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後感(通用15篇)

來源:文萃谷 6.18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瓦爾登湖讀後感(通用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一位十六歲即進入哈佛大學就學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做出了驚世駭俗的舉動——撇開金錢的羈絆,在瓦爾登湖自建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有餘。這種人是梭羅,他對兩年林中生活所見所思所悟的記錄即是後人極力推崇的《瓦爾登湖》。

細細讀完《瓦爾登湖》,我的眼前彷彿真的出現了一個在月光下閃着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湧上岸來,漫過我的腳尖,沒過我的膝蓋,將我的一整個身心温柔地包裹,我的靈魂被它浸潤着變得豐盈,“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對於梭羅的隱居生活我是極為嚮往的。捨棄浮華,放下繁複,渡船去賞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場花事,“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任那天鵝絨的坐墊有多麼柔軟,他也不去尋那擁擠,而只守着一隻南瓜簡單地快樂。這樣的生活不禁讓人們由衷慨歎:歲月靜好,現實安穩。

可是書本之外是現代都市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人們總是在努力把“惹眼、鬧騰、勉強自己”,把外在的華麗看作一切成功的標識,把擁有的東西看作一切苦難的出口,於是人們無休止地粉飾自己,讓心靈承載了太多的東西。為什麼不選擇放下呢?

泰戈爾有言:“塵世之物如曇花一現,對於這類事物迷戀不捨是愚蠢的。”浮生夢幻,皆為泡影,如露如電,似霧似煙。昨日風暖菩提綠,今宵霜染楓葉紅。生命就是一場鴻雁的遠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風乍起之時,一世光陰,了無痕記。空空而來,空空而去。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蘇格拉底於集市中“原來這裏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的泰然,有季羨林於牛棚之中翻譯吐火羅文的安然,有林逋於廬山雲霧中擁着梅妻鶴子生活的超然。他們都因捨棄浮華而得到了純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淺吟低唱。何必執着一路繁華?且去逍遙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説:“每個人都在尋找那個屬於心靈的原鄉,有人將閒雲裝進行囊,有人將故事揹負肩上,可匆忙之間,又忘了來路,不知歸程。”我想梭羅是幸運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靈的原鄉,他在瓦爾登湖找到了寧靜。

他對瓦爾登湖有一種奇特的佔有:在他看來,喜歡某處風景,你不必用金錢買下它,而是要經常在心裏想着它,經常到那裏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數越多,你就越喜歡它,你就越可以説是它的主人。

從這種意義上來説,不管瓦爾登湖今天是否變成某一個人的產業,我們總是可以説——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我想,總有一天,我也會如盧梭一樣尋到一處屬於我的“瓦爾登湖”。那時,安然於小小的舊宅,坐在陽光下,接春水煮一壺新茶,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邊雲捲雲舒,寵辱不驚。

歲月靜好,現實安穩。

瓦爾登湖讀後感2

這是一個好地方,去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它。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衞.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衞.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後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説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閲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衞.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瓦爾登湖讀後感3

因為常常在一個人寂寞的時候,一些小小的事就會勾起內心的傷感。但是有時傷感也有其美妙的一面,至少它讓寂寞不在寂寞,因為內心的傷痛就會使人忘記寂寞的存在。

秋天又來了,秋風也來了,它吹過大地,吹進了我的心。看着窗外的落葉和捲起的塵土,《瓦爾登湖》中的一句話一字一字地跳了出來,“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叫的潛水鴨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我想説我並不比黃昏下飄落的枯葉更孤獨,我並不比滿天的塵土更寂寞。至少還有幾個可以交流的人。但我有時候又想自己到底有幾個真正可以訴説和傾聽的朋友。又一次的寂寞,又一次的傷感。

正因為如此,今天打開QQ,一條信息出現在我的眼前,刺痛了我的心:“對不起,你的世界將不會再有我”。我就問她為什麼,是我做錯了什麼?她説:“不是你的錯,別了,不要想念我,好好照顧自己。”她是我網上認識的一個朋友,我們聊得很開心,這使我孤寂的生活有了些許的樂趣。但她現在説我的世界將不會再有她,沉寂,沉寂,我的心裏唯有一片沉寂。我拿起手邊的《瓦爾登湖》,眼睛濕了又濕,不是因為失去了她,也不是因為同情梭羅的寂寞和孤獨,反而是一種渴望——渴望生活在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

那裏只有一個人,還有一個人隨之而產生的一些事,而這些事絕不會和傷感搭上邊,當然也不可能與快樂有關係。有的只是寂寞,而且這寂寞也不會引起內心的傷感。這不是很好嘛,至少對我來説就不錯了。

