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強》教案(精選8篇)

來源:文萃谷 2.13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壓強》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壓強》教案(精選8篇)

《壓強》教案 篇1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麼是壓力,什麼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瞭解壓強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

4.瞭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標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瞭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麼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採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瞭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

3.瞭解改變壓強的實際意義和基本方法,具有運用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4.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瞭解壓強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廣泛性,認識科學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有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壓強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壓力與重力面積的正確理解。

教學方法:

探究法:通過學生自己獨立的探究活動。觀察現象。收集數據。分析比較獲得對壓強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較歸納法:通過對具體現象、事例的對比、比較,提出問題,並通過研究歸納出一般的結論。

教具準備:

壓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碼、橡皮泥、木條、彈簧秤、投影儀、錄像機及錄像機資料等。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播放一段風光片:金色的海濱。鬆軟的沙灘。人們的身後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淺不同的腳印;茫茫雪原,浩浩無邊,想在上面步行的人雙腳深陷。幾乎寸步難行。雪橇卻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觀察教材中P66兩幅精美的圖片:小小的蟬可以把口器插入堅硬的樹皮,體態龐大的駱駝卻可以憑藉寬大的腳掌成為沙漠之舟。

3.同學們自己分別用筆尖和筆帽扎手,體驗有什麼不同的感覺。

從同學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這些現象中,大家會想到什麼問題嗎?

二、進行新課

[師]請同學們大膽説出自己的問題或想法。

[生]人走過沙灘為什麼會留下腳印?

[生]人在雪地上,對雪地的壓力差不多,為什麼一個人陷了下去,而另一個沒陷下去?

[生]筆尖和筆帽扎手時的感覺為什麼會不一樣?

[生]蟬為什麼可以將尖尖的口器插入堅硬的樹皮中?

[生]人走過沙灘能留下腳印和軟軟的沙灘有關係,因為在水泥地上走過就看不到腳印。

[生]用筆尖扎手會感到很疼,蟬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樹皮中,是因為筆尖和蟬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認為上面的那些現象都是力作用的結果。

[師]請同學們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筆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時,人對地或粉筆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況。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對地面有一個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筆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時對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應等於物體的重量。

[師]當我們要將釘子釘人牆面或將一枚圖釘按在牆上(也可請一名同學演示,感覺)時。釘子對牆面的作用力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生]按圖釘或釘釘子的時候。釘對牆面有垂直於牆面的作用力。

[師]同學們剛才談到的幾種力的情況,它們有共同的地方嗎?

[生]不論是對地面、桌面的力還是對牆面的力,它們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觸面上的。作用點在地面或牆面(接觸面)上。

[師]我們把這種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演示]靜止在斜面上或從斜面滑下的物體。

[師]請同學們分析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生]物體對斜面的壓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筆盒對桌面的壓力。

b.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c.按圖釘時圖釘對牆的壓力。

圖略:

通過分析學生應明確,有些壓力是由於重力的作用產生的。但大小並不一定都等於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大小才等於重力。在很多情況下壓力和重力無關,壓力不是重力。

[生]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麼因素有關呢?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什麼因素有關?

[師]同學們可以大膽猜想。

[生]力越大產生效果越明顯。因此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關。

[生]用筆尖和筆帽扎手時。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筆尖扎得很痛。而筆帽則沒有什麼感覺,説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無關。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積有關。

[生]我們認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壓力作用的面積可能都有關係。

[師]研究物理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驗。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大家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請同學們選擇合適的器材自己設計並進行實驗。

(同學們分組活動。教師巡視並參與學生們的活動。最後進行交流)

(1)先將海綿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壓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綿上。分別在桌面上加2個和4個砝碼,觀察並記錄小桌腿陷入海綿裏的情況。

(3)將沙麪攤平後。再將壓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海綿上,分別加2個和4個砝碼,觀察並記錄小桌陷入海綿裏的情況。

實驗表格:略

分析實驗現象:

[師]兩組同學選擇了不同的材料進行實驗。兩組實驗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們研究問題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變量法。

[師]其他組的同學還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補充嗎:

[生]我們組分別用完全相同的兩塊橡皮泥。三根木條時掛4個鈎碼;一根木條時掛2個鈎碼模擬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內容。發現一根本條掛2個鈎碼時橡皮泥的壓痕較深,形變較大,説明壓力的作用效果更明顯。

[師]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數據,計算兩種情況下每平方釐米面積上所受的壓力;根據實驗現象説明每平方釐米上受的壓力和壓力作用效果的關係。

(學生計算,一名同學板演)

[生]根據計算和實驗現象説明,每平方釐米面積所受的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生]也可以説壓力的作用效果跟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力有關係。

[師]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力叫做壓強。

[生]可以説壓強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投影]

壓強的計算公式: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教師説明,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N),面積的單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確定壓強的單位就是牛頓每平方米(N/m2)。人們給壓強規定了一個專門的單位叫帕斯卡,簡稱帕(Pa),這是為了紀念法國科學家帕斯卡在物理學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

[師]帕斯卡是一個很小的單位,實際中還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張報紙平放時對桌面的壓強約0.5Pa

一顆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對桌面壓強約20Pa

·成年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約1.5×104Pa

三、小結:

1、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壓力不是重力。

2、壓強:是反映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單位是Pa。

四、活動與探究:

釘板會把腳扎穿嗎?

