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上冊的人教版教案(通用10篇)

來源:文萃谷 2.69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九年級化學上冊的人教版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級化學上冊的人教版教案(通用10篇)

九年級化學上冊的教案 1

【學習目標】

1.認識水的組成,會分析水的電解實驗。

2.理解並區分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

【重點難點】

1.水的電解實驗

2.區分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

【使用説明】

1.請大家仔細閲讀課本第三單元課題1,努力識記概念,然後合起課本,獨立完成學案(展示時要求脱稿)

2.自學完後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將實驗部分完成

3.將預習中出現的問題和學案中出現的問題用紅筆標註,以備集中討論解決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見的物質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維繫需要水,各種生物體內都含有水,你能你説出水的那些物理性質?水是純淨物還是混合物?是有一種元素組成的嗎?

【自學指導】

一、結合課本P46-47回答下列問題

1.水的電解實驗:

實驗現象

①通電後,兩極上都有_________;

②與電源負極相連的試管內氣體體積____,與電源正極相連的試管內產生的氣體體積___,體積比大約是____。 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產物檢驗

①正極上產生的氣體能_____________________,證明是_____;

②負極上產生的氣體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

實驗結論

①水是由______和_______元素組成的;

②化學變化前後________不變。

2.思考與討論:

(1)實驗前在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是什麼?

(2)實驗開始時產生的'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大於2:1,請分析可能的原因?

3.知識鏈接:

氫氣是一種____、_____、________的氣體,密度_______。氫氣在空氣中燃燒時,產生____火焰,文字表達式____________。混有一定量空氣或氧氣的氫氣遇明火會發生爆炸,點燃氫氣前必須_____________,試管口___,用拇指堵住集滿氫氣的試管靠近火焰,移開拇指,發出____________表明氫氣不純,聲音_____表示氫氣較純。

九年級化學上冊的教案 2

教學目標

1、瞭解有機化合物和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特點。

2、知道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的性能和用途。

3、人是有機合成材料的發展對人類社會進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瞭解學習化學的重要價值,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有絢爛的花,廣袤的草,等等,成千上萬種的動物植物,還有人造的物品。這些是由什麼材料組成的呢?讓我們一起去學習和了解吧。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1——由北京國之源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二、新課學習

(一)有機化合物

展示物品的種類,(實物和圖片)學生回答由什麼材料組成。

根據經驗,大家能説一説這些材料哪些是有機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餘下的是什麼材料。接下來我們先學習什麼叫有機合成材料,什麼叫有機物?

寫出化學式,組成元素,計算相對分子質量,合作計算,可用計算器?

討論:

(1)甲烷,乙醇,葡萄糖,澱粉和蛋白質的組成元素有什麼共同點?

都含有哪種相同的元素: 。通過分析表中物質組成元素的'特點,引入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概念,什麼是有機材料,學生回答

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紙條,幫助進行課堂學習:

(1)完成下內容;相對原子質量:C=12 H=1 O=16 S=32 Na=23 Cl=35.5

(2)根據上表討論:

①甲烷,乙醇,葡萄糖,澱粉和蛋白質的組成元素有什麼共同點?

②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對分子質量與澱粉和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相比有什麼不同?

課件展示: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的概念。

是否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機物呢?哪些不是?

課件展示:少數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 CO2 Na2CO3 CaCO3(碳酸鹽)屬於無機物。

討論: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對分子質量與澱粉和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相比有什麼不同?兩組中是前者還是後面兩種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大些:

瞭解化合物的分類以及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區別。

(二)有機合成材料

有機化合物中,有的相對分子質量比較小,有的卻非常大。我們先來了解一篇小資料。

由學生自己閲讀,得到關於高分子化合物的初步認識。接下來看看這些物品大家是不是見過,用過,你瞭解他們嗎?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2

展示:有機物的組成元素特點,碳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時與其它原子的結合方式的圖片説明有機物數目異常龐大的原因

從剛才的有機物的結構可知,有些有機物組成原子個數少,相對分子質量小,如甲烷,乙醇,葡萄糖。而有些有機物相對分子質量比較大:從幾萬到幾百萬如:澱粉和蛋白質。引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講解: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高分子材料及分類

有機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機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

展示:有機合成材料的廣泛應用圖片

為什麼都是合成材料,它們的性能和用途有明顯不同?原因是這些合成材料的結構不相同。用實驗去發現一些規律,學生實驗活動。學生拉扯塑料,加熱聚乙烯塑料。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實驗,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和發現什麼問題,得出什麼結論?有機合成材料的熱塑性和熱固性:

實驗:點燃不同的線,剛才實驗過程中發現棉,羊毛,錦綸腈綸在加熱時有什麼區別?如何鑑別一件衣服是純棉還是合成纖維做的?

