不回頭。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啞巴,無從訴説;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一陣風,沒有始沒有末,沒有了目的沒有了方向。歷史是家,是廣闊天地裏的一座樸素堅硬的石頭房。沒有修飾,沒有點綴,是我們遠航時掛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10

《千年一歎》是餘秋雨先生在千年之交的時候,隨香港鳳凰衞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他的一紙手稿途經各個人類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以感傷、厚重而平實,而不失優美的語言,記錄了各大古文明的衰落,並探討了它們從輝煌到式微,從式微到衰敗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華夏文明得以延續的原因。

餘秋雨先生曾孤身一人考察並闡釋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重要遺址,如今又穿越數萬公里尋訪世界文明故地。他對於親自丈量文明的歷史有着一種無法言説的執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時就無法思考。”正是他這種堅持讓我對這本書更加好奇和期待。我想,大概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化現場,真真切切地踏過留下無數歲月斑駁痕跡的道路,才能觸碰到古老文明顫抖的靈魂,近距離地感受到文明的底色與積澱。

在整個行程中,他們需要穿越很多恐怖主義蔓延的區域,然而面對路邊接連不斷的頹壁殘堡、幢幢黑影,餘先生卻道:“我們不裝備武器,就像不戴頭盔和手套,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撫摸一個個老人身上的累累傷痕。”面對古老而稀世的偉大,即使兇險萬分,他們也能迸發出無限的勇氣。懷抱着熱情與勇氣,他們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古老的文明。

一翻開書頁,便感到滿滿的沉重。

希臘古文明曾經輝煌且震撼,當人們凝視愛琴海、奧林匹亞以及巴特農神廟等年歲已高的長輩時,總能穿透時光厚重的塵埃,一眼望見那曾經極度繁榮的文化與藝術和蘇格拉底、希羅多德以及柏拉圖等璀璨羣星。希臘當初幾乎所有的學問家都風塵僕僕,他們行路,他們發現,他們思索,他們校正,這才有了生龍活虎的希臘文明。然而當我看到書中現今的希臘,人們閒散而與世無爭,但是這閒散卻有很大一部分變為了疲憊和木然。我認為對於一個國家來説,過度的`閒散是精神上的一種缺失,容易讓人乃至整個文明失去幹勁。追不上現代文明的步伐,也就自然漸漸衰落了。

文明故地,見證了一個文明從出生至輝煌鼎盛又無力衰落的過程。古蹟中仍默默佇立的建築那麼偉大卻又那麼悲涼,它看着輝煌化為齏粉,看着人類一步步創造出文明,又看着文明締造者的後代飽受戰亂、貧窮、飢餓之苦。從許多歷史遺蹟,我們可以看到,古文明的發展令人驚歎,金字塔的建造即使放到二十世紀也仍有許多困難,克里特島上的排水系統和衞浴系統相當先進。因此,文明並非僅因過時而衰落。當看到恆河邊的老人靜待死亡,看到不上學的孩童的赤腳密如森林,看到日常生活要武裝到牙齒的謹小慎微......這時,我才看到了文明的衰落。

千年一歎,歎的是文明敗落。

看完整本書後不由得感到震撼,不是因為書中的文明,而是因為中華文明。在所有的古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是至今唯一沒有泯滅也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在震撼中,我彷彿又看到了萬里長城屹立於世界東方,巍峨羣山雲霧繚繞,滾滾黃河奔湧不息......這本書雖然寫的是古文明的衰落,但也意在警醒我們:人類創造文明,卻也毀滅文明。消逝文明的痛呼聲正竭力號召着和平......我們要銘記歷史,守護文明!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11

在歎息之後的慶幸

——讀《千年一歎》

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看得我是口齒噙香,不忍輟卷。常常是隨着餘先生的妙筆神馳思往,精神徜徉。

跟着先生的腳步從雅典、埃及、走到了耶路撒冷、伊拉克、伊朗、約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文明的摧毀與陷落的確讓我越讀越理解了為何千年過後依然長歎,但是跟隨着先生的歎息之後居然又有幾多慶幸。