“在最早的黎明中,我坐着,門窗大開,一隻看不見也想象不到的蚊蟲在我的房中飛,它那微弱的吟聲都能感動我,就像我聽到了宣揚美妙的金屬喇叭聲一樣。這是荷馬的一首安魂曲……”是啊,這是一首多麼美的詩啊!沒有叫喊聲,沒有打鬧聲,沒有車輪碾過的塵囂聲,又的是一種超於塵世的寧靜祥和之聲。我也有夥伴,“我發現我自己突然跟鳥雀做起鄰居來了…我不僅跟那些時常飛到花園和果園裏來的鳥雀彌形親近,而且跟那些更野性,更逗人驚詫的森林中的鳥雀親近了起來……”因為它們雖然更有野性,但沒有心機,沒有欺騙,是值得信任的,和它們的生活雖然孤單,但輕鬆,自由。

我常常做着瓦爾登湖式的夢:一座山谷,一個小湖,一片竹林,一兩隻仙鶴,這就是我的全部。晨起在林中撫琴,午間和仙鶴嬉戲,黃昏坐于山頂看夕陽西下後的餘輝。這是怎樣的一種生活。也許,大都數的人會説除了寂寞我再也看不到什麼了。但我真的喜歡。

瓦爾登湖,當你用偉大和純淨的情懷向我走來時,我多麼想馬上投入你的懷抱,融入你的生命當中,成為你的一部分。這只是一種空想,我只有時常撫摸《瓦爾登湖》,回味其中梭羅的孤單和寂寞,就像在回味自己已走過的人生一樣。

我想梭羅是幸福的,因為他有瓦爾登湖,於是,我想我也是幸福,因為在寂寞中我有《瓦爾登湖》——這是一本使我感到幸福的書。

瓦爾登湖讀後感4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禮貌、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那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刻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好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好處。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刻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5

一場小雨過後,知了拼命地叫着,鳥兒也吵着,預示着夏天的到來。

小小的村莊也因為知了的吵叫而聒噪起來。早晨,只聽見一聲雄雞報曉,接着其他雞鳴之聲此起波伏,還有幾頭牛叫聲、幾條狗叫聲,與它們相互呼應,山邊的太陽慢慢冒出了頭來,還裹在山間的白雲慢慢散開,而人們才剛剛甦醒。

連雨時節,天陰地濕,空氣潮潤,靜謐的山林上空,只見炊煙緩緩升起來,山下農家正燒火做飯呢,主人家在蒸煮米飯,煎炒昨天從竹林裏掰來的竹筍,只聽見鍋裏炒菜“滋滋”的聲音、電飯鍋裏米飯的“撲通撲通”冒泡的聲音,只聽見“吃飯了”一聲,便有無數腳步聲、説話聲彙集一處,接着聲音變小了起來,這是一家人在吃飯了。

今天吃完飯的主人家,要到田裏插秧。收拾好農具的主人家來到田裏,男的拉起了耕種天地的拖拉機“轟轟”地耕種着,小孩把拔好的秧草“嗖嗖”地丟入田裏,女主人帶着斗笠,彎着腰,快速“咚咚”地把秧草插入泥裏,這時天邊下起了“沙沙”小雨,一家人還在田裏忙得不亦樂乎。

因為他們明白這夏天的雨是變化無常的,經常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所以直到一塊塊田地被綠秧蓋滿,方才滿意回去,這時只聽到水田裏的青蛙“呱呱”地一片叫聲,這便告訴人們,該回家吃飯了。

一到晚上,馬路上的路燈一一亮起,川流不息的汽車的聲音此刻似乎變得清晰起來。

車上面除了司機,似乎還有運貨的商人、趕路的遊客、回家的路人,一個個坐着車向山的盡頭飛馳而去。

這時候,山裏的知了、鳥、昆蟲、風、的聲音慢慢變小了,晚上貓頭鷹會在某棵樹上亂叫幾聲,吃過晚飯的人,靜悄悄地坐在窗子面前,腦袋裏:

過去的聲音、現在的聲音、未來的聲音就像蒙太奇一般快速閃過,應該沒有此刻更安靜的時候了吧!

