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10篇)

來源:文萃谷 2.9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最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10篇)

最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1

第1課時: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學重點:

藉助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着“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麼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錶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錶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錶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着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裏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説服力的數據説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

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麼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二)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係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麼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三)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麼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説説1分鐘可以做什麼事。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裏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錶的顯示,説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麼?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裏,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後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四、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課後反思: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但單位時間比較抽象,不象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藉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由於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來解決“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及“分與秒之間的關係”等問題。讓學生真

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藉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首先通過讓學生拍手、數數、寫字、畫畫等活動讓學生體驗1秒鐘、1分鐘的長短,在體驗1分鐘時還讓學生體驗同樣是1分鐘做不同事情時的不同感受。由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意識。

4、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5、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事情所需時間,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在估測其他事情時可借鑑作比較。

當然,除了在學習秒的認識是可以這樣做,建立其他數學概念也可運用這樣一些做法。

第2課時: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遊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後,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麼”?“高個指的又是什麼?”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於多少分”?“1分等於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於???(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説一説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後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一):時、分、秒

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二):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説説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着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説説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台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迴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能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計算,用家到學生經過的時間來組織教學。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得出計算的時間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細緻引導,通過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總結和實際應用鞏固所學。通過不斷地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3課時:時、分、秒的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

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據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説一説每一題是怎麼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説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

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並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説一説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4、完成“練習一”第6題。

先讓學生嘗試做一做,分別測量在跑步或跳繩後,1分鐘內心跳和呼吸次數的變化情況。

5、完成“練習一”第8題。

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讓他們藉助鐘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

6、完成“練習一”第9題。

指名説説題意。學生獨立列式,説説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補充題目。

1、1分=( )秒4時=( )分9分○9秒36分○2時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時 10分○1時

2、電影《神奇的宇宙》從2:05開始,到2:50結束,這場電影放映了多長時間?

三、全課總結:你現在回算經過的時間嗎?計算經過的時間應注意什麼?

四、佈置作業:“練習一”的第10、11題。

教學反思:本節練習課,通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善於表達的能力。學生在傾聽與表達中,可以學到的時間計算方法,體驗到將數學知識應用與生活的快樂。

最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離不開家,培養對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2、通過講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發愛家的情感。

3、通過學習瞭解家庭的過去和長輩們小時候的生活,進一步加深對家庭的認識和了解,感知社會進步給家庭生活帶來的變化。

教學重點:

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家庭温暖,培養對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教學難點:

瞭解家庭的過去,感知社會進步給家庭生活帶來的變化。 課程準備:

1、教學課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1、聽曲《可愛的家》,讓大家猜猜這是什麼曲子,會唱的一起唱。

2、聽教師朗誦一首詩歌:《我愛我家》

3、同學們,你們都有自身的家,你們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關心照顧下健康生長,你們愛自身的家嗎?現在請我們的同學來向大家介紹一下自身的家。

二、認識自身的家庭

1、讓兩名同學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紹自身家的家庭成員和家居環境。

2、談話,讓學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點,每個家庭也各有特點,不同地區,人們的家居和生活習慣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麼時候最想家

1、看圖説説這些人在幹什麼,想象當時的情景。説説他們為什麼想家。

2、説説你什麼時候最想家,為什麼?

四、有家感覺真好

1、看照片評價照片中的小孩有一個什麼樣的家。

2、教師給學生介紹自身也有一個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況,談談自身對家庭愛的一些體會和具體事例。讓學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關愛下生長的。

五、我愛我家

1、請學生用彩筆在教材上畫自身家居的外觀或內景,或者把家居的特點和自身在居室裏的一些活動。

2、展示個別同學的作品,並讓他説説怎樣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張剪貼畫,貼在牆上;將零亂地房間收拾乾淨、整齊。

3、同學們各抒己見:我們應該用什麼行動去愛我們的家?

六、講講我家歷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師先講講自身小時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長小時候的故事。

2、讓學生將自身的調查情況在小組或班級中彙報,也可以將找到的照片和實物向大家做介紹。

3、交流一下調查後的感想。談一談,自身從中知道了什麼?發現了什麼?