(三)環境問題

塑料和合成橡膠的有很廣泛的用途: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塑料和合成橡膠的廣泛使用是不是很好呢?會帶來什麼問題?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3

如何解決:白色污染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每個公民應該如何做?

通過討論如何解決白色污染的方法,培養環保意識。

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重要的方法。

①減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製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②重複使用某些塑料製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種廢棄塑料。

通過本課的學習,提問學生有什麼想法。如果你是個科學家,你最想在發明什麼合成材料來解決,生活,生產,農業,工業,電子,國防的問題或困難?

接下來我們來認識幾種新型的合成材料。

瞭解新型的合成材料,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的收穫真不小,認識了有機化合物,知道了什麼是高分子合成材料,也知道了這些高分子材料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了一定的麻煩。也就是白色污染的問題,保護環境是刻不容緩的。希望大家可以瞭解更多的知識,為環保和我們的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

九年級化學上冊的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認識常見儀器及使用方法、熟練掌握常見藥品的取用。

2、過程與體驗:通過觀看幻燈片,使學生體驗到實驗過程,經動手操作領悟出實驗技能。

3、情感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和科學探究的熱情。

二、重點難點:

掌握常見儀器的使用方法。

熟練掌握常見藥品的取用方法。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形成基本實驗技能,將依據操作技能形成原理:積累原形動作知識,鋪墊模範動作基礎,完成整合動作的過程。

四、教學方法

1、演示法

2、合作練習法

五、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儀器

藥匙、燒杯、坩堝鉗、酒精燈、膠頭滴管、鐵架台、托盤天平、量筒、玻璃棒、橡皮管、導氣管、鑷子、蒸發皿等

<二>藥品的取用

1、粉末狀藥品的取用方法

注意事項:用藥匙或紙槽將藥品準確送到試管的底部,以防灑落或粘到試管壁上。

2、塊狀藥品的取用方法:

塊狀藥品容易打碎儀器,取用時必須嚴格安要求操做,防止打碎實驗儀器。

3、液體藥品的`取用方法:

液體藥品的取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粗略取用;一種準確取用,

粗略取用時打開試劑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標籤向手心、瓶口相互緊靠。

準確取用時一般用量筒(或移液管),首先粗倒,接近刻度時改用膠頭滴管逐滴滴加,使凹液麪底部與刻度線齊平。

4、膠頭滴管和托盤天平的使用:

(1)膠頭滴管使用一般專管專用,垂直滴加。且與試管口齊平。

(2)托盤天平的使用時先調平,藥品放置時左物右碼、砝碼用鑷子加取,順序是先大後小。

<三>、練習提高。

<四>小結:

1、常用的實驗儀器使用

2、固體藥品的取用。

3、液體藥品的取用。

4、膠頭滴管的使用和托盤天平的使用。

<五>作業:

配套練習:填空題

九年級化學上冊的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常見酸的物理性質及掌握酸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不斷提升實驗觀察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逐步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從而感受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及廣泛應用。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掌握常見酸的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

【難點】

通過實驗探究歸納酸的化學性質。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通過演示實驗,提出問題】在一張白色的紙上用蘸有藍色的石蕊試液的筆書寫了“我愛化學”,稍後又噴灑了一種無色的液體,神奇的'發現“我愛化學”變為了紅色。讓同學們猜測無色液體是什麼並思考其原因。

【學生回答】思考後不能得出正確答案。

【教師總結】這和酸的性質有關,具體是什麼原因?這節課我們就一起探究《酸及其性質》

環節二:新課講授

第一部分:常見的酸

【提出問題】回顧實驗室聞藥品氣味的方法。

【學生回答】聞氣味時不可湊近瓶口,要小心打開瓶塞,用手在瓶口處輕輕扇動,僅使極少量的氣體進入鼻孔。

【學生自主學習】閲讀濃鹽酸和濃硫酸試劑瓶標籤的內容及注意觀察顏色、狀態,分別打開瓶塞觀察到什麼現象,稍後讓學生整理相應的內容填入下表:

【教師總結】通過在多媒體上展示相應的答案進行核對。

【提出問題】如果濃硫酸不小心沾到皮膚上,該如何處理?