這時,他拿起一本梭羅的《瓦爾登湖》慢慢看了起來,直到看見了這一首詩歌:“

我的夢想

不是裝點詩行;

我無法比居住在瓦爾登湖

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我是它的石岸,

是清風拂過湖畔

它的水和沙晶瑩

閃亮在我的手心,

在我的手心裏捧着的

是它的水和它的沙,

它幽深的勝地

高踞在我心裏。”

我在想,梭羅難道不是陶淵明嗎?他一個人從城市回來,住到了純淨的瓦爾登湖:一個人在湖上釣魚、划船、吹笛子;觀賞湖一年四季的景色和湖水的漲落和湖水的顏色。

從湖裏的魚、水草和湖邊的動物和湖底的樹木、想到了湖的傳説:因為地震形成此湖,以印第安人名字命名湖),一個人在湖邊自給自足兩年,只為踐行愛默生的“超驗主義”哲學。

雖然寂寞使作者“幾乎不能呼吸”,但他認為這並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為“寧靜不可能是絕對的”。

正如那個“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陶淵明,迴歸自然,親近自然,從自然中尋找到樂趣來。“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瓦爾登湖讀後感6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題記

人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又強大,又脆弱,總之是一切矛盾的結合體。從表面上看來,個體與個體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尤其是當我們拋開各自身披的種種枷鎖——光線粧容、金縷衣、紋身、刻有家徽的戒指、誘惑的漂亮皮囊,當然還有污言穢語。有人説,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有控制自己慾望的能力;我還要説,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具有創造力。

笛福筆下的魯濱遜在荒島上一手建起自己的安身之處,但他對孤獨的逃避自己對文明社會的渴望如業火般從未停止過,他用於消解憤懣甚至病痛的信念全部來自生存的慾望以及一本《聖經》。梭羅卻不是,他細心地生活,而不是生存,他的內心的理念比任何宗教信仰都來得強烈:遠離人羣,拋開已被物質揉碎的文明,走回迎接他的自然的懷抱裏去重整內心。為了達到靈魂涅槃,有人不惜進行近乎苛虐的修行,而有的人僅從一片落葉中便能參透世間萬物的規律。我們對這些千奇百怪的做法不必抱有孰是孰非的評判,每一個獨立個體的生活方式包括勞動創造的方式本就不同。

我不知道將讀後感的題目定為“桃源鄉”是否合適,梭羅的湖畔小屋的確是他一手改造,但一顆釘子,一個土豆,一分一釐的支出,也是他與外界仍有聯繫的證據,作者就在那裏,用文字給讀者開出一隅淨地。不,“桃源鄉”是不合適的,我們能儘量用心去感受,卻無法踏足哪怕跨過邊境。在當今這個信息構建起的網絡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像蜘蛛,離開了網,便失去了食物來源。然而在酒足飯飽之後,是否需要重新思考:明明有別的選擇,難道我們只能心甘情願地、日復一日於原地結網?

前兩天竟然抽空看了《雲圖》,如果某天,影視作品裏的場景變為現實:海平面上升,低層民眾老鼠似的擠在街頭,地球徹底一體化,哪怕我們僅僅踏入一個空房間,只消按下按鈕便能虛構出一個桃源地,那時這些唾手可得的東西,除了做一劑安慰劑,還有別的什麼用處嗎?《搏擊俱樂部》裏説:廣告誘惑我們工作,然後買不需要的東西。設想某天,一個人成了上帝與魔鬼的賭,擁有了一切他想要的東西,難保他不會因為害怕失去這一切而剪掉自己的舌頭。我開始崇拜梭羅的極簡生活了,麪包不是一定要加酵母的,地毯是可有可無的麻煩物件,前來拜訪的客人們少有比一個鄉野農夫有更加淳樸的智慧。

或許有人對“物質”的解讀有些誤解,《瓦爾登湖》便以經濟開篇,並不是對物質加以斥責,而是系統地講了生命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加以維持。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人類的一個優點在於,在叢林法則的敦促下,大多數人們都竭力去追求更多;而缺點就是,我引用作者的話——

“人們不因缺少基本生活物質而貧困,而因缺少奢侈品而貧困。”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我還要説,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他們能創造,會追求,有温度,會思考。

瓦爾登湖讀後感7

看着《瓦爾登湖》蔚藍色的封面,清澈的湖水照映這遠方的樹,雲,天空,又透着迷霧,朦朦朧朧,隱隱約約,這樣的畫面就像書的內容一般,有着説不出的一股清涼氣息。作者梭羅在1845年的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建起了一座木屋,和動物們一起生活,事事自力更生。在兩年後,他回到城裏,把自己兩年來的記錄下來的見聞整理好,參照這些才寫出了這本《瓦爾登湖》。這位睿智的老人在字字句句之中都透露着自然與環保的主題,用樸素清新的話語來向自然致敬。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在仔細研讀了《瓦爾登湖》,感悟梭羅的心境後,我想這真理便是迴歸自然,感悟生活吧。