《壓強》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1、本節課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力求體現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

2、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類比的方法。先把液體看成大量密集的小液滴組成,然後,用“大量、密集”的關鍵詞,搜尋生活中的實例,把液體類比成“大米、蘋果”等。針對一袋子大米,進行擬人類比,假如你是其中的一粒大米,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展開討論,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然後再利用象徵類比,把“大米”的感受“無奈”,關聯到生活中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是學生最熟悉的。對學習狀況的研究得出:學習的感受與給學生的壓力有關,與自己的“名次”有關,與所在的集體有關。根據這些類比,可以建立液體壓強規律的假説。然後,用實驗驗證假説,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材分析】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演示實驗:

用一個塑料袋裝滿水,用一個釘子從底部扎一小孔,水就會從底部流出。

(組織學生討論)説明:水對底部有壓強。

老師用釘子從袋子的四周紮上一些小孔,水就會從四周噴出。

(組織學生討論)説明:水對側面有壓強。

如果塑料袋子裝的是別的液體,實驗現象是一樣的。

拓展:液體對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壓強。

(組織學生討論)液體有重力,所以對底部有壓強;液體與固體不同,有流動性。容器壁阻擋着它流動,它就會對容器壁有壓強。

二、進行新課

水對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水的內部是否有壓強?有。

為什麼説有?

就像我們在吃火鍋時,在中間有一個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開了。假如設想一下,把隔板的一邊的水拿走,另一邊的水對側壁就有壓強。因此,我們都同意當隔板還在時,兩邊的水對它有壓強,那麼,把隔板拿走,水的內部有壓強。

(一)提出問題

液體壓強有什麼規律?或者説,液體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引導類比

咱們先看能不能把液體分成若干小液滴,(邊畫示意圖,邊講解)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

在這個描述中,關鍵詞是“大量、密集”。

1、直接類比

請找出日常與“大量、密集”有關的事物,請同學們想得越多越好,儘可能多地告訴我。

街上走的人羣、亂哄哄的蒼蠅、箱子中的蘋果、一袋子大米……

我們從一大箱蘋果開始研究。

2、擬人類比

現在我們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隻只蘋果,被裝在箱子中。這時,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難、憤怒、受到擠壓、掙扎、無奈……

3、象徵類比

大家的感受也就是:無奈地承受。現在以“無奈地承受”為題,説説日常哪些現象是這樣的?

在圈中的羊、在網中的魚、同學們的學習狀況……

我們不妨來討論一下:我們學習狀況是如何無奈地承受?

各方面的壓力,如家長、同學、親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後對於個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樣的成績在不同的班級或不同的學校感覺也不同。

可見,由於學習的狀況造成的無奈與壓抑,來自各個方面,並與名次、學習環境都有關係。

(説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類比,從而使陌生的問題變為熟悉的問題。該環節是學生思維最獨特、最發散的環節。在以上的這三個環節中,學生的想法很多,發散思維得到從沒有過的訓練,他們的好多想法來自生活,他們更熟悉,更願意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在這幾個環節中,只起組織、引導的作用。為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切不可為了趕進度,匆匆而過,使學生來不及思考討論,在最能鍛鍊學生能力的環節,達不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三)適用問題

對應學習的無奈,你能否體驗液體中的每個液滴的感受?

每個小液滴感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作用,這種作用與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關,也與液體的種類有關。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説

根據剛才的討論,請你談談對液體壓強有關因素的看法。

液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不同的深度壓強不同,不同的液體中同一位置的壓強也不同。

(五)檢驗論證

我們用實驗來驗證,現在有這樣一種測液體壓強的儀器──壓強計(教師簡介:我把手指壓在橡皮膜上,在右側的“U”形管中出現高度差,我們看到“U”形管中出現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壓強)。

請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交流。

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實驗。

得出結論: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體、同一深度壓強是相等的。壓強還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六)評估

今天的實驗只能到此為止。讓我們回顧一下今天的實驗:

①實驗設計有無不合理的地方?

②操作中有沒有失誤?

③測量結果是不是可靠?

知識應用:

請同學們閲讀書上材料,瞭解液體壓強規律的應用(邊閲讀,邊討論)。

請一位同學説明什麼是連通器?舉幾個連通器例子。

三、小結

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有哪些收穫?

《壓強》教案 篇3

【 目標 】

1.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液體內部壓強公式,能用該公式簡單説明一些物理現象;

(2) 通過觀察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能用液體壓強公式解釋帕斯卡實驗,培養學生用理論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實驗,引導學生初步學習替代的思想,瞭解它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之一。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液體內部壓強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邏輯性強、科學嚴密的特點;

(2)通過帕斯卡實驗的學習,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 教學重點 】

用液體壓強公式解決相關問題。

【 教學難點 】

液體壓強公式的推導。

【 教學過程 】

活動設計

一、液體壓強的大小 [來 ]

1.提出問題設計方案

演示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引導學生回憶上堂課實驗得出的結論。 回憶並回答液體壓強的特點。

強調:得到的這個規律是定性的,我們能不能具體測出液體內部一點上的壓強是多大呢?

同學們有沒有什麼方案? 對於定量測量,開始時,學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師提醒下大膽猜想,慢慢接近主題

提出方案環節銜接不上時,教師適當分解問題,如:

(1)橡皮膜凹進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體給它向上的壓力被壓進玻璃管中去。

(3)能否從受力平衡入手來測量液體給橡皮膜的壓力?

(4)可以給膜施加一個向下的力與壓力平衡。測量這個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體壓力的大小。

(5)壓強怎麼計算?