4、教育學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談我的煩惱。

1、教師:家庭是温暖的,是我們快樂生長的搖籃,是我們避風的港灣,但是在實際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學也會遇到過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煩惱”,現在,請我們的同學説説心裏話。

2、讓學生自身談談與家長髮生的矛盾,通常是怎麼解決的。大家互相交流解決矛盾的經驗。

3、教師設置三種選擇,學生先選其一,並説明自身選擇的理由:爸爸媽媽愛我,我也愛他們;爸爸媽媽有時對我不好,我還是愛他們;爸爸媽媽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他們。

4、選讀一位學生的習作,宣讀。

八、小結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用行動來愛我們的家和我們的家人吧,願我們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滿!

最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結合自身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體會學校生活的快樂,以和學校與自身生長的關係。

2、通過觀看學校的櫥窗、展板、專欄、學校特色角等,感受學校文化的豐富內涵,在增強對學校的親近感的同時,獲得積極的人生啟迪。

3、通過了解學校的發展變化和全校師生取得的各種成果,形成為學校感到驕傲自豪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之中,讓學生髮生“我也要為校爭光”的願望。

4、初步瞭解一些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的學校,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進對學校的認識和對未來學校的神往。

二、教學重點

體會學校生活的快樂,以和學校與自身生長的關係。感受學校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對學校的親近感。

教學難點

從學校文化中,獲得積極的人生啟迪,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發生為校爭光的願望。

三、活動準備

1、收集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的照片,學校的展板、專欄、文化牆、學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過去和現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圖片。

2、收集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學校的照片。

四、教學過程

(一)音樂引入:

1)播放歌曲《學校中的喜悦》

2)提問:聽了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麼嗎?你們喜歡學校的生活嗎?

(二)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

1)看圖片,瞭解學校開展了哪些活動。

2)説説自身參與學校活動的紀念品,回憶自身參與的學校活動,如入隊時的照片,參與活動時的照片,競賽中獲的獎,春遊時買的小紀念品,活動後寫的日記,上課時畫的圖畫,製作的美術作品。

3)講一講對自身印象最深的學校活動。

(三)學校文化探祕

1)將學生實地瞭解到的本校的學校文化寫成一個小報告。內容可以為“學校文化面面觀”、“我最感興趣的一角”、“我給學校文化的寄語”等幾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學校設計這樣的學校文化的用意是什麼。

最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教材第23、24頁例5、例6及“做一做”,練習五第1~4題。

【教學目標】

1.結合題意,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道理。

2.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中間有0的算理和算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難點:理解0在商中的佔位作用。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口算:

3+0=

0+7=

8-0=

6×0=

0×9=

0×3=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一個數加零、減零、乘零的計算方法,那麼0除以一個數又會得多少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課題:商中間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5。

(1)課件出示例題。0÷5=

(2)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3)全班反饋。明確:因為0和5相乘得0,所以0÷5=0。

(4)完成教材第24頁“做一做”第1題。

(5)想一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什麼呢?

小結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並板書。

2.教學例6。

(1)課件出示例6情境圖:説説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2)課件出示例6第(1)個問題。

①你會列式計算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208÷2=

②組織學生試算,思考。在試算的過程中,你遇到了什麼問題?你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解決的?

③教師巡視,根據學生試算的情況指名板演。

④全班反饋。師:被除數十位上的0除以2,商是幾?(0)寫在什麼數位上?(十位上)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寫嗎?(不可以)

⑤強調:商十位上的0不可以不寫,因為0在這裏起佔位的作用,如果不寫,商就是14,結果不正確。

⑥講解簡便寫法並板書。十位上的0÷2=0,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寫0,不必寫清計算過程。

(3)例6第(2)小題組織學生試算,並將計算的過程和方法在小組中交流,討論。然後指名彙報。

強調: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夠商1,要商0。

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兩種書寫方法。

3.師:怎樣計算商中間有0的除法呢?