事實上,梭羅原來也是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他的這種行為,這種思想讓我聯想到了我國古代東晉的大詩人陶潛。他們兩位強調農耕之樂,自給自足,自力更生,他們不是單純的隱士情結,而是謙遜真誠的與大自然親近。他們與山河呼吸,與草木友伴,在當時渾濁的世上留下了一顆清白的名節,還有卓越的作品。正是迴歸了自然,他們才能有如此身後之名,才成就了一代文豪。

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自然呢?土地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大樓,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得到的這一切都是自然給予的,但我們面對恩賜的同時又做了些什麼?人們的心變得浮躁,變得貪婪,變得急功近利,大家貪圖利益,不折手段,一次有一次背叛道德底線。在這樣的境況下,單刀我們不應該讓心靈迴歸自然嗎?

梭羅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是啊,我們的一切皆是自然所賜,人類不斷地征服自然,又何嘗想過和平相處?梭羅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積極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這樣的心態正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啊!平靜一下自己的心,寧靜淡泊地生活一下,看看周遭的事物,想想人生的追求,也許便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脱,少一分浮躁,這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瓦爾登湖讀後感8

《瓦爾登湖》不是那種容易讀完的書,它需要許多個靜謐的夜晚,和一杯香茶。大學時曾幾次起了讀心,都是開了個頭沒有結尾,直到在寧波舟山的一個青旅裏,我又見到它,竟然如痴如醉,我知道時機終於來了。我不認為有什麼一生必讀的書,也不認為在某個階段就該讀什麼書。讀書跟戀愛相似,需要奇妙。當時下單了六本,第一本就拿起老朋友般的《瓦爾登湖》,起初讀得輕鬆,非常理解梭羅,整個少年時期我都致力於活成一座孤島,且下定決心不跟世界和解。可是讀到中段,發現梭羅主張的並不是隱士般的生活,他本意實在號召自然的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花了一些功夫去理解,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和段落,美得像詩。尾聲,梭羅依然是個悲觀的形象,而我是一個看起來相當悲觀實則樂觀主義的人,有一些想法想記下來,讀書的point稍縱即逝,給自己留個念想,也把這本書推薦給你。

瓦爾登湖在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小鎮康科德,看圖片就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湖,但是因為梭羅在那裏生活的時間和那段時間裏他的所思所想,我對這個湖有了另一種感情。我會去那裏旅行,對我而言它不僅僅是景點,或是一個地理學意義上的湖泊。所謂詩和遠方,就是自己賦予的,當我終於站在瓦爾登湖畔的那一刻,我就找到了我這部分的遠方。不過説實話,我失敗過,十七歲讀了

《邊城》,興沖沖跑到湘西鳳凰,結果大失所望。但,這不妨礙我繼續尋找其他遠方。

我願我行我素,不願塗脂抹粉,招搖過市,引人注目,即使我可以跟這個宇宙的建築大師攜手同行,我也不願——我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19世紀,寧可或立或坐,獨自沉思,聽任這19世紀擦身而過。

好像大師都願意我行我素,都不願意塗脂抹粉,招搖過市,引人注目。粉塵如我,都十分渴求這份獨一無二,另外還有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永存,花費大量時間社交是浪費生命的行為,我不願意活得拖沓。梭羅不願意生活在19世紀,遠隔兩個世紀的我,以及我認識的大家,不也是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21世紀嗎?一方面證明了梭羅思想的永恆性,一方面體現了人的一種困境,想要逃離日常生活和自己的時代。就像高曉鬆那麼懷念80年代,説起來就是大師輩出,搖頭晃腦,可我最懷念的事90年代,説起來也唾沫星子一堆。狄更斯説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極盡享受之慾,也奮力吐槽反抗。每個作家都有一片僅僅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僅僅屬於自己的黃金年代。

活在當下,我告訴我自己。

瓦爾登湖讀後感9

記得,歌德曾説過:“讀書,就像是和很多高尚的人在説話。”誠然,讀上一本好書比一座燈塔,指引人們在汪洋大海中安全飄過驚濤駭浪。

現在每日的繁忙生活讓我們忘記了思考的重要性,夜晚,在台燈下面,靜靜地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一切的喧囂都變成了過眼雲煙。心中只有美麗、純潔……