(6)壓強=壓力 / 膜的受力面積;往管內加一定的水或沙,它們的重力等於壓力。

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實驗方案。 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綜合思考形成設計方案,寫在設計卡片上。

請學生報告自己的實驗方案或對各個問題的回答。教師進行適當點評和改進。 交流討論實驗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 挑選方案,推導公式 畫出燒杯、玻璃管的結構圖,帶領學生對橡皮膜進行受力分析,畫出受力圖,分析 F 水柱 = G 水柱 = 水 gh 水柱 S。

由受力分析得: P = F 水柱 / S = 水 gh 水柱 。 能正確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導出液體壓強公式。

進行演示實驗,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平衡時管內水面與燒杯水面的關係。

提示:加入水時,水柱的高度就等於膜到液麪的距離,即對應位置的深度。

這也和我們以前得到的結論“越深的地方,壓強越大”是一致的。 注意到最終管內水柱與液麪相平。

最終明確公式中常用的 h 即為液體該處的深度。

3.推廣結論 推廣得出:液體內深度為 h處的壓強為: P= gh

意識到公式中的 h 是液體的深度,該公式適合於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

指出推廣公式的物理意義,適合於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結合公式,分析影響液體壓強的幾個因素。 知道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有:液體密度、該處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實驗 一定量的水改變深度將會得到不同的壓強值。帕斯卡實驗剛好驗證了這個結論。

演示以下實驗: 觀察現象,關注實驗現象及結論。

用輸液軟管連接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氣球。把連接氣球的一端固定在鐵架台上,漏斗置於較低位置時加水。讓學生觀察現象。氣球變大變薄,但沒有破(將破未破)。問學生:改變漏斗位置會發生什麼?

緩慢提高漏斗,達到一定高度時,氣球破裂(課前注意反覆試驗,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時再加水)。 針對教師問題積極猜想:

(1)提高漏斗,不會有變化;

(2)提高漏斗,氣球會破。

提問:氣球怎麼破的?是什麼使它破的?

聽取學生的解釋,適當總結。 一些同學能夠根據壓強公式解釋現象。

引入數據講解書上例題。 積極思考例題計算過程,對實驗現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問:生活中有沒有類似帕斯卡實驗的現象發生?我們是怎樣利用液體這個特性的 ? 展開討論,舉出類似的例子。或在教師提示下將關注並收集相關資料。

三、課堂小結 (1)液體內 h 深度的壓強公式;

(2)定量計算及定性解釋帕斯卡實驗。

四、課堂練習 討論完成“發展空間”中“自我評價”的第3題。

【 實踐活動 】

(1)利用身邊材料,自己動手做一做帕斯卡實驗,加深液體壓強公式的理解。

(2)收集關於三峽大壩的相關資料,包括壩體的形狀、高度、寬度等數據及壩體設計原理等,形成小型書面總結。

《壓強》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壓力和壓強教案示例之一。

2.掌握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

(二)教具

演示用:壓力小桌,10×10×5釐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200克的砝碼2個,細砂、玻璃杯。

學生用:壓力小桌, 10×10×5釐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200克的砝碼2個(以上器材兩人一組,由實驗室準備)。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1.請同學們閲讀本節課文開頭的“?”和圖10—1,猜一猜兩人對雪的壓力差不多,為什麼一個人陷下去了,另一個人沒有陷下去?

2.請同學們觀察自己的書包帶子。想一想平時背書包時,覺得寬帶子好,還是細帶子好,為什麼?

對以上問題,可能同學們現在還不能得出正確結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確,要經過事實來檢驗。同學們學習了本課的知識,就會得到滿意的回答(板書課題:第十章壓強液體的壓強第一節壓力和壓強)。

二、進行新課

1.請同學們在草稿本上畫出下列各圖中物體對錶面的壓力示意圖。

同時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畫,三人各畫一圖(有意識地請能正確畫出的同學,以便藉此講解壓力的概念)。同學們作圖時,教師可走到學生中去,來回巡視,瞭解學生作圖中的錯誤。

2.學生停筆後,先講評下面學生作圖情況,然後評講黑板上畫的圖,進行糾正,並用紅色粉筆把壓力突出出來。請同學們思考後舉手回答,以上圖中物體對受力表面的壓力有什麼共同特點?

啟發學生回答出:壓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壓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師重複一遍學生的回答(板書: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4.學生分組做課本圖10—3壓力小桌的實驗,並講述壓強的概念。

(1)介紹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要觀察的現象。

首先照圖10—3甲做,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後照乙圖做,比較與甲圖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相同(受力面積不同,壓力相同),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後請同學們回答圖下面的圖注中提出的問題,並得出結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照圖10—3甲那樣,放上一個砝碼和放上兩個砝碼,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壓力相等嗎?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積相等嗎?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實驗後由學生得出結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還跟壓力的大小有關。”)

(3)講述壓強的概念

壓力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為了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學中引入壓強的概念(板書:壓強)。

講述:要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應取相同受力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板書這一定義)。

(4)壓強的計算

例:一台機器重1000牛頓,與地的接觸面積是2米2,這台機器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請同學們説一説該怎樣計算?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壓強等於壓力除以受力面積。

告訴學生,物理上用p表示壓強,用F表示壓力,用S表示受力面積。請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用字母表示的壓強公式:

(5)講述壓強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面積的單位是“米2”,壓強的單位是“牛/米2”(板書:壓強的單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該單位讀作“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名稱叫做帕斯卡,簡稱帕,帕斯卡是法國科學家,為了紀念他在物理學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以他的名字作為壓強單位的名稱。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麪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牛頓”。

寫出“5帕”,指導學生説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麪積上受到的壓力是5牛頓。列舉課文中一張報紙平放在桌面上對桌面的壓強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強。請同學們利用剛學的壓強公式、單位,計算下面所述例題。

5.例題:

〔例題〕:根據課本圖10—4和圖10—5所給條件,比較芭蕾舞演員足尖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