一幸我們生長在未中斷的文明、和平的國度。先生此行的主旨就是在對比中思考探求中華文明的奧祕,在作者的行走途中,無論是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希伯來文明、印度文明,都曾經那麼恢弘浩瀚,唯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而始終綿延,依照先生的分析,我們有五大獨特的條件,我們何其幸運,生長在中華文明的懷抱下,而且是和平發展而日負影響力的國度。沒有戰火中的焦灼,沒有看不懂古老文明的木然,沒有文明一次次更迭踐踏後流離失所,更沒有躺在文明柱上的不思進取。正基於此,我們可以有閒有情的感慨下別的文明的生髮史,感念一下自己的幸運,何其美好。

二幸越來越多的靈魂被中華文明浸染,同路客甚多。除了比較細緻的讀了本書,每個書友的留言筆記也都認真的思考,發現很多時候大家是靈魂相通,思想共感的,弘揚我們的文明,讚賞我們的文化,並深入的感知,正確的理解,同時最深沉的熱愛我們國家。我們的文明雖沒有被中斷,但也飽受創傷,內亂不斷,且遭受了嚴重的外來入侵,但中華文化的包容、博大,消逝了這一切傷疤,繼續前行,趕路,並且在新的生機走過了十幾個春秋。

三幸我能夠讀得此等好書,沒有失之交臂。這本寫於上個世紀末的書,很遺憾鄙陋如我,十幾年之後才讀到,但是一直執拗的認為,讀書與交友一樣,都是在剛剛好的時候遇見,中年如我,情感更加深沉,這幾年的積累如我,對文化類的題材更加敏鋭的感知,所以,於我恰恰是最好的遇見,何其幸也!

讚歎中華文明,熱愛中華文明,就更應該身體力行的弘揚中華文明,我不可能擁有餘老師那樣的博學厚重,也沒有那麼引人入勝的文字功力,唯有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身體力行,做一名學習者何傳承者。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12

悶熱的夏日,午後連一絲風也沒有,庸懶的眼神很吃力地掠過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牆,又折回放在那本攤開的書上。

書是從朋友借的,餘秋雨的《千年一歎》,雖是日記紀實體裁的文字,讀來卻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歡這樣雕啄文字,無聲無息的就走進一個人的世界,能聽到對方的呼吸,輕輕地,緩緩地,像雲,像水,有時也想這炎熱的鬼天氣;

思緒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話語折服,那種隨意,那種釋然的心態,猶如午後的一杯清茶,潤了咽,也靜了心。

這樣的文字我從不急切地去讀完,泡上杯茶,或是放點音樂,才打開書,用心去走進文字,從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歎》無聲無息的讓我走進餘秋雨的世界,走進他所描寫的世界,古希臘的文明,古羅馬的風情讓我向往。才讀罷這本書已經是滿腹的滄桑,隨餘秋雨遊歷了一邊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時間、戰爭所吞噬的文明遺蹟。那是怎樣的一種旅程?

不怎麼不瞭解希臘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臘文化有過怎樣的宏偉歷史;初識希臘是從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欺騙宙斯開始的,還有就是希臘國家男子足球隊曾拿過20__年的歐洲盃的冠軍。希臘是一個神話般的國度。這是我對希臘僅有的瞭解。隨着餘秋雨先生的筆跡慢慢的遊走,讓我知道希臘竟然有如此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這裏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談到希臘衰落的原因,餘秋雨有兩點認為: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耗;二是內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一的集權的國家。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歎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那兩河流域茂密的蘆葦叢中傳來,也從那恆河畔邊傳來。是誰?是誰的悲歎?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已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已經開始了遺忘,那陣歎息也只成了無奈。

歷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響多少?我一時間理不清頭緒,也無法理清。的確,歷史已經成了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已經過去了,而且永不回頭。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啞巴,無從訴説;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一陣風,沒有始無末,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歷史是家,是廣闊天地裏的一座樸素堅硬的石頭房。沒有修飾,沒有點綴,是我們遠航時掛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經衰落了,歷史也開始褪色,輕聲一歎,人類又投身於新的歷史。我們在總結,在回憶,在悲祭我們的祖先。隨後毅然走上腳下的路,順着他們的腳印一步步走下去。