《瓦爾登湖》是美國19世紀超驗主義先驅梭羅的作品。梭羅於1817年生於馬薩諸塞州康科德鎮,就是因為茶葉事件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那個小鎮,他亦是人類不抵抗運動的先驅,現代環保主義的鼻祖。梭羅認為人除了必需的物品,其他一無所有也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他在19世紀(1848年)幹了一件罕見的事情,就是拿了一把斧頭,到康科德郊外的林中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後每年勞動6周,其餘時間用來閲讀和思考。他的一切所需均依靠自己動手獲取,這樣在湖畔生活了兩年,之後將湖畔生活寫成了被稱作超驗主義聖經的《瓦爾登湖》一書。

《瓦爾登湖》是19世紀美國作家梭羅的一部文學名作,在梭羅生前,它的名氣並非很大,但隨着時光的流逝,其聲譽與日俱增,被譽為美國環境運動的思想先驅。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迴歸自然的生活實驗中所發現的人生真諦--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據説,詩人海子去山海關自殺時帶着4本書,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這和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頗為相似。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書,讓許多人至死仍然極為痴迷。

在我還未接觸梭羅的《瓦爾登湖》之前,我從有關書刊上了解到這本書作為綠色經典文庫的範本,不管從思想上還是文字上都有着不可磨滅的價值。一個人到了生命的某個階段,習慣於把每個地點視為可能安家落户的處所,瓦爾登湖給了梭羅一個儘可能的去處。梭羅找到了瓦爾登湖,他在那裏生活、閲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梭羅在湖邊完成了他對自身深度的"衡量"。

面對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會美好。梭羅面對着湖、眺望着湖,他更會思考、沉思。現在,彷彿我就站在瓦爾登湖清澈的湖畔,看湖上微起的波紋,湖岸的釣者,四周搖曳的楓樹,思緒停滯了,沉醉於瓦爾登湖的意象中。我的目光開始明亮,目光的作用是相對於明亮而言的,是瓦爾登湖那幽藍的湖水把我的眼睛擦亮了,只要明亮了才能顯示出目光的力量,所謂的目擊,正是因為如此,才具有威懾力。

而對於幽暗,目光的力量猶如利箭遇到了柔軟的藤盾,無聲息地被彈了回來,力量鋭減了不少,我對梭羅的看法也許正如此,所以我內心的愧疚和難為情漸次增多。在幽暗中閲讀這個世界,將失去許多能夠感人的東西,也不知會發生怎樣的曲解和變異。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猶記富翁與漁夫之間那個短小卻意味深長的故事:當漁夫悠哉地享受着海風習習,浪潮輕擊的簡單、閒適時,富翁卻教導漁夫拼搏奮鬥、努力賺錢,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卻煩惱、悠然自得,過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我不已經過着這樣的生活嗎”,漁夫如是迴應道。

從某種程度上説,相較於富翁紛繁複雜、飽含慾望的“成功之路”,漁夫幾乎如一位智者,尋得了一條通往心之所向處的捷徑——簡約而平淡。

梭羅大概通曉了漁夫的智慧吧。他選擇了獨自在瓦爾登湖畔走下這段捷徑——一隻板斧,數十美金,一間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邊的叢林中,一幅簡約生活的畫卷便在《瓦爾登湖》中徐徐展開。

在這樣簡約的生活中,梭羅嘗試着直面生命的本質,不順從天命,而是吸納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徹底革除並非生命本質的一切,將生命逼入死角,濾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於是,他不需要“用蚯蚓釣梭魚,然後拿梭魚做誘餌去釣鱸魚”,只需“一年勞動三四十天,以供養自己”,只需用一顆温潤平靜的心,體味林間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鳥鳴陣陣和松鼠啾啾,同時保有對那清澈而深不見底的一方淡綠色湖水的無限熱愛和眷戀。無論寒冬初夏,融匯於瓦爾登湖之畔的,便是那對簡約而愜意的生活的不羈追求。

正是由於對生命本質的細緻把握,對極簡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物質生活的極度淡化,更由於內心始終堅守的平淡質樸,安適怡然,梭羅最終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轍,而得以用一種簡捷的方式,追尋這最不繁雜的生活。

蒼旻遐緬,人事未已。當下的大多數人們顯然選擇了“富翁”的道路,為着一個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標,不懈努力,為了所謂“詩和遠方”,不斷奮鬥,卻或許在不經意間迷失在紛繁錯雜的現實中,無從逃脱。“繁雜生活”的迷霧,似乎正籠上每一個“富翁”的心頭。君可見,體育健將為功成名就違規服藥者有之,熒幕巨星為風光靚麗大造緋聞者有之,曾經的“人民公僕”為一己之私貪贓枉法者有之,甚至“大隱於市”的各行各業的普通工作人員,也可能為自己的口袋裏能夠多出幾個錢幣,而在自己的“職務之便”上絞盡腦汁……