教師一邊念題,一邊請同學們看圖,並思考,唸完題後,請學生説出已知條件,教師寫在黑板上,利用公式進行解答。

解題過程中和解題完後進行評講,強調單位必須使用規定的單位:力用牛頓,受力面積用米2,所得到的壓強單位才是帕斯卡。

三、歸納本課的內容和課堂鞏固練習

1.利用黑板上的板書,簡明扼要地把本課所學知識敍述一遍。

2.請學生對課本的圖10—1問題作出回答;再請一位學生説一説書包帶子寬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討論章後習題第5題。討論後教師補充、完善。

4.教師把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的兩種方式放在細砂上,請同學們説出觀察到的現象。並回答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四、佈置作業

1.對第一節教材後的練習第1.2.3.4題進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簡要地寫在題目的旁邊,下節物理課時準備課內回答。

2.把節後練習的第5.6題做在作業本。

提示:在做練習第6題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釐米2,1釐米2=______米2,那麼150釐米2=______米2。計算時,要用科學記數法。

(四)説明

1.課本中圖10—3的實驗,如果沒有恰當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樣。這一實驗,安排為學生分組實驗,其課堂效果好於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得出結論比看老師的演示實驗印象更深刻。

2.關於壓力和重力,在本課只就課本中所述的“壓力並不都是由重力產生,也不一定都與重力的方向相同”進行講述。不宜在本課內進行拓寬或加深。如果有學生説“壓力就是重力”,教師必須加以糾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錯誤。至於壓力與重力的區別,可放在章末複習時進行,以免充淡本課“壓強”這一重點知識。

3.關於壓強的單位“帕斯卡”,一定要讓學生懂得它的意義,在運用時才知道為什麼要把受力面積“釐米2”或“毫米2”換算成“米2”的道理;同時面積單位的換算,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在課前給予輔導,特別是採用科學記數法和涉及負指數的問題時,可能就更加困難,教師備課時應考慮到這一問題。

4.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台的壓強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大小的比較這一例題,安排給學生自己在課內做,可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學生做後教師進行講評,在書寫格式、解題思路、公式運用和單位換算上,給予指導,這樣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分別放在細砂上的演示實驗,可以佈置給學生課後回家自己做一做,並説明理由,以達到複習本課所學知識的目的。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中物理第一冊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的

1.鞏固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2.知道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並能對一些簡單現象進行解釋。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懂得物理知識不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各1個,硬紙片或布條,肥皂塊,1~2釐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以上器材兩人一組)

學生用:肥皂一小塊,1—2釐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第一課時所學知識

1.什麼叫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

2.什麼叫壓強?寫出計算壓強的公式和壓強的單位。

3.回答第1課時佈置的思考練習題。

4.説出你測物理課本1張紙對桌面的壓強的辦法。

以上問題,均由學生回答,由另外的學生補充、糾正。然後由教師進行評講。

二、進行新課

1.根據學生對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兩種情況放在細砂陷入細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導學生分析: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力不變,玻璃杯對細砂的受力面積發生了變化,使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強發生了變化。(板書: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

2.講述

(1)任何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將會被壓壞。

(2)舉例:房屋建設中,樓層修得越高,樓體對地面的壓力就越大,如果牆基的受力面積不足夠大,樓房對地的壓強就很大,可能會使地面下陷,樓房倒塌,造成損失,所以修建高樓大廈,必須加寬地基,以減小樓房對地面的壓強。

(3)讀圖:學生閲讀課本圖10—6,讀後説一説履帶拖拉機和雪上飛機是採用什麼辦法來減小壓強的?教師對學生回答補充、完善後板書“在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

3.實驗:

(1)學生隨堂實驗:

同學們桌上放有一小塊肥皂、有一條較寬的塑料帶和一條細棉線,請同學們先想一想,然後做一做,看怎樣才能較容易地把肥皂塊切斷?做完後舉手發言,説一説你的做法和你這樣做的理由。

(2)教師演示實驗:

分別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紙片或布條。

用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向硬紙片穿孔。

做時請同學們觀察,什麼剪刀容易剪斷布條?什麼錐子對硬紙片穿孔較容易?

由以上學生隨堂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引導、啟發學生得出結論,教師板書:“壓力不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增大壓強。”

(3)讀圖:學生閲讀課本圖10—7,讀後説一説圖中所述的是採用什麼辦法來增大壓強的。

三、鞏固練習(課堂討論)

1.第1課時完後,佈置同學們做課文後的練習第2.3.4題。請同學們利用小組討論的機會,説一説你是怎樣答的,通過本課的學習,回答:為什麼啄木鳥尖嘴變鈍了,就不能成為“森林醫生”了?為什麼説駱駝是“沙漠之舟”?

2.繼續討論章後的習題第5題,比較梯子和木板,哪個對冰的壓強小?

四、歸納本課內容

1.教師複述本課的學習過程

老師複習提問→講述→同學們隨堂實驗和老師的演示實驗→同學們的分組討論。

2.學生自己歸納本課內容:説一説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並各舉1~2例。

3.教師小結: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壓力不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增大壓強。在日常生活中和生產實際中,要根據不同情況和需要採取恰當的辦法來減小或增大壓強。

五、佈置作業

1.閲讀課文,並聯系實際舉出1~2個例子。

2.把章後習題第1、2、3題做在作業本上。要求注意書寫格式規範、公式、單位正確。

3.思考第一節課文後的“想想議議”,可以互相討論,看誰説的辦法多。

(四)説明

1.本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行,當由學生回答的,儘量讓學生回答,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學習,以練習、鞏固已學過的知識。

2.本課安排的演示實驗,目的在於增強學生的實感,也可以請學生上台演示,演示後把自己的感受説給大家聽,並説明理由。然後教師再進行小結。

3.本課重點、難點都不多,課內時間也較充分,佈置的書面作業,也可以放在課內完成一部分。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中物理第一冊