小組討論,全班反饋。

n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後,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不夠商1,就對着這一位商0。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24頁“做一做”第2題。學生做完後,説説計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24頁“做一做”第3題。讀完題後,讓學生説説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3.完成教材練習五第1、2題。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商中間有0的除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例6:(1)208÷2=104(2)216÷2=108

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後,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不夠商1,就對着這一位商0。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時,我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讓學生參與知識探索、發現與形成的全過程,並通過體驗與感受,建構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學生在試一試、辯一辯、算一算等過程中,給自己提供一種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創造、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的實踐機會,從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n的規律,掌握了被除數中間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學生對於被除數中間有0的除法的算理比較容易理解,但常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教學時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錯在哪裏?怎樣避免這些錯誤?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在計算時每一步都要認真計算。

最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第46頁—47頁例一、做一做和練習十第3題。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口算和筆算方法的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通過自主探究、討論交流等方式,藉助點子圖,初步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

3、學生在自主探究、尋找方法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悦,使學生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理解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二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並能正確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教學難點:

解決兩位數乘兩位筆算時乘的順序和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

教學過程:

一、口算鋪墊,引入新課。

師:在今天上課的一開始,請同學們來看黑板上這幾道題,直接口算哪些題你會算?(22×3= 14×2= 14×10= 31×10= 14×12= )第一題會算嗎?(生:會)等於多少?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分別等於多少?第五題會算嗎?(生回答)有的同學説會,有的同學説不會,沒有全班通過我們給他打個問號。

師:同學們來看,我們會做的這些題都是些什麼題啊?

師:那也就是説我們會做的題是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再來觀察我們不會做的題又有什麼特點?

師:不會做的題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題,同學們!你瞧,今天我們就要利用我們會做的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知識來解決兩位數乘兩位數得計算。

師:這就是咱們今天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二、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師:(課件出示主題圖)從圖中你知道到了哪些信息?要求的是什麼問題?

並列式14×12=

三、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一)估算14乘12。

師:同學們你能估算一下王老師大約買了多少本嗎?你是怎麼想的?(找2個學生説)

師:剛才我們估算出了12套書大約有多少本,那12套書到底有多少本呢?以前我們學過兩位數乘一位數,還學過兩位數乘整十數的知識,你能不能根據這些,求出14乘12的準確積呢?誰來説説你的想法?(生説把12分成10和2)

(二)點子圖演示分法和算法。

師:我們把每一本書都看作是一個小圓點,就出現了這樣的點子圖,如果把你的想法在點子圖上來表示出來,(課件演示)就是把12套書分成了10套和2套,10套是14×10=140(點子圖上畫括號),2套是14×2=28,140+28=168。看來用我們學過的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他剛才是把12分成了10和2,那12還可以分成幾和幾呢?(生口答)

(三)學生自己動手操作。

師:你們會像董老師這樣在點子圖上表示出你們的分法和算的結果嗎?那就請大家拿出一張這樣的點子圖,在點子圖上先分一分,再算一算。好開始!

(四)展示學生點子圖作品。

師:請你來説一説。

(課件同步展示)

生1:把12分成5和7。

生2:把12分成4和8。(師引導學生説出把12分成3個4)

生3:把12分成10和2。

師:不管大家用的是哪一種算法,董老師發現我們都是先把兩位數分成了兩個一位數或者是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去乘,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同學們真了不起!都能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

(五)比較三種分法。

師:請同學們再來觀察一下,這幾個同學的作品,你認為哪種分法在計算的過程中又簡便,又好算?(課件展示三種分法圖)

生回答把12分成10和2最簡便(課件變大出現12分成10和2的點子圖)

(六)學生嘗試豎式計算。

師:剛才我們所有的解決方案都是一種口算的過程,那我們能不能利用豎式來計算呢?