幸而,梭羅也把這樣一幅清新自然、寧靜質樸的生活畫卷,呈現給一個因飛速發展而日趨浮躁的社會,呈現給為了成為“富翁”而迷亂於“追求戈多”的勞苦眾生。

幸而,終於有這麼一方澄澈清亮的湖水,淙淙而來,平息人們心中的躁動,並將生於繁雜之中的人們引向這樣的生活之思:在簡約生活面前,該如何在內心的安適、慾望的滿足與物質的需求之間完成自己的取捨選擇。

生活,其實並不繁雜。願你也能在《瓦爾登湖》之畔,與梭羅共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同賞鳥叫蟲鳴、冰破湖開,共享一次極簡之旅。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一直以為《瓦爾登湖》講的是湖,讀完才知道它記錄了梭羅兩年多的生活和心路歷程,記錄了他對美好自然的熱愛。

他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旁開墾荒地,春種秋收,自給自足。快樂、悠閒,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外界的干擾。他與自然交朋友,與森林、湖水、飛鳥、游魚對話。他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瓦爾登湖》代表了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或許在不知不覺間梭羅已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然而,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親近自然呢?

在紛擾的城市裏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看風景不需要在户外,只要有網絡就行,隨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現在眼前了。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每天上學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會睡到很晚才起牀,就算是出去玩也不會在意路邊的風景。大多數時候我們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們總覺得大自然離我們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們卻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我喜歡旅遊,到各種地方玩,但當我待在家裏時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總是喜歡和妹妹在樓上,等到吃飯時再下樓。老媽總是會喊我到樓下來,有時喊我幫忙做事,有時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裏的景色、田邊的植物。可每次但凡是第二個我都會在樓下站一會兒敷衍老媽,因為我覺得田裏的景色沒什麼好看的。但其實這些風景和外出旅行時的那些著名的風景又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呢?只是我覺得這些太平凡普通罷了。

然而出去遊玩時我們又能有多少親近自然呢!我們只是匆匆地在那裏走過,最後再留下點紀念,但我們卻並不瞭解它多少。

在看《瓦爾登湖》時,我在羨慕的同時也很佩服梭羅。他喜愛自然,他一直留在瓦爾登湖做着他喜歡的事。他追尋着自己的內心,與山林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讓我一個人待在那裏,就算有再美的風景我也無心欣賞,因為我覺得一個人太孤單了,再美好的風景也會變得單調。我更不會想着與動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現在看過此書後,或許我也會像梭羅那樣了——把自己的心帶到大自然裏,體驗一回沒有任何困擾的生活。

梭羅並不因為孤獨一人而感到寂寞和無趣,正如他所説:“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快樂,而且永遠不失去新意。”他把自己的靈魂帶到了大自然中,所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變化,於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眼中又別有一番新意。

梭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人們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舒坦,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有大的妨礙。為何我們不嘗試着摒棄那些奢侈品,迴歸人類最初的願望——與自然親近並融合呢?

我們是時候迴歸自然了,讓我們帶着一顆最純淨的`心走進自然,去發現曾經遺失的美好。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讀好書,就是説,要讀名至實歸的理想的書,這是一種高尚的鍛鍊,超過當今時尚的任何運動鍛鍊。

恰好,《瓦爾登湖》就是這本充滿詩意般的著作,詮釋了作者退隱山林,卻依舊積極入世的真實生活。起初對於國外的名著,缺少一定的認識,他們的寫作特點與我們的思維背道而馳。

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超高的思維,面對自己的選擇都有明確的態度,併為此堅持而不摒棄。

中國式的隱居生活,最著名的的莫屬於歸隱田居的五柳先生——陶淵明瞭。相對於梭羅而言,陶淵明的隱居毋庸置疑屬於出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躬耕自資的生活。表明了自己不同流合污的決心和追求心靈的閒適優雅。他享受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

梭羅在書中開宗明義地説到過,他之所以入住瓦爾登,是為了探索生活的真諦,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重大問題上,顯然他的態度的積極的,入世的。實際上,梭羅並不是煢煢孑立的生活,他也會時常走訪,回到康科德做學術演講,同時也會有不同的人登門拜訪,前來座談。相比之下,梭羅的隱居生活,似乎是另一種超脱世俗的生活,自然,自由,理想。