教學反思1

上完課後,靜心回顧本節課的設計思路和得與失。這節複習課我設計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識重點兼顧全面複習鞏固,以典型例題展開課堂討論,重視課堂反饋,強化基本能力的訓練,以達到提高複習教學的效果。

1、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建立教完整的知識結構,注意加強前後知識的聯繫。壓強概念貫穿全章,是重中之重的知識點,它是一根主線,把各部分的知識緊緊聯繫在一起,液體壓強公式也是本章複習的重點知識。在複習教學中,在突出重點的同時,注重前後知識間的有機滲透,體現了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

2、教學中重視理論聯繫實際,突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壓強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及自然現象的聯繫極為密切,在複習教學中,着重培養學生運用概念、規律解釋現象,説明道理,進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説理題的訓練。

3、本節課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學中忽視了實驗教學。關於壓強的知識,很多可通過實驗觀察來探究學習,雖然很多實驗用專用儀器操作,但許多實驗可取材於瓶瓶罐罐,並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關結論或驗證有關知識。在本節複習教學中,過多考慮到教學進度,忽視了實驗教學,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忽視了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沒有讓學生儘可能多的提出問題,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例如可結合課本中一些插圖和物理現象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這也是近幾年會考中的熱點考題)。

教學反思2

這是一堂實驗探究教學的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從“教學目標”出發,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結合課件播放,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理念。

課堂剛開始時,小噴泉的情景設置激起學生的好奇和興趣,而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明確課堂研究的內容,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其後的課堂教學無論是問題的提出、器材的選擇、方案的設計、結論的得出都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加以引導。重視學生知識形成過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物理是實驗學科,很多物理現象都要通過實驗去呈現、去驗證。本節課,物理實驗貫穿教學全過程,從液體中是否存在壓強到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及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都給每位學生提供探討用的實驗。

教學中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探究---得出結論。步驟分明,並結合實驗,讓學生對轉化直觀法、轉化放大法、控制變量法有所體會。堅持下去,必能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動手操作能力、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種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環節中我的語言不夠簡練。

2、板書比較少,過於依賴多媒體教學。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進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興趣和已有的更貼近的感知水平出發,設計更合理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輕鬆氣氛中學習,全面提高課堂效率。

《壓強》教案 篇5

[設計理念]

液體的壓強是一個比較抽象、難於理解、卻又非常重要的概念。為了使學生加深理解,獲得深刻影響,特在課本P81的演示實驗上增加學生分組探究實驗。通過本節課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液體壓強的特點,認識到液體壓強只與液體密度和深度有關。

本節課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日常生活經驗的相關情景,使學生對液體壓強獲得初步印象,然後讓學生猜想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並設計實驗,自主探究。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學習的協作精神。同時還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瞭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

(2) 知道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3) 理解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深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知道探究學習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養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進行操作的能力,通過實驗分析,概括出物理規律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2) 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

(3) 密切聯繫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教學用具]

演示用:橡皮膜、兩端開口的直玻璃管、側壁開口的玻璃管、壓強計、盛液筒兩個、小燒杯兩個、水、鹽水。

學生用:盛液筒、壓強計、玻璃管、橡皮膜、水、鹽水。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是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兩個因素。

難點: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歸納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1、 用多媒體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對桌面存在壓強。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茶杯對桌面存在壓強是由於茶杯受到重力作用,並提問:液體也受到重力,液體對容器底有沒有壓強呢?

2、 用多媒體展示情景二:夏天天氣炎熱,不少同學喜歡游泳,當你站在齊腰深的水中時,有什麼感覺?

學生回答後,提出探究課題,板書課題。

二、根據情景進行猜想,通過實驗得出初步結論

1.上述實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對人有沒有壓強?水對池底和游泳池側壁有沒有壓強?

現在,我們把游泳池搬到課堂上來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出示一個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兩端開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塊小橡皮,讓學生觀察底部橡皮膜的形變。

2.教師提問:用這樣的一個器材如何研究液體對容器底部有沒有壓強?學生回答後,設計

實驗驗證,將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觀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並引導學生歸納出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問: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檢驗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怎樣用一種器材來探究液體對容器側壁有沒有壓強呢?按照學生回答的思路,設計一個實驗,在側壁開口的玻璃管的側壁開口處紮上橡皮膜,並向其中倒水,讓學生從看到的現象中歸納出結論1: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並進一步分析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的原因。

3.教師問:剛才我們認識到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那麼,液體內部有沒有壓強呢?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向大家介紹一種儀器——壓強計。教師通過類比的方法介紹壓強

計。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的一個結論:橡皮膜上承受的壓強越大,液麪的高度差越大,若兩次高度差相同,則説明橡皮膜承受的壓強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轉動橡皮膜的朝向,看兩邊的高度差有無變化。學生從現象中歸納出結論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三、學生分組探究,驗證猜想

前面,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兩條初步結論,在實驗過程中,有的同學發現橡皮膜有時候凸出得多,有時候凸出得少,這説明液體壓強有大有小,那麼,液體壓強的大小究竟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情景三:當洪峯來臨,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漲,有時會發生決堤的事故。

1、學生討論

從日常生活的事例出發,利用已學知識或生活經驗,猜想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2、教師板書一些學生可能出現的猜想,比如:

(1)與深度有關

(2)與液體的密度有關,或與其它的一些因素有關

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後,教師進行整理,用實驗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進行篩選、整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學生的猜想,都是從已有知識或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確與否,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3、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檢驗猜想

(1)教師介紹實驗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師的指導下,各小組根據猜想選擇某一課題進行實驗,並設計表格記錄數據。

(3)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巡查,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

在學生動手做實驗之前,介紹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並強調合作學習,通力協作的重要性。

四、交流評價,總結出變化規律

1、各小組派代表將實驗記錄結果用投影儀展出,交流經驗成果,教師對每一組學習的效果進行鼓勵性評價,並引導學生對各組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通過各小組合作,討論得出實驗結論3:液體內部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2、提出部分實驗小組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能應用的改進意見。

3、在屏幕上逐條顯示本節課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

五、拓展訓練

利用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可以解釋、解決很多生活以及技術上的問題。

1、人站在齊胸深的水中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2、投影顯示潛水服,提問:在不同深度潛水時,為什麼潛水員穿的潛水服對裝備的要求不同?