學生自己嘗試着做一做,教師巡視,找出帶0的豎式和不帶0的豎式

(七)指名板演豎式並回顧計算過程。

(1)學生展示自己豎式過程。

1生:(展示帶0的)説計算過程(讓學生手指大屏幕解説)

2生:(不帶0的)生一邊説老師一邊板書同時問每一位上的數分別表示什麼。

(2)比較一下這兩個豎式有什麼不同。是否可以不寫0

(3)再次回顧不帶0的計算過程並説出每一層積是誰和誰的積,是幾套數的本書。強調第二層積個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寫。

(4)檢查自己的豎式,把不對的地方改正過來。

(八)小結。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相信大家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下面我要考考大家,請大家完成學習卡上的第一大題,看誰算的仔細。

(指名黑板板演)

四、鞏固練習。

第一題:看誰算的仔細。

第二題:下面的計算正確嗎?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五、全課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收穫了這麼多?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那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裏。課下請大家完成書47頁第2題和第4題。

板書設計:

最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鞏固複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筆算的方法,會用乘法、除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應用意識。

3.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熟練正確地口算和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2.用所學知識正確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整理

1.學生閲讀教材41頁至59頁,回顧本單元學的內容。

2.同桌互相交流。

3.彙報:本單元學的內容。提出問題?老師引導並歸納,板書如下:

兩位數乘兩位數

口算

筆算:不進位乘法、進位乘法

解決問題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58頁第1題。

(1)以競賽的方式進行,學生完成後説説發現了什麼?

(2)筆算時要注意些什麼?

2.完成練習十三第1題。

在書上獨立完成後,指名回答,集體訂正,並選幾題説説口算方法,最後師小結。

三、指導練習

1.完成教材第58頁第2題解決問題。

讀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得知道哪些條件呢?先討論再回答。

如何列式?計算結果呢?

獨立解決問題,並鼓勵學生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討論並進行交流。

最後全班彙報交流,交流時説出自己的筆算過程。師適時板書。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交流中再次熟悉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練習十三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練習十三第4、5題。

(1)讀題理解題意。

(2)討論:你選擇什麼方法做,為什麼?

(3)彙報:你是怎麼想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4)小結:我們在解決問題時一定要看清問題是什麼,根據問題從題中或圖中找出數據信息,再列式解答。

4.練習十三第6題。

(1)指導學生收集題目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係。

(2)獨立列式解答,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

在多種形式的練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並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和整理,形成系統的認識。

四、歸納總結

説一説學完這單元你有哪些收穫?

最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教材P107—109

教學目標:

1、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 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通過學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轉一轉、説一説等活動,增強學生間的交流,培養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數量,

如果請一位同學上來摸一個球, 他 摸到什麼顏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5

(1)每小組一個封口不透明袋子,內裝紅、黃小球幾個。(學生不知數量、顏色)小組成員輪流摸出一個球,記錄它的顏色,再放回去,重複20次。

記錄次數

活動彙報、小結

(2)袋子裏的紅球多還是黃球多?為什麼這樣猜?

小組內説一説

總數量有10個球,你估計有幾個紅,幾個黃?

(3)開袋子驗證

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實驗結果與理論概率之間的關係。

2、練習

P107“做一做”

3、小結

三、鞏固練習

P109 6

[1]學生説説擲出後可能出現的結果有哪些

[2]猜測實驗後結果會有什麼特點

[3]實踐、記錄、統計

[4]説説從統計數據中發現什麼?

[5]由於實驗結果與理論概率存在的差異,也可能得不到預期的結果,可以讓學生再擲幾次,讓學生根據試驗的結果初步感受到硬幣是均勻的,兩種結果出現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10 7

最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整理複習課(教材第58及第59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鞏固複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筆算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本單元知識點的整理,使學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培養學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應用意識。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正確口算、估算和筆算,

教學難點:用所學知識正確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教法:情景交際法。

學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PPT課件

課型:複習課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思。

口算乘法。

計算。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學生在教材上完成後,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問題,全班一起訂正,並讓學生選題説一説口算的方法。教師總結。為了簡便計算整十數和整百數相乘,兩位數乘整百數,我們可以先把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字相乘,再看看兩個因數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二、互動生成。

讓學生看教材第教材練習題練習13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認真看懂題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後指名學生説出題意、計算過程和結果,集體訂正。通過這兩道題的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出。解決問題時,一定要看清問題是什麼,根據問題從題中或圖中找出數據信息,再列式解答。

三、學以致用。

1、直接寫出得數。

40×72= 600×300= 30×23= 13×20=

53×30= 20×700= 100×70= 22×40=

23×20= 80×90= 50×20= 60×70=

2、筆算。

58×29 67×13 47×54 31×14

24×13 33×11 65×28 52×36

四、拓展提升。

(1)學校要為校隊隊員買36套運動服,每套運動服售價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每箱梨重19千克,32箱梨共重多少千克?