【學生回答】用大量的水進行清洗。

【教師總結】因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強烈的腐蝕性,在使用時應該十分注意,如果不慎將濃硫酸沾到皮膚上,正確的處理方法是應立即用大量的水進行沖洗,然後塗上3%-5%的碳酸氫鈉溶液,以防灼傷皮膚。

【提出問題】在實驗室中會使用到不同濃度的硫酸,所以需要對濃硫酸進行稀釋。如何稀釋?

【學生回答】有兩種答案,一種是把濃硫酸加入到水中;另一種是把水加入到濃硫酸中。

【教師總結】在濃硫酸稀釋的過程中,一定是把濃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裏,並不斷攪拌,切不可將水倒入濃硫酸中!因為濃硫酸稀釋會放出大量的熱,如果把水加入到濃硫酸中,會產生液體飛濺。

第二部分:酸的化學性質:

【提出問題】結合實驗台上的樣品(一定質量分數的鹽酸,鎂條、生鏽的鐵釘、碳酸鈉溶液、氯化鋇溶液、硝酸銀溶液、紫色石蕊試液、酚酞試液。),以化學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設計。

【學生回答】經小組探討得出如下結果,分別向盛有紫色石蕊試液、酚酞試液、鎂條、生鏽的鐵釘、碳酸鈉溶液、氯化鋇溶液、硝酸銀溶液的7支試管中加入等量的稀鹽酸,觀察並且記錄現象。

【教師強調】在實驗過程中一定要規範操作,保證安全。

【師生共同實驗】取2支試管,分別加入等量的稀鹽酸,再分別加入紫色石蕊試液和酚酞試液的反應,觀察並且記錄現象。

【學生實驗】以化學小組為單位分組進行實驗操作,實驗方案:分別向盛有鎂條、生鏽的鐵釘、碳酸鈉溶液、氯化鋇溶液、硝酸銀溶液的5支試管中加入等量的稀鹽酸,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經過學生的操作得出如下結果,並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視頻播放實驗】用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總結】只有氯化鋇的現象不同,有白色沉澱產生,其它的都與以上現象一樣。

【師生共同歸納】酸的通性:

1.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

2.能與某些金屬反應,生成鹽和氫氣。

3.能與某些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

4.能與部分鹽反應,生成新的酸和新的鹽。

環節三:鞏固提高

1.先思考導入的問題:無色液體是什麼及解釋其原因。

2.書寫稀硫酸和鎂條、生鏽的鐵釘、碳酸鈉溶液、氯化鋇溶液、硝酸銀溶液的化學方程式。

解析:

1.無色液體是酸,可能是鹽酸或者硫酸等。原因是酸可以使石蕊試液變紅。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常見酸的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

作業:課下蒐集硫酸和鹽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四、板書設計(略)

九年級化學上冊的教案 5

一、課標要求

化學新教材的實施以進一步提高的科學素養為宗旨,通過激發的,尊重和促進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展的所必需的化學、技能和,提高學生的各項;初步學會物質的檢驗、分離、提純和溶液配製等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在實驗中能夠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完成實驗報告,並主動進行交流 高中政治。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知道什麼是分液,初步學會分液的基本操作,理解其適用範圍。

2、知道分液漏斗與三角漏斗、長頸漏斗的區別,瞭解分液漏斗的種類和適用範圍,學會使用分液漏斗。

3、知道什麼是萃取、萃取劑,初步學會萃取的基本操作。

4、學會應用萃取和分液操作從碘水中提取碘。

(二)過程與方法

在化學學習和實驗過程中,逐漸養成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化學問題,學會評價和反思,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善於與他人合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探究中,體驗實驗探究的樂趣,激發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逐漸形成將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與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

三、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分液、萃取

(二)教學難點:萃取

四、設計思路

教材“萃取”這部分內容實際包含萃取和分液,另外教材是通過從碘水中提取碘實驗來介紹萃取和分液。以往我們都是按照教材這種編排來介紹萃取和分液,最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二者還是不能理解,經常混淆二者的區別與聯繫,也不會將它們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現改為通過問題探究和實驗探究學習新知識,先學習分液,再學習萃取,最後學習從碘水中提取碘。這樣就使得難點得以分解,而且學生能將新舊知實很好的聯繫起來。在學習每個知識點時,先讓學生做探究性實驗,在實驗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再由實驗上升到知識點的學習。這樣就更加便於學生學習,學生也因此更加容易理解每個知識點。

