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英語教學案例分析

來源:文萃谷 1.79W

案例分析是運用系統方法,發現教育問題,結合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解決問題,作出評價,並不斷的進行完善的過程。接下來小編蒐集了仁愛英語教學案例分析,歡迎查看,希望幫助到大家。

仁愛英語教學案例分析

  仁愛英語教學案例分析一

我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善於總結,善於應用,才能不斷的推進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要明確教學任務,熟悉教學內容,能夠做到承上啟下,準確授課。不僅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為準確制定目標奠定基礎。該“會運用……”,就要能當堂運用,不能人為地降低或提高要求。讓學生在上課時就明確學習目標,使其學習有方向,激發其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教學案例(一):單詞的教學

在單詞教學中如何變單一為多樣,變死板為生動? 我在教授單詞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單詞的使用語境, 如在教授cook和cooker這兩個單詞的時候,我分別出示了幾張圖片(一些櫥具和兩位櫥師),讓學生通過對圖片的直觀感知,從第一印象開始就對他們有一個清晰而明確的認識, 從而避免了對這兩個詞彙的混淆。然後再通過"He is a good cook, he has a lot of cookers。"這樣的例句加深學生對他們的理解和運用。在教學invent單詞時,讓學生連帶掌握相關單詞,通過舉例句:The great inventor invented lots of inventions。知識濃縮後易於學生理解記憶。

教學反思:仁愛版的教材詞彙量大,單詞長,生僻詞較多,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學的難度,但我們又必須讓學生掌握,否則難以適應新教材的要求。那麼我們該採取什麼方式來教學單詞呢?美國學者埃克斯雷指出:"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實踐證明,拼圖法,數字遊戲,單詞接龍遊戲,小歌訣,順口溜等傳統教學方法並不過時,教師再輔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藉助圖片,幻燈片,動漫等手段,真正達到重情景,重趣味,重運用,使單詞具有語言的意義,使其在特定的語境中被引出,這樣既便於學生理解,印象也深刻,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在英語教學中適時地加入這些美味的"作料",無疑是一種優化組合的創新,它不但能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案例(二):結合實際操練對話

如何把英語對話教學引入到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是往往學習了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英語,還不能開口説英語,而只能紙上談兵.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學生對對話的理解和運用,但在實際的操作中效果並不理想.如我在教授"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 ? B: No, I'm afraid I have no time 。 A: How about tomorrow? B: OK, I have time then 。What's up? A: Let's go to the zoo。 B: Sounds great。 A: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 B: I like lions。 They are strong。 A: How about you ? B: I like pandas , they are cute。" 這個對話,在第二天提問時,學生的背誦情況很好,但當我要求他們重新組織一個對話時,效果不盡人意.要麼兩人一組的搭配不合適,按照固定的座位進行操練,有的搭配過於懸殊,開展不了對話;要麼只會運用近期的知識點,稍微久遠的就遺忘。

教學反思:針對以上所出現的現象,我認為創設情景,營造英語氛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至關重要的。從單詞教學到對話獨立運用,整個過程處處注意創設情景,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道具和肢體動作,進入角色對話。在操練過程中,充分注意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變按照固定座位進行操練的傳統做法,讓學生自由搭配,這樣就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讓好學生做示範,反覆操練,這樣就避免了會出現好學生越好,差學生越差的現象。"每節課堂五分鐘,英語口語帶回家",短短的五分鐘,不但讓學生張開了嘴,還讓他們爭先恐後的去嘗試,去演練,去表演,極大地幫助他們樹立了學好英語的信心,創設機會讓他們去體驗成功的快樂。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仁愛英語教學案例分析二:任務型英語教學案例分析

英語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於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認為英語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採取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英語教學觀”,讓英語教學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一條“開放”與“搞活”之路。本人認為教師必須轉變另一觀念——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英語教材只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英語就必須融入英語的海洋,跟上英語發展的步伐。因此教師應當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英語輸入教學,例如當今流行的email(電子郵件),surf on the internet(網上衝浪)等。讓學生能夠感受英語,能夠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