3、工程師把攔河壩設計成什麼形狀?為什麼這樣設計?當洪峯來臨時,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漲,超過警戒水位時,為什麼有可能發生決堤的事故?如何防止?

用多媒體課件顯示相關資料:1998年洪水過後,荊江大堤的相關堤段進行了整險加固,使重點堤段的防洪能力從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六、課堂小結與評價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課堂小結和評價,談學習體會。學生的學習收穫,可以從知識、能力和情感等方面進行交流。

《壓強》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道什麼是大氣壓強,能説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存在的事例。

(二)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並能簡單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氣壓強的現象。

(三)知道大氣壓強的值可由托裏拆利實驗測定,記住大氣壓強的值約為105帕,它相當於760毫米高的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四)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分析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是:感知大氣壓強的存在。

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是:理解托裏拆利實驗及用液體壓強來研究大氣壓強的轉換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三、教學準備

教師:玻璃杯、硬紙片、試管一根、長約兩米的玻璃管一根、水、廣口瓶、浸過酒精的棉球、細砂、煮熟剝皮的雞蛋一個、鑷子一個、注射器一個、托裏拆利實驗裝置一套、打火機一個。

學生:皮碗(每兩人一對)

四、教學方法

(一)示範法:教師給出示範,進行具體操作演示。

(二)談話法:師生間進行交流對話。

(三)自主探究法:讓學生自己通過各種渠道蒐集資料,通過主動探究獲取新知識。

小組討論法:學生圍繞主題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再得出結論。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師:如右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液體對它壓強?

生:受。

師:液體內部向什麼方向有壓強?

生:各個方向。

師:液體內部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生:液體受重力、具有流動性。

(二)引入新課

師: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所包圍,即大氣層,地球上的物體(包括人)都浸在其中。提問:浸入空氣中的物體是否受到大氣產生的壓強呢?

請學生用皮碗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出示課前已經抽好氣的馬德堡半球,讓學生使勁拉但不開,打開氣閥,球內進入空氣後卻很容易拉開。

師: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板書:“大氣對浸在它裏面的物體產生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

(三)授新

1、請學生討論、並列舉出生活中有關大氣壓存在的實例。

用一次性注射器做試驗,把進氣口密封后,拉注射器時很費力。再一次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向不同方向鬆開手後又都會發出很大的聲音,與液體壓強實驗作比:

2、提問:這能説明什麼問題?(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知大氣壓強與液體中的壓強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提問:

(1)空氣主要是由什麼物質組成?(氮和氧)

(2)它們受重力作用嗎?(受)

(3)空氣能流動嗎?(能)補充:空氣的流動形成風。

教師總結:空氣也和液體一樣受重力、具有流動性,這也是浸入大氣中的物體受到大氣壓強的原因。

板書:“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空氣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動性”

我們知道了大氣壓強的存在,並且也瞭解了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那麼大氣壓強的值是多大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地研究這個問題。

3、做覆水杯實驗。

提問:

(1)產生的現象是什麼?(硬紙片沒有掉下);

(2)為什麼沒有掉下來呢?

師引導學生分析,裝滿水的杯中排出了空氣,蓋上硬紙片並倒置過來後,它們的周圍只有空氣,很明顯紙片沒有掉下來是大氣壓作用的結果。

向各個方向轉動覆水杯,觀察到硬紙片沒有下落,再一次説明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將用硬紙片托住的裝滿水的試管倒立在裝有水的水槽中,然後抽出紙片。

4、提問:

(1)觀察現象;

(2)思考產生現象的原因

(學生思考、討論。投影儀打出圖2)

分析:此時試管中的水不下落是由於大氣壓作用的結果。只不過大氣壓作用在水槽中的水面上。

5、提問:如果換用2米長的一端封閉的玻璃管來做此實驗,結果會如何?

實驗結果表明,2米長的水柱也能被大氣壓所支持。

大氣壓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師:歷史上曾經有人用10米長的玻璃管來做過此實驗,結果水管中仍充滿了水。看來大氣壓所能支持的水柱是大於10米的。

6、提問:下面我們假設大氣壓支持的水柱高是h米,請同學們討論能否用水柱產生的壓強間接地測出大氣壓強的值?如果可能,應用什麼公式?

學生:能、p=ρ液gh水

師:用大於十米高的水柱來做此實驗測出大氣壓強的值從理論上看是可行的,但是在實驗的過程中卻會給我們帶來問題:如無法在實驗室中完成此實驗;10米長的水管很難找等。

7、提問:現在請大家思考能否用我手中的這根1米長的玻璃管來完成測出大氣壓強值的任務呢?請同學們思考。(師:啟發學生由P=ρgh考慮問題。)

學生:用密度大於水的液體,最好是水銀。

師:歷史上第一個想到用水銀代替水來測大氣壓強值的是意大利科學家托裏拆利。其實托裏拆利像你們一樣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到用水銀來做實驗的,他是在總結前人實驗的基礎上才想到用液體密度最大的水銀來做實驗,以測定大氣壓強的值。這一實驗稱為托裏拆利實驗。

演示實驗:托裏拆利實驗。

8、提問:玻璃管內水銀面上空有沒有空氣?(沒有,已被灌滿的水銀全部排出)

師:對,這個空間是真空。

9、提問:請大家觀察實驗裝置,哪一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強托住的?(玻璃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

請同學讀出此實驗中水銀柱的高度差是多少釐米?