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普里人説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只用一個詞。用手指的方向表示三者的含義。手指向後表示昨天,指向前面表示明天,指向頭上表示今天。”人必須尋找自我需求,信哉斯言,順應自然的日子是平靜的,但卻是最真實的。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思考我們未知的事,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再去走一遍曾經來時的路,唯有當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去做的。只有放下過去,坦然面對未來,現在的每一步都是一種經歷,都是一種享受。唯獨那些操碎了心的人,活的悲悲切切。

一杯美酒可以使人陶醉,讀這本書,如欲飲玉液瓊漿,樂此不疲。人只有心靈的淨化,處事淡然,才能感悟人生的快樂。常常無窮無盡地緊張焦慮,就易換上幾近不治的痼疾。

令我驚訝的是,梭羅對我們“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中國式的經典名言,闡述了自己的見解。老人説你不能做的事,你不妨嘗試一下,卻能發現自己能做。老人有老辦法,新人有新招數。其實,老年人未必是年輕人的導師,因為老人們一生中獲益不見得比失去的更多。人們幾乎可以質疑,即使最聰明的人從生活中又能感悟出多少具有絕對價值的東西呢?

“説實話,老年人沒有什麼至關緊要的忠告給年輕人的,他們自己的經驗如此不夠完美,他們一生中又在遭遇如此慘敗,他們必須承認那都是歸咎與自己;也許他們還有一些悖於那種經驗的信心,可惜他們已經不再年輕。”

在現在看來,必須辯證來看待。但在那個時候,梭羅的獨到的見解,的確標新立異。

現在的社會,充滿着激烈的競爭,想要像梭羅那樣歸隱是無稽之談,但他的積極入世的態度,處事的技能,都深深影響着當代的人。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梭羅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而我們卻從他那裏發現許多的光亮。他在《閲讀篇》中寫到:“一個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個比褻瀆過的更早,更神聖的曙光時晨,他一定是已經對於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條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説:“我們需要看到我們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們從未漂泊過的牧場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給我們眾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羅好像對生活有一種妙悟,是的,一種真正的人生妙悟。這種妙悟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從瓦爾登湖那裏思得來的。誠如他在書中的《結論》指出那樣:“至少我是從實驗中瞭解到: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行進,努力經營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如果有誰認為梭羅僅僅是個隱士,那他便忽視了他還是位抨擊時弊的演説家和誨人不倦的教師;如果有誰妄想從《瓦爾登湖》裏獲得親近泥土的捷徑,那麼就借問牧童和鷓鴣。

當代著名散文家葦岸在《我與梭羅》一文中,這樣的推崇梭羅:“最終導致我從詩歌轉向散文的,是梭羅的〈瓦爾登湖〉。當我初讀這本舉世無雙的書時,我幸福地感到我對它的喜愛超過了任何詩歌”。敬仰之情可見。“梭羅的散文也未喪失俊美的‘詩意’,而我因為傾心梭羅這種自由,自意,像土地一樣開放的文字方式。”的確,在他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裏我們可以讀出這樣的詩意來。

在這之前,我沒有讀過如此的令我着迷的書,她也讓我一度不安的心在這裏找到了真正的家,我的心靈之家。裏面藴涵無限豐富的內含,而我的筆在這裏顯得多麼的掘劣,我恨我自己。我恨,但我沒有憂傷,我反而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為正是在這個時候,我遇上了她。或許這是一種宿命。是的,宿命。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的喜歡她,那麼我可以毫無誇張的説,我在她身上發現了我自己。

“在白晝的繁忙生活之中,我有時讀它還讀不進去,似乎我異常喜歡的在本書忽然又不那麼可愛可喜了,似乎覺得它什麼好處也沒有,甚至變得將信將疑起來。可是黃昏以後,心情漸漸的寂寞和恬靜下來,再讀此書,則忽然又頗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來辨不出來味道的章節,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哀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澈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 徐遲在《譯序》中這樣的道出了讀此書的真諦。白天,黃昏,夜深人靜,在這三種不同的時間讀書,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心境,得到的味道自然也是不同的了。我當然沒有這樣的讀過這本書,但我能體會到箇中的滋味。好像我要説的話都被他説盡了一樣。而我又能説什麼呢。唉唉,恨不能相見。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一個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長達兩年半光陰,他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裏捕魚、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名著《瓦爾登湖》,《瓦爾登湖》讀後感。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它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這本書寫成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那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獨行,挑戰傳統的思想,實在令人敬仰。而梭羅心中的這種魄力,這種不帶世俗觀念的思想,讓我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絲清風,不着痕跡地讓我精神一振--一種快樂的簡樸的生活!充滿物質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誘人,許多人都認為金錢可以主宰一切,事實上,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於是,人們開始瘋狂地尋求賺錢的機會,漂亮的跑車、絢麗的珠寶、奢侈的飯菜、華貴的別墅等等開始陸陸續續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知道他們老去,迎接死亡時,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麼。這使我想起了小瀋陽的一句話,"人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顯然要比小瀋陽的搞笑高出不少。