五、儀器、藥品

鐵架台、燒杯、鐵圈、分液漏斗(球形、錐形)、試管、試管架、膠頭滴管;四氯化碳、碘水、油水混合物。

六、教學過程

問題引入

同學們,在前面我們共同學習了過濾、蒸發和蒸餾等混合物的分離和提純方法,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剩下的兩種分離和提純方法。首先請大家根據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試利用桌上的儀器,對油水混合物進行分離。實驗過程中注意觀察和思考,並將自己的方法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比較。

傾聽、思考。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實驗探究

巡視,對學生交流進行適當的點撥。

實驗、討論。

在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情境

通過實驗,同學們利用了哪些方法將油水混合物進行了分離?他們之間有什麼共同點,又存在什麼樣的優缺點?

個別回答:有兩種方法,傾倒法和用膠頭滴管吸取油層。他們都是利用油水互不相溶來進行分離的。傾倒法較快但不能很徹底分離,而滴管吸取雖效果較好但很慢。

學會總結和分析。

過渡

的確我們需要利用油水互不相溶來進行油水混合物的分離。剛才同學們的'兩種方法雖能夠實現分離,但不是最佳的分離方法。今天我們來學習也是利用剛才的原理來分離油水混合物的方法——分液。

傾聽、思考。

介紹分液漏斗,演示分液操作(分離油水混合物)。

⑴ 分液漏斗

球形分液漏斗——滴加反應液

錐形分液漏斗——分液

⑵ 分液操作

① 檢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 混合液體倒入分液漏斗,將分液漏斗置於鐵圈上靜置(如教材p9 圖1-8)

③ 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再打開旋塞,使下層液體(水)從分液漏斗下端放出,待油水界面與旋塞上口相切即可關閉旋塞;

④ 把上層液體(油)從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傾聽、觀察和思考。

介紹分液漏斗和分液操作。

實戰演練

巡視,指導學生實驗和糾正實驗中的錯誤操作。

練習使用分液漏斗分離油水混合物。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和分液操作。

總結歸納

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是分液漏斗,也初步學會了分液操作。那麼你能否總結出分液的適用分離什麼樣的混合物?

思考、交流,個別回答:分液適用於分離互不相溶的液體混合物。

九年級化學上冊的教案 6

教學目標

1、瞭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學會用元素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用微粒描述物質的微觀構成。

2、通過對純淨物和元素的分類,進一步體會分類的思想,學習分類的方法。

3、學會正確書寫元素符號,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從學生在前幾章教材中所見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歸類,建立元素的概念,並在次基礎上學習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順勢給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號,這樣把宏觀物質、微觀構成和抽象符號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易於學習和掌握。

教學對象分析

人類使用符號的歷史源遠流長,圖形、標記、語言文字、數字、公式等這些符號的使用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的,學生以前可能不曾體會繪畫、做標記、書寫各種文字都是在使用符號實現對事物的記載和與他人的交流,沒有體會使用符號給人類帶來的便捷。當他們知道構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質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種,每一種元素都有一種特定的便於書寫和交流的符號,學會了這些符號和運用這些符號表示多樣化的物質的規則,就可以與全世界的人方便地進行學術交流!他們可能會對學習充滿興趣。

實驗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鐵、鐵釘、菠菜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活動設計意圖

課前教師佈置研究性課題:

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籤、鐵絲、雙面膠等材料在學習小組內動手製作水、氧氣、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質的分子模型。

2、蒐集各種補鈣食品的包裝盒。

學生親自動手製作模型、蒐集材料。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製作模型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類別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獨特的立體結構等許多微觀知識。

一、元素

教師組織學生展示他們的作品,並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模型與[活動天地]中模型進行對比、修改,教師進行簡短評價。

學生積極、熱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隨教師的分析修改模型。

學生通過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學生在課前製作模型時的模糊認識、錯誤做法,加深對物質組成的認識,初步學習研究微觀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在學生製作好5個分子模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拆分模型,將相同的原子分別放在一起,在學生的大腦中建立起需要給這一類原子一個統稱的認識,順勢概括出元素的概念。