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英語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英語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可以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可以用英語發表自己的見解。總之就是讓英語真正“活“起來,發揮其應有的工具作用。

現在的英語課堂教學提高了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要求,要求教師從單純傳授語言知識轉變為對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英語課堂教學的“開放”與“搞活”恰恰在這些方面進行了實踐,促進了英語教學目的的實現。然而,英語課堂教學如何改革,怎樣改革才能更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更能提高學生的言語技能,仍然需要我們廣大英語教師的不懈探索和實踐。

國中英語七年級unit 8以對話的形式呈現了反意疑問句,反意疑問句是這一課也是這一單元的重點。我為本課設計了一箇中心任務——用反意疑問句談論不同季節的天氣。在設計教學任務時,對本課進行了整合,正如新課標中指出,“教師要善於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捨或調整”,而且程曉棠教授説過,好的任務型活動應該具有系列性,即在同一個話題下開展不同的活動,下一個活動在前一個活動的結果中產生。經重新整合過的教學內容,更好的體現了任務與任務之間環環相連,所有的活動始終圍繞大的中心任務展開。我想通過展示以下不同的教學活動過程來談一下我的課後思考與啟示。

教學案例

Theme: Dates, months and seasons

Function: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 in different seasons

Structure: Tag questions

Main and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form tag questions and answer them

Teaching aids: recorder and computer aids

Teaching aim: Learn to talk about the weather by using tag questions

Teaching process:

Step 1。 Leading—in

Daily report (A story about polar bears)

Step 2。 Pre—task

1。Talk (Make up dialogues about their favourite seasons) / Report (The seasons in one’s hometown / UK / Germany /…)

2。Discussion ( The weather in different seasons among different cities in China and the world by reading the map of China / the world )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Beijing Wuhan Kunmin Hangzhou

England Germany Toronto Sydney

Step 3。 While—task

1。Listening comprehension。(Tape listen and answer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ydney now?”)

2。 Reading comprehension。(Ask and answer tag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dialogue in pairs )

3。 Role—play。 (Practice the dialogue and then act the dialogue in group of three after listening and repeating the tape。)

4。 Form tag questions and then answer them according to the truth。

5。 Brainstorming。 (Students a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each group try to imagine some words or phrases related to the 4 pictures of the seasons。)

6。 Competition。 (The students from each group try to make as many tag questions as they can, and then answer them。)

Step 4。 Post—task The results

Group1/Spring Group2/Summer Group3/Autumn Group 4 /Winter

Step 5。 Home work Finish off the rest of the exercises。

課後反思 :

在明確了任務目標後,精心設計恰當而又有效的活動,積極創設能讓學生主動交流的語言環境,把課本材料還原成活生生的交際語言,既緊扣了教材,又拋開了教材,然後再回到教材。讓每個學生進入活動角色,積極用英語思維,通過小組合作,把書本知識內化為實實在在的語言交際能力。由於學生值日報告的內容(關於北極熊)事先是未知的,所以我一邊聽一邊思考,儘快把話題引到天氣與季節上,同時也引出了反意疑問句。對話如下:

T: So the polar bear is really lovely, isn’t it?

S: Yes。 (by most of the students)

T: As we now know the seasons are not so obvious and the weather is always so cold, do you like the seasons there?

S: Yes。 / No。 (the answers are quite different)

T: That is to say different people like different weather。 Now would you please make up a dialogue or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favourite seasons。

可見任務型教學不如五步教學法來得相對“可靠”與“安全”,後者在教師控制下,學生所做的事情是教師可以“預知”的。而前者“再現社會情境的真實性的特點使得活動的結果具有不可預知性和多樣性。因此,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接着,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中國與世界地圖,並給學生布置任務——通過閲讀地圖談論不同城市在不同季節的天氣,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用語言做事,活動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儘量真實”的“任務型”教學途徑,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這樣便很自然地引出對話的主題——悉尼的天氣。對話如下: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ydney now ( December )?