終有一天,我會俯瞰整個中原大地。任憑凜冽的風穿透我的單薄靈魂,讓我傾聽這神州大地的呼聲,讓我觸摸這個古國蒼老的靈魂。終有一天,我會佇立在咆哮的黃河旁。任憑飛濺的黃河水沾濕我的衣腳,讓我同這個民族一起流淚,讓我感受奔流不息歷史長河。歷史與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歷史,每每想起,總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迴,反反覆覆,滾滾而來。面對歷史的潮流,我一時間竟手足無措。

一本書,一本日記,一次旅行,一種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會為擁有生活在中華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為我們的老祖宗雖然焚書坑儒,卻統一了中國文字,這就相當於建立了一種覆蓋神州大地的“通碼”,雖歷經幾千年,但古文字、古歷史、古文明沒有因為無人破讀而湮滅。最大的湮滅不是書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對古文字的解讀能力。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13

讀《千年一歎》,時常讓人掩卷長歎,那些曾經璀璨的文明古國無一例外都已衰敗了,徒留殘垣斷壁供世人憑弔。盛極必衰,應了這句話吧!而背後的原因無不令人唏噓,有的至今仍能做警鐘,震耳、扣心,讓人一驚。

對《千年一歎》持續喜歡、百讀不厭的第三個原因,恐怕是與我對歐洲歷史和宗教的興趣有關。

和前幾次看這本書時的純粹作為讀者的疏離感不同,此次閲讀就像是在給自己的旅行做註腳,書中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城市,因為我的足跡曾經掠過,就有了很強烈的現場再現之感。

而近期讀到過的有關歐洲歷史的散點知識,也在此時連成線,鋪成面。

作者在結束行程前,曾居住在喜馬拉雅山下的旅館幾日,整理書稿,靜心思考。

回到終點回望起點,總有很多過程中來不及沉澱的深刻。

讀罷,掩卷。我眼前彷彿出現了這樣的畫面:屋裏有爐火,案頭有蠟燭,作者燭下疾書: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種表現。繁衍過度、消費過度、排放過度、競爭過度、佔據空間過度、繁文縟節過度、知識炫示過度、雕蟲小技過度、心理曲折過度、口舌是非過度、文字垃圾過度、無效構建過度……顯而易見,這一切已經構成災難。對這一切災難的總結性反抗,就是迴歸自然。"

我突然設想,如果我們在世紀門檻前稍稍停步,大聲詢問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哲人們對這個問題的意見,那麼我相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會有太大分歧。對於文明堆積過度而傷害自然生態的現象,都會反對。

孔子會説,我歷來主張有節制的愉悦,與天和諧;墨子會説,我的主張比你更簡單,反對任何無謂的耗費和無用的積累;荀子則説,人的自私會破壞世界的簡單,因此一定要用嚴厲的懲罰把它扭轉過來……

微笑不語的是老子和莊子,他們似乎早就預見一切,最後終於開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們只選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賽什麼?要講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這就是説,中國文化在最高層面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嚮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正是這個本質,使它節省了很多靡費,保存了生命。 "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14

幸好是看了《全球通史》上冊再看的《千年一歎》,不然其中的很多人物、帝國、文明就都只是一個名詞被跳過了,會很可惜。今天中午聽高曉鬆講的也是希臘的相關歷史,最近真是被歷史包圍的理科生。不過關於中東那塊的歷史糾葛至今還是沒釐清····

國中的時候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開頭寫莫高窟那篇是反反覆覆看的,雖然現在也記不清了。但是這本《千年一歎》開頭差點沒看下去。可能相比於國中寫作文長句摞起,排比比喻成語砌着的我,現在更喜歡平凡敍述或者理性分析。每每看到“我和妻子通曉····”,“別的文人給我潑髒水···”,“寂寞····千年···蒼涼····”這類的詞句頻頻出現的時候,我都會感到無趣和厭煩。抒情當然可以,途經的文明歷史與現況也的確會引人感慨,但是處處抒發痛心或崇拜,就只是把感情從0的水平線硬生生拔高到100開始哭喊,其實並沒有波瀾變化。

但是,也很慶幸自己看完了全書。

餘秋雨先生的文字功底,寫“爐火和燭光一抖一抖”;寫伊拉克河畔邊大鬍子工人吃烤魚,粗大的手把碎糊糊的魚肥肉撈一兜就着麪餅和洋葱吃;寫巴基斯坦和印度邊界,兩方軍人如何用誇張的動作和呼喊一邊對抗一邊趨同;寫“恆河晨浴”擁擠的乞丐和燒屍坑的惡臭····還有他對古代文明的熟悉,那種信手拈來和整體縱觀所要求的知識量,讓人敬佩。很多勾下來的書摘,都突破了我對歷史浮於時間地點事件的理解,同時也温故了《全球通史》裏很多類似的觀點和史實。