學生觀察、拆分模型,在教師的幫助下形成對元素的認識。

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裝盒,通過觀察、想象、比較、模型化、歸納等方式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元素的認識,初步學會用元素的概念去學習化學!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蒐集到的補鈣食品的包裝盒,是學生明確補鈣食品多種多樣,有效物質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無一例外地都含有鈣元素,鈣元素就是所有物質中鈣原子的總稱。

學生觀察包裝盒,對有效成分進行歸納,找出補鈣食品的共性——含有鈣元素,通過具體的事例,加深對元素的.認識。

二、元素符號

在認識元素概念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元素符號。

[活動天地]

以元素週期表為研究模本,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明晰以下問題:

1、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律

2、金屬、非金屬元素中文名稱的造字規律

3、熟記18個常見的元素符號

4、對元素符號進行分類

學生認真分析元素符號的名稱和寫法,小組內交流、討論,形成對元素符號的認識。

利用新穎的活動,使學生在趣味性活動中掌握元素符號的讀寫技能,在排列"紙牌"的過程中使學生髮現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律,是學生在符號和它表徵的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繫,使學生認識到元素符號也能簡明的表示物質的組成,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語言,為學習和研究都帶來了方便,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為下一步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九年級化學上冊的教案 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元素概念的涵義及元素符號的表示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瞭解並記憶常見的24種元素符號。

理解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及查閲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樹立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難點: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教材分析:

本節要求學生學習的概念有元素、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較抽象,需要學生記憶常見的元素符號及元素名稱也比較多,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將是國中化學的學習一個分化點。這節課是學生學好化學的基礎課,所以在教學中要多結合實例,多做練習,使學生在反覆實踐中去加深理解和鞏固,是所學的化學用語、概念得到比較清晰的對比、區分和歸類。

化學用語的教學:

元素符號是化學學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學用語,必須將大綱中規定要求記住的常見元素符號記牢,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元素符號的讀法、寫法和用法,它需要學生直接記憶並在以後的運用中直接再現的知識和技能。教學中應最好採用分散記憶法,在此過程中,進行元素符號發展簡史的探究活動,課上小組彙報。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興趣、豐富了知識面,又培養了學生的查閲資料及表達能力。

關於元素概念的教學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時應從具體的物質着手,使他們知道不同物質裏可以含有相同種類的原子,然後再指出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並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説明以下物質是怎樣構成的?

氧氣→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氫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這些物質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是8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稱氧元素。此外,把核電荷數為6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碳元素;將核電荷數為15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磷元素等等。這時再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元素的概念。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時應及時地進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較,使學生清楚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繫。注意元素作為一個宏觀概念的'意義及説法。

關於單質和化合物的分類過程中,學生也容易出錯,關鍵在於理解單質和化合物是純淨物這個前提下進行分類的,即它們首先必須是純淨物。

教學設計示例

課時安排:2課時

重點: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難點: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第一課時

複習提問:説明以下物質是怎樣構成的?

氧氣→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氫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這些物質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是8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稱氧元素。此外,把核電荷數為6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碳元素;將核電荷數為15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磷元素等等。

請同學們給元素下定義:[學生討論歸納]

(1)元素:

①定義: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學生討論思考]

a、判斷是否為同種元素的根據是什麼?

b、學習元素這個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與原子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a、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是判斷是否為同種元素的根據。但中子數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個描述某一類原子的種類概念,在討論物質的組成成分時,只涉及到種類的一個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

c、元素與原子的區別於聯繫:[投影片展示]

投影片展示:教材圖2-8介紹地殼中所含各種元素的質量分數

②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元素:氧、硅、鋁、鐵

③元素的分類: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元素有一百多種,而這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卻達三千多萬種。

(2)物質分類:

學生閲讀課本p36前三段,理解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討論:我們已經學過的物質中那些是單質?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佈置研究課題:元素的故事。分組佈置任務,要求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全班彙報。

第二課時

(3)元素符號:

①元素的分類:

金屬元素:“釒”旁,汞除外

非金屬元素:“氵”“石”“氣”旁表示其單質在通常狀態下存在的狀態

稀有氣體元素:“氣”

②元素符號的寫法:一大二小的原則: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表示一種元素(種類):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微粒):(知道一種元素,還可查出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學生討論回答:下列符號表示的意義:Fe、2N

