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鑑賞賞析《送楊少尹序》

來源:文萃谷 1.93W

【作品介紹】

古文鑑賞賞析《送楊少尹序》

《送楊少尹序》是一篇贈序。楊,姓。少尹,官名。名臣源,字景山,以能詩稱。唐貞元五年進士。長慶中,年七十,致仕歸。朝官作詩送行,時文公為吏部侍郎,為之序。

【原文】

送楊少尹序①

作者:韓愈

昔疏廣、受二子②,以年老,一朝辭位而去。於是公卿設供帳③,祖道都門外,車數百輛;道路觀者,多歎息泣下,共言其賢。漢史既傳其事④,而後世工畫者,又圖其跡,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國子司業楊君巨源⑤,方以能詩訓後進,一旦以年滿七十,亦白相去,歸其鄉。世常説古今人不相及,今楊與二疏,其意豈異也?

予忝在公卿後⑥,遇病不能出,不知楊侯去時,城門外送者幾人,車幾輛,馬幾匹,道旁觀者,亦有歎息知其為賢與否;

而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為傳,繼二疏蹤跡否,不落莫否。見今世無工畫者,而畫與不畫,固不論也。

然吾聞楊侯之去,相有愛而惜之者,白以為其都少尹,不絕其祿。又為歌詩以勸之,京師之長於詩者,亦屬而和之。又不知當時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為家,罷則無所于歸。楊侯始冠,舉於其鄉,歌《鹿鳴》而來也。今之歸,指其樹曰:“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時所釣遊也。”鄉人莫不加敬,誡子孫以楊侯不去其鄉為法。古之所謂鄉先生沒而可祭於社者,其在斯人歟?其在斯人歟?

【註釋】

①楊少尹:即楊巨源。少尹,官名唐代州長官的副職。

②疏廣、受:即疏廣、疏受,西漢人,疏廣為太傅,其侄疏受為少傅。年老同時辭官,百官盛會歡送,封建時代傳為美談。

③設供張:即設供帳。陳設帳度舉行酒宴。祖道:餞行。

④漢史:指《漢書》。

⑤國子司業:國子監的司業。國子監,唐代最高學府。司業,學官,是國子監的副職。

⑥忝(tiǎn):有愧於。謙詞。當時韓愈任吏部侍郎。

【譯文】

古時候疏廣、疏受叔侄二人,因為年老,同一天辭掉職位離去。當時,朝廷中的公卿擺設宴席,在京都門外為他們餞行,車駕有數百輛之多;道路上旁觀的,有很多人為之感歎並流下了眼淚,無不稱讚他們賢明。漢代的史書既記載了他們的事蹟,而後世擅長繪畫的人,又畫下了他們的'形象,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清清楚楚的彷彿是前不久發生的事情。

國子監司業楊巨源,正以他善於寫詩來教育學生,一旦到了七十歲,也稟白丞相離職迴歸他的故鄉。世上常説古時的人和現今的人是不能並論的,而今楊巨源與疏氏二人,他們的思想難道有什麼差異嗎?

我攀附於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出去送行。不知道楊少尹走的時候,都城門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車有多少輛?馬有多少匹?道邊的旁觀者,也有為他的行為感歎,知道他是賢者的,還是沒有呢?而史官能不能鋪張渲染他的事蹟,寫成傳記以做為疏氏二人的事蹟的繼續呢?不會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現在世上沒有擅長繪畫的,而畫還是不畫,也就不必考慮了!

然而我聽説揚侯的辭歸,丞相中有敬重而憐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為其故鄉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斷絕他的俸祿;又親自寫詩來慰勉他。京城中擅長寫詩的人,也作詩來應和。又不知道古時候疏氏二人的歸鄉,有這樣的事嗎?古人與今人相同還是不同,不得而知啊!

中古以後的士大夫,往往依靠官俸來養家,罷官之後就無歸宿之處。楊侯剛成年,便在他的家鄉被薦舉,參加了《鹿鳴》宴而來到朝廷的。現在回到故鄉,指着鄉間的樹説:“那些樹是我的先人種的。”“那條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時候釣魚、遊戲的地方。”故鄉的人沒有不對他表示敬意的,人們告誡子孫要以楊侯不捨棄故土的美德做為榜樣。古人所謂“鄉先生”,逝去之後能夠在鄉里社廟中享受祭祀的,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吧?

【解析】

這是韓愈為送同僚楊巨源告老還鄉寫的一篇贈序。文中把楊辭職歸鄉的情景跟歷史上有名的二疏具體進行比較,從而突出了楊巨源思想品德之美。寫汗注意前後照應,富於變化;並且反覆詠歎,言婉情深,作者的思想感情灼然可見。

妙在一起引事來陪,以下同不同,兩兩相形,不惟文有律,亦且有情。至相形處,妙不説煞,全從“遇病不能出”句生來。古人行文,純用虛託,不肯用一實寫,乃自佔地步,不濫夸人處,不徒善作波瀾已也。《輯注》評:突引二疏作陪,又將自己病不能送,偷插一筆,頓覺溪山重疊,煙雨迷離。末段偏從楊君歸鄉,追思童時事,並把沒後可祭,就鄉人心中寫出,純是空中樓閣,宛如逼真情景。文章巧妙,莫逾此法,昌黎尤長,所以冠乎八家。時文則金正希多有。學者即此四首,可悟一切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