(3)32個同學在運動場接力賽跑,平均每個同學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4)一個果園,收了500千克桃,運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還剩多少千克桃?

4、在下面每個算式的方框裏填上相同的兩位數,使算式成立。

3×□=1□ 6×□=3□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六、作業佈置。第59頁練習十三。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反思。

1、記成功之舉。

2、記敗筆之處。

3、記教學機智。

4、記學生見解。

5、記再教設計。

最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cm,藉助實物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並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嚴謹、認真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長度單位,用釐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數學課文、鉛筆等。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比一比這兩本書,哪本長,哪本短呢?兩本書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們這幾課就學習這個問題。

2、探究新知

學習第2頁例1。

提出問題:

a、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小組討論。

b、交流彙報: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鉛筆、鉛筆盒、課本做為工作測量。下面每4個人為一組和老師一起用手測量課桌的長度。

C、動手操作,合作完成。

彙報:相同的課桌為什麼測量的結果不同呢?學生的五拃長,老師的三拃長。

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結果一定會是不同的。

歸納: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為標準進行測量。

學習第3頁例2

a、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麼?

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數字小格大格釐米、

尺子上的線有長有短,我們叫它刻度線。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b、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1釐米?

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圖釘、田字格本,小組合作,共同操作。

學習第3頁例3

a、發一張課前準好的彩紙,請同學們先估量一下它的長度,然後動手操作量一量。

b、請一名同學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確,然後同學評議。

教師:一定要把彩紙的左端對準直尺上的刻度0,然後看右端在哪個數字上,就是幾釐米。

3、課堂練習

學完測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試着測量準備好的鉛筆等物體。

教師提出要求:

a、正確準確的測量自己準備好的物體(鉛筆、橡皮、小刀等)

b、先獨立測量後小組交流

c小組合作探究。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體的左端要對準直尺上的“0”刻度。

4、鞏固提升

1、用直尺測量自己的數學課文的短邊。為了照顧理解能力差點的孩子,鞏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難的安排。

2、課件出示兩種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哪種是正確的,這樣的練習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準確的掌握測量的方法。

課後小結

a、提問: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b、教師總結

1、釐米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在裏面尺上,每相鄰兩個數之間是1釐米。

2、用釐米作單位測量物體時,要把直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板書

認識釐米和使用釐米測量

1、認識刻度尺

2、認識1釐米從刻度0到刻度1

3、認識幾釐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右端對着數字幾,就是幾釐米。

最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24時計時法(教材第82~83頁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24時計時法,知道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關係,會進行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轉換。

2.經歷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感受24時計時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生活能力。

3.在探索活動中,發展空間想象力,培養探索精神,逐步養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1.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刻。

2.掌握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互化方法。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師:孩子們,喜歡猜謎語嗎?

生:喜歡。

師:劉老師今天想考考大家的猜謎能力,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謎語。

生:鐘錶。

師:同學們的能力可真強,現在鐘面上是幾時(課件出示:鐘錶9時),你可能在做什麼事情?

生1:上午9時,我在上課。

生2:晚上9時,我在睡覺。

師:原來一天中有兩個9時,一個是上午9時,一個是晚上9時,(隨機板書:上午9時晚上9時)像這樣,在9時的前面加上上午或者晚上的詞語,這種計時法叫做普通計時法。

師:誰能再舉一個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刻。

生:凌晨3時早上6時中午12時下午4時晚上11時

師:同學們對普通計時法已經掌握了。

【新課講授】

1.認識24時計時法。師:老師知道大家很喜歡看電視,中央台今天有哪些精彩的節目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中央台節目單。

師:觀察這個節目單,你發現了什麼?學生獲取信息,發言。

師:同學們的眼睛可真亮,你們有問題要問嗎?

生1:為什麼這些時間的前面沒有加“上午、下午、晚上”的詞語?

生2:16時是幾時?