用卡片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元素符號及元素名稱。

課堂練習記憶元素符號名稱及寫法、讀法。

(4)探究活動彙報:元素的故事。

增加學生學習興趣,鞏固加深對元素的理解和記憶。

4、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元素的故事”

將全班同學分組,課下到圖書館去查閲資料,課上選代表向全班彙報。選材可以是“元素的發現史”,“元素名稱及符號的由來”,“關於元素的趣事”等等。這樣既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查閲資料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對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號的理解和記憶起了促進作用。

九年級化學上冊的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瞭解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

(2)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 2、過程與方法

(1)增加學生探究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操作、觀察、組織討論,總結規

律。

(2)加強實驗中的各個環節的教學,從而拓展學生的思路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化學反應的定量研究、推理、幫助學生認識永恆運動和變化着的物質、既不

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的道理,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和自然科學方法的教育。

二、教學重點:

1 、質量守恆定律的含義和應用。

2、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1、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

2、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化學變化中:

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質

這説明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本身發生了變化,而引起了化學反應前後分子種類的變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學反應前後並沒有變化,只是重新組合。因此在化學變化中原子的種類並沒有改變。這是從質的.方面研究化學變化,今天我們從量的角度來研究、分析化學變化即化學反應。

【板書】

一、質量守恆定律

探究一:紅磷燃燒

現象:紅磷燃燒,產生白煙,放出熱量,氣球脹大,待裝置冷卻後,氣球變癟,反應前後的

質量相等。

表達式:紅磷+氧氣→五氧化二磷

小結:參加反應的紅磷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質量。

提問:是否是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和生成物間都存在以上質量關係?這種質量關係是否具

有普通意義?

探究二:硫酸銅溶液與鐵釘反應

現象:鐵釘表面覆蓋一層紅色物質,溶液顏色由藍色變為淺綠色,反應前後的質量相等。表達式:硫酸銅+鐵→銅+硫酸亞鐵

小結: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總質量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板書】1.質量守恆定律的定義

(1)必須是真正參加反應的物質

(2)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2.適用範圍:一切化學反應

第二課時

【提問】為什麼化學反應前後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

【板書】2、質量守恆的原因

【講解】這是因為化學的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各物質(反應物)的原子,重新組合

而生成其他物質(生成物)的過程。也就是説: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變化。所以,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小結】宏觀微觀

元素種類六原子種類元素質量不原子數目物質的總質量變原子質量物質的種類改變分子的種類

【板書】3、質量守恆的應用

1.進行有關的計算

例:1gA和3gB參加反應,求生成C的質量(4g)2.解釋一些實驗事實例:見課本

3.推測一些物質的組成

第三課時

【複習提問】

1.什麼是質量守恆定律?

2.為什麼在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

分子的觀點説明。)

【引言】我們已經知道質量守恆定律,那麼在化學上有沒有一種式子,既能表示出反應物和生成物是什麼,又能反映出遵循質量守恆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這就是化學方程式。

【板書】二、化學方程式

【講解】用物質的化學式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叫化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可以提供很多信息。

【板書】1.定義:用化學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

2.化學方程式的意義:(1)表示了化學反應物和生成物。

(2)表明了該化學反應進行的條件。

(3)表示了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係,即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例如:木炭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C + O2=CO2

12∶ 16×2 ∶ 12+16×2 12 ∶ 32 ∶ 44

【講解】化學方程式能客觀地反映出化學反應中“質”和“量”的變化及關係。所以化學方程式的讀法不同於數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中的“+”號應讀成“和”,不能讀成“加”;反應物和生成物中間的“==”號,應讀成“生成”,不能讀成“等於”。

化學方程式可讀出質的變化,也可讀出量的變化。每個方程式都有三種讀法現以2H2O2H2↑+O2↑為例説明。

(一)物質讀法

上式讀作“在通電的條件下,水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這種讀法説明了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變化。

(二)粒子數目比讀法

上式讀作“在通電條件下,每2個水分子分解生成2個氫分子和1個氧分子”。這種讀法揭示了化學反應中結構微粒的變化,並反映出微粒個數比關係。(三)質量比讀法

上式讀作“通電時,36份質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質量的氫氣和32份質量的氧氣”,這種讀法表明了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比關係。

【板書】2H2O2H2↑+O2↑

九年級化學上冊的教案 9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並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宏觀現象。

【過程方法】

用邊教邊實驗的方法。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引發思考,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觀點,然後通過學生的活動探究,認識分子的基本性質;繼而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相互交流、分析與討論,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從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路過花圃、飯店門口會聞到什麼氣味?一杯水長久靜置會不會減少?若加熱這杯水呢?這些現象該如何解釋呢?