S: It’s cold / hot。(students have different answers)

T: Now let’s discuss when spring / summer / autumn / winter is in Australia ?

S: It’s from …。(向學生展示澳大利亞與北京相同月份有代表性的動、植物及風景、人文圖片課件)

T: That means when it’s winter in China, it’s summer in Australia。 So it’s hot now, isn’t it ?(南半球與北半球季節相反)

本堂課實際上也是英語課、地理課的整合。新課標“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中提到“活動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繫,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任務激活了他們先前關於中國地理與世界地理的知識,使原有知識背景與當前信息之間生成更多聯繫,使所學知識更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並培養了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從而真正做到知識綜合。

本課最後一項任務(Competition)比較具有挑戰性(或未知性),我除了明確操作步驟,還提示學生運用自己的“前知識”(knowledge about the four seasons)和“前技能”(tag question)。因此,在完成此項任務前,我設計了“腦力風暴”(brain storming),讓全班學生羣策羣力快速聯想與春、夏、秋、冬有關的詞,使學生既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又不偏離任務的中心。

本課的高潮分別是開頭由學生談論自己最喜愛的季節和最後兩項任務——腦力風暴和看圖造句(用反意疑問句造句並回答)比賽。高潮1:課堂外,學生自覺蒐集、整理、歸納材料,自編對話談論自己家鄉及國外的季節,學會了主動學習,從各方面獲得信息並加工處理成為自己所需要的語言交際素材,活動“能夠促使形式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了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完成任務中自信心不斷增加,當學生所進行的任務使他們當前的語言能力發揮至極點時,英語的習得也擴展到最佳程度。高潮2:學生談論自己熟悉的話題(泉州的四季),情緒較高,心情愉悦。學生平等參與、自由使用,有更多的獨立性,當學生積極地參與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嘗試時,也就漸漸掌握了用反義疑問句進行問答的語言形式。由於看圖造句(描述一年的四季)回答為開放性任務,學生在提問和回答時都有可能會犯一些語法錯誤,我便寬容地對待,即不隨意打斷,而是讓他們先進行交流,然後,請同組內有不同意見的同學來幫助指出,既可以加分,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點評: 本節課任務與任務之間相互關聯,並體現層層遞進。隨着課堂進程的發展,任務在其語言知識的難度上、內容的拓展上、能力的訓練上、意義的啟發上都體現了漸進性、發展性。漸進性、發展性的任務設計能使整節課教學任務的完成一氣呵成,水到渠成。

幾點思考:

1.如何處理班額大、學生多,教師指導有困難的問題;如何提高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活動的興趣和參與率。注重結合對任務結果的評價鼓勵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重視學生課外任務(如:Report/Talk)的完成情況(沒有輪到的學生怎麼檢查),特別是在完成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合作精神等,是作為綜合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2.在小組討論中,個別學生包攬全局,或語言水平低的學生跟不上活動節奏時應採取什麼措施,即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深入課堂,有效地關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參與程度。

3.本堂課能基本上圍繞課文中的話題,在一項大任務中通過完成各項小任務來滲透聽説讀寫各項技能的訓練。但如何解決討論內容及表達方式單一及學生思維狹窄的問題;如何能不設框架,儘量讓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完成任務,應是我們今後值得嘗試和思考的課題。

4.任務實施前的準備是課上還是課下做,需要多長時間,生詞和語言現象如何處理,怎樣在語法和詞彙中體現任務型教學的理念,國中生能力有限,學生之間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教師如何為他們完成任務提供適當且必要的幫助,以及如何把握任務的難度等都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5.在設計任務時,我們更偏重於活動型(比較適合善於形象思維,想象力豐富的初中學生),今後如何設計更深層次的解決問題型的任務,使學生體驗用英語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從而進一步增強學好英語的信心,是我們今後努力的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