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星覺醒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61W

太空驚悚片《異星覺醒》正在國內熱映,其爭議性不亞於《摔跤吧!爸爸》,但口碑卻相差甚遠。觀眾除了被劇情嚇到外,也被大量的bug給震驚了。這部《異星覺醒》究竟在講一個怎樣的故事,為什麼會漏洞百出呢?

異星覺醒觀後感

先説一下電影名兒。英文名“life“,生命,非常簡單的一個詞,但這個簡單的詞格局可以很大。可惜,編劇和導演在電影裏只是略微點題,最終還是把它簡化成了一個太空題材與異形題材的簡單拼湊。中文翻譯“異星覺醒“跟原本的名兒“生命”完全不是一個格局,反而很貼切地反應了這部電影的真實內容——又一個異形故事。

故事情節特別簡單,一羣宇航員和科學家在太空船上研究從火星上得來的樣本,發現樣本有生命跡象,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樣本在極短的時間內進化成了生命體,開始捕食人類,最後大部分人都掛了(包括船上用來做實驗的小白鼠)。

故事邏輯基本就是在異形題材的框架下發展,但搬到了更逼真的太空飛船內,眾人逃命都是在無重力情況下飄來飄去。但這部電影比異形的段位高那麼一丟丟就是電影的切入點在努力地往人類,生命,宇宙這個宏觀的`主題靠攏。可惜,導演在電影的後半段為了追求驚悚緊張的特效,把這個主題完全丟掉了。導致於電影結束後,有種讓人想捶導演腦殼“what are you 弄啥勒“。

“生命”,是一箇中性詞。無褒貶義。但人類的情感裏,本能地把它和“希望”畫了聯線。所以在電影最初,全人類都對樣本呈現出生命跡象雀躍不已,還給它取了個名兒,凱文。人類就是這麼奇特,自己一廂情願地給東西命了名兒,就以為自己和這個東西心連心了,憑空生出些不該有甚至是錯誤的好感。最後,活生生地把“希望”整成了“絕望“。

説起起名兒這個段子,我想起,以前實驗室裏一哥們,他養了一缸的墨西哥洞穴魚用作生物仿生學研究。後來他要遠赴美國交換半年,這期間給魚餵食的重任就要交付他人。由於大家基本都流竄於各個實驗室工作,沒有人常駐在有魚的實驗室,這魚飽一頓飢一頓,甚至餓死都是有可能的。於是,這哥們靈機一動,於是就跟每個人説,大家對他blabla地好,所以他決定把缸裏的每條魚以每個人的名字命名。説實話,我一直看不出來缸裏的哪條是“舒雲無痕”。但一想到,有條以我名字為名的魚可能今天沒吃飯,我就要顛兒顛兒地跑去實驗室確保它有吃上。

總得説來,沒搞清楚前,別瞎起名。所以我很贊成在最開始,凱文初現攻擊性,大家還在凱文長凱文短,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Rory爆發,我才不管他媽的什麼凱文,這玩意兒是什麼都還不清楚,還給它起名兒。不過,最清醒的Rory 還是身先士卒地掛掉了。

關於“生命”的點題,基本都由黑人 Derry這個角色來進行。當然在凱文的出世同時,還安插了日本宇航員女兒在地球上的出世。但這個片段意義不大。Derry親手培養出了具有生命力的凱文,並把它看成自己的娃兒。後來自己的娃兒變成捕食者的時候,Derry 又悠悠地説,其實凱文吃我們,不是因為恨,只是因為它要生存。經他這麼一説,凱文的行徑突然變得不那麼無理由地可怕和驚悚。的確,任何生命為了生存,都是不折手段的。只是,如今已經站在地球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太過於自負,想象不到自己有一天會遇到比自己更高端的捕食者。可怕的是,這種自負帶來的惡果就是激活凱文,引狼入室。

Derry一死後,導演就撒手不管主題了,開始專注怎麼讓Kevin以新穎的方法吃人,然後以“我偏不”的腦回路把電影給了結了。

看完電影后,我問一起觀影的朋友,你覺得有續集嗎?朋友想了想:肯定有。凱文在大海里遇到了章魚,感覺找到了自己的族類,要麼在大海里愉快地生活下去,要麼帶領章魚佔領地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