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密碼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47W
  課堂密碼讀後感範文一

暑假裏,我閲讀了周彬博士的《課堂密碼》,書中那些對課堂教學實踐的個性化的解讀,那些經典的教育言論、深邃的教育思想、藝術的教育技巧,讓人驚喜,讓人豁然開朗,也讓我深思揣摩。讓我帶着新的姿態和視野去重新審視自己不太樂觀的國中數學課堂的教與學現狀,更讓我帶着前所未有的勇氣去實踐。

課堂密碼讀後感

通過閲讀學習,我對什麼是有效的課堂教學似乎有了一些認識。仔細想想,課堂的有效似乎已經涵蓋了課堂的有趣。也就是説,課堂有趣與否,本身就應該是有效課堂的一個重要部分。形成這樣的認識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在教學實踐中,有時為了追求課堂的有趣,教師往往熱衷於用頻繁的問答來製造學生“積極參與”的熱鬧場面,教師濫用提問時,使許多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充斥課堂。二是學生的參與只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手段。一些教師將教案視為固定的劇本,自己是演繹劇本的導演和主角,根據這份“劇本”中“劇情”發展的需要,設計幾個需要學生參與的活動作為“點綴”,學生沒有主體地位,僅是“課堂表演”中的一個配角。這樣的課堂不可能激發學生產生“我要參與”的內在需要,即使參與了課堂,也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參與。我以為有趣課堂並不是課堂教學的目的,只是實現課堂教學目的的一種手段。課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才是“有趣”的真正結果。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結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改善學生課堂參與的對策。

  1、抓好預習環節,促進有效教學。

要想教得又好又快,就意味着教師不能總在課堂上做低水平重複的事,不能做無用功。在教學中,採取了預習提綱的方式,現在看來還是比較有效的'。上課前,先學生提交上來的預習提綱後,就明白哪些地方該重點教,哪些地方可以點到為止,哪些問題是學生中的個別問題,哪些問題是學生中的羣體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學生懂了的而教師還在教,學生沒有懂的教師卻一帶而過的情況。有效教學的前提應該是富有針對性的教學,而不是在任何教學內容上都精打細算。

  2、抓課堂氛圍,促進有效教學。

“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課堂教學氛圍應該是民—主平等的。課堂上,老師要讓自己與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互動的、和—諧的、民—主的關係,要成為引導學生學會尋求知識、吸收知識、運用知識的組織者和領路人,成為學生表達觀點、傾訴情感的知音。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3、抓好基礎教學,促進有效教學。

教師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學進度,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捨得花時間打好基矗只有基礎打紮實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課堂教學。我在教七年級新生時,前一個月都在慢慢地抓學生基礎,學生能力提高後,我才逐漸提高教學進度,事實證明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4、抓好“生幫生”環節,促進有效教學。

有些能力較好的學生,在課堂常常“吃不飽”。對於這些學生,我們在排座位時,可讓這些學生分散到班級的各個角落,讓他們發揮“小老師”的作用,向部分學習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講解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成績,又能使自己在講解中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

課堂是鮮活的,如何把握課堂密碼,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需要在講台上辛勤耕作的老師們用心去追求和探索。但願如周彬博士所説:“希望這本書能夠讓大家的課堂變得更有趣一點、更有效一點。

  《課堂密碼》讀後感範文

大家好!,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得是《課堂密碼》。這一本書的作者是周彬博士。為什麼會挑選這本書呢?還得從我自身的感受説起,初入職場從教的我在每一堂課後,每一週,每一單元,每一學期的課上下來後,都覺得是那麼不安與無奈。我只知道自己的課堂肯定出現了問題,卻也沒去想過出現了什麼問題,更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看到周彬博士的《課堂密碼》我茅塞頓開,它就像是解開這些課堂現象的密碼,不僅真實地道出了課堂教育存在的問題,而且提出了可行的解決策略與實施意見。現在讓我們粗略地來看一看《課堂密碼》這一本書吧!

正如本書作者周彬博士所説:”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利和體力管制學生。“深刻剖析了當前的課堂教學,周彬教授説不要把課堂只當課堂,也不要把課堂只當教學,更不要把課堂止於安靜,要以學生為師,以同事的課堂為友。

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因材施教“是一個美麗的教育。文中第32頁《從”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學“》讓我感觸很大。感觸在周博士敢於講真話;感觸在淺顯的道理卻從未疑惑或少人問津;感觸周博士對當前教育體制和形式的深刻剖析。

書中總結道,因材施教至少有兩個前提:一是教師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掌握學生的學習潛力與學習現狀;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掌握學生信息為原則,而不受其他原則的干擾。很顯然,這兩點對於我們來説都有難度。我們不能與學生生活在一起,就連上課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再者,教學中我們即使掌握了學生的學習程度,也必須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去完成任務。同樣的內容,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説,他們能掌握的很好,但對於個別學生來説,就很困難了,但即使我們都知道這一點,我們也會拉着他繼續走。因此可以説,因材施教是一個美麗的教育理想,然而在當前是難以做到,甚至無法完成的。他把先聖孔子與柏拉圖的教育理論做了比較,雖然他們都是今天教師嚮往的生活,但之所以嚮往,是因為不復存在。

孔子所謂的因材施教的”材“是指人,他的學生;而今天我們講的”材“卻是具體的教材。大家都知道,教育的起點不是教材,而是學生的現狀;教育最基本的原則是因材施教。但是生源的龐大、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方式,使得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在現實的教育環境中基本上是無法實現的,家長和學生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當你對一件事情感到不滿的時候,不外乎兩種態度:一是轉身離去;二是改變自己的態度。學習這件事情要想轉身是不大現實的,那就只有轉念了。既然我們明白因材施教是不現實的,就要改變自己的學習策略,不要被動地跟着教師,盼着他對你因材施教,而要主動地在教學進度的前面奔跑,努力做到”因教施學“。畢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

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習接受度

文中提出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並不是看課堂教學過程如何,而是看課堂教學產生的學習結果如何。不管課堂教學過程多麼豐富多彩,多麼受學生歡迎,如果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難以理解,難以接受,那麼這堂課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師上課講了多少知識,也不管是怎麼講解知識的,最終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從上面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課堂效率等於教學進度與學習接受度的乘積。兩個因數都達到最大的時候,乘積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讓課堂發揮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師一味地加快教學進度而不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學生只管個人的學習接受度而不順應教師的教學進度,都很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課堂密碼》一書還提到了很多,比如為何教師總是忙而無功、是學生失序還是教師失趣、以”有趣課堂“實現”課堂有效“、”課堂管理“管什麼……都有一種看到題目就想立刻了解的感覺。所以今天我就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標籤