從前,就有個故事,城裏人勸告農民使用高科技設備,農民卻堅持用雙手耕作,城裏人説,如果用了先進的設備農民就可以天天在那悠閒地曬太陽,農民卻反駁,"我現在不就是在悠閒地曬太陽嗎?"那個城裏人已經無話可説,讀後感《《瓦爾登湖》讀後感》。

梭羅這種簡樸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國古代的隱居頗有幾分相似。晉代的陶淵明就體會過,羣山葱葱、幽徑模糊、山湖靜寂、紫霧騰騰、孤舟寒江、冰雪淅淅,無憂無慮地創造自己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兩千多年前的那些隱居者多數是官場不得志的官員,那些生活平淡不驚的老百姓哪兒會冒生命危險闖蕩江湖呢?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兩年半光陰就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作者的精神更顯得勇敢無畏。

在作者的眼裏,淳樸的山林才是他的依靠,自然才是他的歸屬。文中透漏着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種熱愛是與他簡樸樂觀的情操分不開的。

反觀現在我們富足的生活,雖然不能像梭羅那樣幽居山林,雖然當年的瓦爾登湖已時過境遷,雖然如今自然在一點一點被人類吞噬,但他們都不妨礙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心裏保留一片純淨、安逸的瓦爾登湖。正如梭羅所言,我們即將在自己的內心暢遊!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翻開這本書吧,在你疲倦、茫然或者無奈時,如同從書頁中伸出一根根智慧的冬青枝,你會像在仲冬或者早春時節看到青草一般心神舒暢。

生活應質樸,純粹如水。“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一間木屋,一個暖爐,一塊麪包,一本書,梭羅對“生活必需品”的詮釋是讓人驚訝而又羞愧的。那些從“絕望”的城市走向“絕望”的鄉村的人,與今天的我們又何其相似,被生活的附加品弄得疲憊不堪,而從未真正享受生活。試問,是否只有追尋閃光燈底下的時尚潮流,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性的美?是否只有通過七葷八素的宴席,才能品嚐到食物的真味?是否只有沉浸在那虛擬屏幕中的五彩畫面才能得到內心的歡愉?把很少的時間用去消耗那生活必需品,剩下的時間留給工作、閲讀、晨跑、陪伴甚至靜思。對,如果有空,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坐在樹蔭下,靜靜地思考。生命、時光、情思甚至生活的一些瑣事,什麼都可以拿來思考。在漫漫的時光長河裏,人是一根可以思考的葦草,與其漫無目的地飄蕩,不如把握好屬於自己的那份時光。把生活過得簡短如詩,心寧靜如水。

然而,正是因此,生活有時候便成了苦旅。人生的舞台如同大海。當大多數人在擁擠不堪的淺灘上互相推擠時,你駛向了那片更深更廣大的海域-洋。你捕捉在船底悄聲遊過的藍尾魚,聽着海鷗拍扇翅膀擊出的水花聲,對抗一路遇到的暴風與海浪,孤身一人。這是你的選擇,選擇更有價值的生活,選擇與孤獨為伴。“我不比湖中放聲大笑的潛鳥更孤獨,也不比瓦爾登湖本身更孤獨。請問那個孤獨的湖有什麼伴侶呢?在它蔚藍色的水面上沒有憂愁的魔鬼,只有藍色的天使。”當你感到在人羣中比獨處更孤獨時,那麼自然是你最好的旅伴,讓最單純的生命接觸你的思想,孤獨本身就是更好的伴侶。

生活需要深刻而有價值。當你慢慢意識到時間的緩緩流逝,而不像以前那麼急匆匆時,你就會開始思考生命的深度。“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質樸的生活讓學習變得簡單,習慣與孤獨作伴讓你不懼怕。“一片落在鐵軌上的堅果或蚊子翅膀會把你拋出軌道。”你知道,但你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並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簡單的生活,用心地做好本職工作,勇敢地追尋夢想,而不畏孤獨,時間會讓你的努力開出智慧和純潔之花。

“時間是我垂釣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時我看到那沙底,它多麼淺啊。它那淺淺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恆留了下來。”做時間的垂釣者,讓美好隨時間沉澱,纖塵不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