若測量結果不完全等於76釐米,則簡單介紹不同的海拔高度對應的大氣壓不同,76釐米高是托裏拆利在海平面的高度測出的值。一般我們把大氣壓的值取為76釐米汞柱。

板書:“大氣壓強=76釐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1.01×105帕)”

10、提問:

⑴如果在做托裏拆利實驗時,使玻璃管傾斜插入水銀槽中,會影響實驗結果嗎?

⑵在做托裏拆利實驗時,改用粗一些或細一些的玻璃管,會不會影響實驗結果?

⑶如果在做托裏拆利實驗時,不小心打破了玻璃管的上端,會有什麼結果?

(用2米長的水柱做此實驗,得出水銀會下降到與水槽內水銀面相平的位置)

11、例1:在托裏拆利實驗中,我們測得的水銀柱高為76 釐米,則當地的大氣壓強值為多少帕?

若用水代替水銀做此實驗,則大氣壓支持的水柱有多高?

象這樣通過求水銀柱產生的壓強而間接測定大氣壓強值的方法是一 種間接測量的方法,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還會用到它。

12、例2:若桌面的面積為1平方米,上題中的大氣壓強作用在此桌面上產生的壓力是多大?它相當於多少個成年人的體重?(成年人體重約500牛)這麼大的力,為什麼沒有把桌子壓塌呢?(利用此題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大氣壓強是很大的)

大氣壓強向各個方向都有,桌面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大氣壓強,同時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壓強,兩者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不會塌。人為什麼沒有被大氣壓壓癟也有與此類似的原因。

(四)課堂小結

(五)鞏固練習

1、大氣對浸在它裏面的物體產生的壓強,叫();簡稱()或()。

2、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空氣受()力作用且具有()性。

3、馬德堡半球實驗能夠證明()的存在。

4、托裏拆利實驗第一個測出了()的值。

5、在托裏拆利實驗中,如果將玻璃管從豎直到傾斜放置,則( )。

⑴水銀柱的長度增加,高度增加;

⑵水銀柱的長度不變,高度減小;

⑶水銀柱的長度減小,高度減小;

⑷水銀柱的長度增加,高度不變。

6、做“杯呑蛋”實驗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請同學解釋此現象?

7、(機動)塑料吸盤的使用和理論上的解釋?

(六)佈置作業:

1、書面作業:課後練習的第2題,習題部分的第1、3小題。

2、課外討論:“想想議議”。

六、板書設計

大氣壓強

覆水杯實驗

p=ρ液gh水

托裏拆利實驗

七、教學反思

通過課後交流,本節課在知識體系的形成和知識網絡的建立方面還有待加強。教師課堂教學中還是有些放不開,學生回答問題較少,有趕進度的嫌疑。知識內容的排列上可以分為兩課時,這樣時間比較充裕。課堂練習內容可以設置為分組聯繫,節約一定的時間。板書的設計和字體的書寫還要加強。通過交流和反思,我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應當更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壓強》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大氣壓強,會計算一個大氣壓強的大小。

2、通過實驗瞭解大氣壓強存在的事實並理解生活中人們對大氣壓強的運用,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將生活與物理學科聯繫,提升學習物理的興趣,養成動手和認真探究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驗證大氣壓強的存在,瞭解大氣壓強測量的原理。

【難點】理解托裏拆利實驗原理。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實驗:表演魔術“能飛的液體”。用杯子盛滿一杯水,將塑料片蓋在水杯子上,將杯子翻轉,杯口朝下,杯中水懸空在杯中。提出問題:為什麼水不會落下,什麼力托住了水?大氣是否和液體一樣也能產生壓強呢?讓學生帶着疑問走進課堂。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驗證大氣壓強的存在

從生活實際出發

提出問題:貼在牆上的粘鈎受到壓力為什麼不脱落?

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猜想各種原因。

猜想一:用力擠壓粘鈎使得粘鈎粘住不會下落。

猜想二:粘鈎上沾水,使得粘性增加,粘鈎不會下落。

猜想三:大氣壓力壓住粘鈎,使其無法下落。

再由教師做出猜想驗證的範例:如果大氣壓強是使粘鈎不掉落的原因,使用逆向思維,設計實驗,如果把塑料吸盤戳個小孔,空氣通過小孔進入吸盤和光滑的牆面之間,內外壓強相等,吸盤便不會再貼在光滑的牆面上。同樣,組織學生思考,如果在倒置的水杯杯底開一個小洞,杯中的水是否還能懸空?從而直觀而深刻的感受大氣壓強的存在。

2、實驗探究:大氣會不會如同液體一樣,對氣體內部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演示實驗:將塑料瓶裝滿水,並在底部扎幾個小孔,打開瓶蓋,水會順着小孔流出。關上瓶蓋,水不再流出,提問學生為什麼?是什麼力堵住了水孔?

演示實驗:將塑料瓶裝滿水,並在瓶壁上紮上高度不一方向不同的小孔,打開瓶蓋,水會順着小孔流出。關上瓶蓋,水不再流出,提問學生為什麼?是什麼力堵住了水孔?

得出結論:大氣如同液體一樣,對氣體內部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測量大氣壓強

觀看馬德堡半球實驗的視頻,讓學生多感官的感知大氣壓強,從實驗現象中產生疑問:大氣壓強如此大,為什麼平時感覺它不大呢?為測量大氣壓強埋下伏筆。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何測量大氣壓強,説明測量思路。鼓勵學生大膽思考。

演示托裏拆利實驗(播放錄像)。

提出問題:

(1)剛開始為什麼水銀柱下降?