(學生憑自己的想象、猜測來描述、解釋上述現象。)

師:先進的科學儀器已經拍攝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導體材料硅的原子,見教材的圖36、圖37。證明物質確實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所構成。那麼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種程度呢?我們來看:一滴水裏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樣才能把它們數完?需十億人口、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晝夜不停地數3萬多年才能數清。

生: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很小。

師:這是分子的第一個基本性質,下面請同學配合完成下列兩個實驗。(1)向靜置的盛水燒杯中加入品紅,觀察現象。(2)濃氨水在空氣中擴散使酚酞溶液變紅的實驗。

生:分子是不停運動的。

師:而且温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這就是水受熱後減少更快、夏天濕衣服比冬天易乾的道理。請同學們繼續思考,為什麼物體有熱脹冷縮現象呢?(教師佈置學生動手實驗:請兩學生分別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進100 mL量筒裏,觀察現象。)

師:現在是否滿100 mL?

生:不滿了。

師:那麼説明什麼問題呢?

生: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師:而且不同的液體其分子間間隔不同,如果把它們混合起來,相互擠佔對方的空隙,最終體積不是1+1=2。這説明不同液體的體積不能相加。然而質量卻能相加,這又是為什麼呢?

生:因為組成物質的微粒個數沒有改變。

師:為什麼氣球易被壓縮,而鉛球受壓幾乎紋絲不動?

生:因為氣體分子間的間隔很大,而液體、固體分子間的間隔較小。

師:現在同學們應該知道為什麼物體受熱體積會脹大,遇冷體積會減小了吧?

生:因為分子間間隔受熱變大,遇冷間隔變小。

師:能否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説明分子的三個基本性質。

(學生稍作討論並舉例回答。)

師:分子、原子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教師向學生展示用硬板紙做出的幾種分子模型。),現在我們已經瞭解到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構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那麼學習了這些知識又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學習了這些知識後,至少我們要能運用這些微觀世界的知識來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而且要能借助這些知識更深入地研究宏觀世界裏物質的變化。前面我們已學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生:有無新物質生成。

師:這是一種宏觀的説法。如果我們從分子角度看“有無新物質生成”其內在原因又是什麼呢?請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分析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並結合教材的圖3-11、圖3-12、圖3-13,推斷在上述變化中誰變?誰不變?(穿插演示:把硬紙板做的.水分子模型進行分解,多媒體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氣的過程。)

(學生分組討論,達成共識。)

(教師給出以下填空題供學生回答並進行小結。)

(1)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______不變,僅_____變了;正是由於_____不變,物質就不變,該物質的化學性質就不變;若_____變了,物質也就變了,該物質的化學性質也就變了。由此定義_____是保持物質_____的最小粒子。

(2)當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_____變了,變成_____,然後_____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可見,在化學反應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質區別。由此定義:_____是化學變化中的_____。)

師(追問):分子能否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不變呢?

生:不能。例如,同樣是水分子組成的水,既可呈液態,又可呈氣態、固態,其狀態不同,即物理性質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電就能分解成氫氣、氧氣,即它的化學性質是相同的。

(教師簡單總結本節課內容,佈置課後作業。)

【教後感】

新課程目標是要通過該課題幫助學生用微粒的觀念去學習化學,通過觀察、想象、類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學生初步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再反過來用微觀世界的知識去解決宏觀世界中的諸多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對《分子和原子》這一課題的設計構思巧妙合理、化繁難為簡易,非常有利於教師的演繹講解和學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處:①學生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②這一課題中由於圖文並茂,形象生動,再結合教師設計的有關動畫效果,使抽象知識具體化、複雜知識明瞭化,此時學生便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分子的過程,為深刻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加上最後設計的填空題,為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係和根本區別,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瞭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複雜的例子,還難以用恰當的語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述問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宏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九年級化學上冊的教案 10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包括:化學反應的類型、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與還原劑三部分,主要從化合價的升降、電子的轉移討論氧化還原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原教材穿插在第一章"鹵素"中學習,新舊教材這部分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比起原教材來,新教材有三個特色:

1、結構合理:新教材從研究燃燒出發,導入氧化還原,先由複習國中所學的四種基本類型入手,對照Fe2O3+3CO==2Fe+3CO2類屬判斷的矛盾導出氧化還原,順理成章。全節擬成三個相互聯繫的問題,綱目清晰。

2、表述生動:用擬人漫畫形象生動的表述概念,激發興趣,便於理解。

3、聯繫實際:列舉生產、生活中對人類有益或有害的氧化還原反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以價態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理解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的概念。

(2)瞭解國中所學的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不同分類的關係。

(3)會用"雙線橋"式表示基本的氧化還原方程式。

能力目標:通過判斷一個反應是否是氧化還原,誰是氧化劑、還原劑,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能用辨證的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事物的意識。

【課時分配】

3課時:

(1)學習"一、二";

(2)學習"三",練習寫"雙線橋"反應式;

(3)課堂小結,課堂訓練及作業評析、補償。

【教學設計】

1、化合價的升降、電子的轉移

教學內容要點

教與學活動建議

一、化學反應類型

國中化學學習了化學反應分類共有:

1、根據反應物與生成物的種數、類別分:

基本類型:化合:A+B=AB

分解:AB=A+B

置換:A+BC=AC+B

複分解:AB+CD=AD+CB

2、根據反應物得失氧分:

氧化:物質得到氧

還原:物質失去氧

3、判斷反應屬於何類型:

Fe2O3+3CO==2Fe+3CO

CuO+H2===Cu+H2O

二、氧化還原反應:

1、實驗分析:

實例:CuO + H2 = Cu + H2O

↓ ↓

從得失氧分析:失氧 得氧

↓ ↓

從升降價分析:降價 升價

↓ ↓

電子轉移分析:得e 失e

↓ ↓

反應結論: 還原反應 氧化反應

同時發生,稱為氧化還原反應

2、概念遷移:

用價態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沒有得失氧的'反應。

(1)電子完全得失:2Na + Cl2 === 2NaCl

(2)電子對偏移:H2 + Cl2 === 2HCl

得出氧化還原的本質定義:

凡是有電子轉移(得失、偏移)的反應。

3、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關係。

三、氧化劑和還原劑

1、實例分析:

CuO + H2 = Cu + H2O

↓ ↓

還原反應 氧化反應

↓ ↓

被還原 被氧化

↓ ↓

氧化劑 還原劑

↓ ↓

得電子物質 失電子物質

------------------------

從反應物中找

2、用"雙線橋式"表示氧化還原反應

▲聯繫生活生產實際,瞭解氧化還原反應對人類社會的利弊。

詢問學生回顧國中化學知識引入:

1、國中化學學習過那些類型?各有何特點?(引出左列各基本類型的特徵)

2、從得失氧的角度還學習過那些類型?(以CuO與H2的反應為例,它屬於何類型?)

3、Fe2O3和CO的反應屬於什麼基本類型?(激發學生思維中的矛盾點,引出氧化還原反應進一步的認識)

▲由學生按照左列(1)-(3)的三個層次分析,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結論。指出;從價態變化和電子轉移觀點來分析化學反應。

可以擴展到對許多沒有氧參加的化學變化實質的認識.

(引出Na與Cl2,H2與Cl2反應)

▲最好能運用電教手段將課本圖1-2,1-5,1-8改成動畫,配合分析各概念放映。

▲學生以左列兩反應為例,分析Na、H2發生氧化反應,Cl2發生反應。也可擴充至其他實例。

教師提示學生全面理解:電子轉移包括電子的偏移和電子的得失

▲由學生説出課本圖1-7的含義,以明確氧化還原與基本類型的關係。

▲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還原反應-被還原-氧化劑"和"氧化反應-被氧化-還原劑"的內聯繫

(配合課本圖1-8的動畫分析)

▲歸納小結:師生共同討論。

綜合得出如下的氧化還原反應對立統一關係的兩根推斷線:

實質 判斷依據 元素變化 反應物稱為 反應物性質

失e —→ 升價 —→ 被氧化 —→ 還原劑 —→ 還原性 得e —→ 降價 —→ 被還原 —→ 氧化劑 —→ 氧化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