生3:《美術星空》和《七巧板》間隔多長時間?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都非常有價值,先猜想一下16:00是幾時?(課件出示)

生1:4時。

師:是4時嗎?

生:下午4時。師追問:16:00為什麼是下午4時?

生:時針第一圈走了12個小時,再走4小時就是16時。16時就是下午4時。

師:真聰明,不愧是我們班的小數學家。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種新的計時法。(板書:24時計時法)

2.感知24時計時法。

師:課件出示(晚上12時),這是幾時?

生:晚上12時。

師:對,當我們沉睡在夢鄉時,新的一天開始了。晚上12時它既是前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也可以説成是0時。(課件演示:0時)

師:請把你鐘面上的時刻調到0時,利用鐘錶學具,從0時開始,邊撥邊數,研究一下從0時往後是幾時?然後把你的發現與小組內的同學説一説,咱們看哪個小組的研究最深入,發現最多!學生彙報研究結果。

師:每個小組的研究發現都非常了不起,現在我們來證實一下你們的想法。開始一天的旅程吧!(課件出示)

師:可以跟着數。一天結束了嗎?

生:沒有。

師:從0時到12時,時針走了幾圈?是幾小時?

生:1圈,12小時。

師:時針繼續轉動,現在是幾時?

生:13時。追問:為什麼是13時?

生:時針已經走了12個小時,再加上1小時就是13時。

師:説得真好,掌聲送給他。老師希望其他同學也能像他一樣認真聽講,積極思考。

師:繼續,現在是幾時?

生:17時,我正在寫作業。

師: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現在是幾時?

生:24時。(0時)我們正在睡覺。

師:一天結束了嗎?(結束了)

師:從12時到24時,時針走了幾圈?是幾小時?

生:1圈,12小時。(課件出示:一天的時間。)

師:小博士告訴大家,這種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師:根據剛才的研究探索,(課件出示:鐘錶)想一想,外圈數和內圈數有什麼關係?

生1:內圈是時針走第1圈的時間。外圈是時針走第2圈的時間。

生2:外圈數比內圈數多12。

3.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互換。

師:同學們已經會用24時計時法計時了,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預報節目?正好我們學校的紅領巾廣播站正在招聘小廣播員,條件是要用24時計時法預報,你想試試嗎?老師相信你能行!課件出示:紅領巾廣播站節目預報。學生自己練習播報。

師:誰第一個來應聘?(指名播報)生生互評、學生自評、根據學生表現師小結。

師:現在我們來思考一下:普通計時法是怎樣轉化成24時計時法的?你有什麼好辦法?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時間,直接把前面的詞語去掉。如果是第二圈的時間,把前面的詞語去掉,還要在幾時的基礎上再加12。

師:24時計時法又是怎樣轉化成普通計時法的?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時間,直接加上前面的詞語。如果是第二圈的時間,把前面的詞語加上,還要用幾時減掉12。

師:同學們已經掌握了這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轉化。24時計時法因為使用方便,被廣泛的應用於交通、郵電、廣播等許多部門。生活中你還在哪見過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刻?

生:電話、萬年曆、手機、電視……

師:同學們真愛動腦筋,能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那趕緊來挑戰一下!

【課堂作業】

教材第83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同學們,一節課40分鐘就在我們的研究、討論、交流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課後作業】

1.教材第85頁“練習十八”第1題。

2.完成《典中點》中本課時的練習。

教學板書:

24時計時法

24時計時法:在一天裏,鐘錶上的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採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從凌晨0:00到中午12:00,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相同,中午12:00以後,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對應時刻相差12小時。

教學反思:

24時計時法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計時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運用得比較多的還是普通計時法。如何使學生接受24時計時法並學會用它來計時,是這節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本節課的教學,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

1.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課前猜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察鐘面,説説你可能在做什麼事情?

通過對普通計時法的簡單介紹,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做鋪墊。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了中央台精彩的電視節目,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為24時計時法的學習做好鋪墊。

2.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有趣的事物。因此,應緊密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選取生動有趣、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開展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在本課的教學中,以課本中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為教學資源,通過畫面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學生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鐘面上的時刻,使學生經歷了生活問題數學化的過程,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