答:水銀柱受重力,大氣壓支撐不了那麼高水銀柱。

(2)水銀柱下降後,玻璃管剩餘的空間是什麼狀態?

答:真空。

(3)為什麼玻璃管中的水銀沒有全部落到水銀槽中?

答:是什麼力量支撐着它?大氣壓強支撐起水銀柱。

(4)大氣壓強的數值是多少?

《壓強》教案 篇8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壓強是生活和生產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但學生比較陌生。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剛學習過的力的初步知識的基礎上,是學習了重力、摩擦力後對另一類力的學習遷移,是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係後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這一課着重學習的壓強是整個單元的基礎,也是學好液體壓強、大氣壓強和浮力的重要保證。

2、教材結構分析

教材從展示自然界有關壓強的現象開始,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對壓強知識的求知慾和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比較瞭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在理解壓強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了解生活實例,歸納出改變壓強的方法。

3、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瞭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麼是壓力,什麼是物體的受力面積,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②瞭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合,知道壓強單位和由來。

③瞭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b、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瞭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②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麼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採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瞭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有一定的實驗能力。

③瞭解改變壓強的實際意義和基本方法,具有運用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經歷觀察、實驗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②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性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③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悦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⑤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4、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壓強的概念貫穿全章,起統領全章的作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壓力作用效果影響因素的實驗為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因國中學生的抽象思維不夠,因此,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而引導出壓強的概念為本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具備的前置認知基礎:學生在前一章書中學習了力學的初步知識,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學生已具備的前置技能基礎:學生通過半年多的物理學習過程,已經歷了簡單探究實驗的過程,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對探究的七個要素:提出問題,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操作驗證,分析結論,總結評價都不陌生。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3、學生的思維障礙

由於學生前置知識的干擾,學生以為壓力一定就是重力產生的,會對壓力的正確理解造成困擾。而且學生的形象思維不夠,對受力面積的理解不到位。為了不分散本課重點內容的教學,我把這部分內容放在第二課時講解。

三、教法、學法:

1、教法:依據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本課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自然規律。

2、學法:根據以上教法及學生實際,本節課主要採用的學法為:

(1)學會觀察生活中有關現象,通過對比,提出問題。

(2)學會實驗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變量法來設計實驗方案。

(3)學會從實驗結果的分析,歸納中得出結論。

(4)學會把探索到的知識加以應用,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1、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實驗:學生捏雞蛋

(1)用兩指捏;

(2)把雞蛋放入掌手用力捏。

問:第2次為什麼費了很大勁都很難捏破雞蛋?

(本問題,在新課結束前讓學生討論,以達到學以致用,前後呼應。)

2、壓力的教學

利用教材觀察與思考欄目內容,通過學生閲讀,結合老師提出的問題,再借助由學生固有知識引出壓力的概念。

為了進一步擴展,加深理解。問: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受壓力作用呢?通過學生舉例後,通過多媒體把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示,並總結出共性。

一、壓力作用在兩物體接觸面;

二、壓力的方向與受力面垂直。

3、壓強的教學

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比較瞭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

①建立問題:提出猜想,探究活動的關鍵在於讓學生的質疑並提出猜想,而學生猜想應建立在已有經驗上,是有所依據的。為了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設計了二個小實驗。

實驗一:書壓氣球,再多加幾本書。

實驗二:用粉筆頭、針尖分別扎氣球。

問:壓力作用的效果一樣嗎?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

通過二個實驗,讓學生有所依據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②設計實驗

先讓學生明確在多個因素影響物理量變化時,應採用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提示學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設計實驗(把學生們的設計思路用多媒體展示)。

因本節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實驗操作方便,規律性強,結論容易獲得。所以,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我給每小組準備如下的器材:海棉、壓力小桌、肥皂、針子、圖釘、鈎碼。

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進行探究,學生實驗填寫的表格。

一、目的: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___________的關係。

二、實驗方案:應控制___________不變,改變________看壓力作用效果是否發生變化。

三、選擇實驗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寫實驗表格

五、結論:

這樣的教學設計對於一些基礎較一般,不知從何下手的學生,,他們會打開課本,學會用海棉、壓力小桌、鈎碼作探究實驗。而對於那些程度好的同學,他們的思維很活躍,探究方法也很多。如選擇的器材第一種用海棉、肥皂;第二種用肥皂、圖針、釘子。第三種用手壓釘子兩端。這樣分層次的教學,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③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小組實驗展示,由學生們討論總結探究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壓力時,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相同受力面積時,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

3、壓強的計算公式: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麼如何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呢?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從而得出壓強的定義。通過層層深入地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體現了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突破難點。

繼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

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採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説明其物理意義。接着列舉實例對帕這一單位的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4、壓強知識的簡單應用

瞭解壓強知識的應用,將它聯繫在生活中能加深學生對壓強意義的理解。

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可知決定壓強大小的條件?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5、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

這個活動安排在壓強公式形成以後,先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進行分析歸納。

增大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⑶在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⑶在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在上述基礎上再組織學生討論教材圖10-5,明辨哪些屬於增大壓強,哪些屬於減小壓強,進而由學生舉出增大或減小壓強的其他事例。由於教材圖10-6中的三幅圖都是與受力面積有關的事例,如果先討論這三幅圖,容易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會認為只有改變受力面積才能增大或減小壓強。

小結:

根據板書小結,並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實驗應注重探究過程,而不能注重結果,並明確探究的五個步驟。同時對課堂中學生想法與實驗設計加以肯定和表揚。

佈置作業

請學生回去設計與課本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並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後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板書設計

本節板書我採用提綱挈領式的板書,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明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