《千年一歎》讀書筆記15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可能是每個中國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學習歷史的第一課,儘管那時候並不理解何為文明,老師或父母總會要求我們記住這句話,同時還要記住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這些看似不相關的詞語,同樣也理解不了這些國家在哪裏、有着怎樣的文明,只是死記了這麼一個概念,隨着我們慢慢長大,這個概念就牢牢地長在我們的意識之中,很少有人去懷疑和論證,如果不是做學問,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這樣這句話變成了我們的一個基本常識。

在信息化空前發達的當代,提及文明古國,我想大多數人頭腦之中首先出現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極度繁榮的文化藝術,很容易聯想到亞里士多德、維納斯、奧林匹亞、金字塔、空中花園、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們的歷史,很容易想到這些人物和情景,或許來源於我們對三皇五帝、孔孟、萬里長城、兵馬俑的熟識,這樣的聯想看上去是多麼的順其自然、合乎情理,進而聯想到當代,可能很多人覺得這些文明古國發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現代化國家,比中國的方方面面都更加進步。

然而,當我們認真讀完《千年一歎》,跟着餘秋雨老師從古希臘文明遺蹟開始,到古埃及文明遺蹟,到古巴比倫文明遺蹟,再到印度文明遺蹟,最終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國,我們就會改變很多伴隨我們很久的一些關於世界文明的認識,改變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認識,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很多問題。

這一路上那麼多古文明的發祥地,沒有例外,都已衰落,當我們看見這一路的戰火、殺戮、貧窮、混亂,我們會感歎文明的脆弱,那些反覆出現在歷史書上,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地名,與如今的現實形成了可怕的分裂,那些雖然斷殘卻依然雄偉的遺蹟與當代的荒涼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面對這樣的一系列問題,我們無疑會感到我們的生命微若草芥。同時,路上遇到的杜月笙的女兒女婿蒯先生一家、探訪法顯、玄奘取經的講學的遺址、外國人對中國茶、中國文化的熱愛,我們無疑會感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會感到中華文明的磅礴與偉大。

在當代中國長大的人,每天接受的中華文明的洗禮,每天感受着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對於身邊的一切都覺得理所應當,甚至還經常抱怨和斥責,為什麼我們偉大的文明古國發展到今天會那麼落後,以至於被僅有幾百年歷史的西方國家超越那麼多;也會抱怨我們的國家、社會還存在着食品安全、貪腐、環境等等問題;會嘲笑我們花了幾千年時間走了這條路,為什麼不走另外一條路;我們的國家在滄海橫流中保住了一份家業、一份名譽、一份尊嚴,我們常常輕率地説,保住這些幹什麼。當下的中國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多元的時代,允許人們有不同的聲音,允許多元的價值取向。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的融合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深入,我們常常將這種形態歸結於西方的自由民主、尊重人權,歸結於開放包容,其實,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影響,應該是我們的文化傳承。

認真對比這些文明古國的發展歷史,包括當代的政治經濟局勢,當其他文明衰落的時候,中華文明能夠一脈相承,併發揚光大,能夠達到今天的開放包容、相互尊重、摒棄糾葛,敢於站出來説我們要建立一個世界命運共同體,溯其根源,我想應該歸功於我們的傳統文化。對比其他文明古國,當一個民族在政治上被另一個民族征服,其文化就逐步衰落了,時間久了就慢慢衰落了。再來看我們的中華文化,歷史上無論被哪個民族統治,最終在文化上都征服了這些所謂的統治者,我們的中華文化一直居於核心地位。正如書中所言,中華文化在最高層面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嚮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正是這個本質,使它節省了很多靡費,保存了生命。

每一個文明的興衰,其文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中華文明今天的繁榮,也仍然沒有脱離我們的傳統文化,甚至我們每一次的斥責和抱怨背後都隱藏着對國家和民族美好的嚮往,正是因為這些對美好的嚮往關乎了國家的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